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 - 超級英雄之他和你想的不同 - 電影

Delia avatar
By Delia
at 2015-01-17T19:17

Table of Contents


無音樂網誌好讀版:http://ppt.cc/Uz1M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你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才會變成影評人?」

這句雷根對影評人的怒吼,
讓我聽得是酸甜苦辣盡在不言中。

對照先前麥可 (艾德華諾頓飾) 引述福樓拜的名言:
「無法成為藝術家的人才去做評論者,
就好像無法成為軍人的人才去當告密者」
雷根的這句質問不問自答。



麥可接著說:
「明晚八點,他 (指雷根) 將冒著一切風險站上舞台,
到時候你又會在幹嘛?」

這句話直接挑起影評與創作者的戰爭;
從創作者的角度,影評除了嘴砲外還會幹嘛?
從影評的角度,自溺的作品到底是演給觀眾還是演給自己看?

事實上,這種爭論永無止盡且難有定論,
因為雙方永遠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作品,無法跳脫。

只要瞭解這一點,
就會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有一層更深的意涵 --
因為每個人都有主觀意識,
所以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從另一個人的角度出發,
無論是看待作品,還是看待自己。



這恰好是「演員」每回在舞台上所面對的難題。
在方法演技的訓練中,每每面對一種矛盾 --

正如麥可剛加入劇組時對珊姆 (艾瑪史東飾) 說:
「甜心,這裡可是劇場,自我意識別那麼強」
演員的訓練包含了一種活在當下、成為角色本身的核心概念。
這個概念被塑造成必須擺脫後設的自我意識,
單純的「感受」當下的情緒與衝動才能達成。

然而「擺脫自我意識」是否真有可能?
即使演員在舞台上真實的感受角色的情感與目標,
他必然還是得意識到自己是演員,
他得找燈光、顧面向、注意走位、抓 cue 點,
而要做到這些,仍需要足夠的自我意識。

透過麥可這位激進的實踐者,
《鳥人》對方法演技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這層質疑本身就是對方法演技最大的諷刺,
因為該系統的目標正是建構戲劇的「真實性」。



更諷刺的是,電影本身也用了許多「營造假象」的手法。
包含為創造現實感而使用的長鏡頭、
雷根的超能力及飛行、爆炸特效,甚至是配樂的使用。

然而每當觀眾即將「入戲」時,
導演又總是留下蛛絲馬跡讓觀眾抽離;
比如當雷根「飛」回劇場,
他身後卻緊跟著一位追討車資的計程車司機。

除了暗示眼見不一定為憑,
電影甚至安排了許多「刻意跳脫老梗」的明示。

最經典的莫過於當麥可搶走雷根的頭條,
而雷根找麥可理論的一場戲;
吵著吵著,雷根開始自剖曾經受虐的往事,
正當麥可感到愧疚並產生同情,
雷根又馬上指出剛剛所說的都不是真的。



甚至面對死亡,
導演仍不改挑戰虛幻與真實界線的戲謔手法。
由於電影中的舞台劇最後一幕即是雷根 (飾艾迪) 自殺,
因此在首演前的三次預演中,
雷根已經「死」過兩次 (首次預演因麥可脫軌演出而未演完)。

如果按照常見的三幕劇元素,
那麼電影中第三次演出該幕時 (即首演當晚),
應該就是雷根真正的死期。

然而導演顯然是有意識地反抗這一套!
因為他知道如果雷根真的在首演當晚自殺,
觀眾又會馬上在腦海中將這部電影歸類:
「過氣超級英雄力圖東山再起,脫序人生走向淒美結局」

這恰好與導演從頭到尾透過《鳥人》對觀眾的吶喊互相違背。
當創作者不斷嘶吼著諷刺、批判,
不願披著華麗的外衣乖乖被納入類型的框架,
他又怎麼會願意自己的聲音消失在「淒美結局」當中?



所以,雷根並沒有在首演當晚自殺,
而是開槍轟掉了自己的鼻子。
當影評人最終寫出將雷根捧為傳奇的評論,
他反而「飛走了」。

姑且不論最後一幕是否代表雷根的自殺,
我認為此處他並非「成為了鳥人」或「接受自己就是鳥人」。

他在鏡子前拆下酷似鳥人的繃帶,
甚至對正在上廁所的「鳥人」幻影道了再見,
我解讀為他終於「放下了鳥人」。

說到底,是誰讓雷根必須賭上一切做這齣戲?
其實正是鳥人,更是鳥人所代表的一切。
鳥人代表什麼?代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代表他的名氣、他曾受過的關注,代表他與眾不同。

越是找不回當年那個鳥人,
他就越執意證明自己配得上「鳥人」這個稱號。



然而最後他發現,
人生,有時候並不是你種下一棵樹,
就會長出一座森林。

有時候,你放了一把火,
灰燼中反而孕育無限生機,
種下的那棵樹卻營養不良枯萎而死。

相較於那些曾有過的汲汲營營,
雷根最後的一躍,
無論是發生在現實、或只發生在想像之中,
都暗示了心態上的轉變。

只要這樣想,就不難解釋珊姆最後的微笑。
因為無論雷根是死了、走下樓了、消失了,
還是可能性最低的 -- 飛走了,
他都自由了,掙脫鳥人所建造的、一直以來囚禁他的牢籠。



至於我又是經歷了什麼事,才會作出這樣的解讀 (笑)?

我曾想過對這部電影最高的致敬,
應該就是不要去作任何解讀。
不過,顯然我還是難以抵抗「情緒與衝動」才寫下那麼一長串。

基於影評和觀眾都已被導演「反框架」的事實,
無論提出何種評論或猜測,恐怕都正中導演下懷;
所以就暫時不要對真相過度執著吧!



我就跟多數觀眾一樣,觀賞《鳥人》的過程中,
最安心的莫過於看麥可與珊姆發展情愫。

這發展超級老梗 -- 但老梗總是讓我們安心。
電影中的其他任何橋段都讓我們擔驚受怕,
恐怕下一秒鐘又要被騙,或信以為真的某個現實即將被顛覆。

或許這正是因為,
我們總把現實當作救命的繩索想要牢牢抓緊,
卻忽略想像與現實常只有一線之隔,
而現實不一定讓人更好過。

如果能得到自由,即便活在想像的世界中又有何妨?
麥可活在一個把舞台當成現實的世界。
而雷根,他最後選擇了「飛」做為自己的現實。



「你們呢?」
我彷彿聽見導演對觀眾發出戲謔的嘲笑。



個人評分:7 (推薦)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Franklin avatar
By Franklin
at 2015-01-18T12:49
Belly avatar
By Belly
at 2015-01-18T13:54
推這篇
Sandy avatar
By Sandy
at 2015-01-21T04:02
推,感覺也是放下鳥人,像鳥一樣飛了
Ivy avatar
By Ivy
at 2015-01-21T11:20
Robert avatar
By Robert
at 2015-01-25T03:07
Andrew avatar
By Andrew
at 2015-01-30T01:58
Yedda avatar
By Yedda
at 2015-01-30T14:21
Bennie avatar
By Bennie
at 2015-02-01T10:50
主角是沒有病識感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很可惜他最後仍未得
Sandy avatar
By Sandy
at 2015-02-03T05:41
到醫治! 這部電影觀看時宜小心!
Suhail Hany avatar
By Suhail Hany
at 2015-02-05T00:03
很有想法的一部片
Una avatar
By Una
at 2015-02-09T09:11
推!如果說成思覺失調(精神分裂),應該有點窄化了
對這部的詮釋

辣der要命 Jennifier's body

Mary avatar
By Mary
at 2015-01-17T19:14
首先要說這個好雷是指在同等級的B級恐怖片當中 其實這部算不錯了 劇情雖然同等無腦 但是至少並不衝突而且整片節奏也相當流暢 噁心只噁心一點點 恐怖也只恐怖一點點 並不過分狗血 加上有一些亮點的存在 整體來說其實還蠻好看的 其中最重要兩個亮點 第一個就是很多惡搞的橋段蠻好笑的 ex:爛樂團在砍梅 ...

美國狙擊手 裡面的那位狙擊手

Kristin avatar
By Kristin
at 2015-01-17T19:13
我不是指主角,而是對手那位得過奧運獎牌的敘利亞狙擊手 穆斯塔法,是真有其人嗎? 片中後段有一幕,他也有妻小,家中牆上還掛著奧運頒獎的照片 還是說是虛構的,增加戲劇張力而已? 網路上好像查不到 - ...

心目中的十大佳片

Edward Lewis avatar
By Edward Lewis
at 2015-01-17T18:52
截至目前為止, 不分國家和類型, 我心目中的十大佳片: 《東京物語》、 《送行者》、 《四百擊》、 《教父》、 《黑色追緝令》、 《櫻桃的滋味》、 《悲情城市》、 《霸王別姬》、 《活著》、 《阿飛正傳》。 諸位大大覺得如何? -- 春衫猶是 小蠻針線 曾濕西湖雨 http://blog.udn. ...

鳥人看鳥人

Skylar Davis avatar
By Skylar Davis
at 2015-01-17T18:40
本篇無雷,只是想要討論一個現象。 電影裡,導演嘲笑了只會「套標籤」的影評,也嘲笑了喜歡「大場面」的觀眾。 可是看完電影後,我們還是看到許多影評,使用大量標籤稱讚這部電影(我也是QQ) 像是某篇文章: 「電影《鳥人》受到大眾媒體、影展評審與觀眾的肯定與讚譽有加,除了歸功於精妙絕倫 的對白,與老辣熟練的演 ...

鳥人:技巧華麗的舞台劇

Edwina avatar
By Edwina
at 2015-01-17T18:38
網誌: http://arsl4000.pixnet.net/blog/post/108886072 我還沒看膩超級英雄電影 反倒是,我看膩某些腦殘粉絲不管英雄電影拍得好或濫,一昧的吹捧到天邊 換句話說,好看的英雄電影我還是愛看,但是某些人已經忽略了英雄電影本身的 問題了 隨便舉例,最顯而易見的M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