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傑出的導演手法 (1) - 電影
By Joseph
at 2011-06-29T03:18
at 2011-06-29T03:18
Table of Contents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32838602
導演之所以重要,正在於同樣的劇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現;這
也是為何同樣的歌劇卻可以一直有不同的舞台和手法呈現,當然這在
電影裡也是一樣的。而那些傑出的導演手法總是叫人拍案叫絕,因此
這一篇將整理出一些最令筆者讚嘆的手法。
當然由於任何人的所知都是有限的,所以這裡列出的答案並不具
有排他性,同樣的技術環節當然不只有一種好的呈現方式,因此當然
也歡迎所有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的補充:)
最佳視角切換:
楚浮(Francois Truffaut)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Les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197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qRGG9ZhSk
當然所有傑出的導演在視角上的切換是不可能混淆的,因為視角
的混淆相對地會使得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變得混亂。然而在那些楚浮
最傑出的作品中,視角上的切換有著更進一步的意義:楚浮只會在主
角情緒達到最頂點的時刻才採用主觀視角;如此一來其他那些客觀視
角的鏡頭便像是在累積情緒一般,使得觀眾在看到主觀視角時更能進
入主角的情緒;同樣的手法可見〈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但此一手法在〈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中使用得最為精煉而集中
。
最佳意象使用: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 200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n-EzB3_Pcc
在西方影劇界對於水的意象的使用,已經有一些大致上的共同想
像,例如可以象徵情感等等;但在中國傳統戲曲裡似乎就不是賦予同
樣的意涵,也因此對一些觀眾而言,有時會無法理解這些意象的延伸
使用。然而拉斯‧馮‧提爾在〈撒旦的情與慾〉的開場中,除了做出
對塔可夫斯基(Tarkovsky)致敬的落雪絕美畫面,在此一意象的使用
上也是用得直接明瞭,點出了此一意象延伸之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
2:08-2:47處男女主角的重要部位為何被借位遮住了,而畫面中水瓶的
作用又為何(此影片連結有性器官裸露,讀者請自行斟酌)。
最佳片尾配樂使用:
侯孝賢
〈悲情城市〉(198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0ybuJYYsUE
絕大部分的觀眾都不看片尾其實是一件滿可惜的事。播放片尾可
以做的事其實非常多:回味整部電影、注意工作人員名單等等,有時
片尾的配樂也是特別寫的,且由於這時音樂不需服務畫面,本身在創
作上會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的片尾曲
)。但是侯導那些最傑出的片尾不只於此:在〈悲情城市〉中,片尾
配樂是延續了最後一個鏡頭,這時會使得片尾有種在畫面上「留白」
而把重點放在音樂上的感覺;同樣的手法亦可見他的〈珈琲時光〉。
最佳服裝畫面:
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
一般在處理舞會畫面時,最後常常在男女主角對白結束後,鏡頭
會拉成俯視的全景;但是這樣的手法會有一個問題:男女主角在畫面
中的地位會和其他人物等值因而被湮沒了。史柯西斯或許注意到了這
一點,因此在〈紐約黑幫〉的舞會場景中,雖然他運鏡的手法依舊,
但是在此他是透過服裝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全景中的其他入鏡的人物
都穿上顏色相近且較不鮮艷的服裝,只有女主角例外,且在燈光的色
調上亦讓其較為顯眼;如此一來當鏡頭拉遠時,男女主角在畫面中依
然是顯眼的。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橋段,但就足以讓我們看見史柯
西斯對畫面思考之清楚(youtube無該場景之影片,讀者請自行參閱影
片第66分處)。
(待續)
--
導演之所以重要,正在於同樣的劇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現;這
也是為何同樣的歌劇卻可以一直有不同的舞台和手法呈現,當然這在
電影裡也是一樣的。而那些傑出的導演手法總是叫人拍案叫絕,因此
這一篇將整理出一些最令筆者讚嘆的手法。
當然由於任何人的所知都是有限的,所以這裡列出的答案並不具
有排他性,同樣的技術環節當然不只有一種好的呈現方式,因此當然
也歡迎所有讀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的補充:)
最佳視角切換:
楚浮(Francois Truffaut)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Les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197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HqRGG9ZhSk
當然所有傑出的導演在視角上的切換是不可能混淆的,因為視角
的混淆相對地會使得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變得混亂。然而在那些楚浮
最傑出的作品中,視角上的切換有著更進一步的意義:楚浮只會在主
角情緒達到最頂點的時刻才採用主觀視角;如此一來其他那些客觀視
角的鏡頭便像是在累積情緒一般,使得觀眾在看到主觀視角時更能進
入主角的情緒;同樣的手法可見〈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但此一手法在〈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中使用得最為精煉而集中
。
最佳意象使用: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 200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n-EzB3_Pcc
在西方影劇界對於水的意象的使用,已經有一些大致上的共同想
像,例如可以象徵情感等等;但在中國傳統戲曲裡似乎就不是賦予同
樣的意涵,也因此對一些觀眾而言,有時會無法理解這些意象的延伸
使用。然而拉斯‧馮‧提爾在〈撒旦的情與慾〉的開場中,除了做出
對塔可夫斯基(Tarkovsky)致敬的落雪絕美畫面,在此一意象的使用
上也是用得直接明瞭,點出了此一意象延伸之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
2:08-2:47處男女主角的重要部位為何被借位遮住了,而畫面中水瓶的
作用又為何(此影片連結有性器官裸露,讀者請自行斟酌)。
最佳片尾配樂使用:
侯孝賢
〈悲情城市〉(198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0ybuJYYsUE
絕大部分的觀眾都不看片尾其實是一件滿可惜的事。播放片尾可
以做的事其實非常多:回味整部電影、注意工作人員名單等等,有時
片尾的配樂也是特別寫的,且由於這時音樂不需服務畫面,本身在創
作上會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的片尾曲
)。但是侯導那些最傑出的片尾不只於此:在〈悲情城市〉中,片尾
配樂是延續了最後一個鏡頭,這時會使得片尾有種在畫面上「留白」
而把重點放在音樂上的感覺;同樣的手法亦可見他的〈珈琲時光〉。
最佳服裝畫面:
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
一般在處理舞會畫面時,最後常常在男女主角對白結束後,鏡頭
會拉成俯視的全景;但是這樣的手法會有一個問題:男女主角在畫面
中的地位會和其他人物等值因而被湮沒了。史柯西斯或許注意到了這
一點,因此在〈紐約黑幫〉的舞會場景中,雖然他運鏡的手法依舊,
但是在此他是透過服裝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全景中的其他入鏡的人物
都穿上顏色相近且較不鮮艷的服裝,只有女主角例外,且在燈光的色
調上亦讓其較為顯眼;如此一來當鏡頭拉遠時,男女主角在畫面中依
然是顯眼的。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橋段,但就足以讓我們看見史柯
西斯對畫面思考之清楚(youtube無該場景之影片,讀者請自行參閱影
片第66分處)。
(待續)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Mia
at 2011-07-04T03:04
at 2011-07-04T03:04
By Agnes
at 2011-07-06T12:30
at 2011-07-06T12:30
By Megan
at 2011-07-10T23:05
at 2011-07-10T23:05
By Puput
at 2011-07-13T16:18
at 2011-07-13T16:18
By Heather
at 2011-07-14T10:35
at 2011-07-14T10:35
By Necoo
at 2011-07-18T12:33
at 2011-07-18T12:33
By Dinah
at 2011-07-20T06:32
at 2011-07-20T06:32
By Hedwig
at 2011-07-21T20:56
at 2011-07-21T20:56
By Agatha
at 2011-07-23T16:58
at 2011-07-23T16:58
By Eden
at 2011-07-27T04:58
at 2011-07-27T04:58
By Blanche
at 2011-07-30T08:25
at 2011-07-30T08:25
By Steve
at 2011-08-01T05:15
at 2011-08-01T05:15
By Daniel
at 2011-08-01T08:57
at 2011-08-01T08:57
By Lydia
at 2011-08-05T08:35
at 2011-08-05T08:35
By Liam
at 2011-08-08T20:06
at 2011-08-08T20:06
By James
at 2011-08-13T17:49
at 2011-08-13T17:49
Related Posts
《永生樹》by(時光之硯)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1-06-27T21:24
at 2011-06-27T21:24
以霧社事件為主題的台灣電影作品
By Dora
at 2011-06-27T11:39
at 2011-06-27T11:39
綠光戰警
By Joseph
at 2011-06-25T03:43
at 2011-06-25T03:43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創作幕後分享
By Joe
at 2011-06-25T01:17
at 2011-06-25T01:17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創作幕後分享
By Xanthe
at 2011-06-25T01:02
at 2011-06-25T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