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比吼 拍紀錄片 請問蕃名 找回祖靈的賜名 - 紀錄片

By Lydia
at 2007-03-13T00:23
at 2007-03-13T00:23
Table of Contents
文/羅嘉薇
敵首籠 裝過吳鳳的腦袋
過年之前,阿里山特富野部落的鄒族舉行Mayasvi(瑪雅斯比)祭典。古時,鄒族戰士藉
此祈神保佑出征順利,它具有感謝天神及祖靈庇祐,並為家族新生命祝福的意義。在族人
嘹亮的祭歌聲中,來拍片的導演馬躍‧比吼,提醒攝影師把鏡頭挪向聚會所(kuba)入口
左側掛著的敵首籠。
敵首籠過去置放著勇士出草帶回的敵人首級,包括兩百多年前的漢人吳鳳。從日據時代開
始,吳鳳的人頭在官方說法中是為了感化鄒族而犧牲,「但鄒族也有自己的版本喔!」馬
躍觀察瑪雅斯比戰祭已經五年,他正在拍一部「無鳳來了」,讓鄒族人說出自己的史觀。
「蔡小鳥」 欺負原民聽不懂
馬躍是原住民紀錄片獨立製片者。拍片,目的是和主流社會溝通,希望呈現原住民的真實
圖像。「這是冷氣房裡的運動,而影像是我的武器。」
自兩千年起,馬躍以「請問蕃名」系列紀錄片當武器,投入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運動。他
用影像娓娓訴說「外來政權」在台灣原住民族名字上留下的歷史傷痕:一九四三年才因皇
民化運動安上日本姓名,一九四六年又在國民政府一聲令下,全部改用完全聽不懂的陌生
漢名,於是一些戶政人員的惡意玩笑出現在原住民的身分證上:謝路人、江那個、蔡小鳥
、周澤東
達悟族 名字變大又變小
為鼓吹「復名」,馬躍組織藤文化協會,和工作團隊非常勤快地跑部落場辦巡迴影展。更
多時候,他隻身一人,帶著片子到高中、大專院校或教會演講、開座談會,向所有人,解
釋原住民族的命名文化。
「台灣政客常說四大族群,被當花瓶列入四大之末的原住民其實不是單一族群,而是十幾
個語言和生活都不相同的民族,連最基本的『命名』都不相同。」馬躍經常這樣開場。像
蘭嶼達悟族人一生,名字會隨著家族新生命誕生變好幾次,這題材他拍成「一直變大又變
小的名字」。
誤會啦 馬躍、比吼都是我
馬躍有一年拍了關於大陳義胞的「來去大陳」,得到兩岸新聞報導獎,主辦單位陸委會寄
來兩個獎盃,一個給馬躍,一個給比吼,殊不知比吼是他襲自外公的名字。「那年回去掃
墓,我有跟阿公說:你得了一個獎盃喔!是蔡英文頒給你的。」這是他的經典笑話。
原住民的傳統名字,是他們與祖靈溝通和傳承的一把無形之鑰。台大人類系三年級的林嵐
欣說,她看了爸爸的文章「女兒的名字們」,才知自己的傳統名Lamulo Lerem Pakawyan
,分別來自邦乍(阿美)、排灣和卑南血緣,承繼了奶奶的妹妹、媽媽的大姊和曾祖母,
是她們生命延續的清楚識別。「我原來的名字,每個都有一個故事啊。」
12年來 只有六千人改名
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原住民有了復名機會。但十二年來,因未設單一窗口,換身分
證、駕照、護照和健保卡得分頭跑,加上承辦人員不熟悉法規,常自行增設限制條件,例
如不准父親未復名的新生兒登記傳統名等等,截至去年底,改名者只六千人,僅占全台四
十六萬原住民人數的百分之一點三。
「這是失敗的運動。」馬躍說,「最大的問題在漢人的嘲笑和不理解。」小學老師在聯絡
簿簽傳統名字,竟有家長質問老師是哪國人。
命名權 應該還給原住民
「正名」如今是當紅語彙,推動「復名」多年的馬躍,年初獲中央社選為「台灣二○○七
潛力人物」。政治正確好像在他這邊了,但馬躍看到這種正確的界限:「民進黨眼裡,台
灣歷史只有四百年,如果回溯到五、六百年前,是不是該把命名的權力還給原住民族呢?
」
籌拍「無鳳來了」,馬躍連續送件三年,才申請到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要解構「義人吳
鳳」,讓「貪官吳鳳」被看見,他多次在審查中被質問:這片子,對族群融合的意義在哪
裡。馬躍認為,呈現多元觀點,允許另一種聲音被聽見,才有真正的融合與和諧可言吧。
「保護文化多樣性,最簡單的,就是從尊重別人的名字開始。」馬躍會一直拍下去、講下
去,「像傳福音,哈哈。」
2007-03-12/聯合報
--
敵首籠 裝過吳鳳的腦袋
過年之前,阿里山特富野部落的鄒族舉行Mayasvi(瑪雅斯比)祭典。古時,鄒族戰士藉
此祈神保佑出征順利,它具有感謝天神及祖靈庇祐,並為家族新生命祝福的意義。在族人
嘹亮的祭歌聲中,來拍片的導演馬躍‧比吼,提醒攝影師把鏡頭挪向聚會所(kuba)入口
左側掛著的敵首籠。
敵首籠過去置放著勇士出草帶回的敵人首級,包括兩百多年前的漢人吳鳳。從日據時代開
始,吳鳳的人頭在官方說法中是為了感化鄒族而犧牲,「但鄒族也有自己的版本喔!」馬
躍觀察瑪雅斯比戰祭已經五年,他正在拍一部「無鳳來了」,讓鄒族人說出自己的史觀。
「蔡小鳥」 欺負原民聽不懂
馬躍是原住民紀錄片獨立製片者。拍片,目的是和主流社會溝通,希望呈現原住民的真實
圖像。「這是冷氣房裡的運動,而影像是我的武器。」
自兩千年起,馬躍以「請問蕃名」系列紀錄片當武器,投入原住民回復傳統姓名運動。他
用影像娓娓訴說「外來政權」在台灣原住民族名字上留下的歷史傷痕:一九四三年才因皇
民化運動安上日本姓名,一九四六年又在國民政府一聲令下,全部改用完全聽不懂的陌生
漢名,於是一些戶政人員的惡意玩笑出現在原住民的身分證上:謝路人、江那個、蔡小鳥
、周澤東
達悟族 名字變大又變小
為鼓吹「復名」,馬躍組織藤文化協會,和工作團隊非常勤快地跑部落場辦巡迴影展。更
多時候,他隻身一人,帶著片子到高中、大專院校或教會演講、開座談會,向所有人,解
釋原住民族的命名文化。
「台灣政客常說四大族群,被當花瓶列入四大之末的原住民其實不是單一族群,而是十幾
個語言和生活都不相同的民族,連最基本的『命名』都不相同。」馬躍經常這樣開場。像
蘭嶼達悟族人一生,名字會隨著家族新生命誕生變好幾次,這題材他拍成「一直變大又變
小的名字」。
誤會啦 馬躍、比吼都是我
馬躍有一年拍了關於大陳義胞的「來去大陳」,得到兩岸新聞報導獎,主辦單位陸委會寄
來兩個獎盃,一個給馬躍,一個給比吼,殊不知比吼是他襲自外公的名字。「那年回去掃
墓,我有跟阿公說:你得了一個獎盃喔!是蔡英文頒給你的。」這是他的經典笑話。
原住民的傳統名字,是他們與祖靈溝通和傳承的一把無形之鑰。台大人類系三年級的林嵐
欣說,她看了爸爸的文章「女兒的名字們」,才知自己的傳統名Lamulo Lerem Pakawyan
,分別來自邦乍(阿美)、排灣和卑南血緣,承繼了奶奶的妹妹、媽媽的大姊和曾祖母,
是她們生命延續的清楚識別。「我原來的名字,每個都有一個故事啊。」
12年來 只有六千人改名
一九九五年姓名條例修正,原住民有了復名機會。但十二年來,因未設單一窗口,換身分
證、駕照、護照和健保卡得分頭跑,加上承辦人員不熟悉法規,常自行增設限制條件,例
如不准父親未復名的新生兒登記傳統名等等,截至去年底,改名者只六千人,僅占全台四
十六萬原住民人數的百分之一點三。
「這是失敗的運動。」馬躍說,「最大的問題在漢人的嘲笑和不理解。」小學老師在聯絡
簿簽傳統名字,竟有家長質問老師是哪國人。
命名權 應該還給原住民
「正名」如今是當紅語彙,推動「復名」多年的馬躍,年初獲中央社選為「台灣二○○七
潛力人物」。政治正確好像在他這邊了,但馬躍看到這種正確的界限:「民進黨眼裡,台
灣歷史只有四百年,如果回溯到五、六百年前,是不是該把命名的權力還給原住民族呢?
」
籌拍「無鳳來了」,馬躍連續送件三年,才申請到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要解構「義人吳
鳳」,讓「貪官吳鳳」被看見,他多次在審查中被質問:這片子,對族群融合的意義在哪
裡。馬躍認為,呈現多元觀點,允許另一種聲音被聽見,才有真正的融合與和諧可言吧。
「保護文化多樣性,最簡單的,就是從尊重別人的名字開始。」馬躍會一直拍下去、講下
去,「像傳福音,哈哈。」
2007-03-12/聯合報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奇蹟背後 蔡崇隆 RCA紀錄片

By Bennie
at 2007-03-11T22:21
at 2007-03-11T22:21
城市游牧影展短片競賽徵件

By Agatha
at 2007-03-11T17:09
at 2007-03-11T17:09
黑眼圈台藝大座談會

By Yedda
at 2007-03-11T15:14
at 2007-03-11T15:14
剪黏 保原師—紀錄片創作理念

By Emily
at 2007-03-09T14:16
at 2007-03-09T14:16
六四真相紀錄片〔天安門〕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By Mia
at 2007-03-09T01:51
at 2007-03-09T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