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by(時光之硯) - 電影
By Jessica
at 2017-07-24T21:34
at 2017-07-24T21:34
Table of Contents
《敦克爾克大行動》: 在逆境中飛向群星 www.facebook.com/InkstoneBlog
http://www.biosmonthly.com/columnist_topic/9044 【時光之硯@BIOS】
原來,戰鬥機駕駛艙望出去的準星,是像鬼火一樣飄動著,彷彿是有生命的。
那樣的生命之眼,像一隻靈獸陪伴你在兩千英呎高空,瞄準敵機開火,是一
種少年時代打電動的熱血。但是,殺戮怎麼能夠熱血?奪人性命如何值得歡呼?
這題的答案唯有:當你想要保護誰,想要保護同伴、保護同袍的時候罷。
而這般熱血,正是《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唯一能給你的高熱能量。
除此之外,就只有些許欣慰之情,貫徹義舉的執著,和無止、無盡的焦慮而已。
滴答滴答,敵人的槍聲無所不在。滴答滴答,回鄉的船艦已經在鳴汽笛。滴答滴
答,浪潮湧進艙裡,再不奮力游就逃不出去了!滴答滴答,友軍在地面被圍困住,
我該不該賭上最後的油箱,當個有去無回的守護天使?
《敦克爾克》是諾蘭改編史實的第一次。面對終局已定,數據也甚詳細的僵固
題材,他選擇把敘事拆成三個虛構的小人物視角,去看這場小輸為贏、留得青山
在的撤退行動:在被稱為"The Mole"(防波堤)的陸地支線上,少年湯米跟四十
萬英法聯軍被困在沙灘上,他想方設法要擠上船回鄉,卻一波又三四折;在"The
Sea" 海上支線裡,多佛港邊的道森老爹駕著他的遊艇月石號(The Moonstone),
響應海軍的徵召前往彼岸拯救子弟兵;在"The Air"空中的戰場,則是王牌飛行員
費洛和他的隊友們一同出擊,要到敦克爾克上空去掩護友軍。
這三條時間線分別延續一週/一天/一小時,而諾蘭把三段敘事等量、頻率
與長度反比地取樣後交錯剪接,成為不等速(不同步)發生卻能夠相對話,在情
節上相環扣,情緒上彼此呼應的奇特結構。這是他的大膽選擇之一。之二則是:
他在四十萬的撤軍裡只談兩三人,在九百多艘「敦克爾克的小船」中只講一艘,
三千架次的皇家空軍出擊更是只著墨三架,這樣的「聚焦」,不是英雄化也不是
戲劇化,而是正好相反:是以一喻眾,因為拿掉了個人的特殊性,少數人的故事
就等於「每一個人」的故事了。
到了行動末尾,月石號救回五六十位的官兵,費洛擊墜的敵機更是一隻手數
不完,其中包括一次在關鍵時刻的神救援;而湯米九死一生之後,終於存活下來,
但只有戲外的我們知道:如果沒有前兩者的無私付出,他是無法安全回家的。費
洛與道森老爹,是最接近英雄的兩個人物,湯米則儘管秉性純良,畢竟會為了生
存稍稍不擇手段,他就是一個平凡的孩子而已。可老爹又說了:這是我們這個年
紀的人造成的戰爭,怎麼可以只送你們上戰場去?電影最後結束在湯米稚氣、迷
惘的臉龐,他知道邱吉爾演說最後那一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刻,
發揮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的意思是:他終究得再回到戰場上去。
於是整部《敦克爾克大行動》要說的,不是勝利及其背後堅守的價值,不是
從此過得幸福快樂的想像,而是打仗打輸不想打了,只想要活著回去/只想把孩
子接回「家裡」的心情。我們並不知道湯米(及他的同伴們)過去生活如何?有
沒有家人在等他?我們也不必知道兩軍為何而戰,代表什麼立場。這是求生與拯
救的故事,跟國族無關,跟侵略或被侵略無關,跟戰爭的道德正當性也無關。僅
只是生而為「人」,就能夠理解,願意為彼此而做的。
再加上,我們也不知道飛行員費洛的身世。他是職業軍人(所以直覺奉獻到
底)嗎?還是也在戰後被徵召?道森老爹比較有被交代,但也僅只於片面,而這
樣的不多說,除了前面說的以一喻眾,還有一個理由,是諾蘭早在十多年前已經
告訴我們的吧:「真正有意義的不在於你是誰,而是你做了什麼(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這一切呈現,被十分嚴謹地收納著,不論劇情細節或演員演出,都是節制的。
這讓《敦克爾克大行動》成為一部非常純粹的電影。氣質如此,觀影經驗更是。
多數西方影評都盛讚這部「戰爭片」的手法創新,抓到極好的距離,不多做引導
與解讀,而是讓你「身處那當下」。有趣的是,在我的同溫層——而且不只是(
相對大的)「影評」同溫層,是「熱愛諾蘭」的(相對小的)同溫層裡,《敦克
爾克》彷彿是摩西,把紅海分成了兩大半,有人盡興和讚嘆,也有人表示失望了。
經過仔細觀察後,這正好提醒了我:過去的諾蘭所吸引我們的,一直都包括兩項
相得益彰、彼此又獨立可替換的特質:
首先是,從《記憶拼圖》以降,他在敘事上永遠在營造的迷宮結構,把「回
憶」和「時間」兩大主題刨深,拉出某種理性辯證的魅力。這最先發生在說書的
時序上,接著滲入故事面,成為《頂尖對決》和《黑暗騎士》裡對「承受失去」
(endure)的悲劇性著迷,最後又蔓延到世界觀的設定上,而有了《全面啟動》
和《星際效應》。在此,《敦克爾克》的三線設計,在我感覺即是延續《星際效
應》的「時間不等值」概念,只是從理論物理學,再度回到人心的主觀性:戰場
上的生死與時間感,在不同的壓力空間中感受也不相同,此處靜謐彼處危殆,身
在高處的拯救者的一個小錯失,就可能讓地面上的人們希望全失。而這既是人生
常態,又扣回了黑洞/相對論的趣味,交錯穿越剪接的張力,更讓人想起《全面
啟動》末尾......
但是,上面這一整段解讀,亦不無可能是粉絲如我的猜測。說不定選擇這樣
敘事,只是因為諾蘭的自尊心在作祟:「我怎麼可能忍受自己,講一個不燒腦的
平鋪直敘的故事?」整部《敦克爾克》除了這部分,確實沒有更大的思考觸發點,
也沒有帶出任何科幻/奇幻的層面,或心靈的剖析。而這正是讓我那一半同伴失
望的原因。
(甚至,由奇利安.墨菲飾演的「發抖士兵」角色,根本是個斷開的圓,只在
特定瞬間發揮了讓我意識到三線不同步的功能,卻缺乏因果的交代。這是這劇本
明顯的缺陷。)
然而另一方面,諾蘭一直讓人拜服的,也體現出他或許更「執迷」的那一面
的,是這次被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陶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形容為「印象派大師傑作」的筆觸。這在劇情面,可能發芽自《全面
啟動》的核心,那讓我撥開重重迷障之後貪戀多年的浪漫情「結」,後來在《星
際效應》中變成滿溢出來的愛與思念;而在製作面上,更成了他對「實體搭景」
的極度講究——造出蝙蝠機車讓特技演員真的騎上路,造出旋轉長廊讓喬瑟夫.
高登.李維在裡頭一直摔慘,造出太空船模型放在攝影棚裡打燈拍攝——再加上
這次《敦克爾克》對我而言最強大的魅力:在寬廣的攝影上。
電影開場不久,湯米來到沙灘加入友軍,有個鏡頭是敵機來襲,眾人躲避轟
炸的同時,攝影師霍伊特.凡.霍伊特瑪的鏡頭卻是在一定距離之外,透過縱切
成三塊的構圖看原本排行成列的大兵們突然像羊群一樣,偏離了格線,而四散奔
逃。那樣的調度與呈現,正是無聲而震撼的「戲」。
在海上,當那艘掃雷艦被轟炸機擊中,或夜裡的軍艦(那是驅逐艦嗎)被魚
雷偷襲,船身迅速傾倒的場面是那麼樣地無情,又被鏡頭本身(和劇中的人們)
視為「日常」。因為這就是那般情境中的現實。但明明眾人的逃離都是生死交關
(即使他們都很冷靜),暴火與怒浪的吞噬更是沒得商量,而拍下這些畫面的「
冷」,正是力求逼真的創作者心底真正的「熱」。
然後是空中,是IMAX攝影機拍下的1:1.43臨淵履薄的畫面比例,讓你置身雲
海的美妙詩意。不論是從多重角度客觀地「看」噴火式戰鬥機(The Supermarine
Spitfire )的英姿,或是主觀跟著追敵,跟著翻滾,跟著感受在天海一線的無垠
空間抓住那一點星火之困難。在兩次觀看的過程中,我都被那天旋地轉的輕盈給
震懾了,它帶給我一種「無聲」的感受——試想,如果是一般好萊塢電影用特效
繪圖,必然會強調交戰雙方的互動位置、驚險和速度感,同時更強化帥氣。但是
在這裡,IMAX鏡頭所拍下的或許才是真實,那就是這個廣闊的世界、那一整片天
和雲海,其實都根本不在乎你。
它不在乎那些你死我活,千鈞一髮,尖端科技的結晶和生存大義,那在這片
聖詩一般的美景中都只是滄海一粟,因為它的本身才是永恆。而這才是真實,是
人類與戰爭與這個世界間的相對關係。
這樣的魅力,讓我另外那一半的粉絲朋友——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對《敦
克爾克大行動》真心臣服。是的這次沒有綺麗的故事,沒有夢境與真實的切換和
迴圈,就是純粹一場危機和轉機,但從頭到尾的視覺:包括肯尼斯.布萊納在迎
接小船們的笑顏上那雙紅紅的眼,包括小道森告訴發抖士兵「他沒事」之後,和
父親交換的那個眼神,包括終究無法降落在盟軍區的費洛下了飛機後,那片夕陽
的逆光,那彷彿就是陪伴他的靈獸具現——這一切構成一部純粹的電影,其中的
魅力對我而言,是”pure, cinematic wonder”。
在落地之前,費洛的戰機有一段無動力的滑翔,飛過海灘上,而鏡頭在更高
處陪伴、看望著他。那一刻我忍不住想:要抓到這個畫面,就如同抓住準星一樣,
是多麼不容易,如同世間所有飄搖的瞬間一般稍縱即逝。過去十年每一次看諾蘭
的電影,我都在尋找他的浪漫在哪裡?而這顆鏡頭搭配的漢斯.季默配樂,取材
自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是一段
綿長悠揚的管弦變奏。季默形容在演奏交響樂的時候,為了達到音樂上的「同一
性」(singleness),音樂家們必須要傾聽彼此,而在世事如此分化的當代,這
正是我們需要的。
在準備文章的過程,我讀到一筆資料寫著:英國皇家空軍的箴言是一句拉丁
文:"Per Ardua ad Astra",其意是「在逆境中飛向群星」。讀到這裡,我知道
我要找的浪漫在哪裡了,原來你一直在這。
原來就在回家的路上。
====
時光之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stoneBlog/
時光之硯每週影評:http://www.biosmonthly.com/columnist_profile/89
--
http://www.biosmonthly.com/columnist_topic/9044 【時光之硯@BIOS】
原來,戰鬥機駕駛艙望出去的準星,是像鬼火一樣飄動著,彷彿是有生命的。
那樣的生命之眼,像一隻靈獸陪伴你在兩千英呎高空,瞄準敵機開火,是一
種少年時代打電動的熱血。但是,殺戮怎麼能夠熱血?奪人性命如何值得歡呼?
這題的答案唯有:當你想要保護誰,想要保護同伴、保護同袍的時候罷。
而這般熱血,正是《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唯一能給你的高熱能量。
除此之外,就只有些許欣慰之情,貫徹義舉的執著,和無止、無盡的焦慮而已。
滴答滴答,敵人的槍聲無所不在。滴答滴答,回鄉的船艦已經在鳴汽笛。滴答滴
答,浪潮湧進艙裡,再不奮力游就逃不出去了!滴答滴答,友軍在地面被圍困住,
我該不該賭上最後的油箱,當個有去無回的守護天使?
《敦克爾克》是諾蘭改編史實的第一次。面對終局已定,數據也甚詳細的僵固
題材,他選擇把敘事拆成三個虛構的小人物視角,去看這場小輸為贏、留得青山
在的撤退行動:在被稱為"The Mole"(防波堤)的陸地支線上,少年湯米跟四十
萬英法聯軍被困在沙灘上,他想方設法要擠上船回鄉,卻一波又三四折;在"The
Sea" 海上支線裡,多佛港邊的道森老爹駕著他的遊艇月石號(The Moonstone),
響應海軍的徵召前往彼岸拯救子弟兵;在"The Air"空中的戰場,則是王牌飛行員
費洛和他的隊友們一同出擊,要到敦克爾克上空去掩護友軍。
這三條時間線分別延續一週/一天/一小時,而諾蘭把三段敘事等量、頻率
與長度反比地取樣後交錯剪接,成為不等速(不同步)發生卻能夠相對話,在情
節上相環扣,情緒上彼此呼應的奇特結構。這是他的大膽選擇之一。之二則是:
他在四十萬的撤軍裡只談兩三人,在九百多艘「敦克爾克的小船」中只講一艘,
三千架次的皇家空軍出擊更是只著墨三架,這樣的「聚焦」,不是英雄化也不是
戲劇化,而是正好相反:是以一喻眾,因為拿掉了個人的特殊性,少數人的故事
就等於「每一個人」的故事了。
到了行動末尾,月石號救回五六十位的官兵,費洛擊墜的敵機更是一隻手數
不完,其中包括一次在關鍵時刻的神救援;而湯米九死一生之後,終於存活下來,
但只有戲外的我們知道:如果沒有前兩者的無私付出,他是無法安全回家的。費
洛與道森老爹,是最接近英雄的兩個人物,湯米則儘管秉性純良,畢竟會為了生
存稍稍不擇手段,他就是一個平凡的孩子而已。可老爹又說了:這是我們這個年
紀的人造成的戰爭,怎麼可以只送你們上戰場去?電影最後結束在湯米稚氣、迷
惘的臉龐,他知道邱吉爾演說最後那一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刻,
發揮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的意思是:他終究得再回到戰場上去。
於是整部《敦克爾克大行動》要說的,不是勝利及其背後堅守的價值,不是
從此過得幸福快樂的想像,而是打仗打輸不想打了,只想要活著回去/只想把孩
子接回「家裡」的心情。我們並不知道湯米(及他的同伴們)過去生活如何?有
沒有家人在等他?我們也不必知道兩軍為何而戰,代表什麼立場。這是求生與拯
救的故事,跟國族無關,跟侵略或被侵略無關,跟戰爭的道德正當性也無關。僅
只是生而為「人」,就能夠理解,願意為彼此而做的。
再加上,我們也不知道飛行員費洛的身世。他是職業軍人(所以直覺奉獻到
底)嗎?還是也在戰後被徵召?道森老爹比較有被交代,但也僅只於片面,而這
樣的不多說,除了前面說的以一喻眾,還有一個理由,是諾蘭早在十多年前已經
告訴我們的吧:「真正有意義的不在於你是誰,而是你做了什麼(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這一切呈現,被十分嚴謹地收納著,不論劇情細節或演員演出,都是節制的。
這讓《敦克爾克大行動》成為一部非常純粹的電影。氣質如此,觀影經驗更是。
多數西方影評都盛讚這部「戰爭片」的手法創新,抓到極好的距離,不多做引導
與解讀,而是讓你「身處那當下」。有趣的是,在我的同溫層——而且不只是(
相對大的)「影評」同溫層,是「熱愛諾蘭」的(相對小的)同溫層裡,《敦克
爾克》彷彿是摩西,把紅海分成了兩大半,有人盡興和讚嘆,也有人表示失望了。
經過仔細觀察後,這正好提醒了我:過去的諾蘭所吸引我們的,一直都包括兩項
相得益彰、彼此又獨立可替換的特質:
首先是,從《記憶拼圖》以降,他在敘事上永遠在營造的迷宮結構,把「回
憶」和「時間」兩大主題刨深,拉出某種理性辯證的魅力。這最先發生在說書的
時序上,接著滲入故事面,成為《頂尖對決》和《黑暗騎士》裡對「承受失去」
(endure)的悲劇性著迷,最後又蔓延到世界觀的設定上,而有了《全面啟動》
和《星際效應》。在此,《敦克爾克》的三線設計,在我感覺即是延續《星際效
應》的「時間不等值」概念,只是從理論物理學,再度回到人心的主觀性:戰場
上的生死與時間感,在不同的壓力空間中感受也不相同,此處靜謐彼處危殆,身
在高處的拯救者的一個小錯失,就可能讓地面上的人們希望全失。而這既是人生
常態,又扣回了黑洞/相對論的趣味,交錯穿越剪接的張力,更讓人想起《全面
啟動》末尾......
但是,上面這一整段解讀,亦不無可能是粉絲如我的猜測。說不定選擇這樣
敘事,只是因為諾蘭的自尊心在作祟:「我怎麼可能忍受自己,講一個不燒腦的
平鋪直敘的故事?」整部《敦克爾克》除了這部分,確實沒有更大的思考觸發點,
也沒有帶出任何科幻/奇幻的層面,或心靈的剖析。而這正是讓我那一半同伴失
望的原因。
(甚至,由奇利安.墨菲飾演的「發抖士兵」角色,根本是個斷開的圓,只在
特定瞬間發揮了讓我意識到三線不同步的功能,卻缺乏因果的交代。這是這劇本
明顯的缺陷。)
然而另一方面,諾蘭一直讓人拜服的,也體現出他或許更「執迷」的那一面
的,是這次被好萊塢報導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陶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形容為「印象派大師傑作」的筆觸。這在劇情面,可能發芽自《全面
啟動》的核心,那讓我撥開重重迷障之後貪戀多年的浪漫情「結」,後來在《星
際效應》中變成滿溢出來的愛與思念;而在製作面上,更成了他對「實體搭景」
的極度講究——造出蝙蝠機車讓特技演員真的騎上路,造出旋轉長廊讓喬瑟夫.
高登.李維在裡頭一直摔慘,造出太空船模型放在攝影棚裡打燈拍攝——再加上
這次《敦克爾克》對我而言最強大的魅力:在寬廣的攝影上。
電影開場不久,湯米來到沙灘加入友軍,有個鏡頭是敵機來襲,眾人躲避轟
炸的同時,攝影師霍伊特.凡.霍伊特瑪的鏡頭卻是在一定距離之外,透過縱切
成三塊的構圖看原本排行成列的大兵們突然像羊群一樣,偏離了格線,而四散奔
逃。那樣的調度與呈現,正是無聲而震撼的「戲」。
在海上,當那艘掃雷艦被轟炸機擊中,或夜裡的軍艦(那是驅逐艦嗎)被魚
雷偷襲,船身迅速傾倒的場面是那麼樣地無情,又被鏡頭本身(和劇中的人們)
視為「日常」。因為這就是那般情境中的現實。但明明眾人的逃離都是生死交關
(即使他們都很冷靜),暴火與怒浪的吞噬更是沒得商量,而拍下這些畫面的「
冷」,正是力求逼真的創作者心底真正的「熱」。
然後是空中,是IMAX攝影機拍下的1:1.43臨淵履薄的畫面比例,讓你置身雲
海的美妙詩意。不論是從多重角度客觀地「看」噴火式戰鬥機(The Supermarine
Spitfire )的英姿,或是主觀跟著追敵,跟著翻滾,跟著感受在天海一線的無垠
空間抓住那一點星火之困難。在兩次觀看的過程中,我都被那天旋地轉的輕盈給
震懾了,它帶給我一種「無聲」的感受——試想,如果是一般好萊塢電影用特效
繪圖,必然會強調交戰雙方的互動位置、驚險和速度感,同時更強化帥氣。但是
在這裡,IMAX鏡頭所拍下的或許才是真實,那就是這個廣闊的世界、那一整片天
和雲海,其實都根本不在乎你。
它不在乎那些你死我活,千鈞一髮,尖端科技的結晶和生存大義,那在這片
聖詩一般的美景中都只是滄海一粟,因為它的本身才是永恆。而這才是真實,是
人類與戰爭與這個世界間的相對關係。
這樣的魅力,讓我另外那一半的粉絲朋友——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對《敦
克爾克大行動》真心臣服。是的這次沒有綺麗的故事,沒有夢境與真實的切換和
迴圈,就是純粹一場危機和轉機,但從頭到尾的視覺:包括肯尼斯.布萊納在迎
接小船們的笑顏上那雙紅紅的眼,包括小道森告訴發抖士兵「他沒事」之後,和
父親交換的那個眼神,包括終究無法降落在盟軍區的費洛下了飛機後,那片夕陽
的逆光,那彷彿就是陪伴他的靈獸具現——這一切構成一部純粹的電影,其中的
魅力對我而言,是”pure, cinematic wonder”。
在落地之前,費洛的戰機有一段無動力的滑翔,飛過海灘上,而鏡頭在更高
處陪伴、看望著他。那一刻我忍不住想:要抓到這個畫面,就如同抓住準星一樣,
是多麼不容易,如同世間所有飄搖的瞬間一般稍縱即逝。過去十年每一次看諾蘭
的電影,我都在尋找他的浪漫在哪裡?而這顆鏡頭搭配的漢斯.季默配樂,取材
自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的《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是一段
綿長悠揚的管弦變奏。季默形容在演奏交響樂的時候,為了達到音樂上的「同一
性」(singleness),音樂家們必須要傾聽彼此,而在世事如此分化的當代,這
正是我們需要的。
在準備文章的過程,我讀到一筆資料寫著:英國皇家空軍的箴言是一句拉丁
文:"Per Ardua ad Astra",其意是「在逆境中飛向群星」。讀到這裡,我知道
我要找的浪漫在哪裡了,原來你一直在這。
原來就在回家的路上。
====
時光之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stoneBlog/
時光之硯每週影評:http://www.biosmonthly.com/columnist_profile/89
--
All Comments
By Suhail Hany
at 2017-07-29T02:41
at 2017-07-29T02:41
By Tracy
at 2017-07-29T08:06
at 2017-07-29T08:06
By Tracy
at 2017-07-31T16:24
at 2017-07-31T16:24
By James
at 2017-08-02T03:31
at 2017-08-02T03:31
By Rachel
at 2017-08-06T06:15
at 2017-08-06T06:15
By Sierra Rose
at 2017-08-09T23:13
at 2017-08-09T23:13
By Kyle
at 2017-08-14T05:36
at 2017-08-14T05:36
By Freda
at 2017-08-17T15:56
at 2017-08-17T15:56
By Joseph
at 2017-08-19T14:46
at 2017-08-19T14:46
By Tom
at 2017-08-23T23:32
at 2017-08-23T23:32
By Tracy
at 2017-08-28T08:44
at 2017-08-28T08:44
By George
at 2017-08-31T15:17
at 2017-08-31T15:17
By Noah
at 2017-09-01T23:42
at 2017-09-01T23:42
By Harry
at 2017-09-02T13:41
at 2017-09-02T13:41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9-05T10:00
at 2017-09-05T10:00
By Freda
at 2017-09-06T04:47
at 2017-09-06T04:47
By Dorothy
at 2017-09-07T23:32
at 2017-09-07T23:32
By Tracy
at 2017-09-08T04:18
at 2017-09-08T04:18
By Adele
at 2017-09-12T05:11
at 2017-09-12T05:11
By Michael
at 2017-09-15T18:11
at 2017-09-15T18:11
By Andy
at 2017-09-15T19:12
at 2017-09-15T19:12
By Jacky
at 2017-09-16T09:14
at 2017-09-16T09:14
By Megan
at 2017-09-19T14:10
at 2017-09-19T14:10
By Ethan
at 2017-09-22T16:18
at 2017-09-22T16:18
By Queena
at 2017-09-26T15:28
at 2017-09-26T15:28
By Enid
at 2017-09-29T18:28
at 2017-09-29T18:28
By Ethan
at 2017-10-01T22:02
at 2017-10-01T22:02
By Rae
at 2017-10-02T20:25
at 2017-10-02T20:25
By William
at 2017-10-07T15:29
at 2017-10-07T15:29
By Puput
at 2017-10-11T03:07
at 2017-10-11T03:07
By Ingrid
at 2017-10-12T02:26
at 2017-10-12T02:26
By Puput
at 2017-10-16T19:11
at 2017-10-16T19:11
By Jack
at 2017-10-17T23:16
at 2017-10-17T23:16
By Ivy
at 2017-10-19T16:33
at 2017-10-19T16:33
By Thomas
at 2017-10-20T00:51
at 2017-10-20T00:51
By Edwina
at 2017-10-22T18:41
at 2017-10-22T18:41
By Kama
at 2017-10-25T14:37
at 2017-10-25T14:37
By Olga
at 2017-10-29T19:09
at 2017-10-29T19:09
By Quintina
at 2017-10-30T09:52
at 2017-10-30T09:52
By Frederica
at 2017-11-01T20:15
at 2017-11-01T20:15
By Lauren
at 2017-11-06T09:08
at 2017-11-06T09:08
By Zanna
at 2017-11-07T05:56
at 2017-11-07T05:56
By Liam
at 2017-11-10T15:34
at 2017-11-10T15:34
By Rae
at 2017-11-15T09:45
at 2017-11-15T09:45
By Callum
at 2017-11-17T23:30
at 2017-11-17T23:30
By Anthony
at 2017-11-20T09:47
at 2017-11-20T09:47
By Lydia
at 2017-11-21T16:13
at 2017-11-21T16:13
By Mia
at 2017-11-26T06:33
at 2017-11-26T06:33
By Bennie
at 2017-12-01T00:09
at 2017-12-01T00:09
By Yedda
at 2017-12-03T09:52
at 2017-12-03T09:52
By Audriana
at 2017-12-06T02:34
at 2017-12-06T02:34
By Victoria
at 2017-12-07T13:26
at 2017-12-07T13:26
By Callum
at 2017-12-11T02:52
at 2017-12-11T02:52
By Edith
at 2017-12-11T07:53
at 2017-12-11T07:53
By Jake
at 2017-12-16T03:54
at 2017-12-16T03:54
By Madame
at 2017-12-20T15:03
at 2017-12-20T15:03
By Genevieve
at 2017-12-20T18:29
at 2017-12-20T18:29
By Belly
at 2017-12-22T10:50
at 2017-12-22T10:50
By Victoria
at 2017-12-22T17:35
at 2017-12-22T17:35
By Jake
at 2017-12-25T21:50
at 2017-12-25T21:50
By Zora
at 2017-12-30T12:38
at 2017-12-30T12:38
By Elvira
at 2017-12-31T18:01
at 2017-12-31T18:01
By William
at 2018-01-04T12:07
at 2018-01-04T12:07
By Faithe
at 2018-01-07T17:00
at 2018-01-07T17:00
By Genevieve
at 2018-01-11T04:23
at 2018-01-11T04:23
By Bennie
at 2018-01-11T18:02
at 2018-01-11T18:02
By George
at 2018-01-13T04:12
at 2018-01-13T04:12
By Sierra Rose
at 2018-01-14T17:05
at 2018-01-14T17:05
By Ina
at 2018-01-16T21:39
at 2018-01-16T21:39
By Audriana
at 2018-01-17T00:02
at 2018-01-17T00:02
By Tristan Cohan
at 2018-01-18T06:11
at 2018-01-18T06:11
By Michael
at 2018-01-18T18:19
at 2018-01-18T18:19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8-01-19T14:23
at 2018-01-19T14:23
By Oscar
at 2018-01-20T23:48
at 2018-01-20T23:48
By Emma
at 2018-01-22T22:32
at 2018-01-22T22:32
By Frederica
at 2018-01-23T12:12
at 2018-01-23T12:12
By Gilbert
at 2018-01-23T13:23
at 2018-01-23T13:23
By Kyle
at 2018-01-25T09:32
at 2018-01-25T09:32
By Eden
at 2018-01-25T11:25
at 2018-01-25T11:25
By Ida
at 2018-01-29T22:16
at 2018-01-29T22:16
By Mason
at 2018-02-02T18:49
at 2018-02-02T18:49
By Delia
at 2018-02-05T14:51
at 2018-02-05T14:51
By Delia
at 2018-02-10T00:54
at 2018-02-10T00:54
By Hardy
at 2018-02-12T02:40
at 2018-02-12T02:40
By Zenobia
at 2018-02-13T11:24
at 2018-02-13T11:24
By Hazel
at 2018-02-14T04:22
at 2018-02-14T04:22
By Jacky
at 2018-02-15T01:02
at 2018-02-15T01:02
By Ida
at 2018-02-16T04:08
at 2018-02-16T04:08
By Hardy
at 2018-02-18T18:38
at 2018-02-18T18:38
By Erin
at 2018-02-20T07:53
at 2018-02-20T07:53
By Christine
at 2018-02-23T13:21
at 2018-02-23T13:21
By Irma
at 2018-02-25T03:13
at 2018-02-25T03:13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02-28T23:12
at 2018-02-28T23:12
By Tristan Cohan
at 2018-03-05T19:13
at 2018-03-05T19:13
By Elvira
at 2018-03-06T15:05
at 2018-03-06T15:05
By Regina
at 2018-03-11T06:08
at 2018-03-11T06:08
By Olive
at 2018-03-11T23:06
at 2018-03-11T23:06
By Zora
at 2018-03-15T07:11
at 2018-03-15T07:11
By Hamiltion
at 2018-03-16T04:51
at 2018-03-16T04:51
By Madame
at 2018-03-20T22:00
at 2018-03-20T22:00
By Una
at 2018-03-24T01:36
at 2018-03-24T01:36
By Wallis
at 2018-03-24T11:42
at 2018-03-24T11:42
By Selena
at 2018-03-24T15:12
at 2018-03-24T15:12
By Hedda
at 2018-03-25T01:53
at 2018-03-25T01:53
By Frederic
at 2018-03-27T05:33
at 2018-03-27T05:33
By Iris
at 2018-03-31T16:11
at 2018-03-31T16:11
By Freda
at 2018-04-03T03:49
at 2018-04-03T03:49
By John
at 2018-04-05T00:10
at 2018-04-05T00:10
By Oscar
at 2018-04-06T18:26
at 2018-04-06T18:26
By John
at 2018-04-09T21:24
at 2018-04-09T21:24
By Ivy
at 2018-04-13T05:27
at 2018-04-13T05:27
By Liam
at 2018-04-13T16:30
at 2018-04-13T16:30
By Edwina
at 2018-04-15T06:56
at 2018-04-15T06:56
By Andy
at 2018-04-17T02:55
at 2018-04-17T02:55
By Suhail Hany
at 2018-04-18T19:11
at 2018-04-18T19:11
By Margaret
at 2018-04-18T20:12
at 2018-04-18T20:12
By Ophelia
at 2018-04-21T07:20
at 2018-04-21T07:20
By Rae
at 2018-04-25T13:38
at 2018-04-25T13:38
By Skylar Davis
at 2018-04-29T17:52
at 2018-04-29T17:52
By Jack
at 2018-04-30T00:56
at 2018-04-30T00:56
By Linda
at 2018-04-30T05:26
at 2018-04-30T05:26
By Jack
at 2018-04-30T20:31
at 2018-04-30T20:31
By Belly
at 2018-04-30T23:30
at 2018-04-30T23:30
By Susan
at 2018-05-02T12:00
at 2018-05-02T12:00
By Linda
at 2018-05-06T23:44
at 2018-05-06T23:44
By Jake
at 2018-05-09T05:36
at 2018-05-09T05:36
By Belly
at 2018-05-13T14:02
at 2018-05-13T14:02
By Olive
at 2018-05-15T23:11
at 2018-05-15T23:11
By Skylar Davis
at 2018-05-20T09:48
at 2018-05-20T09:48
By Bethany
at 2018-05-22T09:45
at 2018-05-22T09:45
By Rae
at 2018-05-26T03:03
at 2018-05-26T03:03
By Freda
at 2018-05-28T09:41
at 2018-05-28T09:41
By Kyle
at 2018-05-31T21:21
at 2018-05-31T21:21
By Ina
at 2018-06-02T04:40
at 2018-06-02T04:40
By Ula
at 2018-06-02T06:55
at 2018-06-02T06:55
By Joseph
at 2018-06-04T13:58
at 2018-06-04T13:58
By Daph Bay
at 2018-06-07T06:49
at 2018-06-07T06:49
By William
at 2018-06-09T08:47
at 2018-06-09T08:47
By Brianna
at 2018-06-13T02:36
at 2018-06-13T02:36
By Edith
at 2018-06-14T04:57
at 2018-06-14T04:57
By Ida
at 2018-06-18T14:53
at 2018-06-18T14:53
By Quanna
at 2018-06-22T05:47
at 2018-06-22T05:47
By Anonymous
at 2018-06-26T09:46
at 2018-06-26T09:46
By Necoo
at 2018-06-28T16:50
at 2018-06-28T16:50
By Mia
at 2018-07-03T13:38
at 2018-07-03T13:38
By Gilbert
at 2018-07-07T05:06
at 2018-07-07T05:06
By Callum
at 2018-07-10T23:42
at 2018-07-10T23:42
By Brianna
at 2018-07-14T12:28
at 2018-07-14T12:28
By Odelette
at 2018-07-19T12:09
at 2018-07-19T12:09
By Adele
at 2018-07-21T01:17
at 2018-07-21T01:17
By Tristan Cohan
at 2018-07-23T18:02
at 2018-07-23T18:02
Related Posts
《異形:聖約》拍攝只有72天!!!!!!
By Tracy
at 2017-07-24T21:27
at 2017-07-24T21:27
小孩都死光 大家都不孕的末日片
By Harry
at 2017-07-24T21:23
at 2017-07-24T21:23
《敦克爾克大行動》-"keep calm & carry
By Hamiltion
at 2017-07-24T21:22
at 2017-07-24T21:22
敦克爾克
By Olive
at 2017-07-24T21:16
at 2017-07-24T21:16
模犯生問題請益
By Necoo
at 2017-07-24T20:49
at 2017-07-24T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