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講座─劉森堯主講 - 藝術電影

By Caitlin
at 2010-09-23T15:55
at 2010-09-23T15:55
Table of Contents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維梅爾
這是一部關於藝術和愛情的電影,我們首先介紹這部電影裡的那位畫家維梅爾。維梅爾是
巴洛克時代的荷蘭畫家,出生於1632年,在1675年去世,四十三歲的年紀不管是在過去或
是現在都算很短命。巴洛克時代泛指1600年至1750年之間,這是一個西方藝術發展的階段
,影響了音樂、繪畫和建築,像是畫家林布蘭和維梅爾,音樂家巴哈和韓德爾都是這個時
代的代表人物,所以當我們聽巴哈或是韓德爾的音樂時,都可以感受到那種巴洛克的味道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維梅爾絕對是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當然也在西方美術史
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這在當時是絕對不可能
被承認的,因為維梅爾在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畫家。我們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在
33歲那一年,他的生命中決定命運的那一年,畫出了他畢生最偉大的傑作,也就是《戴珍
珠耳環的少女》,現在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理斯住宅皇家美術館。這副畫很小,大概比兩張
A4紙再大一點而已,而且一般來說,每副畫的背後都有它的故事,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沒有,頂多就只有畫中的女孩很可能是個女僕的傳言。想要研究維梅爾其實是有點困難
,因為他的傳記資料非常的少,他沒有留下任何書信、自傳、日記或是旁人的紀錄,因為
他當時非常不受重視,所以寫《戴珍珠耳環的少
女》這本書的女作家,是怎麼寫出這個富有曖昧情愫的愛情故事呢?有時候我們要寧可相
信。在歷史上有很多藝術家,在經歷了沒有結局的愛情後,往往都會成為他們偉大、傑出
的藝術創作的靈感。
巴洛克時期的維梅爾
維梅爾在當時為什麼不受重視?因為他的畫很小,而且他的畫風不受歡迎。當時是以陰暗
沉重的畫風為主,但是維梅爾的畫色彩太明亮了,而且他非常注重光影的表現,明亮的色
彩跟光影的表現雖不受歡迎卻是他的畫最傑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梅維爾直到十九世紀中
才受重視,並影響了當代印象主義畫家,像莫內、希斯里、雷諾瓦、梵谷等。還有一個文
學作家對維梅爾相當傾心,就是普魯斯特,他在他的著作《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了好幾
次維梅爾,甚至裡面有一個角色斯萬就是一個研究維梅爾畫作的專家,至於作者普魯斯特
本身當然也是非常喜愛他的畫作,他尤其喜愛《
代爾夫特的風景》。其實維梅爾的作品不多,他一生大概只有三十幾副畫流傳下來,這跟
他早逝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他的創作時間長也是原因之一,他畫一幅畫需要六個月的時間
,其細膩的程度可以跟土耳其的細密畫相比,早期有贊助人支持,所以他勉強可以生活,
後期贊助人不願繼續贊助他,維梅爾只能依靠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過活,加上油畫經銷生
意慘淡,以及十一個孩子的生活開銷,最終他在毫無病痛的情況下,死於沉重的生活壓力
,以一個畫家而言,這是最悲哀的結局。
電影的維梅爾和真實的維梅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小說是由一位美國的女作家崔西.雪佛蘭所寫的,在1999年時非常
暢銷,並在2003年改編成電影。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地方需要特別提出來說明,在電影後段
,維梅爾的妻子發現他和女僕之間的曖昧牽扯,她氣急敗壞地衝進畫室,她看到了丈夫私
底下畫那個女僕肖像畫,還發現女僕的耳朵上戴著她的珍珠耳環,她指責丈夫的不是,她
甚至說:「妳從來不畫我。」,在電影裡,維梅爾以她不了解為理由制止她。我非常同情
劇裡妻子這個角色,她為丈夫犧牲了青春,她為丈夫生下了這麼多孩子,她的生活就等於
為丈夫生活,可是丈夫卻愛著女僕,還畫了她的
肖像,這是非常悲哀可憐的,但這不是事實。在現實中,維梅爾是很愛她妻子的,而且他
有一幅畫《讀信的藍衣少婦》,經專家證實就是畫他的妻子,畫中是一個懷孕的女子,以
氣質而言是非常優雅的女子,這幅畫完成於1663年,比《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還早兩年,
所以電影裡妻子的話不是事實。除了這兩幅畫以外,維梅爾還畫了許多以女性為題材的作
品,在古代有許多畫家會以三種平庸的女性為題材,第一個是提水的下女,荷蘭有很多運
河,所以這種女性提水的景象是很常見的,女性提水的身段又非常的迷人、吸引人,第二
個是裁縫的女工,第三個是編織的女人。維梅爾
早期畫作以宗教為主,這也是巴洛克時期的風潮,之後漸漸的改為人物肖像,對象很多都
是女僕,以貴婦為對象的多是受贊助人所託,有可能是贊助者的妻子、女兒、情人。
電影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中的女孩眼神有點朦朧,甚至可以說是「失神」,從電影的
角度解釋,是因為女主角被男主角穿刺耳洞的緣故,小說沒有這段情節,這是電影參考十
六、十七世紀的文獻所編排的劇情,那時代的女子把耳朵視為貞操的象徵,所以她們會戴
一個帽子遮住耳朵,像中國清朝的女性纏腳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男主角刺穿她的耳朵,具
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她被男主人奪走了貞操。事後女僕馬上去找她的男朋友做愛,並答應
對方的求婚,這解釋了她在穿耳洞的當下,體認到她和男主人之間愛情的絕望,於是她將
她的身體交給另一個男人,她對愛情的茫然、絕
望都表現在她的雙眼,也就是畫中那雙失神的眼睛。電影裡的這段故事相當成功,也是全
劇最精采的地方。
小說的內容有三個重點:第一是外遇的故事、第二是壓抑的愛情、第三是畫家失敗坎坷的
人生,這三點一樣表現在電影裡。電影裡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一段時間,另一個女傭
到她家裡,把珍珠耳環拿給了她,電影就在這裡結束了;電影在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
,穿插了一段用了兩個很簡單的鏡頭,表現贊助人默默欣賞著那幅畫作的劇情,贊助人雖
然好色,但是他懂的欣賞藝術,這是令人欽佩的地方,一個男人有錢、有地位,怎麼可能
不好色,可是他的生活除了藝術品外,其實是很寂寞孤獨的。小說的結局則描寫到維梅爾
死後的一年,此時的女主角已經嫁為人婦,生了
很多小孩,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小說在描寫維梅爾死前的故事非常精采,他死前欠下
大筆債務,到處賒帳,甚至還被一家麵包店拿一幅畫作抵押,可說是非常悽慘,當維梅爾
臨終前對著妻子說:「我有兩個遺願,我希望再看一眼那幅畫,最後,我希望將那對珍珠
耳環送給她。」,他妻子當下答應,馬上去借回已賣出去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
爾看了幾眼以後就死去了,之後那對耳環也送到女孩的手中,完成了他的遺願。現實中,
維梅爾死後十年,她妻子也走了,其實也是非常早逝。回到原著,有一個很諷刺的地方,
就是當女孩收到耳環時,她沒向丈夫說明耳環從
何而來,就和丈夫把這代表她與畫家的愛情信物賣了,這卻也反應出她貧苦的現實生活。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崔西.雪佛蘭的第一本小說,她以女主角作第一人稱敘述這個故
事,其實裡面有些地方描寫的有點囉唆,相較之下,電影的鋪陳反而比較好,尤其是結尾
的地方。
電影與小說的相同之處
電影與小說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表現了愛情與藝術之間的互動關係。故事一開始,維梅爾
以為女主角跟之前的女傭都一樣無知,所以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她對藝術有敏銳的感受
力,才對她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觀察那幅畫,再以當時的環境來推測,那個女孩大概十
五、六歲,維梅爾是三十多歲,贊助人應該也有五十幾歲,可是他們不約而同的都對這個
小女孩有興趣,這是一種變態的「羅莉泰」心理,弗洛伊德認為男人有兩個變態的地方,
一個是腦子,另一個就是在性方面。
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的生活非常乏味,每天除了為了錢作畫,就是面對她那不懂藝術的
妻子,相對之下,女主角對藝術就很有洞悉能力。在劇中,女主角曾問女主人畫室窗戶上
的灰塵是否要擦的問題,女主人沒好氣的回答當然要,為什麼女傭會有這個疑問?因為她
知道擦了之後會改變畫室的明亮,間接影響作畫的條件,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兩個角色在
藝術上的資質差異,所以對維梅爾來說,女主角扮演著知音的角色闖進他的生活,為他乏
味的人生打開一個出口,進而觸發了他的創意,畫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偉大傑作
。
他們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我們不難發現男主角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感情,而女主角的確是
非常崇拜男主角,他們也一直有機會可以發展進一步的關係,卻遲遲沒有發展,這有可能
是害怕違反道德、害怕輿論的壓力,也可能是男主角的家庭包袱太沉重,或者是女主角對
於工作的需要高於愛情,她害怕一旦發生,就會失去工作,不論任何可能,他們的愛情最
終停留在男主角穿刺女主角的耳朵。
小說裡描述維梅爾在這件事結束之後開始意志消沉,然後邁向失敗、破產的命運,經過悽
慘的十年後死去。在西方的文學傳統裡,描寫失敗者會比成功者更受歡迎,因為人不到那
個年紀,你沒有辦法欣賞,偉大的文學是必須中年人來欣賞的,年輕人只能讀春上村樹,
能讀《山之音》嗎?沒辦法嘛!所以年輕人永遠都是停留在春上村樹的層次上面,你叫他
讀川端康成,他沒辦法讀。從《唐吉柯德傳》到現在一整片,西方文學的主軸幾乎都在講
中年人失敗的故事,太多了,不勝枚舉,包括有錢的,失敗沒有錢的都是一樣,這是人生
的宿命,所以我們讀西方文學的時候,要讀出這
一點,看一般的電影,也要看出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深入了解西方文學和電影偉大的地方
。其實我們看中國的東西也差不多,大家仔細看《紅樓夢》,我們看《金瓶梅》也是描寫
一個失敗的中年人西門慶,紅樓夢雖然是寫青少年的戀愛,到最後宿命也是失敗的。所以
大家印象中有沒有看過外遇故事成功的,然後過著美滿生活的那種,沒有。其實最會寫外
遇故事的還是契訶夫,最近剛出版的新的翻譯《帶小狗的女士》,那個契訶夫乾脆寫到一
個地步,男女主角到了一個地步,結果翻過來沒有了,總給我們一個交代嘛,看看這個愛
情是失敗還是成功,什麼都沒有,最後一句話講
:「從現在開始,他們將面臨他們最難過的時刻。」,就結束了,變成「Open
ending」,沒有結局。這個也是一樣,一個中年男人有一天去度假,認識了一個年輕的少
女,二十歲而已,可是已經結婚了,嫁給貴族,這個年輕少女嫁給貴族,穿著氣派,帶著
一隻小狗,可是講美貌不算漂亮,這個男主角是一家銀行的經理,一天到晚在外面拈花惹
草,可是有一天在度假的時候愛上這個女的,這個女的也沒想到會愛上他,他們度完假各
自回家,一個回莫斯科,一個回聖彼得堡,可是這個男的回去之後想念這個女呀!你怎麼
來找我,太出我意料之外了,我太愛你了。」結果兩個人就愛起來了,可是必須回莫斯科
,然後這個女的太想念這個男的,就跟她的丈夫
說:「唉呀!我有婦人科方面的病,我要到莫斯科去找一位權威的醫生。」她的先生就讓
她去了,然後他們兩個人就在旅館,小說就寫到這裡結束了,沒有結局,只是說他們現在
面對的將是更為困難的時刻,這個契訶夫的小說就這樣交代結局。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說,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描寫外遇的故事最難,因為很難去作收尾,到底是要讓他們美滿,
還是要讓他們沒有結局,我們到目前為止有看到有結局的嗎?沒有。所以《麥迪遜大橋》
沒有結局,還有《墜入情網》也沒有結局,我們看《花樣年華》也是沒有結局,不可能會
有結局,因為會有結局的話,就傷到了倫理道德
的標準,不可以有外遇的,要過正規的生活,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外遇,就表示婚姻是正
確的,但事實上來講,婚姻經常是失敗的,不是正確的,不要有婚姻最好,要有婚姻的話
就一定要去試試外遇,要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兩性生活,這個情況,我們在西方的文學作品
和電影裡面,經常都有很好的典範,寫出那種愛情的痛苦,其實真正愛情的本質,即使不
是外遇,他本身也是痛苦的,如果不痛苦就表示這個愛情是在遊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愛
情。最後一點,我們再度回到這部電影,其實這部電影跟這幅畫在考驗裡面的那個贊助人
,還有裡面的所有的,一樣在考驗觀眾,變成我
們也是鑑賞家,我們能夠從這部電影裡面欣賞到這部電影所拍攝的,這部電影的導演過去
我也不認識,可是這部電影我看的時候非常受到有一點震撼,第一個他把時代的味道拍的
非常接近真實,第二個他把這樁壓抑的愛情拍的有板有眼非常好看,觀眾可以得到很大的
共鳴,第三個讓我們了解維梅爾繪畫的本質,所以這部電影滿值得回味重看的,接受他鑑
賞的挑戰。
這是一部關於藝術和愛情的電影,我們首先介紹這部電影裡的那位畫家維梅爾。維梅爾是巴洛克時代的荷蘭畫家,出生於1632年,在1675年去世,四十三歲的年紀不管是在過去或是現在都算很短命。巴洛克時代泛指1600年至1750年之間,這是一個西方藝術發展的階段,影響了音樂、繪畫和建築,像是畫家林布蘭和維梅爾,音樂家巴哈和韓德爾都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所以當我們聽巴哈或是韓德爾的音樂時,都可以感受到那種巴洛克的味道。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維梅爾絕對是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當然也在西方美術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這在當時是絕對不可能
被承認的,因為維梅爾在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畫家。我們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在33歲那一年,他的生命中決定命運的那一年,畫出了他畢生最偉大的傑作,也就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現在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理斯住宅皇家美術館。這副畫很小,大概比兩張A4紙再大一點而已,而且一般來說,每副畫的背後都有它的故事,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沒有,頂多就只有畫中的女孩很可能是個女僕的傳言。想要研究維梅爾其實是有點困難,因為他的傳記資料非常的少,他沒有留下任何書信、自傳、日記或是旁人的紀錄,因為他當時非常不受重視,所以寫《戴珍珠耳環的少
女》這本書的女作家,是怎麼寫出這個富有曖昧情愫的愛情故事呢?有時候我們要寧可相信。在歷史上有很多藝術家,在經歷了沒有結局的愛情後,往往都會成為他們偉大、傑出的藝術創作的靈感。
巴洛克時期的維梅爾
維梅爾在當時為什麼不受重視?因為他的畫很小,而且他的畫風不受歡迎。當時是以陰暗沉重的畫風為主,但是維梅爾的畫色彩太明亮了,而且他非常注重光影的表現,明亮的色彩跟光影的表現雖不受歡迎卻是他的畫最傑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梅維爾直到十九世紀中才受重視,並影響了當代印象主義畫家,像莫內、希斯里、雷諾瓦、梵谷等。還有一個文學作家對維梅爾相當傾心,就是普魯斯特,他在他的著作《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了好幾次維梅爾,甚至裡面有一個角色斯萬就是一個研究維梅爾畫作的專家,至於作者普魯斯特本身當然也是非常喜愛他的畫作,他尤其喜愛《
代爾夫特的風景》。其實維梅爾的作品不多,他一生大概只有三十幾副畫流傳下來,這跟他早逝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他的創作時間長也是原因之一,他畫一幅畫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其細膩的程度可以跟土耳其的細密畫相比,早期有贊助人支持,所以他勉強可以生活,後期贊助人不願繼續贊助他,維梅爾只能依靠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過活,加上油畫經銷生意慘淡,以及十一個孩子的生活開銷,最終他在毫無病痛的情況下,死於沉重的生活壓力,以一個畫家而言,這是最悲哀的結局。
電影的維梅爾和真實的維梅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小說是由一位美國的女作家崔西.雪佛蘭所寫的,在1999年時非常暢銷,並在2003年改編成電影。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地方需要特別提出來說明,在電影後段,維梅爾的妻子發現他和女僕之間的曖昧牽扯,她氣急敗壞地衝進畫室,她看到了丈夫私底下畫那個女僕肖像畫,還發現女僕的耳朵上戴著她的珍珠耳環,她指責丈夫的不是,她甚至說:「妳從來不畫我。」,在電影裡,維梅爾以她不了解為理由制止她。我非常同情劇裡妻子這個角色,她為丈夫犧牲了青春,她為丈夫生下了這麼多孩子,她的生活就等於為丈夫生活,可是丈夫卻愛著女僕,還畫了她的
肖像,這是非常悲哀可憐的,但這不是事實。在現實中,維梅爾是很愛她妻子的,而且他有一幅畫《讀信的藍衣少婦》,經專家證實就是畫他的妻子,畫中是一個懷孕的女子,以氣質而言是非常優雅的女子,這幅畫完成於1663年,比《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還早兩年,所以電影裡妻子的話不是事實。除了這兩幅畫以外,維梅爾還畫了許多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在古代有許多畫家會以三種平庸的女性為題材,第一個是提水的下女,荷蘭有很多運河,所以這種女性提水的景象是很常見的,女性提水的身段又非常的迷人、吸引人,第二個是裁縫的女工,第三個是編織的女人。維梅爾
早期畫作以宗教為主,這也是巴洛克時期的風潮,之後漸漸的改為人物肖像,對象很多都是女僕,以貴婦為對象的多是受贊助人所託,有可能是贊助者的妻子、女兒、情人。
電影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中的女孩眼神有點朦朧,甚至可以說是「失神」,從電影的角度解釋,是因為女主角被男主角穿刺耳洞的緣故,小說沒有這段情節,這是電影參考十六、十七世紀的文獻所編排的劇情,那時代的女子把耳朵視為貞操的象徵,所以她們會戴一個帽子遮住耳朵,像中國清朝的女性纏腳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男主角刺穿她的耳朵,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她被男主人奪走了貞操。事後女僕馬上去找她的男朋友做愛,並答應對方的求婚,這解釋了她在穿耳洞的當下,體認到她和男主人之間愛情的絕望,於是她將她的身體交給另一個男人,她對愛情的茫然、絕
望都表現在她的雙眼,也就是畫中那雙失神的眼睛。電影裡的這段故事相當成功,也是全劇最精采的地方。
小說的內容有三個重點:第一是外遇的故事、第二是壓抑的愛情、第三是畫家失敗坎坷的人生,這三點一樣表現在電影裡。電影裡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一段時間,另一個女傭到她家裡,把珍珠耳環拿給了她,電影就在這裡結束了;電影在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穿插了一段用了兩個很簡單的鏡頭,表現贊助人默默欣賞著那幅畫作的劇情,贊助人雖然好色,但是他懂的欣賞藝術,這是令人欽佩的地方,一個男人有錢、有地位,怎麼可能不好色,可是他的生活除了藝術品外,其實是很寂寞孤獨的。小說的結局則描寫到維梅爾死後的一年,此時的女主角已經嫁為人婦,生了
很多小孩,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小說在描寫維梅爾死前的故事非常精采,他死前欠下大筆債務,到處賒帳,甚至還被一家麵包店拿一幅畫作抵押,可說是非常悽慘,當維梅爾臨終前對著妻子說:「我有兩個遺願,我希望再看一眼那幅畫,最後,我希望將那對珍珠耳環送給她。」,他妻子當下答應,馬上去借回已賣出去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看了幾眼以後就死去了,之後那對耳環也送到女孩的手中,完成了他的遺願。現實中,維梅爾死後十年,她妻子也走了,其實也是非常早逝。回到原著,有一個很諷刺的地方,就是當女孩收到耳環時,她沒向丈夫說明耳環從
何而來,就和丈夫把這代表她與畫家的愛情信物賣了,這卻也反應出她貧苦的現實生活。《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崔西.雪佛蘭的第一本小說,她以女主角作第一人稱敘述這個故事,其實裡面有些地方描寫的有點囉唆,相較之下,電影的鋪陳反而比較好,尤其是結尾的地方。
電影與小說的相同之處
電影與小說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表現了愛情與藝術之間的互動關係。故事一開始,維梅爾以為女主角跟之前的女傭都一樣無知,所以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她對藝術有敏銳的感受力,才對她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觀察那幅畫,再以當時的環境來推測,那個女孩大概十五、六歲,維梅爾是三十多歲,贊助人應該也有五十幾歲,可是他們不約而同的都對這個小女孩有興趣,這是一種變態的「羅莉泰」心理,弗洛伊德認為男人有兩個變態的地方,一個是腦子,另一個就是在性方面。
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的生活非常乏味,每天除了為了錢作畫,就是面對她那不懂藝術的妻子,相對之下,女主角對藝術就很有洞悉能力。在劇中,女主角曾問女主人畫室窗戶上的灰塵是否要擦的問題,女主人沒好氣的回答當然要,為什麼女傭會有這個疑問?因為她知道擦了之後會改變畫室的明亮,間接影響作畫的條件,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兩個角色在藝術上的資質差異,所以對維梅爾來說,女主角扮演著知音的角色闖進他的生活,為他乏味的人生打開一個出口,進而觸發了他的創意,畫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偉大傑作。
他們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我們不難發現男主角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感情,而女主角的確是非常崇拜男主角,他們也一直有機會可以發展進一步的關係,卻遲遲沒有發展,這有可能是害怕違反道德、害怕輿論的壓力,也可能是男主角的家庭包袱太沉重,或者是女主角對於工作的需要高於愛情,她害怕一旦發生,就會失去工作,不論任何可能,他們的愛情最終停留在男主角穿刺女主角的耳朵。
小說裡描述維梅爾在這件事結束之後開始意志消沉,然後邁向失敗、破產的命運,經過悽慘的十年後死去。在西方的文學傳統裡,描寫失敗者會比成功者更受歡迎,因為人不到那個年紀,你沒有辦法欣賞,偉大的文學是必須中年人來欣賞的,年輕人只能讀春上村樹,能讀《山之音》嗎?沒辦法嘛!所以年輕人永遠都是停留在春上村樹的層次上面,你叫他讀川端康成,他沒辦法讀。從《唐吉柯德傳》到現在一整片,西方文學的主軸幾乎都在講中年人失敗的故事,太多了,不勝枚舉,包括有錢的,失敗沒有錢的都是一樣,這是人生的宿命,所以我們讀西方文學的時候,要讀出這
一點,看一般的電影,也要看出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深入了解西方文學和電影偉大的地方。其實我們看中國的東西也差不多,大家仔細看《紅樓夢》,我們看《金瓶梅》也是描寫一個失敗的中年人西門慶,紅樓夢雖然是寫青少年的戀愛,到最後宿命也是失敗的。所以大家印象中有沒有看過外遇故事成功的,然後過著美滿生活的那種,沒有。其實最會寫外遇故事的還是契訶夫,最近剛出版的新的翻譯《帶小狗的女士》,那個契訶夫乾脆寫到一個地步,男女主角到了一個地步,結果翻過來沒有了,總給我們一個交代嘛,看看這個愛情是失敗還是成功,什麼都沒有,最後一句話講
:「從現在開始,他們將面臨他們最難過的時刻。」,就結束了,變成「Open
ending」,沒有結局。這個也是一樣,一個中年男人有一天去度假,認識了一個年輕的少女,二十歲而已,可是已經結婚了,嫁給貴族,這個年輕少女嫁給貴族,穿著氣派,帶著一隻小狗,可是講美貌不算漂亮,這個男主角是一家銀行的經理,一天到晚在外面拈花惹草,可是有一天在度假的時候愛上這個女的,這個女的也沒想到會愛上他,他們度完假各自回家,一個回莫斯科,一個回聖彼得堡,可是這個男的回去之後想念這個女呀!你怎麼來找我,太出我意料之外了,我太愛你了。」結果兩個人就愛起來了,可是必須回莫斯科,然後這個女的太想念這個男的,就跟她的丈夫
說:「唉呀!我有婦人科方面的病,我要到莫斯科去找一位權威的醫生。」她的先生就讓她去了,然後他們兩個人就在旅館,小說就寫到這裡結束了,沒有結局,只是說他們現在面對的將是更為困難的時刻,這個契訶夫的小說就這樣交代結局。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說,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描寫外遇的故事最難,因為很難去作收尾,到底是要讓他們美滿,還是要讓他們沒有結局,我們到目前為止有看到有結局的嗎?沒有。所以《麥迪遜大橋》沒有結局,還有《墜入情網》也沒有結局,我們看《花樣年華》也是沒有結局,不可能會有結局,因為會有結局的話,就傷到了倫理道德
的標準,不可以有外遇的,要過正規的生活,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外遇,就表示婚姻是正確的,但事實上來講,婚姻經常是失敗的,不是正確的,不要有婚姻最好,要有婚姻的話就一定要去試試外遇,要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兩性生活,這個情況,我們在西方的文學作品和電影裡面,經常都有很好的典範,寫出那種愛情的痛苦,其實真正愛情的本質,即使不是外遇,他本身也是痛苦的,如果不痛苦就表示這個愛情是在遊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愛情。最後一點,我們再度回到這部電影,其實這部電影跟這幅畫在考驗裡面的那個贊助人,還有裡面的所有的,一樣在考驗觀眾,變成我
們也是鑑賞家,我們能夠從這部電影裡面欣賞到這部電影所拍攝的,這部電影的導演過去我也不認識,可是這部電影我看的時候非常受到有一點震撼,第一個他把時代的味道拍的非常接近真實,第二個他把這樁壓抑的愛情拍的有板有眼非常好看,觀眾可以得到很大的共鳴,第三個讓我們了解維梅爾繪畫的本質,所以這部電影滿值得回味重看的,接受他鑑賞的挑戰。
--
這是一部關於藝術和愛情的電影,我們首先介紹這部電影裡的那位畫家維梅爾。維梅爾是
巴洛克時代的荷蘭畫家,出生於1632年,在1675年去世,四十三歲的年紀不管是在過去或
是現在都算很短命。巴洛克時代泛指1600年至1750年之間,這是一個西方藝術發展的階段
,影響了音樂、繪畫和建築,像是畫家林布蘭和維梅爾,音樂家巴哈和韓德爾都是這個時
代的代表人物,所以當我們聽巴哈或是韓德爾的音樂時,都可以感受到那種巴洛克的味道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維梅爾絕對是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當然也在西方美術史
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這在當時是絕對不可能
被承認的,因為維梅爾在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畫家。我們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在
33歲那一年,他的生命中決定命運的那一年,畫出了他畢生最偉大的傑作,也就是《戴珍
珠耳環的少女》,現在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理斯住宅皇家美術館。這副畫很小,大概比兩張
A4紙再大一點而已,而且一般來說,每副畫的背後都有它的故事,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沒有,頂多就只有畫中的女孩很可能是個女僕的傳言。想要研究維梅爾其實是有點困難
,因為他的傳記資料非常的少,他沒有留下任何書信、自傳、日記或是旁人的紀錄,因為
他當時非常不受重視,所以寫《戴珍珠耳環的少
女》這本書的女作家,是怎麼寫出這個富有曖昧情愫的愛情故事呢?有時候我們要寧可相
信。在歷史上有很多藝術家,在經歷了沒有結局的愛情後,往往都會成為他們偉大、傑出
的藝術創作的靈感。
巴洛克時期的維梅爾
維梅爾在當時為什麼不受重視?因為他的畫很小,而且他的畫風不受歡迎。當時是以陰暗
沉重的畫風為主,但是維梅爾的畫色彩太明亮了,而且他非常注重光影的表現,明亮的色
彩跟光影的表現雖不受歡迎卻是他的畫最傑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梅維爾直到十九世紀中
才受重視,並影響了當代印象主義畫家,像莫內、希斯里、雷諾瓦、梵谷等。還有一個文
學作家對維梅爾相當傾心,就是普魯斯特,他在他的著作《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了好幾
次維梅爾,甚至裡面有一個角色斯萬就是一個研究維梅爾畫作的專家,至於作者普魯斯特
本身當然也是非常喜愛他的畫作,他尤其喜愛《
代爾夫特的風景》。其實維梅爾的作品不多,他一生大概只有三十幾副畫流傳下來,這跟
他早逝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他的創作時間長也是原因之一,他畫一幅畫需要六個月的時間
,其細膩的程度可以跟土耳其的細密畫相比,早期有贊助人支持,所以他勉強可以生活,
後期贊助人不願繼續贊助他,維梅爾只能依靠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過活,加上油畫經銷生
意慘淡,以及十一個孩子的生活開銷,最終他在毫無病痛的情況下,死於沉重的生活壓力
,以一個畫家而言,這是最悲哀的結局。
電影的維梅爾和真實的維梅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小說是由一位美國的女作家崔西.雪佛蘭所寫的,在1999年時非常
暢銷,並在2003年改編成電影。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地方需要特別提出來說明,在電影後段
,維梅爾的妻子發現他和女僕之間的曖昧牽扯,她氣急敗壞地衝進畫室,她看到了丈夫私
底下畫那個女僕肖像畫,還發現女僕的耳朵上戴著她的珍珠耳環,她指責丈夫的不是,她
甚至說:「妳從來不畫我。」,在電影裡,維梅爾以她不了解為理由制止她。我非常同情
劇裡妻子這個角色,她為丈夫犧牲了青春,她為丈夫生下了這麼多孩子,她的生活就等於
為丈夫生活,可是丈夫卻愛著女僕,還畫了她的
肖像,這是非常悲哀可憐的,但這不是事實。在現實中,維梅爾是很愛她妻子的,而且他
有一幅畫《讀信的藍衣少婦》,經專家證實就是畫他的妻子,畫中是一個懷孕的女子,以
氣質而言是非常優雅的女子,這幅畫完成於1663年,比《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還早兩年,
所以電影裡妻子的話不是事實。除了這兩幅畫以外,維梅爾還畫了許多以女性為題材的作
品,在古代有許多畫家會以三種平庸的女性為題材,第一個是提水的下女,荷蘭有很多運
河,所以這種女性提水的景象是很常見的,女性提水的身段又非常的迷人、吸引人,第二
個是裁縫的女工,第三個是編織的女人。維梅爾
早期畫作以宗教為主,這也是巴洛克時期的風潮,之後漸漸的改為人物肖像,對象很多都
是女僕,以貴婦為對象的多是受贊助人所託,有可能是贊助者的妻子、女兒、情人。
電影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中的女孩眼神有點朦朧,甚至可以說是「失神」,從電影的
角度解釋,是因為女主角被男主角穿刺耳洞的緣故,小說沒有這段情節,這是電影參考十
六、十七世紀的文獻所編排的劇情,那時代的女子把耳朵視為貞操的象徵,所以她們會戴
一個帽子遮住耳朵,像中國清朝的女性纏腳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男主角刺穿她的耳朵,具
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她被男主人奪走了貞操。事後女僕馬上去找她的男朋友做愛,並答應
對方的求婚,這解釋了她在穿耳洞的當下,體認到她和男主人之間愛情的絕望,於是她將
她的身體交給另一個男人,她對愛情的茫然、絕
望都表現在她的雙眼,也就是畫中那雙失神的眼睛。電影裡的這段故事相當成功,也是全
劇最精采的地方。
小說的內容有三個重點:第一是外遇的故事、第二是壓抑的愛情、第三是畫家失敗坎坷的
人生,這三點一樣表現在電影裡。電影裡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一段時間,另一個女傭
到她家裡,把珍珠耳環拿給了她,電影就在這裡結束了;電影在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
,穿插了一段用了兩個很簡單的鏡頭,表現贊助人默默欣賞著那幅畫作的劇情,贊助人雖
然好色,但是他懂的欣賞藝術,這是令人欽佩的地方,一個男人有錢、有地位,怎麼可能
不好色,可是他的生活除了藝術品外,其實是很寂寞孤獨的。小說的結局則描寫到維梅爾
死後的一年,此時的女主角已經嫁為人婦,生了
很多小孩,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小說在描寫維梅爾死前的故事非常精采,他死前欠下
大筆債務,到處賒帳,甚至還被一家麵包店拿一幅畫作抵押,可說是非常悽慘,當維梅爾
臨終前對著妻子說:「我有兩個遺願,我希望再看一眼那幅畫,最後,我希望將那對珍珠
耳環送給她。」,他妻子當下答應,馬上去借回已賣出去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
爾看了幾眼以後就死去了,之後那對耳環也送到女孩的手中,完成了他的遺願。現實中,
維梅爾死後十年,她妻子也走了,其實也是非常早逝。回到原著,有一個很諷刺的地方,
就是當女孩收到耳環時,她沒向丈夫說明耳環從
何而來,就和丈夫把這代表她與畫家的愛情信物賣了,這卻也反應出她貧苦的現實生活。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崔西.雪佛蘭的第一本小說,她以女主角作第一人稱敘述這個故
事,其實裡面有些地方描寫的有點囉唆,相較之下,電影的鋪陳反而比較好,尤其是結尾
的地方。
電影與小說的相同之處
電影與小說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表現了愛情與藝術之間的互動關係。故事一開始,維梅爾
以為女主角跟之前的女傭都一樣無知,所以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她對藝術有敏銳的感受
力,才對她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觀察那幅畫,再以當時的環境來推測,那個女孩大概十
五、六歲,維梅爾是三十多歲,贊助人應該也有五十幾歲,可是他們不約而同的都對這個
小女孩有興趣,這是一種變態的「羅莉泰」心理,弗洛伊德認為男人有兩個變態的地方,
一個是腦子,另一個就是在性方面。
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的生活非常乏味,每天除了為了錢作畫,就是面對她那不懂藝術的
妻子,相對之下,女主角對藝術就很有洞悉能力。在劇中,女主角曾問女主人畫室窗戶上
的灰塵是否要擦的問題,女主人沒好氣的回答當然要,為什麼女傭會有這個疑問?因為她
知道擦了之後會改變畫室的明亮,間接影響作畫的條件,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兩個角色在
藝術上的資質差異,所以對維梅爾來說,女主角扮演著知音的角色闖進他的生活,為他乏
味的人生打開一個出口,進而觸發了他的創意,畫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偉大傑作
。
他們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我們不難發現男主角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感情,而女主角的確是
非常崇拜男主角,他們也一直有機會可以發展進一步的關係,卻遲遲沒有發展,這有可能
是害怕違反道德、害怕輿論的壓力,也可能是男主角的家庭包袱太沉重,或者是女主角對
於工作的需要高於愛情,她害怕一旦發生,就會失去工作,不論任何可能,他們的愛情最
終停留在男主角穿刺女主角的耳朵。
小說裡描述維梅爾在這件事結束之後開始意志消沉,然後邁向失敗、破產的命運,經過悽
慘的十年後死去。在西方的文學傳統裡,描寫失敗者會比成功者更受歡迎,因為人不到那
個年紀,你沒有辦法欣賞,偉大的文學是必須中年人來欣賞的,年輕人只能讀春上村樹,
能讀《山之音》嗎?沒辦法嘛!所以年輕人永遠都是停留在春上村樹的層次上面,你叫他
讀川端康成,他沒辦法讀。從《唐吉柯德傳》到現在一整片,西方文學的主軸幾乎都在講
中年人失敗的故事,太多了,不勝枚舉,包括有錢的,失敗沒有錢的都是一樣,這是人生
的宿命,所以我們讀西方文學的時候,要讀出這
一點,看一般的電影,也要看出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深入了解西方文學和電影偉大的地方
。其實我們看中國的東西也差不多,大家仔細看《紅樓夢》,我們看《金瓶梅》也是描寫
一個失敗的中年人西門慶,紅樓夢雖然是寫青少年的戀愛,到最後宿命也是失敗的。所以
大家印象中有沒有看過外遇故事成功的,然後過著美滿生活的那種,沒有。其實最會寫外
遇故事的還是契訶夫,最近剛出版的新的翻譯《帶小狗的女士》,那個契訶夫乾脆寫到一
個地步,男女主角到了一個地步,結果翻過來沒有了,總給我們一個交代嘛,看看這個愛
情是失敗還是成功,什麼都沒有,最後一句話講
:「從現在開始,他們將面臨他們最難過的時刻。」,就結束了,變成「Open
ending」,沒有結局。這個也是一樣,一個中年男人有一天去度假,認識了一個年輕的少
女,二十歲而已,可是已經結婚了,嫁給貴族,這個年輕少女嫁給貴族,穿著氣派,帶著
一隻小狗,可是講美貌不算漂亮,這個男主角是一家銀行的經理,一天到晚在外面拈花惹
草,可是有一天在度假的時候愛上這個女的,這個女的也沒想到會愛上他,他們度完假各
自回家,一個回莫斯科,一個回聖彼得堡,可是這個男的回去之後想念這個女呀!你怎麼
來找我,太出我意料之外了,我太愛你了。」結果兩個人就愛起來了,可是必須回莫斯科
,然後這個女的太想念這個男的,就跟她的丈夫
說:「唉呀!我有婦人科方面的病,我要到莫斯科去找一位權威的醫生。」她的先生就讓
她去了,然後他們兩個人就在旅館,小說就寫到這裡結束了,沒有結局,只是說他們現在
面對的將是更為困難的時刻,這個契訶夫的小說就這樣交代結局。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說,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描寫外遇的故事最難,因為很難去作收尾,到底是要讓他們美滿,
還是要讓他們沒有結局,我們到目前為止有看到有結局的嗎?沒有。所以《麥迪遜大橋》
沒有結局,還有《墜入情網》也沒有結局,我們看《花樣年華》也是沒有結局,不可能會
有結局,因為會有結局的話,就傷到了倫理道德
的標準,不可以有外遇的,要過正規的生活,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外遇,就表示婚姻是正
確的,但事實上來講,婚姻經常是失敗的,不是正確的,不要有婚姻最好,要有婚姻的話
就一定要去試試外遇,要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兩性生活,這個情況,我們在西方的文學作品
和電影裡面,經常都有很好的典範,寫出那種愛情的痛苦,其實真正愛情的本質,即使不
是外遇,他本身也是痛苦的,如果不痛苦就表示這個愛情是在遊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愛
情。最後一點,我們再度回到這部電影,其實這部電影跟這幅畫在考驗裡面的那個贊助人
,還有裡面的所有的,一樣在考驗觀眾,變成我
們也是鑑賞家,我們能夠從這部電影裡面欣賞到這部電影所拍攝的,這部電影的導演過去
我也不認識,可是這部電影我看的時候非常受到有一點震撼,第一個他把時代的味道拍的
非常接近真實,第二個他把這樁壓抑的愛情拍的有板有眼非常好看,觀眾可以得到很大的
共鳴,第三個讓我們了解維梅爾繪畫的本質,所以這部電影滿值得回味重看的,接受他鑑
賞的挑戰。
這是一部關於藝術和愛情的電影,我們首先介紹這部電影裡的那位畫家維梅爾。維梅爾是巴洛克時代的荷蘭畫家,出生於1632年,在1675年去世,四十三歲的年紀不管是在過去或是現在都算很短命。巴洛克時代泛指1600年至1750年之間,這是一個西方藝術發展的階段,影響了音樂、繪畫和建築,像是畫家林布蘭和維梅爾,音樂家巴哈和韓德爾都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所以當我們聽巴哈或是韓德爾的音樂時,都可以感受到那種巴洛克的味道。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維梅爾絕對是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當然也在西方美術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這在當時是絕對不可能
被承認的,因為維梅爾在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畫家。我們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在33歲那一年,他的生命中決定命運的那一年,畫出了他畢生最偉大的傑作,也就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現在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理斯住宅皇家美術館。這副畫很小,大概比兩張A4紙再大一點而已,而且一般來說,每副畫的背後都有它的故事,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沒有,頂多就只有畫中的女孩很可能是個女僕的傳言。想要研究維梅爾其實是有點困難,因為他的傳記資料非常的少,他沒有留下任何書信、自傳、日記或是旁人的紀錄,因為他當時非常不受重視,所以寫《戴珍珠耳環的少
女》這本書的女作家,是怎麼寫出這個富有曖昧情愫的愛情故事呢?有時候我們要寧可相信。在歷史上有很多藝術家,在經歷了沒有結局的愛情後,往往都會成為他們偉大、傑出的藝術創作的靈感。
巴洛克時期的維梅爾
維梅爾在當時為什麼不受重視?因為他的畫很小,而且他的畫風不受歡迎。當時是以陰暗沉重的畫風為主,但是維梅爾的畫色彩太明亮了,而且他非常注重光影的表現,明亮的色彩跟光影的表現雖不受歡迎卻是他的畫最傑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梅維爾直到十九世紀中才受重視,並影響了當代印象主義畫家,像莫內、希斯里、雷諾瓦、梵谷等。還有一個文學作家對維梅爾相當傾心,就是普魯斯特,他在他的著作《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了好幾次維梅爾,甚至裡面有一個角色斯萬就是一個研究維梅爾畫作的專家,至於作者普魯斯特本身當然也是非常喜愛他的畫作,他尤其喜愛《
代爾夫特的風景》。其實維梅爾的作品不多,他一生大概只有三十幾副畫流傳下來,這跟他早逝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他的創作時間長也是原因之一,他畫一幅畫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其細膩的程度可以跟土耳其的細密畫相比,早期有贊助人支持,所以他勉強可以生活,後期贊助人不願繼續贊助他,維梅爾只能依靠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過活,加上油畫經銷生意慘淡,以及十一個孩子的生活開銷,最終他在毫無病痛的情況下,死於沉重的生活壓力,以一個畫家而言,這是最悲哀的結局。
電影的維梅爾和真實的維梅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小說是由一位美國的女作家崔西.雪佛蘭所寫的,在1999年時非常暢銷,並在2003年改編成電影。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地方需要特別提出來說明,在電影後段,維梅爾的妻子發現他和女僕之間的曖昧牽扯,她氣急敗壞地衝進畫室,她看到了丈夫私底下畫那個女僕肖像畫,還發現女僕的耳朵上戴著她的珍珠耳環,她指責丈夫的不是,她甚至說:「妳從來不畫我。」,在電影裡,維梅爾以她不了解為理由制止她。我非常同情劇裡妻子這個角色,她為丈夫犧牲了青春,她為丈夫生下了這麼多孩子,她的生活就等於為丈夫生活,可是丈夫卻愛著女僕,還畫了她的
肖像,這是非常悲哀可憐的,但這不是事實。在現實中,維梅爾是很愛她妻子的,而且他有一幅畫《讀信的藍衣少婦》,經專家證實就是畫他的妻子,畫中是一個懷孕的女子,以氣質而言是非常優雅的女子,這幅畫完成於1663年,比《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還早兩年,所以電影裡妻子的話不是事實。除了這兩幅畫以外,維梅爾還畫了許多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在古代有許多畫家會以三種平庸的女性為題材,第一個是提水的下女,荷蘭有很多運河,所以這種女性提水的景象是很常見的,女性提水的身段又非常的迷人、吸引人,第二個是裁縫的女工,第三個是編織的女人。維梅爾
早期畫作以宗教為主,這也是巴洛克時期的風潮,之後漸漸的改為人物肖像,對象很多都是女僕,以貴婦為對象的多是受贊助人所託,有可能是贊助者的妻子、女兒、情人。
電影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中的女孩眼神有點朦朧,甚至可以說是「失神」,從電影的角度解釋,是因為女主角被男主角穿刺耳洞的緣故,小說沒有這段情節,這是電影參考十六、十七世紀的文獻所編排的劇情,那時代的女子把耳朵視為貞操的象徵,所以她們會戴一個帽子遮住耳朵,像中國清朝的女性纏腳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男主角刺穿她的耳朵,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她被男主人奪走了貞操。事後女僕馬上去找她的男朋友做愛,並答應對方的求婚,這解釋了她在穿耳洞的當下,體認到她和男主人之間愛情的絕望,於是她將她的身體交給另一個男人,她對愛情的茫然、絕
望都表現在她的雙眼,也就是畫中那雙失神的眼睛。電影裡的這段故事相當成功,也是全劇最精采的地方。
小說的內容有三個重點:第一是外遇的故事、第二是壓抑的愛情、第三是畫家失敗坎坷的人生,這三點一樣表現在電影裡。電影裡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一段時間,另一個女傭到她家裡,把珍珠耳環拿給了她,電影就在這裡結束了;電影在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穿插了一段用了兩個很簡單的鏡頭,表現贊助人默默欣賞著那幅畫作的劇情,贊助人雖然好色,但是他懂的欣賞藝術,這是令人欽佩的地方,一個男人有錢、有地位,怎麼可能不好色,可是他的生活除了藝術品外,其實是很寂寞孤獨的。小說的結局則描寫到維梅爾死後的一年,此時的女主角已經嫁為人婦,生了
很多小孩,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小說在描寫維梅爾死前的故事非常精采,他死前欠下大筆債務,到處賒帳,甚至還被一家麵包店拿一幅畫作抵押,可說是非常悽慘,當維梅爾臨終前對著妻子說:「我有兩個遺願,我希望再看一眼那幅畫,最後,我希望將那對珍珠耳環送給她。」,他妻子當下答應,馬上去借回已賣出去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看了幾眼以後就死去了,之後那對耳環也送到女孩的手中,完成了他的遺願。現實中,維梅爾死後十年,她妻子也走了,其實也是非常早逝。回到原著,有一個很諷刺的地方,就是當女孩收到耳環時,她沒向丈夫說明耳環從
何而來,就和丈夫把這代表她與畫家的愛情信物賣了,這卻也反應出她貧苦的現實生活。《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崔西.雪佛蘭的第一本小說,她以女主角作第一人稱敘述這個故事,其實裡面有些地方描寫的有點囉唆,相較之下,電影的鋪陳反而比較好,尤其是結尾的地方。
電影與小說的相同之處
電影與小說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表現了愛情與藝術之間的互動關係。故事一開始,維梅爾以為女主角跟之前的女傭都一樣無知,所以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她對藝術有敏銳的感受力,才對她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觀察那幅畫,再以當時的環境來推測,那個女孩大概十五、六歲,維梅爾是三十多歲,贊助人應該也有五十幾歲,可是他們不約而同的都對這個小女孩有興趣,這是一種變態的「羅莉泰」心理,弗洛伊德認為男人有兩個變態的地方,一個是腦子,另一個就是在性方面。
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的生活非常乏味,每天除了為了錢作畫,就是面對她那不懂藝術的妻子,相對之下,女主角對藝術就很有洞悉能力。在劇中,女主角曾問女主人畫室窗戶上的灰塵是否要擦的問題,女主人沒好氣的回答當然要,為什麼女傭會有這個疑問?因為她知道擦了之後會改變畫室的明亮,間接影響作畫的條件,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兩個角色在藝術上的資質差異,所以對維梅爾來說,女主角扮演著知音的角色闖進他的生活,為他乏味的人生打開一個出口,進而觸發了他的創意,畫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偉大傑作。
他們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我們不難發現男主角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感情,而女主角的確是非常崇拜男主角,他們也一直有機會可以發展進一步的關係,卻遲遲沒有發展,這有可能是害怕違反道德、害怕輿論的壓力,也可能是男主角的家庭包袱太沉重,或者是女主角對於工作的需要高於愛情,她害怕一旦發生,就會失去工作,不論任何可能,他們的愛情最終停留在男主角穿刺女主角的耳朵。
小說裡描述維梅爾在這件事結束之後開始意志消沉,然後邁向失敗、破產的命運,經過悽慘的十年後死去。在西方的文學傳統裡,描寫失敗者會比成功者更受歡迎,因為人不到那個年紀,你沒有辦法欣賞,偉大的文學是必須中年人來欣賞的,年輕人只能讀春上村樹,能讀《山之音》嗎?沒辦法嘛!所以年輕人永遠都是停留在春上村樹的層次上面,你叫他讀川端康成,他沒辦法讀。從《唐吉柯德傳》到現在一整片,西方文學的主軸幾乎都在講中年人失敗的故事,太多了,不勝枚舉,包括有錢的,失敗沒有錢的都是一樣,這是人生的宿命,所以我們讀西方文學的時候,要讀出這
一點,看一般的電影,也要看出這一點,我們才能夠深入了解西方文學和電影偉大的地方。其實我們看中國的東西也差不多,大家仔細看《紅樓夢》,我們看《金瓶梅》也是描寫一個失敗的中年人西門慶,紅樓夢雖然是寫青少年的戀愛,到最後宿命也是失敗的。所以大家印象中有沒有看過外遇故事成功的,然後過著美滿生活的那種,沒有。其實最會寫外遇故事的還是契訶夫,最近剛出版的新的翻譯《帶小狗的女士》,那個契訶夫乾脆寫到一個地步,男女主角到了一個地步,結果翻過來沒有了,總給我們一個交代嘛,看看這個愛情是失敗還是成功,什麼都沒有,最後一句話講
:「從現在開始,他們將面臨他們最難過的時刻。」,就結束了,變成「Open
ending」,沒有結局。這個也是一樣,一個中年男人有一天去度假,認識了一個年輕的少女,二十歲而已,可是已經結婚了,嫁給貴族,這個年輕少女嫁給貴族,穿著氣派,帶著一隻小狗,可是講美貌不算漂亮,這個男主角是一家銀行的經理,一天到晚在外面拈花惹草,可是有一天在度假的時候愛上這個女的,這個女的也沒想到會愛上他,他們度完假各自回家,一個回莫斯科,一個回聖彼得堡,可是這個男的回去之後想念這個女呀!你怎麼來找我,太出我意料之外了,我太愛你了。」結果兩個人就愛起來了,可是必須回莫斯科,然後這個女的太想念這個男的,就跟她的丈夫
說:「唉呀!我有婦人科方面的病,我要到莫斯科去找一位權威的醫生。」她的先生就讓她去了,然後他們兩個人就在旅館,小說就寫到這裡結束了,沒有結局,只是說他們現在面對的將是更為困難的時刻,這個契訶夫的小說就這樣交代結局。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說,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描寫外遇的故事最難,因為很難去作收尾,到底是要讓他們美滿,還是要讓他們沒有結局,我們到目前為止有看到有結局的嗎?沒有。所以《麥迪遜大橋》沒有結局,還有《墜入情網》也沒有結局,我們看《花樣年華》也是沒有結局,不可能會有結局,因為會有結局的話,就傷到了倫理道德
的標準,不可以有外遇的,要過正規的生活,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外遇,就表示婚姻是正確的,但事實上來講,婚姻經常是失敗的,不是正確的,不要有婚姻最好,要有婚姻的話就一定要去試試外遇,要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兩性生活,這個情況,我們在西方的文學作品和電影裡面,經常都有很好的典範,寫出那種愛情的痛苦,其實真正愛情的本質,即使不是外遇,他本身也是痛苦的,如果不痛苦就表示這個愛情是在遊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愛情。最後一點,我們再度回到這部電影,其實這部電影跟這幅畫在考驗裡面的那個贊助人,還有裡面的所有的,一樣在考驗觀眾,變成我
們也是鑑賞家,我們能夠從這部電影裡面欣賞到這部電影所拍攝的,這部電影的導演過去我也不認識,可是這部電影我看的時候非常受到有一點震撼,第一個他把時代的味道拍的非常接近真實,第二個他把這樁壓抑的愛情拍的有板有眼非常好看,觀眾可以得到很大的共鳴,第三個讓我們了解維梅爾繪畫的本質,所以這部電影滿值得回味重看的,接受他鑑賞的挑戰。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提醒自己別忘記─父後七日

By Hedwig
at 2010-09-22T21:26
at 2010-09-22T21:26
《疤面煞星》狂傲的終幕

By Robert
at 2010-09-22T14:00
at 2010-09-22T14:00
時間遺忘的天使 Anita

By Susan
at 2010-09-22T13:36
at 2010-09-22T13:36
拼圖女王 Puzzle

By Frederic
at 2010-09-22T13:28
at 2010-09-22T13:28
等待回家的日子 A Brand New Life

By Michael
at 2010-09-22T13:17
at 2010-09-22T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