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大理花懸案 The Black Dahlia - 電影

By Rachel
at 2006-09-23T00:37
at 2006-09-23T00:37
Table of Contents
提到黑色大理花前,有部電影一定得先拿出來一起討論:將近10年前,同樣改編自Ellroy
作品的鐵面特警隊(LA四部曲的第三本)。的確,只要有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鐵面特警
隊頂多只能說"參考"Ellroy的原作,從陰謀本身到角色設定幾乎清一色被大幅修改。然而
,鐵面特警隊仍被視為改編電影的完美成就之一,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編劇跟導演都能瞭
解,改編一本七百多頁的小說,想要面面俱到又淺顯易懂,對像Ellroy這麼複雜的作品而
言簡直是痴人說夢。在權衡之下,編劇聰明的選擇把重點放在敘事,讓電影本身即使少了
原作裡的複雜多元,卻仍成為一部緊湊細膩的電影。
而敘事也是黑色大理花懸案徹底失敗的地方。的確,做為Ellroy的早期作品,小說本身無
論是角色刻畫或情節鋪陳都缺乏日後Ellroy的尖銳豐富,而在故事上也有架構稍嫌鬆散的
問題。但就像頂上所說,故事本身只是電影改編的參考,真正的劇情仍然需要靠編劇的技
巧去連結,而段落與段落的連結便是編劇Josh Friedman 顯得一無是處的地方。的確,黑
色大理花懸案相較於鐵面特警隊顯得更忠於原著(只是單純程度的問題),Friedman也據
傳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在改編這個劇本,但就一個整體而言,黑色大理花完全沒有一
個可以做為主線的故事,僅僅是無數破碎段落的拼湊,就彷彿Friedman把原作撕成碎片後
拋向空中,按照掉落順序決定篇幅與順序。無數沒有意義的劇情佔據了大多數的時間,而
Dahlia之死的迷團卻又埋在混亂草率的鋪陳間(原作裡 Bucky花了三年才破案,這邊只花
了一個禮拜),枉費了故事本身的曲折離奇。更不可原諒的是,原作裡那份細膩描繪病態
心理與扭曲慾望的特徵(Ellroy正字標記)被大筆一揮、雙手一攤帶過。的確,Friedman
勉強做了個收尾,也的確在自行調整的部分(如 Lee的命運)也算是達到要求,但不管是
就小說閱讀者亦或觀影者的角度,這個劇本都只能說是慘不忍睹,搭配不知道哪個天才翻
譯的鳥字幕,簡直跟Dahlia的遺體一樣支離破碎。
而Brian De Palma的執導也同樣令人作嘔。對,他在布景與考據上,接近於無懈可擊;對
,他的攝影運鏡之多元與炫技令人嘆為觀止;對,他有拍出50年代黑色電影的質感;對,
他的動作場面調度是真正一流大師的手筆,但就像好西裝並不會創造好紳士,好製作也不
會等於好電影。一部電影的靈魂應該在它的敘事,在它的精神,而不是一種接近自戀的賣
弄。更可悲的是,De Palma過度玩弄拍攝技巧,反而使得特定段落充滿匠氣,達到原先預
期的反效果。搭配Friedman不知所云的劇本,兩個人就這樣沈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與
觀眾的情緒徹底脫勾。
演員算是整部電影較為樸實的一環,但即使在這邊也充滿失敗的選角。先說好的部分,
Josh Hartnett 的確是個演員,不單單只是張帥臉(題外話,他的屁屁還真結實)。或許
他沒有這類電影需要的那種狠勁或複雜,但至少有展現一定的情緒幅度、 Aaron Eckhart
努力救回Blanchard這角色,但到頭來也只是從失敗轉為平庸、Hilary Swank頗為兩極 ,
有些時候她有展現那種肉慾的美,但又有些時候她感覺純粹不適合、Mia Kirshner的
Dahlia戲份比起原著暴增許多,不過她也算是整部電影為一比較沒得抱怨的演員。壞的呢
?Scarlett Johansson再次證明她在愛情不用翻譯裡的表現只是曇花一現,說是角色寫壞
了也罷,她在這裡不管長相氣質亦或特色都與Kay這個角色不合、 Fiona Shaw演起Ramona
Linscott不只用力,簡直像拿鐵鎚在敲打神經,過頭到可笑、 John Kavanagh若隱若現的
愛爾蘭腔我想就別提了。
製作上,這部電影肯定有奧斯卡水平。從華麗到快要"溢"出來的搭景與服裝設計,到
Mark Isham讓人會心一笑的配樂,到燈光或攝影,這些都是真正一流的表現。可惜塞在這
樣一團亂裡頭,枉費了這麼高的水準。
黑色大理花懸案的原作或許不是Ellroy最好的一本小說,但在探討角色的心理與陰謀的刻
畫上,已經可以感覺到日後Ellroy成就如White Jazz、American Tabloid的雛形,也隱約
暗示他作品裡一再出現題材與作者本身的糾葛。相對來說,電影既缺乏深入的角色心理,
也提供不了足以吸引注意的撲朔迷離,更無法做到最基本的完整呈現故事原貌,僅僅是導
演在欣賞自己銀幕後的水中倒影,不僅浪費了大好的故事題材,也枉費製作團隊的美麗成
就。一次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失敗。
--
Fate wanted me to fall asleep before my time;
I am not dead, I have simply changed my residence......
You think I am dead but I continue to live
To console the world, in the hearts of those who truly love me,
No, I have not gone away, immortality has deliverd me from death.
--
作品的鐵面特警隊(LA四部曲的第三本)。的確,只要有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鐵面特警
隊頂多只能說"參考"Ellroy的原作,從陰謀本身到角色設定幾乎清一色被大幅修改。然而
,鐵面特警隊仍被視為改編電影的完美成就之一,原因無他,就是因為編劇跟導演都能瞭
解,改編一本七百多頁的小說,想要面面俱到又淺顯易懂,對像Ellroy這麼複雜的作品而
言簡直是痴人說夢。在權衡之下,編劇聰明的選擇把重點放在敘事,讓電影本身即使少了
原作裡的複雜多元,卻仍成為一部緊湊細膩的電影。
而敘事也是黑色大理花懸案徹底失敗的地方。的確,做為Ellroy的早期作品,小說本身無
論是角色刻畫或情節鋪陳都缺乏日後Ellroy的尖銳豐富,而在故事上也有架構稍嫌鬆散的
問題。但就像頂上所說,故事本身只是電影改編的參考,真正的劇情仍然需要靠編劇的技
巧去連結,而段落與段落的連結便是編劇Josh Friedman 顯得一無是處的地方。的確,黑
色大理花懸案相較於鐵面特警隊顯得更忠於原著(只是單純程度的問題),Friedman也據
傳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心力在改編這個劇本,但就一個整體而言,黑色大理花完全沒有一
個可以做為主線的故事,僅僅是無數破碎段落的拼湊,就彷彿Friedman把原作撕成碎片後
拋向空中,按照掉落順序決定篇幅與順序。無數沒有意義的劇情佔據了大多數的時間,而
Dahlia之死的迷團卻又埋在混亂草率的鋪陳間(原作裡 Bucky花了三年才破案,這邊只花
了一個禮拜),枉費了故事本身的曲折離奇。更不可原諒的是,原作裡那份細膩描繪病態
心理與扭曲慾望的特徵(Ellroy正字標記)被大筆一揮、雙手一攤帶過。的確,Friedman
勉強做了個收尾,也的確在自行調整的部分(如 Lee的命運)也算是達到要求,但不管是
就小說閱讀者亦或觀影者的角度,這個劇本都只能說是慘不忍睹,搭配不知道哪個天才翻
譯的鳥字幕,簡直跟Dahlia的遺體一樣支離破碎。
而Brian De Palma的執導也同樣令人作嘔。對,他在布景與考據上,接近於無懈可擊;對
,他的攝影運鏡之多元與炫技令人嘆為觀止;對,他有拍出50年代黑色電影的質感;對,
他的動作場面調度是真正一流大師的手筆,但就像好西裝並不會創造好紳士,好製作也不
會等於好電影。一部電影的靈魂應該在它的敘事,在它的精神,而不是一種接近自戀的賣
弄。更可悲的是,De Palma過度玩弄拍攝技巧,反而使得特定段落充滿匠氣,達到原先預
期的反效果。搭配Friedman不知所云的劇本,兩個人就這樣沈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與
觀眾的情緒徹底脫勾。
演員算是整部電影較為樸實的一環,但即使在這邊也充滿失敗的選角。先說好的部分,
Josh Hartnett 的確是個演員,不單單只是張帥臉(題外話,他的屁屁還真結實)。或許
他沒有這類電影需要的那種狠勁或複雜,但至少有展現一定的情緒幅度、 Aaron Eckhart
努力救回Blanchard這角色,但到頭來也只是從失敗轉為平庸、Hilary Swank頗為兩極 ,
有些時候她有展現那種肉慾的美,但又有些時候她感覺純粹不適合、Mia Kirshner的
Dahlia戲份比起原著暴增許多,不過她也算是整部電影為一比較沒得抱怨的演員。壞的呢
?Scarlett Johansson再次證明她在愛情不用翻譯裡的表現只是曇花一現,說是角色寫壞
了也罷,她在這裡不管長相氣質亦或特色都與Kay這個角色不合、 Fiona Shaw演起Ramona
Linscott不只用力,簡直像拿鐵鎚在敲打神經,過頭到可笑、 John Kavanagh若隱若現的
愛爾蘭腔我想就別提了。
製作上,這部電影肯定有奧斯卡水平。從華麗到快要"溢"出來的搭景與服裝設計,到
Mark Isham讓人會心一笑的配樂,到燈光或攝影,這些都是真正一流的表現。可惜塞在這
樣一團亂裡頭,枉費了這麼高的水準。
黑色大理花懸案的原作或許不是Ellroy最好的一本小說,但在探討角色的心理與陰謀的刻
畫上,已經可以感覺到日後Ellroy成就如White Jazz、American Tabloid的雛形,也隱約
暗示他作品裡一再出現題材與作者本身的糾葛。相對來說,電影既缺乏深入的角色心理,
也提供不了足以吸引注意的撲朔迷離,更無法做到最基本的完整呈現故事原貌,僅僅是導
演在欣賞自己銀幕後的水中倒影,不僅浪費了大好的故事題材,也枉費製作團隊的美麗成
就。一次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失敗。
--
Fate wanted me to fall asleep before my time;
I am not dead, I have simply changed my residence......
You think I am dead but I continue to live
To console the world, in the hearts of those who truly love me,
No, I have not gone away, immortality has deliverd me from death.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Olga
at 2006-09-27T05:38
at 2006-09-27T05:38

By Emily
at 2006-09-27T12:14
at 2006-09-27T12:14

By Andy
at 2006-10-02T09:07
at 2006-10-02T09:07

By Elma
at 2006-10-04T12:24
at 2006-10-04T12:24

By Annie
at 2006-10-04T18:20
at 2006-10-04T18:20

By Audriana
at 2006-10-05T00:32
at 2006-10-05T00:32

By Joseph
at 2006-10-06T09:28
at 2006-10-06T09:28

By Christine
at 2006-10-08T18:03
at 2006-10-08T18:03

By Cara
at 2006-10-09T18:36
at 2006-10-09T18:36

By Enid
at 2006-10-11T23:56
at 2006-10-11T23:56

By Robert
at 2006-10-12T08:04
at 2006-10-12T08:04

By Anthony
at 2006-10-13T03:23
at 2006-10-13T03:23

By Olga
at 2006-10-15T19:23
at 2006-10-15T19:23

By Zanna
at 2006-10-18T16:11
at 2006-10-18T16:11

By Olivia
at 2006-10-20T22:59
at 2006-10-20T22:59
Related Posts
夜宴中的藝術和愛情

By Connor
at 2006-09-22T15:23
at 2006-09-22T15:23
「忘了我是誰」心得...對大陸網友事件的回應

By Ophelia
at 2006-09-22T11:02
at 2006-09-22T11:02
不負責任影評:《詭絲》

By Bennie
at 2006-09-22T08:19
at 2006-09-22T08:19
盧安達飯店--讓你崩潰的電影

By Lily
at 2006-09-22T02:56
at 2006-09-22T02:56
關鍵密碼的疑問(雷)

By Brianna
at 2006-09-21T21:34
at 2006-09-21T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