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沒有你 - 台灣
By Kristin
at 2009-05-28T07:13
at 2009-05-28T07:13
Table of Contents
《不能沒有你》
國別:台灣
導演:戴立忍
出品:2009年 (2008年底於高雄電影節首映)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9086077.html
演而優則導的戴立忍,曾以《兩個夏天》獲金馬獎最佳短片及台北電影節百萬首
獎,並後續於2002年推出商業製作規模的《台北晚九朝五》,該片描寫都會年輕
男女的浮華糜爛及赤裸情欲,可惜評價及票房均不理想。2005年時,他為了籌
拍輔導金電影《射距2300米》,一度因資金調度問題而負債,不得不擱置導演夢,
專心從事影視表演,近幾年以《白色巨塔》、《經過》、《停車》等作品中的精
湛表演,擄獲無數觀眾的心。
2008年,他和紀錄片工作者陳文彬合作改編一則社會新聞,將中年失業男挾女
兒在天橋割腕、作勢要跳下的聳動事件,化為一則充滿溫情與淚水的感人故事。
(有趣的是,編劇陳文彬及監製林志儒皆在本片親自下海擔任要角,表演老手戴
立忍卻反而退居幕後。)
編劇以低調的寫實筆觸,娓娓訴說著打零工維生、從事拆卸廢輪船的潛水夫武
雄,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及親權危機。小人物的生活樣貌與感情,在不慍不火的敘
事節奏下,細緻地開展出真實的質感;而穩當的劇情結構,也將工人階級父親周
旋於各個公權力築起的冷漠高牆、處處碰壁後的憤恨不滿,有章法地逐步累積,
使關鍵點時的情緒爆發能獲得觀眾的理解。全片不採批判的道德位置,而是從悲
憫的觀點與主角平起平坐,挖掘出人物的真摯情感與思維,消抹了原事件在獵奇
新聞鏡頭下過分張揚的煽情控訴,免流於電視劇的通俗與浮濫。
真正賦予本片獨特生命的,還是在於視覺手法、及一票非職業演員優異的真情演
繹。黑白攝影的基調下,烈陽燦亮的高雄被抹成一片沉鬱的墨繪,觀眾不再只看
到觀光影像中被行銷的亮麗繽紛都市,而是深入城市臟腑中被忽略的荒幽角落,
瞥見那些困頓小人物的面貌,聞得到他們身上那股燥熱混著油汙的黏膩氣味。
片中最感人的視覺意象,應該是父親潛入水後,望向海面上飄散如蛛網的陽光,
以及女兒模糊的身影,同時間,女兒也正用意念穿透渾濁的海水,對水下的父親
投以深遠的凝視;這個危險工作環境所隱含的生死離別和焦慮情緒,從一開始貫
串全片,並為兩人日後的分離埋下伏筆,女兒被社會局強制帶走後,父親失神漫
遊在空曠的廢墟與船塢,天頂破洞灑下的陽光,與穿透海水的幽晃光線形成曝光
疊映,這今昔交錯的魔光幻影,與父親向上凝望的動作,動人地傳達出他對女兒
的無盡思念。
海上討生活的父親,一直在不友善的世界漂流、浮沉,官僚體制的冷漠、政客的
善變、媒體的偽善與嗜血,終促成了父女分離的悲劇,而親情的羈絆正如牽引他
倚港靠岸的繩索,是一股使他重回人生正軌的穩定力量,片尾那闊別後重逢的互
相凝望,激發出全片的延綿的情緒張力,在畫面終止後仍餘韻盪漾。(而這場戲
也令人聯想到《囧男孩》中男孩與精神障礙父親在海邊的道別,兩者情感上有異
曲同工之妙。)
總體來說,《不能沒有你》在形式上有著過去台灣電影的低限寫實風格,但敘事
上則更多了戲劇層次及感性,雖然時空迥異,卻令人聯想到歐陸戰後同樣大量描
寫貧窮的新寫實主義電影,本片唯一可惜的是配樂提供的情感提示稍嫌多了點,
若讓畫面本身說話,而非讓鋼琴音樂喧賓奪主,或許會更有味道些。
個人認為,本片印證了去年台片新浪潮中更親近大眾、訴諸普世情感認同的特
質,做了一次通俗與藝術間的平衡示範;但另一方面,被浪漫化後的現實人生往
往不一定能完滿、安逸,即使編導已經節制地遠離真實、避免消費現實人物,電
影恐怕仍無法解決原事件中的道德爭議,而改編電影所掀起的媒體效應亦難以忽
略,若本片上映後大紅,到時難保不會有好事的劣質媒體挖人隱私,對當事人造
成不必要的壓力(諷刺的是,媒體正是本片所批判的社會亂象之一)。
這是一部充滿善意的感人電影,衷心祝福現實中的那對父女也能獲得人們善意的
對待。
--
國別:台灣
導演:戴立忍
出品:2009年 (2008年底於高雄電影節首映)
圖文網誌版:
http://blog.roodo.com/hostsonaten/archives/9086077.html
演而優則導的戴立忍,曾以《兩個夏天》獲金馬獎最佳短片及台北電影節百萬首
獎,並後續於2002年推出商業製作規模的《台北晚九朝五》,該片描寫都會年輕
男女的浮華糜爛及赤裸情欲,可惜評價及票房均不理想。2005年時,他為了籌
拍輔導金電影《射距2300米》,一度因資金調度問題而負債,不得不擱置導演夢,
專心從事影視表演,近幾年以《白色巨塔》、《經過》、《停車》等作品中的精
湛表演,擄獲無數觀眾的心。
2008年,他和紀錄片工作者陳文彬合作改編一則社會新聞,將中年失業男挾女
兒在天橋割腕、作勢要跳下的聳動事件,化為一則充滿溫情與淚水的感人故事。
(有趣的是,編劇陳文彬及監製林志儒皆在本片親自下海擔任要角,表演老手戴
立忍卻反而退居幕後。)
編劇以低調的寫實筆觸,娓娓訴說著打零工維生、從事拆卸廢輪船的潛水夫武
雄,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及親權危機。小人物的生活樣貌與感情,在不慍不火的敘
事節奏下,細緻地開展出真實的質感;而穩當的劇情結構,也將工人階級父親周
旋於各個公權力築起的冷漠高牆、處處碰壁後的憤恨不滿,有章法地逐步累積,
使關鍵點時的情緒爆發能獲得觀眾的理解。全片不採批判的道德位置,而是從悲
憫的觀點與主角平起平坐,挖掘出人物的真摯情感與思維,消抹了原事件在獵奇
新聞鏡頭下過分張揚的煽情控訴,免流於電視劇的通俗與浮濫。
真正賦予本片獨特生命的,還是在於視覺手法、及一票非職業演員優異的真情演
繹。黑白攝影的基調下,烈陽燦亮的高雄被抹成一片沉鬱的墨繪,觀眾不再只看
到觀光影像中被行銷的亮麗繽紛都市,而是深入城市臟腑中被忽略的荒幽角落,
瞥見那些困頓小人物的面貌,聞得到他們身上那股燥熱混著油汙的黏膩氣味。
片中最感人的視覺意象,應該是父親潛入水後,望向海面上飄散如蛛網的陽光,
以及女兒模糊的身影,同時間,女兒也正用意念穿透渾濁的海水,對水下的父親
投以深遠的凝視;這個危險工作環境所隱含的生死離別和焦慮情緒,從一開始貫
串全片,並為兩人日後的分離埋下伏筆,女兒被社會局強制帶走後,父親失神漫
遊在空曠的廢墟與船塢,天頂破洞灑下的陽光,與穿透海水的幽晃光線形成曝光
疊映,這今昔交錯的魔光幻影,與父親向上凝望的動作,動人地傳達出他對女兒
的無盡思念。
海上討生活的父親,一直在不友善的世界漂流、浮沉,官僚體制的冷漠、政客的
善變、媒體的偽善與嗜血,終促成了父女分離的悲劇,而親情的羈絆正如牽引他
倚港靠岸的繩索,是一股使他重回人生正軌的穩定力量,片尾那闊別後重逢的互
相凝望,激發出全片的延綿的情緒張力,在畫面終止後仍餘韻盪漾。(而這場戲
也令人聯想到《囧男孩》中男孩與精神障礙父親在海邊的道別,兩者情感上有異
曲同工之妙。)
總體來說,《不能沒有你》在形式上有著過去台灣電影的低限寫實風格,但敘事
上則更多了戲劇層次及感性,雖然時空迥異,卻令人聯想到歐陸戰後同樣大量描
寫貧窮的新寫實主義電影,本片唯一可惜的是配樂提供的情感提示稍嫌多了點,
若讓畫面本身說話,而非讓鋼琴音樂喧賓奪主,或許會更有味道些。
個人認為,本片印證了去年台片新浪潮中更親近大眾、訴諸普世情感認同的特
質,做了一次通俗與藝術間的平衡示範;但另一方面,被浪漫化後的現實人生往
往不一定能完滿、安逸,即使編導已經節制地遠離真實、避免消費現實人物,電
影恐怕仍無法解決原事件中的道德爭議,而改編電影所掀起的媒體效應亦難以忽
略,若本片上映後大紅,到時難保不會有好事的劣質媒體挖人隱私,對當事人造
成不必要的壓力(諷刺的是,媒體正是本片所批判的社會亂象之一)。
這是一部充滿善意的感人電影,衷心祝福現實中的那對父女也能獲得人們善意的
對待。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By Adele
at 2009-06-01T17:03
at 2009-06-01T17:03
By Elma
at 2009-06-05T04:12
at 2009-06-05T04:12
Related Posts
黃春明出版作品集 「看海的日子」將拍續集
By Donna
at 2009-05-28T00:19
at 2009-05-28T00:19
【徵人】電影長片《我,十九歲》徵工作夥伴!
By Emily
at 2009-05-27T22:24
at 2009-05-27T22:24
【不能沒有你】 拍攝現場弄假成真 民眾打爆119救護車直奔現場
By Rebecca
at 2009-05-26T22:16
at 2009-05-26T22:16
里昂亞洲電影節 台灣電影專書徵文
By Andrew
at 2009-05-26T20:26
at 2009-05-26T20:26
金穗獎巡迴影展-清大場6/2-6/3
By Elizabeth
at 2009-05-25T20:52
at 2009-05-25T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