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 Nolan
By James
at 2012-10-12T19:26
at 2012-10-12T19:26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Movie-Score 看板 #1GT_uppI ]
作者: KoalaLin (林紙鶴) 看板: Movie-Score
標題: [心得]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時間: Fri Oct 12 19:25:35 2012
from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archives/21092588.html
生猛原始的禱詞,與崛起重生的凡人英雄
首先,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漢斯季默 (Hans Zimmer) 所作的「班恩主題」(Bane's
Theme)。相較於二部曲瘋癲失序的小丑 (Joker),班恩儼然就是個目標明確、作戰概念極
強的一人軍隊,組織傭兵、炸藥用得比小丑還兇,讓整座城市陷入恐怖孤島... ...雖然
他最後淪為「工具人」的下場相當困窘。
對此,漢斯季默配合導演克里斯多佛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的想法,設計一段以重
複朗誦的禱詞「Deshay Basara」,作為《黑暗騎士:黎明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 的新主題音樂。所謂「Deshay Basara」,意指「Rise」,即「升起」之意
;專輯第三曲〈Gotham's Reckoning〉最先竄出的節奏律動,便是「Deshay Basara」的
原型。
基本上,〈Gotham's Reckoning〉的音樂是很激進、暴戾的,有著一股生猛原始的殺氣感
,相當符合班恩這個肌肉男角色。我頗喜歡樂曲一開場鋪設的電子音色,它讓我想到約翰
威廉斯 (John Williams) 為《世界大戰》寫下的外星人攻擊片段。爾後,季默利用咆嘯
的銅管吹奏,強化節奏與暴戾氣質,並在震耳鼓聲中拉出「Deshay Basara」的人聲禱詞
,效果相當強烈。
關於「Deshay Basara」,還有另一個小故事。為了讓全世界廣大影迷跟樂迷共同參與蝙
蝠俠的傳奇終結,季默決定透過網路募集的方式,讓網友們上傳自己朗誦「Deshay
Basara」的錄音,然後再加以製作編輯,變成一個充滿實驗性、互動意義的虛擬平台聲音
計畫。在CD內頁工作人員名單中,便有一位「Global Chant Leader」的負責人專職蒐集
取樣;所以「Deshay Basara」可說是樂迷跟影迷的共通合作,有點像是美國作曲家惠特
克 (Eric Whitacre) 藉由Youtube所完成的虛擬美聲合唱團計畫。
除了〈Gotham's Reckoning〉,朗誦禱詞亦應用於〈Fear Will Find You〉、〈Image
The Fire〉等曲。第七首〈The Fire Rises〉大量不和諧音與金屬撞擊聲響,以及後段迎
起的銅管拖曳聲線,可說是〈Image The Fire〉壯闊編曲的雛形;至於第十曲〈Fear
Will Find You〉,前段開場是蝙蝠俠銅管主題與「Deshay Basara」打得火熱的動作時刻
,像是第二集配樂〈I'm Not A Hero〉的黑暗旋律線,就在這邊被運用了兩次,分別為1
分11秒以及2分28秒的段落。
第13首〈Image The Fire〉當然是整張CD的重頭戲;一來它樂曲最長,二來是它的高張力
音波;亦如首部曲的〈Molossus〉,跟二部曲的〈Like A Dog Chasing Cars〉。我唯一
比較遺憾的,是那段曇花一現、出現於〈Molossus〉開場的銅管樂句,它在後來完全消失
、連一秒的演出機會都沒有,真的是相當可惜。
再者,其實我有些不滿意〈Image The Fire〉2分43秒揚起的中間段落;陣陣電音低頻的
形式,讓我想到賈布隆斯基 (Steve Jablonsky) 於《變形金剛》第一集配樂的〈
Scorponok〉。總之,即使〈Image The Fire〉的緊湊度極高,但它卻仍不及我對〈Like
A Dog Chasing Cars〉或〈Molossus〉的熱情;不過4分3秒開始將「Deshay Basara」漸
次升溫的管弦應用,確實有打動到我。曲末,則是我剛剛談到〈The Fire Rises〉的部分
;顯然季默有意透過這首製造出黑暗騎士在「退休」前夕,一種最終戰役的龐大景象,但
熱鬧之餘、感動不足。
我想,最讓人感動的片段,莫過於〈Why Do We Fall?〉的悲壯聲牆;樂曲精簡,力道卻
震撼。我想,這是因為蝙蝠俠之所以能夠一而再、再而三重新站起來 (崛起) 的關鍵句。
談到崛起,事實上原本作為班恩主題的「Deshay Basara」,到後來也變成蝙蝠俠自「再
生池」(Lazarus Pit) 崛起的背景「音樂」。所以,還記得電影裡面那些囚犯不斷大聲吟
誦的澎湃場景吧?沒想到象徵新勢力崛起的「Deshay Basara」,到最後亦能對應幾乎奄
奄一息、被班恩整個打掛的遜咖騎士。
因此,整張專輯的重心,或者聆聽的焦點,莫過於「Deshay Basara」的應用,以及它語
意背後所帶出的象徵性。其他篇幅多半重複前兩集的配樂內容,有些情感上的描寫,甚至
因為詹姆斯紐頓霍華 (James Newton Howard) 的缺席顯得不夠力;季默在〈Born in
Darkness〉或者〈Nothing Out There〉,雖然適時從舊篇幅找出劇情所需的柔性片段,
不過整體聆聽上依然缺少些甚麼,而這當然是無可避免的窘境。
但,我必須要說,就在我聽到終曲〈Rise〉1分2秒浮現出來的童音獨唱時,我是整個亂感
動一把的!因為,那是《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2004) 的關鍵配樂場景:就在小布
魯斯韋恩獨自在黑夜暗巷中,顫抖面對雙親死去的屍體時。
隨後接上的沉重弦樂,就像首部曲原聲帶那讓人心碎的謝幕曲〈Lasiurus〉,或者有著紐
頓霍華鋼琴情感的〈Corynorhinus〉。乍聽之下〈Rise〉很符合傳奇終結所需要的戲劇張
力,尤其當蝙蝠俠決定以死亡作為重生的方式,但整首篇幅卻處理得有些倉促,以至於我
對如此的完結篇樂章感到些許不滿;它的內容、長度應該要更多,這樣才能拉開整闕英雄
史詩的大格局,就像二部曲那讓人難以忘卻的〈A Dark Knight〉。
然,不可諱言地,當電影最後循環接上首部曲蝙蝠洞的場景,季默那段搭配鼓聲的急促和
弦,確實教人雞皮疙瘩。簡單來說,〈Rise〉的謝幕張力差強人意,可以處理得更好!
接著,我想談一下貓女瑟琳娜 (Selina Kyle) 的主題〈Mind if I Cut In?〉。季默運用
了鋼琴獨奏、提琴以及有點古靈精怪的聲響節奏,有點可愛、又有點黑暗神秘,精準扣住
貓女捉摸不定的游移思緒,是整部作品別具一格的細緻小品。
最後,本來我想要對這張專輯寫下更多文字的,但我發覺該講的也差不多是這樣;如果你
有閱讀過我為《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 洋洋灑灑的三篇長文,應該就可知
道我其實是很喜愛季默和紐頓霍華共同創造的這闕英雄史詩。面對預告片所打的廣告文案
:傳奇的終結,我對《黎明升起》是抱持很高期望的,但配樂似乎未能滿足我所架空的高
期待。
我或許是在期望某種更具經典的聲音吧?說到聲音,有個幕後花絮跟各位分享。
事實上,早在電影拍攝之前,季默早就把音樂demo處理好了,那是因為諾蘭導演在開拍前
就把劇本丟出來,並要他先讀著劇本寫出腦海浮現的音符。因此,季默在開機之前就在寫
配樂了,而第一個寫完的當然是序幕班恩在劫機時的動作音樂;到電影上映前兩個月,也
就是今年五月,季默還在趕工,所以說他前前後後花了18個月在作這個案子。季默說:「
我本來以為會用到很多舊東西,沒想到最後完工有八成都是新的」。
各位樂迷讀者,有嗎?我怎麼聽不出來?哈哈哈!
專輯評比:3.60 / 5.00
--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 Snow Cockroach Soundtrack Personal Reviews
"You have to get into a mindset that this is the greatest “fill-in-the-blank
”-type of movie ever made, and treat it that way. Otherwise you're just
going to blow it, and there can't be any phone-ins because your name is on it
forever. " ------ Brian Tyler
--
作者: KoalaLin (林紙鶴) 看板: Movie-Score
標題: [心得]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
時間: Fri Oct 12 19:25:35 2012
from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archives/21092588.html
生猛原始的禱詞,與崛起重生的凡人英雄
首先,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漢斯季默 (Hans Zimmer) 所作的「班恩主題」(Bane's
Theme)。相較於二部曲瘋癲失序的小丑 (Joker),班恩儼然就是個目標明確、作戰概念極
強的一人軍隊,組織傭兵、炸藥用得比小丑還兇,讓整座城市陷入恐怖孤島... ...雖然
他最後淪為「工具人」的下場相當困窘。
對此,漢斯季默配合導演克里斯多佛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的想法,設計一段以重
複朗誦的禱詞「Deshay Basara」,作為《黑暗騎士:黎明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 的新主題音樂。所謂「Deshay Basara」,意指「Rise」,即「升起」之意
;專輯第三曲〈Gotham's Reckoning〉最先竄出的節奏律動,便是「Deshay Basara」的
原型。
基本上,〈Gotham's Reckoning〉的音樂是很激進、暴戾的,有著一股生猛原始的殺氣感
,相當符合班恩這個肌肉男角色。我頗喜歡樂曲一開場鋪設的電子音色,它讓我想到約翰
威廉斯 (John Williams) 為《世界大戰》寫下的外星人攻擊片段。爾後,季默利用咆嘯
的銅管吹奏,強化節奏與暴戾氣質,並在震耳鼓聲中拉出「Deshay Basara」的人聲禱詞
,效果相當強烈。
關於「Deshay Basara」,還有另一個小故事。為了讓全世界廣大影迷跟樂迷共同參與蝙
蝠俠的傳奇終結,季默決定透過網路募集的方式,讓網友們上傳自己朗誦「Deshay
Basara」的錄音,然後再加以製作編輯,變成一個充滿實驗性、互動意義的虛擬平台聲音
計畫。在CD內頁工作人員名單中,便有一位「Global Chant Leader」的負責人專職蒐集
取樣;所以「Deshay Basara」可說是樂迷跟影迷的共通合作,有點像是美國作曲家惠特
克 (Eric Whitacre) 藉由Youtube所完成的虛擬美聲合唱團計畫。
除了〈Gotham's Reckoning〉,朗誦禱詞亦應用於〈Fear Will Find You〉、〈Image
The Fire〉等曲。第七首〈The Fire Rises〉大量不和諧音與金屬撞擊聲響,以及後段迎
起的銅管拖曳聲線,可說是〈Image The Fire〉壯闊編曲的雛形;至於第十曲〈Fear
Will Find You〉,前段開場是蝙蝠俠銅管主題與「Deshay Basara」打得火熱的動作時刻
,像是第二集配樂〈I'm Not A Hero〉的黑暗旋律線,就在這邊被運用了兩次,分別為1
分11秒以及2分28秒的段落。
第13首〈Image The Fire〉當然是整張CD的重頭戲;一來它樂曲最長,二來是它的高張力
音波;亦如首部曲的〈Molossus〉,跟二部曲的〈Like A Dog Chasing Cars〉。我唯一
比較遺憾的,是那段曇花一現、出現於〈Molossus〉開場的銅管樂句,它在後來完全消失
、連一秒的演出機會都沒有,真的是相當可惜。
再者,其實我有些不滿意〈Image The Fire〉2分43秒揚起的中間段落;陣陣電音低頻的
形式,讓我想到賈布隆斯基 (Steve Jablonsky) 於《變形金剛》第一集配樂的〈
Scorponok〉。總之,即使〈Image The Fire〉的緊湊度極高,但它卻仍不及我對〈Like
A Dog Chasing Cars〉或〈Molossus〉的熱情;不過4分3秒開始將「Deshay Basara」漸
次升溫的管弦應用,確實有打動到我。曲末,則是我剛剛談到〈The Fire Rises〉的部分
;顯然季默有意透過這首製造出黑暗騎士在「退休」前夕,一種最終戰役的龐大景象,但
熱鬧之餘、感動不足。
我想,最讓人感動的片段,莫過於〈Why Do We Fall?〉的悲壯聲牆;樂曲精簡,力道卻
震撼。我想,這是因為蝙蝠俠之所以能夠一而再、再而三重新站起來 (崛起) 的關鍵句。
談到崛起,事實上原本作為班恩主題的「Deshay Basara」,到後來也變成蝙蝠俠自「再
生池」(Lazarus Pit) 崛起的背景「音樂」。所以,還記得電影裡面那些囚犯不斷大聲吟
誦的澎湃場景吧?沒想到象徵新勢力崛起的「Deshay Basara」,到最後亦能對應幾乎奄
奄一息、被班恩整個打掛的遜咖騎士。
因此,整張專輯的重心,或者聆聽的焦點,莫過於「Deshay Basara」的應用,以及它語
意背後所帶出的象徵性。其他篇幅多半重複前兩集的配樂內容,有些情感上的描寫,甚至
因為詹姆斯紐頓霍華 (James Newton Howard) 的缺席顯得不夠力;季默在〈Born in
Darkness〉或者〈Nothing Out There〉,雖然適時從舊篇幅找出劇情所需的柔性片段,
不過整體聆聽上依然缺少些甚麼,而這當然是無可避免的窘境。
但,我必須要說,就在我聽到終曲〈Rise〉1分2秒浮現出來的童音獨唱時,我是整個亂感
動一把的!因為,那是《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2004) 的關鍵配樂場景:就在小布
魯斯韋恩獨自在黑夜暗巷中,顫抖面對雙親死去的屍體時。
隨後接上的沉重弦樂,就像首部曲原聲帶那讓人心碎的謝幕曲〈Lasiurus〉,或者有著紐
頓霍華鋼琴情感的〈Corynorhinus〉。乍聽之下〈Rise〉很符合傳奇終結所需要的戲劇張
力,尤其當蝙蝠俠決定以死亡作為重生的方式,但整首篇幅卻處理得有些倉促,以至於我
對如此的完結篇樂章感到些許不滿;它的內容、長度應該要更多,這樣才能拉開整闕英雄
史詩的大格局,就像二部曲那讓人難以忘卻的〈A Dark Knight〉。
然,不可諱言地,當電影最後循環接上首部曲蝙蝠洞的場景,季默那段搭配鼓聲的急促和
弦,確實教人雞皮疙瘩。簡單來說,〈Rise〉的謝幕張力差強人意,可以處理得更好!
接著,我想談一下貓女瑟琳娜 (Selina Kyle) 的主題〈Mind if I Cut In?〉。季默運用
了鋼琴獨奏、提琴以及有點古靈精怪的聲響節奏,有點可愛、又有點黑暗神秘,精準扣住
貓女捉摸不定的游移思緒,是整部作品別具一格的細緻小品。
最後,本來我想要對這張專輯寫下更多文字的,但我發覺該講的也差不多是這樣;如果你
有閱讀過我為《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 洋洋灑灑的三篇長文,應該就可知
道我其實是很喜愛季默和紐頓霍華共同創造的這闕英雄史詩。面對預告片所打的廣告文案
:傳奇的終結,我對《黎明升起》是抱持很高期望的,但配樂似乎未能滿足我所架空的高
期待。
我或許是在期望某種更具經典的聲音吧?說到聲音,有個幕後花絮跟各位分享。
事實上,早在電影拍攝之前,季默早就把音樂demo處理好了,那是因為諾蘭導演在開拍前
就把劇本丟出來,並要他先讀著劇本寫出腦海浮現的音符。因此,季默在開機之前就在寫
配樂了,而第一個寫完的當然是序幕班恩在劫機時的動作音樂;到電影上映前兩個月,也
就是今年五月,季默還在趕工,所以說他前前後後花了18個月在作這個案子。季默說:「
我本來以為會用到很多舊東西,沒想到最後完工有八成都是新的」。
各位樂迷讀者,有嗎?我怎麼聽不出來?哈哈哈!
專輯評比:3.60 / 5.00
--
http://blog.roodo.com/koalalin Snow Cockroach Soundtrack Personal Reviews
"You have to get into a mindset that this is the greatest “fill-in-the-blank
”-type of movie ever made, and treat it that way. Otherwise you're just
going to blow it, and there can't be any phone-ins because your name is on it
forever. " ------ Brian Tyler
--
Tags:
Nolan
All Comments
By Ida
at 2012-10-14T15:03
at 2012-10-14T15:03
By Hamiltion
at 2012-10-16T10:39
at 2012-10-16T10:39
By Ingrid
at 2012-10-18T06:15
at 2012-10-18T06:15
By Tom
at 2012-10-20T01:51
at 2012-10-20T01:51
By Agnes
at 2012-10-21T21:28
at 2012-10-21T21:28
By Dinah
at 2012-10-23T17:04
at 2012-10-23T17:04
Related Posts
TDKR藍光限量版
By Skylar Davis
at 2012-10-10T14:18
at 2012-10-10T14:18
社群網戰男星艾米翰默將是新任蝙蝠俠?
By Dorothy
at 2012-10-09T22:29
at 2012-10-09T22:29
再看《針鋒相對》後的幾個小感想
By Adele
at 2012-10-08T00:38
at 2012-10-08T00:38
復北地下道與TDK
By Irma
at 2012-10-04T02:05
at 2012-10-04T02:05
即刻救援系列 明明就是 忍者大師外傳!
By Franklin
at 2012-10-03T03:15
at 2012-10-03T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