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蓮華所頌之七佛滅罪真言。 - 布袋戲

By Elizabeth
at 2006-06-01T18:55
at 2006-06-01T18:55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七佛滅罪真言》這篇可能有些人在論壇或是很多地方看過,總歸還是一些網路
資料的拼貼。我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去寫,不管如何,有典就有所本,有參考資料
也會附上的。
正文:
《七佛滅罪真言》乃十小咒之一,出自「大方等陀羅尼經」世尊因文殊師利法王子
的請求,而說過去七佛曾誦過的咒。一個人造了四重五逆罪,不僅後世受極大苦報
,現世也不得平安,為了消滅罪障,最宜持誦七佛滅罪真言。
咒曰: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羅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
陵乾帝。莎婆訶
「七佛滅罪真言」,是佛祖為眾生消除前世今世之四重五逆重罪而設,使誦持者消
除本身罪孽,化解一切惡因惡果。
經中說到:「文殊師利此陀羅尼。是過去七佛之所宣說。如是七七亦不可數亦不可
計。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現在十方不可計不可數七佛。亦宣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未
來不可計不可數七佛。亦宣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因此,頌持過去七佛曾宣說之咒,
可以消除罪障,遠惡因果報。
所以只要能夠先唸淨身業真言、淨口業真言、淨意業真言,身口意皆淨,虔誠持誦
,必定能夠有所感應,消災解厄。唸咒的時候進量收設心神,眼觀鼻,鼻觀心,心觀意
。此咒頌持的時間在上午、下午或什麼時侯念都可以。由於我們人活動的情況,在正常
之下,以上午為最清淨,所以在上午念最佳。
另外談到七佛,七佛之名稱依經典各有差異。在過去久遠劫有許多佛說法,而在我
們所處的在這個賢劫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佛則是未來的第五尊佛。而在此
賢劫之前,還有無數的佛。
釋迦牟尼佛則常以最近的七佛為說法背景,而在此賢劫中,總共有一千尊佛會誕生。而
在此賢劫前後,則有不可勝計的佛誕生。
長阿含大本經曰:「過去九十一劫時,時世有佛名毘婆尸如來。復次,過去三十一劫有
佛名尸棄如來。復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毘舍婆如來。復次,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
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亦今於賢劫中成最正覺。」
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毘婆尸如來、式詰如來、毘舍羅婆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
葉如來。及我也。」
藥王經曰:「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
牟尼佛。」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一曰:「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
、釋迦牟尼佛。」
大悲經三曰:「阿難!我滅度後此賢劫中當有九百九十六佛出興於世,拘留孫如來為首
,我為第四,次後彌勒當補我處,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如是次第汝應當知。」
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毘婆尸如來,尸棄如來,毘葉羅如來,拘樓孫如來,拘那含牟尼
如來,迦葉如來,釋迦牟尼如來。」
智度論九曰:「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種種見)。第三十一劫,中
有二佛,一名尸棄(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勝)。是賢劫中有四佛,一名
迦羅鳩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葉,四名釋迦牟尼。」此中前
三佛為過去莊嚴劫之最後三佛,次四佛為現在賢劫之出世者。法天譯之七佛經一卷,說
七佛教化之本末最詳悉。行宗記四下曰:「欲順世諦以七為祖。」
通常所說過過去七佛是以釋迦牟尼為最後一位,在他前面還有六位。這裡用藥王經的說
法。
毗婆屍佛
梵文 Vipasyin ,又作毗缽屍、微缽屍,爲過去七佛的第一位,義曰:勝觀、種種觀、
種種見等。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
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屍棄佛
梵文 Sikhin 又作式式棄,大論作嚴那屍棄。爲過去七佛的第二位,義曰:頂髻、最上
。在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八萬
,第三次七萬
毗舍婆佛
梵文 Visvabhu 又作毗濕婆、毗舍浮、攝羅等,義曰:一切有。爲過去七佛的第三佛。
據說其出世的時間,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遊和鬱多摩。舉行過二次說法集會
,第一次有七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六萬。
拘留孫佛
梵文 Krakucchanda 又作拘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迦羅鳩餐陀等。義曰:所應斷
已斷、減累、成就美妙等。即過去七佛的第四位。在現在賢劫的一千佛之首,在賢劫中
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四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
薩尼和毗樓。
拘那含佛
又作拘那含牟尼、俱那含等。義曰:金寂,爲過去七佛的第五佛。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
壽四萬歲時出世。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三萬弟子參加
。
迦葉佛
梵文 Kasyapa。義曰:飲光。即過去七佛的第六位。騎一頭獅子,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
。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二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羅婆。
釋迦牟尼佛
梵語 Sakyamuni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
」、 「能儒」、 「能寂」等,意爲釋迦族的聖人。
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
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
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
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
此以後,他被稱爲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涅槃。簡稱爲「
釋迦」。
(七佛名稱參考自大紀元文化網http://0rz.net/c51qx)
*本篇文章同時發表於個人版*
--
telnet://ptt2.cc
▂▂ 自然就是美 傾聽‧自然之美
◤ ◣ └NB_HERITAGE 世界 Σ文化遺產
▋酒▍ └ˇWineofheart 蘭陵 ◎一片酒心在玉壺。
◣ ◤ ∪
--
資料的拼貼。我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去寫,不管如何,有典就有所本,有參考資料
也會附上的。
正文:
《七佛滅罪真言》乃十小咒之一,出自「大方等陀羅尼經」世尊因文殊師利法王子
的請求,而說過去七佛曾誦過的咒。一個人造了四重五逆罪,不僅後世受極大苦報
,現世也不得平安,為了消滅罪障,最宜持誦七佛滅罪真言。
咒曰: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羅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
陵乾帝。莎婆訶
「七佛滅罪真言」,是佛祖為眾生消除前世今世之四重五逆重罪而設,使誦持者消
除本身罪孽,化解一切惡因惡果。
經中說到:「文殊師利此陀羅尼。是過去七佛之所宣說。如是七七亦不可數亦不可
計。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現在十方不可計不可數七佛。亦宣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未
來不可計不可數七佛。亦宣說此陀羅尼救攝眾生。」因此,頌持過去七佛曾宣說之咒,
可以消除罪障,遠惡因果報。
所以只要能夠先唸淨身業真言、淨口業真言、淨意業真言,身口意皆淨,虔誠持誦
,必定能夠有所感應,消災解厄。唸咒的時候進量收設心神,眼觀鼻,鼻觀心,心觀意
。此咒頌持的時間在上午、下午或什麼時侯念都可以。由於我們人活動的情況,在正常
之下,以上午為最清淨,所以在上午念最佳。
另外談到七佛,七佛之名稱依經典各有差異。在過去久遠劫有許多佛說法,而在我
們所處的在這個賢劫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佛則是未來的第五尊佛。而在此
賢劫之前,還有無數的佛。
釋迦牟尼佛則常以最近的七佛為說法背景,而在此賢劫中,總共有一千尊佛會誕生。而
在此賢劫前後,則有不可勝計的佛誕生。
長阿含大本經曰:「過去九十一劫時,時世有佛名毘婆尸如來。復次,過去三十一劫有
佛名尸棄如來。復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毘舍婆如來。復次,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
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亦今於賢劫中成最正覺。」
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毘婆尸如來、式詰如來、毘舍羅婆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
葉如來。及我也。」
藥王經曰:「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
牟尼佛。」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一曰:「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
、釋迦牟尼佛。」
大悲經三曰:「阿難!我滅度後此賢劫中當有九百九十六佛出興於世,拘留孫如來為首
,我為第四,次後彌勒當補我處,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如是次第汝應當知。」
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毘婆尸如來,尸棄如來,毘葉羅如來,拘樓孫如來,拘那含牟尼
如來,迦葉如來,釋迦牟尼如來。」
智度論九曰:「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種種見)。第三十一劫,中
有二佛,一名尸棄(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勝)。是賢劫中有四佛,一名
迦羅鳩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葉,四名釋迦牟尼。」此中前
三佛為過去莊嚴劫之最後三佛,次四佛為現在賢劫之出世者。法天譯之七佛經一卷,說
七佛教化之本末最詳悉。行宗記四下曰:「欲順世諦以七為祖。」
通常所說過過去七佛是以釋迦牟尼為最後一位,在他前面還有六位。這裡用藥王經的說
法。
毗婆屍佛
梵文 Vipasyin ,又作毗缽屍、微缽屍,爲過去七佛的第一位,義曰:勝觀、種種觀、
種種見等。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
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屍棄佛
梵文 Sikhin 又作式式棄,大論作嚴那屍棄。爲過去七佛的第二位,義曰:頂髻、最上
。在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八萬
,第三次七萬
毗舍婆佛
梵文 Visvabhu 又作毗濕婆、毗舍浮、攝羅等,義曰:一切有。爲過去七佛的第三佛。
據說其出世的時間,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遊和鬱多摩。舉行過二次說法集會
,第一次有七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六萬。
拘留孫佛
梵文 Krakucchanda 又作拘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迦羅鳩餐陀等。義曰:所應斷
已斷、減累、成就美妙等。即過去七佛的第四位。在現在賢劫的一千佛之首,在賢劫中
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四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
薩尼和毗樓。
拘那含佛
又作拘那含牟尼、俱那含等。義曰:金寂,爲過去七佛的第五佛。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
壽四萬歲時出世。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三萬弟子參加
。
迦葉佛
梵文 Kasyapa。義曰:飲光。即過去七佛的第六位。騎一頭獅子,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
。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二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羅婆。
釋迦牟尼佛
梵語 Sakyamuni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
」、 「能儒」、 「能寂」等,意爲釋迦族的聖人。
俗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
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
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
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
此以後,他被稱爲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涅槃。簡稱爲「
釋迦」。
(七佛名稱參考自大紀元文化網http://0rz.net/c51qx)
*本篇文章同時發表於個人版*
--
telnet://ptt2.cc
▂▂ 自然就是美 傾聽‧自然之美
◤ ◣ └NB_HERITAGE 世界 Σ文化遺產
▋酒▍ └ˇWineofheart 蘭陵 ◎一片酒心在玉壺。
◣ ◤ ∪
--
Tags:
布袋戲
All Comments

By Jessica
at 2006-06-05T18:07
at 2006-06-05T18:07

By Anthony
at 2006-06-07T16:35
at 2006-06-07T16:35

By Regina
at 2006-06-10T01:48
at 2006-06-10T01:48

By Oscar
at 2006-06-14T13:26
at 2006-06-14T13:26

By Hedda
at 2006-06-18T00:14
at 2006-06-18T00:14

By Gary
at 2006-06-21T22:41
at 2006-06-21T22:41

By Brianna
at 2006-06-23T22:10
at 2006-06-23T22:10

By Rebecca
at 2006-06-25T17:48
at 2006-06-25T17:48

By Joseph
at 2006-06-27T07:30
at 2006-06-27T07:30

By Frederica
at 2006-06-28T07:55
at 2006-06-28T07:55

By Brianna
at 2006-07-02T14:44
at 2006-07-02T14:44

By Caitlin
at 2006-07-05T15:11
at 2006-07-05T15:11

By Zora
at 2006-07-10T09:30
at 2006-07-10T09:30

By Zenobia
at 2006-07-12T00:51
at 2006-07-12T00:51

By Margaret
at 2006-07-12T12:05
at 2006-07-12T12:05

By Rae
at 2006-07-12T17:00
at 2006-07-12T17:00

By Ursula
at 2006-07-17T04:31
at 2006-07-17T04:31

By Linda
at 2006-07-22T03:43
at 2006-07-22T03:43

By Sarah
at 2006-07-23T01:41
at 2006-07-23T01:41
Related Posts
霹靂2006上半年戰文

By Franklin
at 2006-06-01T00:37
at 2006-06-01T00:37
霹靂學測考題

By Zora
at 2006-06-01T00:06
at 2006-06-01T00:06
Re: 霹靂文學館-詩詞解析~愁落暗塵憶愛妻詞

By Zenobia
at 2006-06-01T00:06
at 2006-06-01T00:06
霹靂文學館-詩詞解析~愁落暗塵

By Candice
at 2006-05-31T23:44
at 2006-05-31T23:44
琉璃仙境-端午節特別節目

By Hedy
at 2006-05-31T21:46
at 2006-05-31T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