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之謎》 - 藝術電影

By Regina
at 2010-09-19T12:51
at 2010-09-19T12:51
Table of Contents
文/吳俞萱
「這樣子不是已經很好了嗎?」這句話是我在看畢卡索創作時,不斷想告訴他的
。但他仍舊那麼不滿意,他是自己最嚴厲的目光,也是最放縱的賭徒。前方沒有路了
,他就後退。可是大多時候,他會選擇破牆,自己造路。
高齡七十五歲的畢卡索赤裸上身,在攝影機前揮灑自如地畫出二十幅作品。《畢
卡索之謎》是關於畢卡索的唯一紀錄片。一九五五年,Henri-Georges Clouzot 帶領
攝製團隊造訪畢卡索位於法國南部尼斯的工作室,將攝影機放置在畢卡索前方半透明
的畫板之後,捕捉住畢卡索即興創作的起筆落筆停頓、顏色的佈局和作畫的順序…,
這一切創作痕跡的反向影像。於是,電影銀幕成了畢卡索的畫布,我忽然被捲溺在畫
筆的律動之中,看著一層顏色被另一些線條覆蓋,一落構圖被另一色塊取代;圖樣複
雜化的同時,畢卡索又將精密的細節抹去,復歸單純的形象,然後,繼續鬆動自己的
每一個完稿。
「這樣子不是已經很好了嗎?為什麼還要繼續動筆?」然而,對畢卡索來說,一
切都是草稿,沒有什麼不能發展和延伸,他似乎可以無止無盡地畫下去,永遠處在未
完成的動態之中,不斷被新的顏色和線條所挑戰,持續往下一個極限移動。他總能否
定那些看起來已經完成的部分,塗改成面目全非的圖像。沒有侷限地跨過自己,一再
歸零,轉出完全不同的風景。他運轉他自己,他遣散他自己,他破壞他自己,他追尋
可能的可能。看畢卡索作畫,我第一次深切地明白無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什麼意思。
《畢卡索之謎》是一部驚人的紀錄片,導演Henri-Georges Clouzot 找到了一個
如實呈現繪畫過程的影片拍攝手法,而這手法幾乎遮蓋了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媒材特
質。我的意思是,它那麼好看、那麼驚人,正是因為它是一部不像電影的電影。還好
它不像電影,所以畢卡索的創作能夠不經任何詮釋地,直抵我的心臟。
不經任何詮釋,意思是它維持同一鏡位、沒有鏡頭運動、只對時序開展的間隔進
行串連式的剪接而沒有刪減任何時光的雕刻遺物、沒有語言解說、沒有鏡頭的立場、
沒有特寫的強化、沒有大遠景的疏離、沒有明確意向指引影片的發展和終止。一部電
影它沒有任何動作,導演唯一的企圖是:忠實呈現畢卡索的創作過程。所以影片的形
式單調枯燥,只是不斷錄下畢卡索無中生有的全部創作過程。
多麼令人落淚的電影啊,導演完全隱匿了自己的存在、創作觀點、藝術美學立場
,讓自己的電影去掉表態去掉操作去掉宣示去掉風格,完全透明,讓我無礙地、直接
地,感覺畢卡索。不必被引導被說服被矇騙被洗腦被傳教。導演讓自己等同於中性客
觀的攝影機的存在,紀錄發生過的而不去決定發生了什麼。
但是別忽略了,這看似完全沒有作者印記的紀錄片風格,卻展現了導演的存在、
創作觀點、藝術美學立場:Henri-Georges Clouzot 保留了畢卡索創作過程的整體,
對作品的完全尊重和包容,將畢卡索的每一個動念瞬間、新的無意識的念頭或反射動
作,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導演棄絕攝影機位移與剪接等技法,以膠卷捲動的時間做
最真實的紀錄,不試圖在片中呈現他和畢卡索這兩個主體的相互對峙,而是無修飾無
偏差地揭露畢卡索;不動用建構或解構的手法,而是取消自我的表現性,將影片的時
間和空間完完全全地,讓渡給畢卡索。
Henri-Georges Clouzot 要展現的,不是填補和創造畢卡索作品的自足和完滿,
他要展現的,是無涉入地揭露畢卡索作品的自足和完滿的構成方式。成就這部紀錄片
的,以及這部紀錄片的成就,竟是導演自覺的缺席。因為他要描繪的,不是理解畢卡
索的途徑,他要描繪的,是他知道身為導演的他自己和任何人都無法描繪和轉譯的─
─畢卡索的創作直覺和未經理性判斷的藝術行動;他的情感形式,決定了他的繪畫表
現形式。
─資料來源───────────────────────────────────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period=274
--
「這樣子不是已經很好了嗎?」這句話是我在看畢卡索創作時,不斷想告訴他的
。但他仍舊那麼不滿意,他是自己最嚴厲的目光,也是最放縱的賭徒。前方沒有路了
,他就後退。可是大多時候,他會選擇破牆,自己造路。
高齡七十五歲的畢卡索赤裸上身,在攝影機前揮灑自如地畫出二十幅作品。《畢
卡索之謎》是關於畢卡索的唯一紀錄片。一九五五年,Henri-Georges Clouzot 帶領
攝製團隊造訪畢卡索位於法國南部尼斯的工作室,將攝影機放置在畢卡索前方半透明
的畫板之後,捕捉住畢卡索即興創作的起筆落筆停頓、顏色的佈局和作畫的順序…,
這一切創作痕跡的反向影像。於是,電影銀幕成了畢卡索的畫布,我忽然被捲溺在畫
筆的律動之中,看著一層顏色被另一些線條覆蓋,一落構圖被另一色塊取代;圖樣複
雜化的同時,畢卡索又將精密的細節抹去,復歸單純的形象,然後,繼續鬆動自己的
每一個完稿。
「這樣子不是已經很好了嗎?為什麼還要繼續動筆?」然而,對畢卡索來說,一
切都是草稿,沒有什麼不能發展和延伸,他似乎可以無止無盡地畫下去,永遠處在未
完成的動態之中,不斷被新的顏色和線條所挑戰,持續往下一個極限移動。他總能否
定那些看起來已經完成的部分,塗改成面目全非的圖像。沒有侷限地跨過自己,一再
歸零,轉出完全不同的風景。他運轉他自己,他遣散他自己,他破壞他自己,他追尋
可能的可能。看畢卡索作畫,我第一次深切地明白無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什麼意思。
《畢卡索之謎》是一部驚人的紀錄片,導演Henri-Georges Clouzot 找到了一個
如實呈現繪畫過程的影片拍攝手法,而這手法幾乎遮蓋了電影之所以為電影的媒材特
質。我的意思是,它那麼好看、那麼驚人,正是因為它是一部不像電影的電影。還好
它不像電影,所以畢卡索的創作能夠不經任何詮釋地,直抵我的心臟。
不經任何詮釋,意思是它維持同一鏡位、沒有鏡頭運動、只對時序開展的間隔進
行串連式的剪接而沒有刪減任何時光的雕刻遺物、沒有語言解說、沒有鏡頭的立場、
沒有特寫的強化、沒有大遠景的疏離、沒有明確意向指引影片的發展和終止。一部電
影它沒有任何動作,導演唯一的企圖是:忠實呈現畢卡索的創作過程。所以影片的形
式單調枯燥,只是不斷錄下畢卡索無中生有的全部創作過程。
多麼令人落淚的電影啊,導演完全隱匿了自己的存在、創作觀點、藝術美學立場
,讓自己的電影去掉表態去掉操作去掉宣示去掉風格,完全透明,讓我無礙地、直接
地,感覺畢卡索。不必被引導被說服被矇騙被洗腦被傳教。導演讓自己等同於中性客
觀的攝影機的存在,紀錄發生過的而不去決定發生了什麼。
但是別忽略了,這看似完全沒有作者印記的紀錄片風格,卻展現了導演的存在、
創作觀點、藝術美學立場:Henri-Georges Clouzot 保留了畢卡索創作過程的整體,
對作品的完全尊重和包容,將畢卡索的每一個動念瞬間、新的無意識的念頭或反射動
作,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導演棄絕攝影機位移與剪接等技法,以膠卷捲動的時間做
最真實的紀錄,不試圖在片中呈現他和畢卡索這兩個主體的相互對峙,而是無修飾無
偏差地揭露畢卡索;不動用建構或解構的手法,而是取消自我的表現性,將影片的時
間和空間完完全全地,讓渡給畢卡索。
Henri-Georges Clouzot 要展現的,不是填補和創造畢卡索作品的自足和完滿,
他要展現的,是無涉入地揭露畢卡索作品的自足和完滿的構成方式。成就這部紀錄片
的,以及這部紀錄片的成就,竟是導演自覺的缺席。因為他要描繪的,不是理解畢卡
索的途徑,他要描繪的,是他知道身為導演的他自己和任何人都無法描繪和轉譯的─
─畢卡索的創作直覺和未經理性判斷的藝術行動;他的情感形式,決定了他的繪畫表
現形式。
─資料來源───────────────────────────────────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period=274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台北之家本日(9/19)臨時緊急休館

By Gilbert
at 2010-09-19T09:35
at 2010-09-19T09:35
大陸導演婁燁作品「春風沉醉的夜晚」經審查確定為大陸電影片

By Quanna
at 2010-09-18T06:35
at 2010-09-18T06:35
寫實手法探索人性 《奇蹟度假村》神蹟再現

By Agatha
at 2010-09-18T06:18
at 2010-09-18T06:18
2010第二屆關渡電影節來囉~~

By Candice
at 2010-09-18T01:05
at 2010-09-18T01:05
高雄電影節最高人氣幻想無限單元 又來啦!

By Doris
at 2010-09-17T15:54
at 2010-09-17T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