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老戲院專書,熱血作者下海批書贈有緣 - 電影院

By Margaret
at 2012-12-21T16:40
at 2012-12-21T16:40
Table of Contents
http://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31&period=389
放映周報 報導 / 林亮妏
高雄大舞台戲院,一座65年歷史的老電影院。
故事並不糾葛複雜:閒置老戲院,地主想拆掉賣錢,居民期盼開發帶來繁榮,只剩文史團
體大聲疾呼搶救,即使高雄市政府似乎也無力保存。
近期出版的《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正書寫了這座老戲院的拉扯現況,以及
關於她的歲月風華,建築美學,經營興衰,乃至影迷口述片段的情感百態。原來,大舞台
戲院不只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也是台灣常民娛樂史的重要篇章。
昔日風光黃金戲院 影迷捧場大排長龍
這座高雄人口中的「大舞台」,座落鹽埕區,原址日治時期是一座製冰廠,二戰期間被炸
毀。1947年由澎湖籍建築師蕭佛助設計落成,起初主打歌仔戲,1950年開始以放映電影為
主。
1953年,前省議員郭國基收回自營,他大手筆進口新型放映機,專放洋片,《太陽浴血記
》等賣座大片造成觀眾大排長龍的盛況,屢見不鮮,可說是當年高雄炙手可熱的黃金戲院
!甚至連許多大型活動,例如:美齒小姐選拔(1953)、高雄第12屆戲劇節(1955)等,
都曾租借大舞台場地熱鬧舉辦
1970年電影業蕭條,但郭家媳婦林月姮接手戲院後,她結合電影、藝廊、出版、書局、咖
啡廳等多元化經營方式,獨樹一格,竟吸引了許多青年影迷研究電影,票房還一度贏過台
北,再次將大舞台推向鼎盛高峰期!據稱,當年台北業者曾經專程南下高雄來參訪林月姮
經營模式,顯見當時之風光。
林月姮離開後,大舞台逐漸走下坡。1976年的一場火災,燒毀了內部設備,所幸戲院結構
及外觀沒被破壞。整修後,以多廳方式重新出發,莫奈終究仍不敵連鎖大影城鋪天蓋地攻
勢,1999年正式停業。
所有權人拆毀美麗山牆 面臨告別命運
停業後,戲院並非乏人問津。1999年「高雄電影圖書館」曾屬意座落於此,但因所有權人
反對作罷。日後市府也提案可參考「台北光點」模式,在「大舞台」成立一間公辦民營的
藝術電影院,既可保存文化資產維繫時光回憶,又能轉型成藝文表演的空間。莫奈所有權
人依舊避不見面,終致不了了之。
2011年大舞台再搏上媒體版面,卻不是開心好事。所有權人竟自行拆除「山牆」──大舞
台建物最具代表性的美麗圖騰,一夕之間,被大怪手挖落,毀去殆盡。
公權力面對抗議聲浪,遂召開文資會議,將大舞台「暫定古蹟」一年,依法限制所有權人
的賣產行動。但期間內,所有權人仍不出面,僅屢次派律師提出「不願保留」之意願。直
到今年(2012)10月,古蹟魔咒正式解除;所有權人獲勝,大舞台落幕告別之日近在眼前
。
文化局出版專書 作者謝一麟熱血投入
《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這本由高市府文化局出版的電影書,正是在此背景
下醞釀而成。從歷史、建築、經營等面向撰寫,乃至大舞台相關的公文、照片、票券、本
事、剪報新聞等檔案文件,史料搜羅齊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書中亦訪問了許多市
民關於大舞台的回憶及趣事,使理性嚴謹脈絡之中,又穿透了一種溫暖共同的情感記憶。
說穿了,本書其實是一個「政府委託案」,但因為觸動了作者謝一麟的熱血夢想,讓這位
不折不扣的高雄人,日夜投入,奮力一搏:「我們努力兼顧口述歷史的嚴謹性與一般讀者
的可讀性,」他衷心希望透過書籍傳播的力量,保留住大舞台。
無奈的是,謝一麟戲稱自己是「代理孕母」。這本書,他只能負責內容,無權插手出版通
路,更無版權在身。所以書印好了,他等同兩手一攤,「我沒有這孩子的撫養權,只是代
理孕母……。」謝一麟起初也心灰意冷,嚷嚷想買書別找他,沉寂數日後,所幸滿腔熱情
血液,仍讓他戰勝現實窘境,最後他決定乾脆親自買斷出版社寄賣的200本書,自己推銷
、自己談獨立書店通路,「把議題繼續推出去比較重要!」
「總想留些什麼給後代!」謝一麟說:「願意關心、懂價值的人還是有。只要資訊傳播出
去,溫度也會傳遞出去」,他斬釘截鐵的說:「能守的不多,但守住多少、這國家未來資
產就有多少!」
也許看來杯水車薪,但謝一麟卻不計代價的真誠付諸行動。
沒有通路,沒有經銷預算,有的,只是一位作者傻呼呼的熱血,一群在乎老戲院朋友們的
力挺。況且有趣的是,大舞台魅力絕不只侷限文史團體或學術圈,謝一麟道出私房祕辛:
「有位監獄朋友大約4、50來歲,道地鹽埕人,他看了這本書後,精采絕倫的回應都可寫
出一本『大舞台幫派史』了呢!」所以不論大老闆或小混混,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戲
院回憶;更重要的是,大眾娛樂建築的公共性是一座永遠暗藏各種祕密時光的記憶寶庫。
究竟,我們還能留下些什麼呢?
台灣老戲院一一倒下,這些珍貴文化資產也將一點一滴的,隨風而逝。
試想:如果前人沒有留下歷史悠久的聖母院、凱旋門、歌劇院、艾菲爾鐵塔,以及最風情
迷人的老咖啡館、老房子、老迴廊街廓的話,法國人還能口說無憑多少的文化驕傲?
巴黎最古老的一間電影院──「烏蘇林戲院」(Studio des Ursulines),這棟18世紀的
建物曾是修道院、劇場、咖啡館等,1926年才改建成藝術電影院,現今依然保存完整,經
營放映前衛電影!令人羨慕又感慨的是,「烏蘇林戲院」懸掛的入口招牌,竟是1926年首
映會當晚,立體派畫家費納.雷傑(Fernand Leger)信手塗鴉、致贈老闆的「放映機」
圖樣。
法國佬心思果然與咱們不同,人家老闆是如獲至寶、欣喜若狂依樣製成招牌,作為電影院
的精神象徵圖騰!而我們卻總反其道而行,一拆再拆,一毀再毀,揚棄掉所有過往記憶也
絲毫無所謂。
究竟,我們還能留給孩子們些什麼呢?
樂觀一點,幸好我們,還留下一本電影書,記錄著這曾經美麗的山牆,輝煌動人的戲院歷
史,以及高雄人共同的青春回憶錄。
--
放映周報 報導 / 林亮妏
高雄大舞台戲院,一座65年歷史的老電影院。
故事並不糾葛複雜:閒置老戲院,地主想拆掉賣錢,居民期盼開發帶來繁榮,只剩文史團
體大聲疾呼搶救,即使高雄市政府似乎也無力保存。
近期出版的《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正書寫了這座老戲院的拉扯現況,以及
關於她的歲月風華,建築美學,經營興衰,乃至影迷口述片段的情感百態。原來,大舞台
戲院不只是高雄人的共同記憶,也是台灣常民娛樂史的重要篇章。
昔日風光黃金戲院 影迷捧場大排長龍
這座高雄人口中的「大舞台」,座落鹽埕區,原址日治時期是一座製冰廠,二戰期間被炸
毀。1947年由澎湖籍建築師蕭佛助設計落成,起初主打歌仔戲,1950年開始以放映電影為
主。
1953年,前省議員郭國基收回自營,他大手筆進口新型放映機,專放洋片,《太陽浴血記
》等賣座大片造成觀眾大排長龍的盛況,屢見不鮮,可說是當年高雄炙手可熱的黃金戲院
!甚至連許多大型活動,例如:美齒小姐選拔(1953)、高雄第12屆戲劇節(1955)等,
都曾租借大舞台場地熱鬧舉辦
1970年電影業蕭條,但郭家媳婦林月姮接手戲院後,她結合電影、藝廊、出版、書局、咖
啡廳等多元化經營方式,獨樹一格,竟吸引了許多青年影迷研究電影,票房還一度贏過台
北,再次將大舞台推向鼎盛高峰期!據稱,當年台北業者曾經專程南下高雄來參訪林月姮
經營模式,顯見當時之風光。
林月姮離開後,大舞台逐漸走下坡。1976年的一場火災,燒毀了內部設備,所幸戲院結構
及外觀沒被破壞。整修後,以多廳方式重新出發,莫奈終究仍不敵連鎖大影城鋪天蓋地攻
勢,1999年正式停業。
所有權人拆毀美麗山牆 面臨告別命運
停業後,戲院並非乏人問津。1999年「高雄電影圖書館」曾屬意座落於此,但因所有權人
反對作罷。日後市府也提案可參考「台北光點」模式,在「大舞台」成立一間公辦民營的
藝術電影院,既可保存文化資產維繫時光回憶,又能轉型成藝文表演的空間。莫奈所有權
人依舊避不見面,終致不了了之。
2011年大舞台再搏上媒體版面,卻不是開心好事。所有權人竟自行拆除「山牆」──大舞
台建物最具代表性的美麗圖騰,一夕之間,被大怪手挖落,毀去殆盡。
公權力面對抗議聲浪,遂召開文資會議,將大舞台「暫定古蹟」一年,依法限制所有權人
的賣產行動。但期間內,所有權人仍不出面,僅屢次派律師提出「不願保留」之意願。直
到今年(2012)10月,古蹟魔咒正式解除;所有權人獲勝,大舞台落幕告別之日近在眼前
。
文化局出版專書 作者謝一麟熱血投入
《海埔十七番地-高雄大舞台戲院》,這本由高市府文化局出版的電影書,正是在此背景
下醞釀而成。從歷史、建築、經營等面向撰寫,乃至大舞台相關的公文、照片、票券、本
事、剪報新聞等檔案文件,史料搜羅齊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書中亦訪問了許多市
民關於大舞台的回憶及趣事,使理性嚴謹脈絡之中,又穿透了一種溫暖共同的情感記憶。
說穿了,本書其實是一個「政府委託案」,但因為觸動了作者謝一麟的熱血夢想,讓這位
不折不扣的高雄人,日夜投入,奮力一搏:「我們努力兼顧口述歷史的嚴謹性與一般讀者
的可讀性,」他衷心希望透過書籍傳播的力量,保留住大舞台。
無奈的是,謝一麟戲稱自己是「代理孕母」。這本書,他只能負責內容,無權插手出版通
路,更無版權在身。所以書印好了,他等同兩手一攤,「我沒有這孩子的撫養權,只是代
理孕母……。」謝一麟起初也心灰意冷,嚷嚷想買書別找他,沉寂數日後,所幸滿腔熱情
血液,仍讓他戰勝現實窘境,最後他決定乾脆親自買斷出版社寄賣的200本書,自己推銷
、自己談獨立書店通路,「把議題繼續推出去比較重要!」
「總想留些什麼給後代!」謝一麟說:「願意關心、懂價值的人還是有。只要資訊傳播出
去,溫度也會傳遞出去」,他斬釘截鐵的說:「能守的不多,但守住多少、這國家未來資
產就有多少!」
也許看來杯水車薪,但謝一麟卻不計代價的真誠付諸行動。
沒有通路,沒有經銷預算,有的,只是一位作者傻呼呼的熱血,一群在乎老戲院朋友們的
力挺。況且有趣的是,大舞台魅力絕不只侷限文史團體或學術圈,謝一麟道出私房祕辛:
「有位監獄朋友大約4、50來歲,道地鹽埕人,他看了這本書後,精采絕倫的回應都可寫
出一本『大舞台幫派史』了呢!」所以不論大老闆或小混混,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戲
院回憶;更重要的是,大眾娛樂建築的公共性是一座永遠暗藏各種祕密時光的記憶寶庫。
究竟,我們還能留下些什麼呢?
台灣老戲院一一倒下,這些珍貴文化資產也將一點一滴的,隨風而逝。
試想:如果前人沒有留下歷史悠久的聖母院、凱旋門、歌劇院、艾菲爾鐵塔,以及最風情
迷人的老咖啡館、老房子、老迴廊街廓的話,法國人還能口說無憑多少的文化驕傲?
巴黎最古老的一間電影院──「烏蘇林戲院」(Studio des Ursulines),這棟18世紀的
建物曾是修道院、劇場、咖啡館等,1926年才改建成藝術電影院,現今依然保存完整,經
營放映前衛電影!令人羨慕又感慨的是,「烏蘇林戲院」懸掛的入口招牌,竟是1926年首
映會當晚,立體派畫家費納.雷傑(Fernand Leger)信手塗鴉、致贈老闆的「放映機」
圖樣。
法國佬心思果然與咱們不同,人家老闆是如獲至寶、欣喜若狂依樣製成招牌,作為電影院
的精神象徵圖騰!而我們卻總反其道而行,一拆再拆,一毀再毀,揚棄掉所有過往記憶也
絲毫無所謂。
究竟,我們還能留給孩子們些什麼呢?
樂觀一點,幸好我們,還留下一本電影書,記錄著這曾經美麗的山牆,輝煌動人的戲院歷
史,以及高雄人共同的青春回憶錄。
--
Tags:
電影院
All Comments

By James
at 2012-12-24T14:54
at 2012-12-24T14:54

By Aaliyah
at 2012-12-24T16:17
at 2012-12-24T16:17
Related Posts
好萊塢「去暴力化」 砍多項宣傳

By Candice
at 2012-12-21T12:28
at 2012-12-21T12:28
關於板橋大遠百imax選位置問題

By Kyle
at 2012-12-21T12:07
at 2012-12-21T12:07
報紙廣告的商標

By Cara
at 2012-12-21T10:18
at 2012-12-21T10:18
12/21威秀花旗折扣?

By Rosalind
at 2012-12-21T00:00
at 2012-12-21T00:00
請問in89的HFR效果如何?

By Eartha
at 2012-12-20T13:45
at 2012-12-20T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