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北極》:紀錄者與被記錄者一同挑 … - 紀錄片

Candice avatar
By Candice
at 2008-11-18T00:19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TzaraLin (假文藝青年俱樂部) 看板: movie
標題: [影評] 《征服北極》:紀錄者與被記錄者一同挑戰自我的公路電影
時間: Tue Nov 18 00:16:50 2008

http://blog.yam.com/tzaralin/article/18304927

《征服北極》:紀錄者與被記錄者一同挑戰自我的公路電影
文:Tzara

  觀賞《征服北極》前,會先特映一部楊力州導演為今年金穗獎
30周年紀念所拍攝的短片《活著》。而這部短片《活著》,當初我
在金穗獎影展試片觀賞時,對於其稍嫌凌亂無章的影像步調,並沒
有產生太多共鳴,即使我很能明白這是楊力洲導演歷經「水蜜桃阿
嬤」事件,停止拍攝紀錄片工作一年,再度接拍紀錄片《征服北極
》完成後,內心複雜情緒的影像私書寫,但也是直到看了《征服北
極》後,我才能深刻體認到《活著》宣傳文案的深意。

  「在零下40度的惡劣環境
   在世界的盡頭
   楊力洲尋找生命與電影創作熱情的原點
   因為這裡也是新世界的開頭
   在這裡一切的不堪
   只是為了活著」

這部紀錄片《征服北極》是楊力州親赴北極拍攝的新作。若
單單看《征服北極》,多數人肯定會為劉柏園、林義傑、陳彥博三
位台灣選手參與「2008極地大挑戰」(Polar Challenge)比賽,
在21天內,忍受極地攝氏零下40度酷寒所造成身體失溫、脫水的折
磨,步履蹣跚地挑戰六百五十公里路程的毅力,及堅持為台灣發聲
的愛國情操所深感動容。但可別忘了,這些難能可貴的記錄影像背
後乃是楊力州導演親自拍攝完成,且全片攝影不僅僅只有簡單的近
距離跟拍而已,許多美麗至極的長焦鏡頭,及充滿詩意美學的鏡頭
設計,看似渾然天成,巧奪天工,彷彿事先設計好似的,實際上都
是導演在冰天雪地中以生命所換來的心血結晶。

  若說每位參加極地挑戰的選手都有自己的故事與動機,那麼楊
力州導演之所以要賣命拍攝本片,其出發點正是《活著》宣傳文案
所寫的那般:「尋找生命與電影創作熱情的原點」。這可視為一種
自我救贖的殉道精神,亦是效法公路電影以自我放逐尋求解脫的心
靈治療旅程,無論如何,《征服北極》給我最大的感動,並非三名
被記錄者的故事而已,反而是紀錄者、掌鏡者楊力洲導演的勇氣、
毅力及自我救贖的精神讓我動容。我們可以說楊力洲導演其實也是
這場競賽台灣隊的一員,如果他半途而廢,就不會有《征服北極》
這部片的問世。

  回到記錄片本身,坦白說,我並不認為《征服北極》是楊力洲
導演應有的水準之作。當然,客觀拍片條件的險惡,早已阻遏導演
蒐集更多紀錄素材的可能性,因此,全片的紀錄角度與視野幾乎都
圍繞在三名選手間,除了交代角色背景的段落,以及賽前的準備工
作外,最多篇幅就是紀錄三名選手如何借由「太超過了」的超低笑
點,以嬉笑抵禦酷寒的天險,以嬉笑凝聚彼此的意志。雖然片中幾
個笑點,尤其是酷勁十足的林義傑不顧形象的搞笑演出,帶來了極
佳的娛樂效果,但過多的嬉笑場景有時還是會讓人感到厭膩。因此
,我不禁懷疑:難道整趟極地挑戰過程,三名選手間的互動關係就
只有這些插科打渾式的鼓勵打氣嗎?難道沒有其他衝突,或意見上
的分歧等互動可以剪輯嗎?

  綜觀全片,真的就只有一股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而無任何負
面或悲觀的成分混雜其中,於是整趟旅程看來過於平順,雖然偶有
酷寒、北極熊出沒等危機出現,但還是沒有讓人忠實感受到如臨極
地,隨時面臨死亡挑戰威脅的緊張氣氛。是拍攝的素材不足?還是
剪輯時刻意要將本片步調剪的較為歡樂?或者是與楊力洲導演當時
拍攝與剪輯時的心情過於沉重而渴望解放解脫有關?

  相對於影像所再現的旅途過程流於表面化的樂觀主義,對於角
色內心世界的缺乏夠深入的描繪,但導演在有限的時間、空間條件
內,意圖尋找一些可申論的議題討論,例如運動員不受政府重視的
生活無奈(《奇蹟的夏天》則有更大篇幅的抗議),或是北極熊遭受
獵人獵殺的環保議題等,其實都是記錄主題之外可以加以延伸討論
的次議題。然而,這些討論依舊不夠深入,連剪輯的時間點似乎總
出現在不太合理的時間點,因此顯得有點唐突,這與過往以剪輯敘
事行雲流水,紀錄片敘事深具劇情張力的楊力洲導演的舊作相比,
確實是有點失常。但就一名曾經被迫捲入意外地拍片爭議,因而停
拍一年紀錄片的導演來說,復出之作就要面臨如此極端的環境,能
有如此的表現,其實我還是要給予楊力洲導演最大的掌聲。




--
http://blog.yam.com/tzaralin


--

All Comments

映像公與義 15部紀錄片入圍

Anonymous avatar
By Anonymous
at 2008-11-17T13:30
邱祖胤/台北報導  (20081117) 中國時報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今年首度以影像募集方式,推出「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 活動。從四十部投件的影片中,選出十五部入圍作品,包括關懷環境議題的《寶島曼波》 、《種樹的男人》,社會議題的《遮蔽的天空》、《思念之城》,甚至是以新聞事件深度 追蹤發展成 ...

(請益)入圍這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三部片

Heather avatar
By Heather
at 2008-11-16T21:53
想請問,這屆金馬獎入圍最佳紀錄片的三部片, 除了在國際觀摩影展放映之外(且都只各播放一次), 還有機會在其他場合與時間看到嗎? 此外,有任何一部會上院線嗎? 謝謝! - ...

國片起飛 -- 「短片」強打,「紀錄片」平實

Quintina avatar
By Quintina
at 2008-11-16T20:20
開眼e週報 文:Sandra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 action=edataandamp;vol=194andamp;eid=v194103 從《海角七號》、《九降風》到《停車》,你知道這些優秀的導演,曾拍過什麼樣的短片 ?紀錄片 ...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

Selena avatar
By Selena
at 2008-11-16T11:13
雖然日本方面跟台灣的宣傳,都稱之為「紀錄片」 可是昨天用力看過兩次之後, 我個人認為比較傾向「記錄性報導節目」。 因為無論旁白、記錄方式、音樂配置, 感覺上是配合日本人收看電視的習慣與節奏, 有一些紀錄片必須呈現的觀點好像……沒有, 作者觀點,沒有。 只有想讓觀眾淚眼到爆的剪接手法。 其實已經 ...

電光滾石 11/17(ㄧ) 13:20 日新一聽

Aaliyah avatar
By Aaliyah
at 2008-11-15T02:56
因為臨時有事無法去看 一張150 意者請回我信箱 TKS ========================== 電光滾石 Shine A Light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美USA、英 UK│2008│35mm│Color│122min 2008柏林影展開幕片 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