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祖的兒子》誰看了? - 紀錄片

By Olive
at 2004-06-06T11:05
at 2004-06-06T11:05
Table of Contents
<恕刪>
: 看了文章後
: 我想起一件事,這件事是永遠沒有討論完的一天
: 當作者結束了紀錄片後,被紀錄的當事者,就這麼被遺忘在膠卷裡
: 然而 當事者就只能被動地接受那激起的一陣漣漪
: 最後 也要自己學著遺忘
: 我不知道紀錄者能給當事者什麼東西
: 影片是也是有生命的吧?除非它成為經典名片 像是教父啊梁山伯與祝英台
: 否則不可能永遠這麼富有價值性
我個人覺得不用那麼悲觀
紀錄片我覺得比劇情電影更需要被觀看
因為他本身比劇情電影更需要有觀影者的互動,被作者本身之外的人看到
只要被真誠的拍出來,被看到
一定會有共鳴,會有影響
: 當下紀錄者覺得拍攝出當事者的影片 能夠為當事者及觀眾帶來些什麼
: 如果達到了,那很好!起碼功德一件
: 可是如果達不到,或是無法如預期,那樣,誰來彌補當事者對鏡頭的掏心掏肺?
: 並不是每件事都一定會要求回報
: 但是,紀錄片在追求真實的前提下,是否能多考慮一下當事者的心情及後續的影響呢?
: 胡亂縐了一堆....
上次有機會跟台北幾米的林導演聊了一下
他說到
紀錄片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探討的內容可以是私密的也可以是社會議題
但是每個創作者都要想清楚私我部分和被攝者立場的比例是如何
創作者在作品中難免會有私我部分
包括以後作品可能會被公開放映,他會如何考量...還有自己想呈現的美學等等
但是面對被攝者的故事如何被述說,才能真正呈現出其生命樣態和動人之處
這個應該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創作者說他要擁抱生命...但是真正擁抱的是誰的生命???
雖然是老生常談
但是我感覺還是兩字"真誠"
從初衷、與被攝者的相處溝通、拍攝的過程、後製剪接、到放映面對觀眾
作者要先過得了自己那一關,才有資格把故事說給別人聽
面對拍攝的結束,如何當事者的問題
老實說作者的力量太小,面對社會的既有體制階級無法做根本的解決
就像我之前參加過一個服務性社團,我們面對在金門、馬祖的離島小朋友
他們的家庭環境、教育環境、乃至未來的出路,我們知道了實情
除了更替他們擔心難過,似乎目前都不能拿出更具體的方法來改善這個現象
回到紀錄片,但我想與被攝者的關係不是說拍完就斷得乾乾淨淨
至少友情的支持鼓勵是我們可以對他們掏心掏肺的最好回報
關切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吧...我想
所以,對於前陣子台北幾米的出現,還有他推動的勞工影像紀錄
來喚起大眾對勞工朋友的關注,進而落實到工人運動
我覺得這是很真誠勇敢的表現!!!
--
: 看了文章後
: 我想起一件事,這件事是永遠沒有討論完的一天
: 當作者結束了紀錄片後,被紀錄的當事者,就這麼被遺忘在膠卷裡
: 然而 當事者就只能被動地接受那激起的一陣漣漪
: 最後 也要自己學著遺忘
: 我不知道紀錄者能給當事者什麼東西
: 影片是也是有生命的吧?除非它成為經典名片 像是教父啊梁山伯與祝英台
: 否則不可能永遠這麼富有價值性
我個人覺得不用那麼悲觀
紀錄片我覺得比劇情電影更需要被觀看
因為他本身比劇情電影更需要有觀影者的互動,被作者本身之外的人看到
只要被真誠的拍出來,被看到
一定會有共鳴,會有影響
: 當下紀錄者覺得拍攝出當事者的影片 能夠為當事者及觀眾帶來些什麼
: 如果達到了,那很好!起碼功德一件
: 可是如果達不到,或是無法如預期,那樣,誰來彌補當事者對鏡頭的掏心掏肺?
: 並不是每件事都一定會要求回報
: 但是,紀錄片在追求真實的前提下,是否能多考慮一下當事者的心情及後續的影響呢?
: 胡亂縐了一堆....
上次有機會跟台北幾米的林導演聊了一下
他說到
紀錄片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探討的內容可以是私密的也可以是社會議題
但是每個創作者都要想清楚私我部分和被攝者立場的比例是如何
創作者在作品中難免會有私我部分
包括以後作品可能會被公開放映,他會如何考量...還有自己想呈現的美學等等
但是面對被攝者的故事如何被述說,才能真正呈現出其生命樣態和動人之處
這個應該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創作者說他要擁抱生命...但是真正擁抱的是誰的生命???
雖然是老生常談
但是我感覺還是兩字"真誠"
從初衷、與被攝者的相處溝通、拍攝的過程、後製剪接、到放映面對觀眾
作者要先過得了自己那一關,才有資格把故事說給別人聽
面對拍攝的結束,如何當事者的問題
老實說作者的力量太小,面對社會的既有體制階級無法做根本的解決
就像我之前參加過一個服務性社團,我們面對在金門、馬祖的離島小朋友
他們的家庭環境、教育環境、乃至未來的出路,我們知道了實情
除了更替他們擔心難過,似乎目前都不能拿出更具體的方法來改善這個現象
回到紀錄片,但我想與被攝者的關係不是說拍完就斷得乾乾淨淨
至少友情的支持鼓勵是我們可以對他們掏心掏肺的最好回報
關切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吧...我想
所以,對於前陣子台北幾米的出現,還有他推動的勞工影像紀錄
來喚起大眾對勞工朋友的關注,進而落實到工人運動
我覺得這是很真誠勇敢的表現!!!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阿祖的兒子》誰看了?

By Candice
at 2004-06-04T19:58
at 2004-06-04T19:58
恐怖傷痕 盡在「華氏9/11」

By Agnes
at 2004-06-03T08:01
at 2004-06-03T08:01
「Viva Tonal 跳舞時代」出版DVD

By Linda
at 2004-06-02T23:37
at 2004-06-02T23:37
「超級漢堡王」紀錄片諷速食 導演連吃一個月變大胖子

By Callum
at 2004-06-02T18:53
at 2004-06-02T18:53
世紀宋美齡紀錄片 尋跡過程新經驗成書

By Ivy
at 2004-06-01T11:38
at 2004-06-01T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