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son Welles的遺作上Netflix了 - 電影

By Odelette
at 2018-11-02T23:53
at 2018-11-02T23:53
Table of Contents
Orson Welles的遺作"風的另一邊"和相關的紀錄片"死後他們都會愛我"下午就正式上網飛了
。總覺得相關宣傳有些低調,這個應該是影癡們的年度盛事之一,大家別錯過了啊!
--------
(底下為無雷小小心得兼吐槽)
剛剛把兩部一起看完,覺得適合的觀賞順序應該是Orson Welles的收關作F for Fake擺第一
,然後變成底下這樣:
F for Fake->死後他們都會愛我->風的另一邊->死後他們都會愛我
上面的順序沒打錯,因為看完風的另一邊之後,你大概會想再把死後他們都會愛我看一次,
Morgan Neville這部紀錄片形式上的好,看過F for Fake跟風的另一邊之後馬上能理解,因
為死後他們都會愛我的形式和視覺風格明顯就是根植於F for Fake和風的另一邊
如果不是因為先看過F for Fake這部Welles晚年最重要的電影之一,風的另一邊跟死後他們
都會愛我的風格大概會讓我很錯愕。Welles晚年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跟阿巴斯在"特寫"中做的
一樣,都是虛構與真實的界線(但F for Fake竟然在70年代就被拍出來了,足足早了"特寫"
快二十年,這胖子是影史難得的天才);1973年的F for Fake絕對是值得在紀錄片史上留名
的奇作,Welles將另一個導演Reichenbach給他的紀錄片素材重新剪輯,再插入其他新拍攝
好的片段以及Welles的個人講評,變成一個關於真偽界線的影像論文,最後還大玩後設手法
,讓片中Welles關於作品本身真實性的證言達到一種自我拆解(self-defeating)的效果,非
常有娛樂性又充滿思想活力。
死後他們都會愛我除了模仿風的另一邊的視覺風格外,就是在模仿F for Fake。但死後他們
都會愛我並不是探索真偽界線的影像論文,而是一部非常有感情的紀錄片,採訪當年風的另
一邊尚活著的工作成員拼湊出在今年以前始終都沒完成的Welles遺作的創作歷程,並且還要
從中看出Welles過世前的生命軌跡以及他的怪癖與孤獨。先看F for Fake再看這一部紀錄片
真心讓人鼻酸,因為Welles在F for Fake力求打破的一條界線就是造偽與攝真間的區隔,結
果這竟然成了Welles對於自己命運的完美預言;雖然Welles一直說風的另一邊不是在拍他自
己,但當事人卻每個都覺得Welles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就是一場不斷輪迴的大戲,Welles就
像在F for Fake中自己所說的一樣,我們有時候成了演員,卻不知道自己是而已。
至於風的另一邊,看完後第一個感想:傻眼貓咪,我看不懂...。我真的很好奇拍出爵士春秋
的鮑伯佛西、人間蒸發的今村昌平、一屍到底的上田慎一郎以及最愛玩後設手法的查理考夫
曼看到這部電影會想啥?基本上這是一部仿擬新好萊塢時期的後設電影,講述一個導演拍攝
新戲時的種種亂象,但Welles的手法極為繁複,除了插了一部景框比例跟調色和其餘片段完
全不一樣的戲中戲(影像風格很多人都指出疑似是在開安東尼奧尼玩笑),又用了仿紀錄片的
手持攝影、另外一個攝影機拍攝的黑白畫面,三種不同層次的畫面用種種天馬行空的剪輯方
式交叉在一塊,每個影像層次又代表著不同的敘述觀點。能說的只是,這是一部應該上大銀
幕(但應該不能妄想了...)的電影,因為Welles這部遺作的手法之繽紛只放在小型螢幕上實
在浪費,而且值得影迷反覆重看,但期待像是歷劫佳人和大國民一樣的觀影趣味者戒慎,這
是一部洋溢著一股王八天才之氣、實驗性質極重的作品,難怪說不是在拍Welles自己這種鬼
話,他的友人都不相信。
(以上沒貶意,這部電影絕對值得一看,光是技術層次就不該錯過)
--
。總覺得相關宣傳有些低調,這個應該是影癡們的年度盛事之一,大家別錯過了啊!
--------
(底下為無雷小小心得兼吐槽)
剛剛把兩部一起看完,覺得適合的觀賞順序應該是Orson Welles的收關作F for Fake擺第一
,然後變成底下這樣:
F for Fake->死後他們都會愛我->風的另一邊->死後他們都會愛我
上面的順序沒打錯,因為看完風的另一邊之後,你大概會想再把死後他們都會愛我看一次,
Morgan Neville這部紀錄片形式上的好,看過F for Fake跟風的另一邊之後馬上能理解,因
為死後他們都會愛我的形式和視覺風格明顯就是根植於F for Fake和風的另一邊
如果不是因為先看過F for Fake這部Welles晚年最重要的電影之一,風的另一邊跟死後他們
都會愛我的風格大概會讓我很錯愕。Welles晚年最關心的問題之一跟阿巴斯在"特寫"中做的
一樣,都是虛構與真實的界線(但F for Fake竟然在70年代就被拍出來了,足足早了"特寫"
快二十年,這胖子是影史難得的天才);1973年的F for Fake絕對是值得在紀錄片史上留名
的奇作,Welles將另一個導演Reichenbach給他的紀錄片素材重新剪輯,再插入其他新拍攝
好的片段以及Welles的個人講評,變成一個關於真偽界線的影像論文,最後還大玩後設手法
,讓片中Welles關於作品本身真實性的證言達到一種自我拆解(self-defeating)的效果,非
常有娛樂性又充滿思想活力。
死後他們都會愛我除了模仿風的另一邊的視覺風格外,就是在模仿F for Fake。但死後他們
都會愛我並不是探索真偽界線的影像論文,而是一部非常有感情的紀錄片,採訪當年風的另
一邊尚活著的工作成員拼湊出在今年以前始終都沒完成的Welles遺作的創作歷程,並且還要
從中看出Welles過世前的生命軌跡以及他的怪癖與孤獨。先看F for Fake再看這一部紀錄片
真心讓人鼻酸,因為Welles在F for Fake力求打破的一條界線就是造偽與攝真間的區隔,結
果這竟然成了Welles對於自己命運的完美預言;雖然Welles一直說風的另一邊不是在拍他自
己,但當事人卻每個都覺得Welles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就是一場不斷輪迴的大戲,Welles就
像在F for Fake中自己所說的一樣,我們有時候成了演員,卻不知道自己是而已。
至於風的另一邊,看完後第一個感想:傻眼貓咪,我看不懂...。我真的很好奇拍出爵士春秋
的鮑伯佛西、人間蒸發的今村昌平、一屍到底的上田慎一郎以及最愛玩後設手法的查理考夫
曼看到這部電影會想啥?基本上這是一部仿擬新好萊塢時期的後設電影,講述一個導演拍攝
新戲時的種種亂象,但Welles的手法極為繁複,除了插了一部景框比例跟調色和其餘片段完
全不一樣的戲中戲(影像風格很多人都指出疑似是在開安東尼奧尼玩笑),又用了仿紀錄片的
手持攝影、另外一個攝影機拍攝的黑白畫面,三種不同層次的畫面用種種天馬行空的剪輯方
式交叉在一塊,每個影像層次又代表著不同的敘述觀點。能說的只是,這是一部應該上大銀
幕(但應該不能妄想了...)的電影,因為Welles這部遺作的手法之繽紛只放在小型螢幕上實
在浪費,而且值得影迷反覆重看,但期待像是歷劫佳人和大國民一樣的觀影趣味者戒慎,這
是一部洋溢著一股王八天才之氣、實驗性質極重的作品,難怪說不是在拍Welles自己這種鬼
話,他的友人都不相信。
(以上沒貶意,這部電影絕對值得一看,光是技術層次就不該錯過)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Lily
at 2018-11-05T14:14
at 2018-11-05T14:14

By Daniel
at 2018-11-09T23:56
at 2018-11-09T23:56

By Agnes
at 2018-11-11T09:36
at 2018-11-11T09:36

By Enid
at 2018-11-12T16:05
at 2018-11-12T16:05

By Oliver
at 2018-11-14T04:43
at 2018-11-14T04:43

By Christine
at 2018-11-16T01:41
at 2018-11-16T01:41

By Eartha
at 2018-11-18T10:34
at 2018-11-18T10:34

By Quintina
at 2018-11-22T01:30
at 2018-11-22T01:30

By Charlie
at 2018-11-24T09:59
at 2018-11-24T09:59

By Zora
at 2018-11-28T14:58
at 2018-11-28T14:58
Related Posts
《寒單》預告曝光 胡宇威、鄭人碩歃血結拜

By Rosalind
at 2018-11-02T23:19
at 2018-11-02T23:19
《紅盒子》_藏在陰影下的掌中乾坤

By Mason
at 2018-11-02T23:13
at 2018-11-02T23:13
一部斷氣復活的電影

By Christine
at 2018-11-02T22:54
at 2018-11-02T22:54
聖☆哥傳

By Rosalind
at 2018-11-02T22:46
at 2018-11-02T22:46
電影【護墊俠】感想+台詞整理

By Enid
at 2018-11-02T22:33
at 2018-11-02T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