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胖報告夢魘 警醒台灣觀眾 - 紀錄片
By Queena
at 2004-08-29T12:03
at 2004-08-29T12:03
Table of Contents
2004.08.29 中國時報
麥胖報告夢魘 警醒台灣觀眾
◎文/張世倫
在美國紀錄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裡,導演Morgan Spurlock為了瞭解
速食產業對個人健康的影響,決定以「身」試「麥」,連續30天,3餐只吃麥當勞提供的
食物。這,可能是很多速食兒童的夢想,但他卻經歷了一場夢魘。
原來體魄強健的主角經此「活體實驗」,非但體重暴增、膝蓋酸痛、精神頹散、疲倦易累
,連女友都大嘆其性能力急速萎縮。原本身壯如牛,如今稍一勞動,便氣喘如牛,
醫生勸他停止,否則可能喪命,起頭立意良善的紀錄片,最後比恐怖片還駭人。
除了批判速食產業對健康之害,在台灣觀看「麥胖報告」,由於具有文化差異,觀眾也就
大有掀開速食產業光鮮外表,窺看其內在如何不堪的異類快感。
1984年台灣第一家麥當勞在北市開張,20年來,麥當勞成功地在本地塑造出健康、清新、
親切、高檔的企業形象,店址大多位於熱鬧區位,並被視為是個「好」的飲食選擇。
然而觀看本片,你會發現這類跨國速食企業在歐美國家,普遍被視為是粗糙、庸俗、
不入流、僅能填肚子的垃圾食物,店址大多開在公路休息站或郊區大賣場旁,只能讓人
草率解決一餐,再匆忙上路。
而目睹速食業如何在其母國橫行霸道,宰制飲食文化,甚至配合商業運作,威脅並傷害
孩童學校午餐的內容,此情此景,對比本地對麥當勞幾乎毫無保留的喜愛,怎能讓人
不緊張冒汗,憂慮萬分。
就形式來說,這類題材辛辣,低成本、高機動性、導演自兼主角,以大量介入式的、
主觀式的、社運式的角度拍攝,並搭配大量戲劇、動畫、乃至MTV手法的「紀錄片」,
近年來逐漸在美國風行。包括「麥胖報告」,或正港「麥胖」麥可摩爾的「九一一事件簿
」,都屬此例。這種新型態的紀錄片,由於笑罵挖苦夠酸,劇情張力夠強,並遊走於
紀實/虛構的邊緣,具有非常強的情緒渲染力,儼然已成為一種新的紀錄片美學典範。
面對這種新型態的紀錄片,觀者必須捫心自問,倘若欣賞「麥胖報告」或麥可摩爾的作品
,會不會其實我們贊同的,只是他們的批判立場罷了?如何又能在認同其觀點時,
並辨明其不足處?就此觀之,本片由於僅由個人經驗/實驗著手,缺乏廣泛的佐證支撐,
加上焦點不夠清晰,視野不夠寬闊(幾乎沒處理速食業全球化及基因作物等議題),
作為一部探討速食文化的紀錄片,厚度也就略嫌不足。
不過,在這麥當勞幾乎被毫無保留的熱愛並消費的國度裡,此一質疑並批判速食文化之作
,對台灣觀眾依舊具有積極進步的「開眼」之效。
一切,就從做一個耳聰目明的消費者開始。
--
麥胖報告夢魘 警醒台灣觀眾
◎文/張世倫
在美國紀錄片「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裡,導演Morgan Spurlock為了瞭解
速食產業對個人健康的影響,決定以「身」試「麥」,連續30天,3餐只吃麥當勞提供的
食物。這,可能是很多速食兒童的夢想,但他卻經歷了一場夢魘。
原來體魄強健的主角經此「活體實驗」,非但體重暴增、膝蓋酸痛、精神頹散、疲倦易累
,連女友都大嘆其性能力急速萎縮。原本身壯如牛,如今稍一勞動,便氣喘如牛,
醫生勸他停止,否則可能喪命,起頭立意良善的紀錄片,最後比恐怖片還駭人。
除了批判速食產業對健康之害,在台灣觀看「麥胖報告」,由於具有文化差異,觀眾也就
大有掀開速食產業光鮮外表,窺看其內在如何不堪的異類快感。
1984年台灣第一家麥當勞在北市開張,20年來,麥當勞成功地在本地塑造出健康、清新、
親切、高檔的企業形象,店址大多位於熱鬧區位,並被視為是個「好」的飲食選擇。
然而觀看本片,你會發現這類跨國速食企業在歐美國家,普遍被視為是粗糙、庸俗、
不入流、僅能填肚子的垃圾食物,店址大多開在公路休息站或郊區大賣場旁,只能讓人
草率解決一餐,再匆忙上路。
而目睹速食業如何在其母國橫行霸道,宰制飲食文化,甚至配合商業運作,威脅並傷害
孩童學校午餐的內容,此情此景,對比本地對麥當勞幾乎毫無保留的喜愛,怎能讓人
不緊張冒汗,憂慮萬分。
就形式來說,這類題材辛辣,低成本、高機動性、導演自兼主角,以大量介入式的、
主觀式的、社運式的角度拍攝,並搭配大量戲劇、動畫、乃至MTV手法的「紀錄片」,
近年來逐漸在美國風行。包括「麥胖報告」,或正港「麥胖」麥可摩爾的「九一一事件簿
」,都屬此例。這種新型態的紀錄片,由於笑罵挖苦夠酸,劇情張力夠強,並遊走於
紀實/虛構的邊緣,具有非常強的情緒渲染力,儼然已成為一種新的紀錄片美學典範。
面對這種新型態的紀錄片,觀者必須捫心自問,倘若欣賞「麥胖報告」或麥可摩爾的作品
,會不會其實我們贊同的,只是他們的批判立場罷了?如何又能在認同其觀點時,
並辨明其不足處?就此觀之,本片由於僅由個人經驗/實驗著手,缺乏廣泛的佐證支撐,
加上焦點不夠清晰,視野不夠寬闊(幾乎沒處理速食業全球化及基因作物等議題),
作為一部探討速食文化的紀錄片,厚度也就略嫌不足。
不過,在這麥當勞幾乎被毫無保留的熱愛並消費的國度裡,此一質疑並批判速食文化之作
,對台灣觀眾依舊具有積極進步的「開眼」之效。
一切,就從做一個耳聰目明的消費者開始。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台灣今年最令人期待的一部電影:吳乙峰《生命》
By Olive
at 2004-08-27T05:41
at 2004-08-27T05:41
莎米拉、漢娜 太厲害
By Zora
at 2004-08-25T08:36
at 2004-08-25T08:36
Re: 請問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叫做什麼撿風景的紀錄片
By Odelette
at 2004-08-22T16:24
at 2004-08-22T16:24
認拍攝手法誇大 麥當勞:不予回應
By Olive
at 2004-08-20T13:40
at 2004-08-20T13:40
徵影展投影字幕專案工讀生
By Gilbert
at 2004-08-20T12:32
at 2004-08-20T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