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悔】壹周刊影評 By 王志成 - 藝術電影

By Zora
at 2009-01-16T06:56
at 2009-01-16T06:56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whyte (witt) 看板: movie
標題: [影評] 【愛不悔】壹周刊影評 By 王志成
時間: Fri Jan 16 06:55:55 2009
壹週刊影評 文:王志成 81分
我的同志朋友是這麼說的:「如果異性戀不是只要是異性,就都可以上,為什麼異性戀都以為,只要是同志就會對同性飢不擇食啊?」《愛,不悔》雖然以同志的情素為主題,卻刻意把各種感情的面同一字排開;異性戀男子為了賺錢去同志酒店工作,卻被女友騙光積蓄,還被討債集團逼迫,有錢小開猛追俊美吧男,卻被家裡逼著一定要結婚,純情的男主角情竇初開,就被人始亂終棄,從鄉下來的少男,追求到物慾卻得不到情人,撞車橫死街頭。有一點是近年來那麼多中、港、台、泰同志影都作不到,而《愛,不悔》做到的,是「完整」。不但主要角色的情慾發展和覺醒過程
完整、對於感情多重面向的涵蓋完整、進而透過這種完整的描述,闡釋出感情的本質並不會因為被貼上「XX戀」的標籤而有所不同,所以觀點也完整。聲色場所因為被壓的情慾需要抒發而誕生、在感情裡永遠有弱肉強食的權力關係(就像片中以玩弄男同志慾望而賺錢的牛郎,卻被女友當成火山孝子玩弄)、不能自力更生的人也沒有作自己主人的權力,自力更生的人不一定能反抗傳統社會壓力。
男主角身為孤兒,對於學歷,經濟條件都相當自卑,只有靠著體格青春和相貌,才成為有錢人慾求的對象,如何穿透這些障礙成為全片充滿感情的主軸,如果把本片換成異性戀,描述雙方跨越階級差異,追求真愛的故事,其實非常傳統、而且風花雪月。但換成了同志,社會壓抑、家庭壓力,自我排斥心理,種種不可言說的悒鬱氛圍,讓故事內文和情感層次都豐富起來,在通俗的層面上,達到了完整的娛樂效果。
--
作者: whyte (witt) 看板: movie
標題: [影評] 【愛不悔】壹周刊影評 By 王志成
時間: Fri Jan 16 06:55:55 2009
壹週刊影評 文:王志成 81分
我的同志朋友是這麼說的:「如果異性戀不是只要是異性,就都可以上,為什麼異性戀都以為,只要是同志就會對同性飢不擇食啊?」《愛,不悔》雖然以同志的情素為主題,卻刻意把各種感情的面同一字排開;異性戀男子為了賺錢去同志酒店工作,卻被女友騙光積蓄,還被討債集團逼迫,有錢小開猛追俊美吧男,卻被家裡逼著一定要結婚,純情的男主角情竇初開,就被人始亂終棄,從鄉下來的少男,追求到物慾卻得不到情人,撞車橫死街頭。有一點是近年來那麼多中、港、台、泰同志影都作不到,而《愛,不悔》做到的,是「完整」。不但主要角色的情慾發展和覺醒過程
完整、對於感情多重面向的涵蓋完整、進而透過這種完整的描述,闡釋出感情的本質並不會因為被貼上「XX戀」的標籤而有所不同,所以觀點也完整。聲色場所因為被壓的情慾需要抒發而誕生、在感情裡永遠有弱肉強食的權力關係(就像片中以玩弄男同志慾望而賺錢的牛郎,卻被女友當成火山孝子玩弄)、不能自力更生的人也沒有作自己主人的權力,自力更生的人不一定能反抗傳統社會壓力。
男主角身為孤兒,對於學歷,經濟條件都相當自卑,只有靠著體格青春和相貌,才成為有錢人慾求的對象,如何穿透這些障礙成為全片充滿感情的主軸,如果把本片換成異性戀,描述雙方跨越階級差異,追求真愛的故事,其實非常傳統、而且風花雪月。但換成了同志,社會壓抑、家庭壓力,自我排斥心理,種種不可言說的悒鬱氛圍,讓故事內文和情感層次都豐富起來,在通俗的層面上,達到了完整的娛樂效果。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一代大師卡拉瓦喬 躍登大銀幕

By Sierra Rose
at 2009-01-15T19:47
at 2009-01-15T19:47
網友【背馬鞍的男孩】觀後感分享

By Madame
at 2009-01-14T12:20
at 2009-01-14T12:20
1/17(六)三鶯部落抗爭尾牙 最新節目表

By Kelly
at 2009-01-13T14:39
at 2009-01-13T14:39
Fuu送我和我的小鬼們特映入場券

By Yedda
at 2009-01-13T14:36
at 2009-01-13T14:36
夏日時光-遺忘與珍藏

By Iris
at 2009-01-13T05:18
at 2009-01-13T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