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第五屆觀點短片展公佈徵選結果 - 紀錄片

Connor avatar
By Connor
at 2006-06-26T23:13

Table of Contents

下文轉貼自公共電視 紀錄觀點
http://www.pts.org.tw/php2/program/point/#

2006 第五屆觀點短片展公佈徵選結果!

【紀錄觀點】自2002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觀點短片展】,鼓勵創作者利用數位拍攝、數位剪接,創作紀錄短片。本屆【2006觀點短片展】自4月1日至5月15日公開徵件以來,共計收到72件企劃案作品(含試拍帶及個人作品)。

經過五位評審初選、複選評選討論後,公佈結果如下:

正選4名
【從缺】。
備選1名
【從缺】。

評審名單:
虞戡平 紀錄片、電影導演
吳米森 紀錄片、電影導演
王派彰 2004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影展策展人
朱賢哲 紀錄片導演
馮賢賢 紀錄觀點製作人

評審講評:

◎虞戡平
本次第五屆觀點紀錄短片參展的件數多達72件,其中不乏創意十足的題材。
但是創意的發想,並不能保證他的成果。所以;企畫案中除了主題、動機、
故事大綱之外,還必須詳盡說明影像及剪輯的風格,及如何執行的具體方案。
可惜的是;幾乎所有的企畫案都流於空泛的創意發想,或草率的執行預算,讓
評審團不知從何評斷。經過五個多小時的討論,只能忍痛『從缺』。不過;只
要是一位熱愛、執著的紀錄片工作者,仍可以自我實踐的毅力,讓夢想實現,
不要輕言放棄。評審團這次只能說『抱歉』。

盼共勉之。

◎吳米森
台灣電影就只剩下幾口氣了,如不立即執行手術,再花俏的獨門膏藥恐怕只是
虛晃一招。這幾帖中以廉價的「DV創作」及「紀錄片製作」仍被奉為圭梟。自
從DV英雄式地解除了電影創作的武裝意識;確實造就了少數的年輕幸運兒,得
以輕易地跨過門檻,風風光光地搭上沒有駕駛員的創作列車。幾部稍具賣相的
紀錄片更再度掀起DV創作/紀錄片拍攝的風潮;遺憾的是這股驚人的創作熱潮能
量未反映在本屆觀點短片徵選中。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了呢?竟然無法從七十餘
件企劃案中,篩選出四件佳作?難道是因為所謂的創作者/導演產量過剩?時間
不夠?資源重疊?自我要求標準改變?DV降價?還是評審拉肚子?

除了影像,沒有一種創作形式可以擁有如此邪惡的力量;望著電視裡的畫面,我
如此想著。難道只因上帝僅花六天時間創造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只能湊合、將就
點?我們活在媒體的世界裡,就如魚在水中而不自知。媒體延伸人類感官功能的
觸角,但主流的影像媒體竟演化為偷窺/自戀的麻醉師。誰在扮演上帝、法官、道
德家?究竟是什麼把我們變得如此不堪?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們不得不對紀錄片
有更深的期許。

我們都活在「當下」,卻看不見它。與真實對話,是紀錄片的使命與宿命。

◎王派彰
這幾年,正當台灣所有公部門的文化政策都以「資源分配」為考量的時,我們意外
地看到許多藝術創作者改以弱勢族群自居,這其中尤其是紀錄片工作者的改變最令
人驚訝。當年衝鋒陷陣,隨時告訴群眾「我跟你們站在一起」的紀錄片工作者,如
今只是一味要求政府「給我機會、給我舞台」。當年堅持公理正義,街頭就是戰場
,夜市就是舞台的精神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你們跟我站在一起」的訴求
。當然,我們應當慶幸台灣的紀錄片沒有畫地自限,陷入意識型態的泥沼,正逐漸
趨向多元化與專業化。但是,它已經從勇者的藝術轉變成弱者的藝術卻是不爭的事
實。該在它轉變時繼續無條件的給予支持,還是停下腳步,思考一下未來?

在閱讀此次參賽的企劃案時,灰心與氣餒的感覺一直揮之不去,多數的企劃案連私
人筆記都稱不上。兩頁的企劃案和幾行說明文字,不僅是對自己職業的不尊重,也
是對主辦單位和所有願意為我們的環境製造更多機會的人,一種無情的羞辱。觀點
不清是台灣目前紀錄片的一大通病,大部份的企劃案只是描述一個題材,只是,題
材不等於想法,沒有自己觀點的獨白只是漫無目標的人云亦云,為什麼需要動用公
共資源將它拍成影片?最後才是如何將想法表達出來,如何用不一樣的方法表達不
一樣的觀點?終究大多數的遞案者都忘記自己在企劃案的封面上已經標明,徵件活
動的名稱就叫「觀點短片」。我們還能把企劃案寫不好的責任,全部都歸咎於台灣
電影教育的失敗?

唯一遺憾的是少數幾件認真負責的企劃案,雖然只有少數幾件,它還是引起評審們
幾個小時的激烈討論。討論過程中一再被提及的是「紀錄觀點對年輕紀錄片工作者
是一項榮耀」,所以當參賽的企劃案不夠好時,我們當然就只能選擇保護這項榮耀。
從缺不是自認為高高在上,否定一切;而是拒絕以公資源的分配來表達私人的愛心。
這次,我們選擇給「紀錄觀點」一個機會,一個堅持理想的機會。

◎朱賢哲
七十幾部企劃案,僅兩件獲過半數評審支持,歷經激烈震盪的言詞辯論,從缺成為最
後的多數票決定!為製作單位嚴謹把關是評審的責任,為好的企劃案找到創作的出口
則是評審的快樂!若拍片過程是一種個人未知的冒險之旅,評審過程則像冗長疲憊的
短兵交戰!

期待創作者仍能持續堅持,也希望未來「紀錄觀點」繼續辦這類短片徵選!畢竟創新
與多元一直是這節目最大的價值!也是許多年輕影像工作者喜歡這節目的原因!

◎馮賢賢
2002年我們開始辦【觀點短片展】,希望能開闢一個紀錄短片的園地,讓有心耕耘的
創作者找到舞台。過去四屆,確實提供了一些年輕創作者第一次跟電視台合作的機會
。我們不只是提供製作經費,也提供專業的提醒與協助,讓創作者意識到觀眾的存在
,並重新思考影片的觀點、美學、以及整體的溝通性。

四年下來,挑選精彩的案子越來越困難。今年會出現從缺的結果,似乎也不是偶然。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台灣社會從政治到商業到教育文化,太流行炒短線、做虛工,
太輕忽深刻思考與扎實專業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認真去想事情,就不可能有值得發展
的觀點。如果沒有好的執行能力,就不可能有優秀的影像創作。

十分鐘的短片,可以很緊湊,很熱鬧,也可以很詩意,很深刻。但不管說什麼故事,
都不能沒有想法。如何看,決定你看到什麼。跟國外一些優秀的短片比起來,台灣的
創作似乎在視野與思想境界上相對弱了許多。這當然是整體文化情境決定的,但影像
創作者如果對這個困境沒有自覺,恐怕很難有突破。

【紀錄觀點】節目的門永遠是敞開的。不限於觀點短片展,
紀錄片創作者如果準備好了,歡迎隨時來跟我們連絡。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All Comments

Robert avatar
By Robert
at 2006-06-27T10:22
其實台灣電影圈的工作者大多很不會寫企劃案......
Frederic avatar
By Frederic
at 2006-06-30T06:52
會行銷的製片真的很重要 !
Margaret avatar
By Margaret
at 2006-06-30T23:26
我想給評審拍拍手!這是需要勇氣的決定。

台北電影節討論專用串

Ina avatar
By Ina
at 2006-06-26T22:44
《最後一擊:奇瓦洛v.s.阿里》 我蠻喜歡這片的,用非常多歷史資料和受訪者口述, 不僅僅重建了當時(60年代)拳壇的情況,其實也探討 了當時社會風氣,如越戰的影響。深入了兩位拳王的 內心世界,尤其是常備受冷落的奇瓦洛,影片在多方 觀點描述下,也給了奇瓦洛一個歷史的定位。 還有,阿里拳擊真的超強。 -- ...

急~~~轉讓二場台北電影節電影票

Robert avatar
By Robert
at 2006-06-26T19:32
6/30下午一點在中山堂的【顧爾德的32短篇】, 及下午四點十分在新光影城的【英文老師柯旗化及其妻蔡阿李】, 急需轉售, 票價一張是一百元, 只要再多付郵資十元, 我會用最快的速度寄到你手上, 臨時有事沒法去, 只希望別浪費了電影票! 請回信到我的信箱,我才看的到喔! - ...

觀影場次一覽表!!

Damian avatar
By Damian
at 2006-06-26T16:00
因為高雄已經看不到四大天王了 所以若要看四大天王的人 要把握機會 到台中 或者台北看喔 場次表如下 : ================ 台北信義華納威秀 ============= 星期一, 6月26日 15:10 19:15 23:15 星期二, 6月27日 15:10 19:1 ...

「四大天王」 張學友、莫文蔚 都為吳彥祖串場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06-06-26T15:12
2006.06.21  中國時報 「四大天王」 張學友、莫文蔚 都為吳彥祖串場 盧悅珠/台北報導 吳彥祖首次當導演拍攝電影「四大天王」,邀得好友尹子維、連凱與陳子聰一同主演 4人昨日專程來台代言名酒,刻意在西門町紅樓前搭擂台分組打拳擊 替名酒與電影造勢。 吳彥祖說4人私交甚篤,所以才以他們 ...

戀戀伊斯坦堡的中文字幕是不是有翻錯的地方?

Brianna avatar
By Brianna
at 2006-06-26T01:11
戀戀伊斯坦堡不錯 也有許多土耳其著名的音樂人入鏡 經由這部片 可以了解伊斯坦堡這個東西混雜之地 充滿活力的音樂風格 個人看了也有些感想.... 但本文重點不是這個 而是它的中文字幕 基本上 在座除了土語系的除外 應該是沒人聽得懂土耳其語的 不過 英文字幕還是看得懂一點 有一段 導演受到合作的音樂家邀請 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