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後七日》後 轉山、單向街 散文變身電影 - 編劇

By Valerie
at 2010-10-24T22:03
at 2010-10-24T22:03
Table of Contents
2010-10-22 中國時報 【林欣誼/台北報導】
作家劉梓潔將四千字的散文《父後七日》改編為九十分鐘的劇情長片,以黑色幽默
方式呈現父親喪葬過程,票房火紅。接下來,又有兩位台灣作家的散文作品將改編成電影
呈現。謝旺霖的散文集《轉山》、房慧真的《單向街》,分別由兩岸導演改編拍攝,意外
開啟台灣散文改編電影的新頁。
小說改編成電影不希奇,但散文的特質注重文字與氣氛的營造,並不強調角色的塑
造與故事的發展,因此散文改編成電影過去少見。《父後七日》的電影劇本由劉梓潔親自
改編,是相當成功的例子。
二○○八年、當時廿八歲的謝旺霖以處女作《轉山》引起轟動。《轉山》記錄謝旺
霖以單車縱走西藏的旅程,這股浪遊心志令中年人感動、年輕人嚮往,至今在台銷量快破
九萬本,創下華文出版奇蹟,並在大陸推出簡體版。今年四月,《轉山》由大陸導演杜家
毅簽下電影版權,將在西藏開拍。
當年謝旺霖翻越崇山峻嶺,騎過兩千公里路,不僅騎到跨下皮綻血流,還歷經生死
交關,全程竟只花了新台幣六千,堪稱「貧窮苦旅」。杜家毅與謝旺霖同年,也曾去過西
藏,在台灣導演陳國富的引介下讀到《轉山》,特別有共鳴,於是想藉由電影來傳達書中
那股「純粹的力量」。
現就讀政大台文所博士班的謝旺霖,笑說自己剛聽到有人想改編《轉山》成電影的
消息時,直覺「不可思議」。半年前他到北京與杜家毅會面,在他家「閉關」三天長談。
「他追問我很多旅途細節,如我的單車裝備、我在書中提到的夢境等,也討論主角的身分
是否要從台灣人改為大陸人等。」
他表示,導演想增添更多主角與家人、同學相處的片段,塑造出一個失戀又落魄的
青年形象。他起初有點抗拒,後來則釋懷,因為畢竟「電影是另一種創作」,他甚至可以
不期待它,也婉拒參與劇本改編。「因為我已經從《轉山》中抽離,回到歸零的心情,只
想繼續創作。我唯一想面對的,還是文學。」
另外,房慧真三年前出版的散文集《單向街》,則被大導侯孝賢相中改編電影,將
由他監製,姚宏易、許景森導演,房慧真親自改編劇本。
「我的父母養我至今,終於將我養成一具怪物。」《單向街》以一個古怪少女之眼
,窺望父女關係扭曲的童年、日夜顛倒的生活與耽溺,書寫戀人絮語,並穿街走巷於台北
老舊國宅廢墟。房慧真坦白地笑說:「散文寫的是如此近的自己,太熟悉而感覺煩膩,因
此現在劇本很難進行!」
她認為,侯孝賢的電影美學偏向散文化,所以他喜歡《單向街》中的瑣碎細節與生
活氣味,但也因這部散文集的戲劇性不足,改編起來特別困難。目前電影主線是小女孩從
童年到成人的經歷,也有可能增添書中沒有的角色,劇本仍在進行中,尚不確定開拍時程
。
戲劇性單薄 考驗編劇功夫
散文不像小說富含戲劇元素,在情節與素材上也相對單薄,因此將散文改編成為電
影,挑戰特別大,過去少有先例。
台灣電影工業向來缺少專業「編劇」,常常由導演身兼編導二職。最近以散文改編
電影劇本的例子中,作家劉梓潔、房慧真都親自擔綱編劇,擔任溝通文學與電影間的橋樑
。謝旺霖則坦言他「不太相信影像」,覺得文學給人的彈性和空間更大,因此還不想「跨
界」。
劉梓潔改編《父後七日》,因為原文篇幅短,電影劇本中增加了原著中沒有的道士
、孝女角色,撐起了父女情感之外的另一條人物主線。演員親近自然的演出,以及片中穿
插劇場形式的幽默橋段,都成功表現了原著笑中帶淚的情感。
謝旺霖的《轉山》、房慧真的《單向街》這兩本散文集,都具有獨特的敘事腔調,
風格強烈。《轉山》的筆調感性內省,反覆咀嚼旅程中的脆弱與孤獨,全書以第二人稱「
你」觀照旅途中的自己:「山巔上就你一人,你平靜地佇立在一處制高點上,展臂想像整
個世界都是你的,彷彿再也沒有令你激動的消息…。」
《單向街》全書沒有明顯的結構與分章,一篇篇短文呈現古怪顛倒的城市即景以及
少女私密的觀察。這兩部改編電影要如何保留文學氣味,並轉換為電影敘事語言,都大大
考驗編劇與導演的功夫。
--
作家劉梓潔將四千字的散文《父後七日》改編為九十分鐘的劇情長片,以黑色幽默
方式呈現父親喪葬過程,票房火紅。接下來,又有兩位台灣作家的散文作品將改編成電影
呈現。謝旺霖的散文集《轉山》、房慧真的《單向街》,分別由兩岸導演改編拍攝,意外
開啟台灣散文改編電影的新頁。
小說改編成電影不希奇,但散文的特質注重文字與氣氛的營造,並不強調角色的塑
造與故事的發展,因此散文改編成電影過去少見。《父後七日》的電影劇本由劉梓潔親自
改編,是相當成功的例子。
二○○八年、當時廿八歲的謝旺霖以處女作《轉山》引起轟動。《轉山》記錄謝旺
霖以單車縱走西藏的旅程,這股浪遊心志令中年人感動、年輕人嚮往,至今在台銷量快破
九萬本,創下華文出版奇蹟,並在大陸推出簡體版。今年四月,《轉山》由大陸導演杜家
毅簽下電影版權,將在西藏開拍。
當年謝旺霖翻越崇山峻嶺,騎過兩千公里路,不僅騎到跨下皮綻血流,還歷經生死
交關,全程竟只花了新台幣六千,堪稱「貧窮苦旅」。杜家毅與謝旺霖同年,也曾去過西
藏,在台灣導演陳國富的引介下讀到《轉山》,特別有共鳴,於是想藉由電影來傳達書中
那股「純粹的力量」。
現就讀政大台文所博士班的謝旺霖,笑說自己剛聽到有人想改編《轉山》成電影的
消息時,直覺「不可思議」。半年前他到北京與杜家毅會面,在他家「閉關」三天長談。
「他追問我很多旅途細節,如我的單車裝備、我在書中提到的夢境等,也討論主角的身分
是否要從台灣人改為大陸人等。」
他表示,導演想增添更多主角與家人、同學相處的片段,塑造出一個失戀又落魄的
青年形象。他起初有點抗拒,後來則釋懷,因為畢竟「電影是另一種創作」,他甚至可以
不期待它,也婉拒參與劇本改編。「因為我已經從《轉山》中抽離,回到歸零的心情,只
想繼續創作。我唯一想面對的,還是文學。」
另外,房慧真三年前出版的散文集《單向街》,則被大導侯孝賢相中改編電影,將
由他監製,姚宏易、許景森導演,房慧真親自改編劇本。
「我的父母養我至今,終於將我養成一具怪物。」《單向街》以一個古怪少女之眼
,窺望父女關係扭曲的童年、日夜顛倒的生活與耽溺,書寫戀人絮語,並穿街走巷於台北
老舊國宅廢墟。房慧真坦白地笑說:「散文寫的是如此近的自己,太熟悉而感覺煩膩,因
此現在劇本很難進行!」
她認為,侯孝賢的電影美學偏向散文化,所以他喜歡《單向街》中的瑣碎細節與生
活氣味,但也因這部散文集的戲劇性不足,改編起來特別困難。目前電影主線是小女孩從
童年到成人的經歷,也有可能增添書中沒有的角色,劇本仍在進行中,尚不確定開拍時程
。
戲劇性單薄 考驗編劇功夫
散文不像小說富含戲劇元素,在情節與素材上也相對單薄,因此將散文改編成為電
影,挑戰特別大,過去少有先例。
台灣電影工業向來缺少專業「編劇」,常常由導演身兼編導二職。最近以散文改編
電影劇本的例子中,作家劉梓潔、房慧真都親自擔綱編劇,擔任溝通文學與電影間的橋樑
。謝旺霖則坦言他「不太相信影像」,覺得文學給人的彈性和空間更大,因此還不想「跨
界」。
劉梓潔改編《父後七日》,因為原文篇幅短,電影劇本中增加了原著中沒有的道士
、孝女角色,撐起了父女情感之外的另一條人物主線。演員親近自然的演出,以及片中穿
插劇場形式的幽默橋段,都成功表現了原著笑中帶淚的情感。
謝旺霖的《轉山》、房慧真的《單向街》這兩本散文集,都具有獨特的敘事腔調,
風格強烈。《轉山》的筆調感性內省,反覆咀嚼旅程中的脆弱與孤獨,全書以第二人稱「
你」觀照旅途中的自己:「山巔上就你一人,你平靜地佇立在一處制高點上,展臂想像整
個世界都是你的,彷彿再也沒有令你激動的消息…。」
《單向街》全書沒有明顯的結構與分章,一篇篇短文呈現古怪顛倒的城市即景以及
少女私密的觀察。這兩部改編電影要如何保留文學氣味,並轉換為電影敘事語言,都大大
考驗編劇與導演的功夫。
--
Tags:
編劇
All Comments

By Poppy
at 2010-10-26T03:21
at 2010-10-26T03:21
Related Posts
得獎之後

By Emma
at 2010-10-19T10:16
at 2010-10-19T10:16
《狄仁傑》編劇張家魯 編劇突圍心法

By Robert
at 2010-10-18T00:29
at 2010-10-18T00:29
林育賢工作室急徵實習生

By Ida
at 2010-10-09T00:11
at 2010-10-09T00:11
請問版上有人也有參加三立這次的編劇徵選活動嗎?

By Susan
at 2010-10-08T04:25
at 2010-10-08T04:25
一篇有關台灣編劇工會無法成立的分析文 …

By Margaret
at 2010-10-07T17:17
at 2010-10-07T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