馬季走了,相聲的天塌了 - 相聲

By Lydia
at 2006-12-21T20:56
at 2006-12-21T20:56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Cross_talk 看板]
作者: jolixavier (人生七転び八起き)
標題: 馬季走了,相聲的天塌了
時間: Thu Dec 21 09:54:50 2006
馬季走了,相聲的天塌了!
驚聞噩耗,撕心裂肺般疼痛,一代相聲宗師就這麼走了,走得如此倉促,
如此突然,如此這般的讓人掛念!
一九三四年生於天津,二零零六年卒于北京,壽活七十二歲,馬季的一生
,是為相聲藝術奮鬥的一生,功勳卓著,前無古人,馬季乃是相聲藝術的一座
豐碑!
如果說侯寶林將相聲由「技術」變成了藝術,使當初撂地的玩藝兒登上了
大雅之堂,那麼馬季就是將相聲發揚光大、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幾十年來與
相聲同呼吸共命運,豐富了相聲的表演手段,拓寬了相聲的表現題材,形成了
自己活潑、親切,熱情洋溢的舞臺風格!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始終堅持創
作與表演並重,創作了大大小小的相聲三百餘篇,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藝
術財富。其創作的數量和品質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高山仰止,望塵
莫及。
馬季不僅是相聲表演藝術家,還是一位相聲教育家。馬季授徒,與眾不同
,不僅教相聲表演的技法,還培養他們創作相聲的能力,不是送給你一條魚,
而是交給你釣魚的方法,讓你一輩子有魚吃!這方面姜昆與馮鞏可以說是受益
終生。姜昆的處女作《迎春花開》就是在馬季的指導下完成的,也可以說是手
把手教出來的。《迎春花開》的成功,增強了姜昆的自信,捅破了相聲創作的
窗戶紙,對他從事相聲這個專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
佳作迭出。馮鞏、劉偉當初在天津的一家工廠業餘演出,每逢節假日就坐火車
到北京,帶上他們寫的作品請馬季先生指導、修改,像早期的作品,《紅娘》
、《螃蟹的功能》等都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們都成了相聲界
的中堅力量,在培養相聲人才方面,馬季更是功不可沒。
提到馬季,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歌頌型相聲,這也是相聲愛好者議論最多的
一個話題。歌頌型相聲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馬季致力於歌頌型相聲的創作與
演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找舅舅》、《英雄小八路》、《友誼頌》、《海
燕》,一時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當然,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
痛苦,既有經驗也有教訓供後來者汲取。從相聲藝術的特點上來說,歌頌並非
相聲之所長,諷刺才是相聲藝術的生命。我們今天來看馬季的歌頌型相聲,不
能割斷歷史的鏈條,把它單獨剝離出來討論,結合當時歷史的條件和環境,我
們可以看到歌頌型相聲是歷史脅迫下的產物,當時相聲的生存環境比今天要慘
好多倍,幾乎是奄奄一息,改行的,轉業的,下放的,流浪的,廣播裏已經很
難聽到相聲了,演員也都不說相聲了。當時唯一可以生存的惟有歌頌型相聲,
作為相聲演員,你要麼去講革命故事;要麼去搞大批判,傳統相聲不能說,諷
刺的相聲更不能說,就是歌頌型相聲也要經過層層審查,《友誼頌》能夠播出
,也可以說是僥倖。(見陳連升的「相聲復甦的號角」)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
下,相聲界誕生了一批歌頌型的相聲,除了上面說到的馬季的作品之外,還有
常寶霆、王佩元的《挖寶》、《萬無一失》等作品。那麼我們今天如何看待歌
頌型相聲的功與過哪,以前在鯤鵬探討歌頌型相聲的時候,網友都督提出了一
個觀點,就是說歌頌型相聲延續了相聲的一脈香火,使它得以(以那樣的形式
、方式)生存延續下來,不至於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當時歌頌型相聲
的存在與過渡,也就沒有粉碎「四人幫」之後相聲藝術的繁榮!更沒有今天的
成熟與發展!由此也可以看到,馬季的一生與相聲藝術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無論環境多麼險惡,多麼蕭條,始終相濡以沫,不棄不離。
歌頌型相聲並非馬季相聲的全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的諷刺型相
聲占了絕大多數,且諷刺之犀利,效果之強烈,影響之廣泛也是無人能及的。
像《舞臺風雷》、《白骨精現形記》、《多層飯店》、《百吹圖》、《特種病
》等等,至於單口《一個推銷員》,群口《五官爭功》更是填補空白之作,具
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馬季的相聲功勳卓著,八五年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之首,前不久獲「牡丹
獎」(中國曲藝藝術專項最高獎)之「終生成就獎」。此等殊榮,在相聲界也
只有馬季當之無愧!
馬季走了,相聲的天塌了!
--
作者: jolixavier (人生七転び八起き)
標題: 馬季走了,相聲的天塌了
時間: Thu Dec 21 09:54:50 2006
馬季走了,相聲的天塌了!
驚聞噩耗,撕心裂肺般疼痛,一代相聲宗師就這麼走了,走得如此倉促,
如此突然,如此這般的讓人掛念!
一九三四年生於天津,二零零六年卒于北京,壽活七十二歲,馬季的一生
,是為相聲藝術奮鬥的一生,功勳卓著,前無古人,馬季乃是相聲藝術的一座
豐碑!
如果說侯寶林將相聲由「技術」變成了藝術,使當初撂地的玩藝兒登上了
大雅之堂,那麼馬季就是將相聲發揚光大、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幾十年來與
相聲同呼吸共命運,豐富了相聲的表演手段,拓寬了相聲的表現題材,形成了
自己活潑、親切,熱情洋溢的舞臺風格!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始終堅持創
作與表演並重,創作了大大小小的相聲三百餘篇,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藝
術財富。其創作的數量和品質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高山仰止,望塵
莫及。
馬季不僅是相聲表演藝術家,還是一位相聲教育家。馬季授徒,與眾不同
,不僅教相聲表演的技法,還培養他們創作相聲的能力,不是送給你一條魚,
而是交給你釣魚的方法,讓你一輩子有魚吃!這方面姜昆與馮鞏可以說是受益
終生。姜昆的處女作《迎春花開》就是在馬季的指導下完成的,也可以說是手
把手教出來的。《迎春花開》的成功,增強了姜昆的自信,捅破了相聲創作的
窗戶紙,對他從事相聲這個專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
佳作迭出。馮鞏、劉偉當初在天津的一家工廠業餘演出,每逢節假日就坐火車
到北京,帶上他們寫的作品請馬季先生指導、修改,像早期的作品,《紅娘》
、《螃蟹的功能》等都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們都成了相聲界
的中堅力量,在培養相聲人才方面,馬季更是功不可沒。
提到馬季,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歌頌型相聲,這也是相聲愛好者議論最多的
一個話題。歌頌型相聲是一個階段性的產物,馬季致力於歌頌型相聲的創作與
演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找舅舅》、《英雄小八路》、《友誼頌》、《海
燕》,一時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當然,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
痛苦,既有經驗也有教訓供後來者汲取。從相聲藝術的特點上來說,歌頌並非
相聲之所長,諷刺才是相聲藝術的生命。我們今天來看馬季的歌頌型相聲,不
能割斷歷史的鏈條,把它單獨剝離出來討論,結合當時歷史的條件和環境,我
們可以看到歌頌型相聲是歷史脅迫下的產物,當時相聲的生存環境比今天要慘
好多倍,幾乎是奄奄一息,改行的,轉業的,下放的,流浪的,廣播裏已經很
難聽到相聲了,演員也都不說相聲了。當時唯一可以生存的惟有歌頌型相聲,
作為相聲演員,你要麼去講革命故事;要麼去搞大批判,傳統相聲不能說,諷
刺的相聲更不能說,就是歌頌型相聲也要經過層層審查,《友誼頌》能夠播出
,也可以說是僥倖。(見陳連升的「相聲復甦的號角」)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
下,相聲界誕生了一批歌頌型的相聲,除了上面說到的馬季的作品之外,還有
常寶霆、王佩元的《挖寶》、《萬無一失》等作品。那麼我們今天如何看待歌
頌型相聲的功與過哪,以前在鯤鵬探討歌頌型相聲的時候,網友都督提出了一
個觀點,就是說歌頌型相聲延續了相聲的一脈香火,使它得以(以那樣的形式
、方式)生存延續下來,不至於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當時歌頌型相聲
的存在與過渡,也就沒有粉碎「四人幫」之後相聲藝術的繁榮!更沒有今天的
成熟與發展!由此也可以看到,馬季的一生與相聲藝術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無論環境多麼險惡,多麼蕭條,始終相濡以沫,不棄不離。
歌頌型相聲並非馬季相聲的全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的諷刺型相
聲占了絕大多數,且諷刺之犀利,效果之強烈,影響之廣泛也是無人能及的。
像《舞臺風雷》、《白骨精現形記》、《多層飯店》、《百吹圖》、《特種病
》等等,至於單口《一個推銷員》,群口《五官爭功》更是填補空白之作,具
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馬季的相聲功勳卓著,八五年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之首,前不久獲「牡丹
獎」(中國曲藝藝術專項最高獎)之「終生成就獎」。此等殊榮,在相聲界也
只有馬季當之無愧!
馬季走了,相聲的天塌了!
--
Tags:
相聲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相聲模擬考 第一回

By Charlotte
at 2006-12-20T22:41
at 2006-12-20T22:41
Re: 嗚呼.......馬季辭世......

By Agatha
at 2006-12-20T21:08
at 2006-12-20T21:08
緬懷大師....馬季生平

By Sarah
at 2006-12-20T16:31
at 2006-12-20T16:31
嗚呼.......馬季辭世......

By Quintina
at 2006-12-20T15:43
at 2006-12-20T15:43
猜相聲100句

By Mary
at 2006-12-20T15:35
at 2006-12-20T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