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秒鐘電影】:自己幹文化理論實踐 - 電影
By Adele
at 2008-03-30T22:54
at 2008-03-30T22:54
Table of Contents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article_id=17094665
【五秒鐘電影】:易碎的絕對/自己幹文化理論實踐
雖然自己從事電影評論以及文化研究等相關興趣/工作,懂了些
許皮毛的理論背景與術語,對於真正電影實務還是一竅不通。這次網
友所post的一連串「五秒鐘」電影討論串,大部份短片內容除了幽默
,博君一笑之外,這樣一個kuso/玩弄語言的形式本身,才是讓我覺
得震驚的想法。
沒錯,提到「蒙太奇」(montage)手法,大家難免有一種不好,困
難的聯想,想到可能是布紐爾,達達一派的實驗性超現實主義,如《
安達魯西亞之犬》、《青樓怨婦》,甚至是Chris Marker的那被翻拍
成為《未來總動員》的經典cult《La Jetée》(1962)。其實,蒙太奇
早期被艾森斯坦提出時,其實指的就是一般熟知的「剪接」技法而已。
然而蒙太奇/剪接為什麼重要?可以說,除了少數像希區考克在《
奪魂索》那惡名昭彰的長鏡頭(long take)拍攝外,剪接是導演意志的
絕對體現,蒙太奇是文本意義產生的根本工具。亦即,在剪接語法進
入之前,所謂電影意義是根本不存在的,只不過是一長串的膠捲和瘋
人囈語(sound and fury)。
一個極端的例子,風格導演如王家衛的演員曾坦承,自己常常根
本不知道演了什麼,要演什麼,完全聽從導演的指揮;唯一知道自己
究竟拍了什麼東西的時候,不是當電影殺青之際,而是電影上了戲院
,他才發現,「咦?導演要我演的是這個嗎?」。透過母帶後製,那
團毫無意義,雜亂無章的膠捲隨著導演剪刀手,原本毫無相關的場景
或並列或倒置或融接或跳接等,至此產生了可供討論的意義。
「真正的文本意義並不存在」,它總是透過特定的權力結構(導演
/劇組/製作家等間的權力鬥爭,可參見勞勃阿特曼的《超級大玩家》
),才能被生產出來。這樣結果聽起來有些荒謬悲哀,因為觀眾毫無
悅/閱讀文本掌控權,意義都被預先設定好了:我所見之物,都是你(
導演)故意讓我凝視(gaze)之事。我不過是你意志的宣讀者。在某種程
度上,正如《口白人生》裡的威爾法洛,不過是作家艾瑪湯普遜的
筆下囚。
意義的預定閱讀,除了是權力鬥爭下的產物,也是任何形式/結
構主義閱讀的原罪。在後現代的語境裡,讀者大反擊(the reader str-
ikes back)當然也有自己的制衡策略。羅蘭巴特、德希達等解構哲學家
,老早就提供尋求解套之道。正由於真正意義本身根本不存在,讀者根
本可以不用管作家及導演的真實企圖存在,因為所謂真知,只是一種建
構。從尼采的「上帝已死」宣言演化而來,這些法國佬拼不過正統德意
志精神(誤),只好自掰一個「作者已死」(death of the author)的論
點。反正,從來沒有作者,在閱讀/觀影的現場,惟讀者稱王號神。
先別太高興,這可能只是好聽的理論。說真的,縱使了解這些意義
-建構論,又有多少人能夠跳脫作者刻意或潛意識的意識形態,強加在
我們身上?剪接蒙太奇的技法影響影史百年,就連「反剪接」,一鏡到
底的俄國鉅作《創世紀》,不也很可能是一種單向意義的移植嗎?也許,
只是也許,所謂「非線性電影」如《靈魂的重量》、《記憶拼圖》或《
怵目驚魂28天》等,玩的雖然是解構重組再製的後現代電影語法,在某
種意義上,何嘗不是請君入甕,讓你爽著讀完我的意志的suture陷阱(註)
?
好吧?難道讀者真的只能被動,反芻導演意志與觀點?原本,我還真
有些悲觀。如果連「作者已死」論無法拯救我們的話,那就乾脆「自己來
、自己上、自己爽、自己DIY、自己動手做、自己幹文化」!
以上辛辣引言摘自破報新書《自己幹文化:派對與革命》宣傳標語,
原始表達的雖是「錄像行動者、瑞舞客、抗議公路者、新異教、無政府資
本主義者」等主體抗議模式,標誌的不正是「五秒鐘電影」眼鏡仔(that
guy with the glasses)的DIY精神嗎?
「五秒鐘精神」也許不持久耐操,但是精悍短小,反而像似「綿裏針」
,暗地難防,一擊必殺,直接命中既有閱讀/意義生產模式與其後「權力
」核心。自己幹,爽意特強。例如,令版友特別興奮的《魔戒三部曲》五
秒閱讀,翻轉/反寫/直指史詩中的同袍情誼(comradeship),其實根本是
酷異精神(queer)的最佳重現。Sam 和 Frodo之間的曖昧情愫-透過「自己
幹文化」的理論實踐-彼得傑克森和托爾金你都別再裝了,兩人就是「當
我們gay在一起」,直說何妨?
或如《阿瑪迪斯》裡面的瘋子狂笑Mozart,或如《300狀士》裡的嗜血
斯巴達勇士(將:沒有理由我們不能文明點,不是嗎?兵:當然沒有,大
帥!),或如《哈利波特》裡血氣方剛,恃強鬥狠的Potter,你當然都可以
說它是為kuso而kuso,為幽默而幽默。可是,在kuso/玩弄的五秒高潮裡,
我卻認為當中有一種極其積極的讀者閱讀與拼貼策略:也許意義可以預設,
導演可以操弄我們,那既然意義可以操弄,it is time for a change!
最終或如《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和克莉絲之間的真情假愛,都不必
再猜了,在那五秒鐘中的多次彼此呼喚「Dr. Hannibal/Clarice」,難道
DIY,各自表述的不夠清楚嗎?你說哪有,Judie根本是拉子,怎麼可能愛
上漢尼拔?很好很好,你敢不同意導演,也不同意眼鏡仔,不相信版友,
也不相信我,竟然開始挑戰權威。
那就換請你自己來,自己幹,自己爽,自己動手做,放到Youtube上,
一舉幹爆它所有觀點!
(註)suture意指"隱藏攝影機"的假裝功能。你以為觀看的人是你,殊不知
都是一個預設的觀點視角(the invisilbe camera eye),躲在暗處,偷偷
為你服務。
--
如果在冬夜,我,一個旅人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
--
【五秒鐘電影】:易碎的絕對/自己幹文化理論實踐
雖然自己從事電影評論以及文化研究等相關興趣/工作,懂了些
許皮毛的理論背景與術語,對於真正電影實務還是一竅不通。這次網
友所post的一連串「五秒鐘」電影討論串,大部份短片內容除了幽默
,博君一笑之外,這樣一個kuso/玩弄語言的形式本身,才是讓我覺
得震驚的想法。
沒錯,提到「蒙太奇」(montage)手法,大家難免有一種不好,困
難的聯想,想到可能是布紐爾,達達一派的實驗性超現實主義,如《
安達魯西亞之犬》、《青樓怨婦》,甚至是Chris Marker的那被翻拍
成為《未來總動員》的經典cult《La Jetée》(1962)。其實,蒙太奇
早期被艾森斯坦提出時,其實指的就是一般熟知的「剪接」技法而已。
然而蒙太奇/剪接為什麼重要?可以說,除了少數像希區考克在《
奪魂索》那惡名昭彰的長鏡頭(long take)拍攝外,剪接是導演意志的
絕對體現,蒙太奇是文本意義產生的根本工具。亦即,在剪接語法進
入之前,所謂電影意義是根本不存在的,只不過是一長串的膠捲和瘋
人囈語(sound and fury)。
一個極端的例子,風格導演如王家衛的演員曾坦承,自己常常根
本不知道演了什麼,要演什麼,完全聽從導演的指揮;唯一知道自己
究竟拍了什麼東西的時候,不是當電影殺青之際,而是電影上了戲院
,他才發現,「咦?導演要我演的是這個嗎?」。透過母帶後製,那
團毫無意義,雜亂無章的膠捲隨著導演剪刀手,原本毫無相關的場景
或並列或倒置或融接或跳接等,至此產生了可供討論的意義。
「真正的文本意義並不存在」,它總是透過特定的權力結構(導演
/劇組/製作家等間的權力鬥爭,可參見勞勃阿特曼的《超級大玩家》
),才能被生產出來。這樣結果聽起來有些荒謬悲哀,因為觀眾毫無
悅/閱讀文本掌控權,意義都被預先設定好了:我所見之物,都是你(
導演)故意讓我凝視(gaze)之事。我不過是你意志的宣讀者。在某種程
度上,正如《口白人生》裡的威爾法洛,不過是作家艾瑪湯普遜的
筆下囚。
意義的預定閱讀,除了是權力鬥爭下的產物,也是任何形式/結
構主義閱讀的原罪。在後現代的語境裡,讀者大反擊(the reader str-
ikes back)當然也有自己的制衡策略。羅蘭巴特、德希達等解構哲學家
,老早就提供尋求解套之道。正由於真正意義本身根本不存在,讀者根
本可以不用管作家及導演的真實企圖存在,因為所謂真知,只是一種建
構。從尼采的「上帝已死」宣言演化而來,這些法國佬拼不過正統德意
志精神(誤),只好自掰一個「作者已死」(death of the author)的論
點。反正,從來沒有作者,在閱讀/觀影的現場,惟讀者稱王號神。
先別太高興,這可能只是好聽的理論。說真的,縱使了解這些意義
-建構論,又有多少人能夠跳脫作者刻意或潛意識的意識形態,強加在
我們身上?剪接蒙太奇的技法影響影史百年,就連「反剪接」,一鏡到
底的俄國鉅作《創世紀》,不也很可能是一種單向意義的移植嗎?也許,
只是也許,所謂「非線性電影」如《靈魂的重量》、《記憶拼圖》或《
怵目驚魂28天》等,玩的雖然是解構重組再製的後現代電影語法,在某
種意義上,何嘗不是請君入甕,讓你爽著讀完我的意志的suture陷阱(註)
?
好吧?難道讀者真的只能被動,反芻導演意志與觀點?原本,我還真
有些悲觀。如果連「作者已死」論無法拯救我們的話,那就乾脆「自己來
、自己上、自己爽、自己DIY、自己動手做、自己幹文化」!
以上辛辣引言摘自破報新書《自己幹文化:派對與革命》宣傳標語,
原始表達的雖是「錄像行動者、瑞舞客、抗議公路者、新異教、無政府資
本主義者」等主體抗議模式,標誌的不正是「五秒鐘電影」眼鏡仔(that
guy with the glasses)的DIY精神嗎?
「五秒鐘精神」也許不持久耐操,但是精悍短小,反而像似「綿裏針」
,暗地難防,一擊必殺,直接命中既有閱讀/意義生產模式與其後「權力
」核心。自己幹,爽意特強。例如,令版友特別興奮的《魔戒三部曲》五
秒閱讀,翻轉/反寫/直指史詩中的同袍情誼(comradeship),其實根本是
酷異精神(queer)的最佳重現。Sam 和 Frodo之間的曖昧情愫-透過「自己
幹文化」的理論實踐-彼得傑克森和托爾金你都別再裝了,兩人就是「當
我們gay在一起」,直說何妨?
或如《阿瑪迪斯》裡面的瘋子狂笑Mozart,或如《300狀士》裡的嗜血
斯巴達勇士(將:沒有理由我們不能文明點,不是嗎?兵:當然沒有,大
帥!),或如《哈利波特》裡血氣方剛,恃強鬥狠的Potter,你當然都可以
說它是為kuso而kuso,為幽默而幽默。可是,在kuso/玩弄的五秒高潮裡,
我卻認為當中有一種極其積極的讀者閱讀與拼貼策略:也許意義可以預設,
導演可以操弄我們,那既然意義可以操弄,it is time for a change!
最終或如《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和克莉絲之間的真情假愛,都不必
再猜了,在那五秒鐘中的多次彼此呼喚「Dr. Hannibal/Clarice」,難道
DIY,各自表述的不夠清楚嗎?你說哪有,Judie根本是拉子,怎麼可能愛
上漢尼拔?很好很好,你敢不同意導演,也不同意眼鏡仔,不相信版友,
也不相信我,竟然開始挑戰權威。
那就換請你自己來,自己幹,自己爽,自己動手做,放到Youtube上,
一舉幹爆它所有觀點!
(註)suture意指"隱藏攝影機"的假裝功能。你以為觀看的人是你,殊不知
都是一個預設的觀點視角(the invisilbe camera eye),躲在暗處,偷偷
為你服務。
--
如果在冬夜,我,一個旅人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Audriana
at 2008-04-02T05:37
at 2008-04-02T05:37
By Frederic
at 2008-04-02T12:50
at 2008-04-02T12:50
By Connor
at 2008-04-06T10:40
at 2008-04-06T10:40
By James
at 2008-04-08T10:05
at 2008-04-08T10:05
By Ingrid
at 2008-04-12T00:31
at 2008-04-12T00:31
By Edward Lewis
at 2008-04-16T02:14
at 2008-04-16T02:14
By Poppy
at 2008-04-17T17:57
at 2008-04-17T17:57
Related Posts
有價的信仰─評《流浪神狗人》
By Selena
at 2008-03-30T11:28
at 2008-03-30T11:28
迷霧驚魂-對人性的不信任
By Elvira
at 2008-03-30T04:29
at 2008-03-30T04:29
讓人跟著熱血的 漂丿男子漢 Crows Zero
By Xanthe
at 2008-03-30T01:32
at 2008-03-30T01:32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What's in a name?
By Isabella
at 2008-03-30T01:31
at 2008-03-30T01:31
《哥雅之靈》 隱藏在電影畫面中的哥雅
By Elizabeth
at 2008-03-29T23:34
at 2008-03-29T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