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吧,討論一下2004紀錄片雙年展吧! - 紀錄片
By Jake
at 2004-12-18T23:55
at 2004-12-18T23:55
Table of Contents
不去談影片的品質跟水平,但影展的執行上顯然有很大問題
這次跟上次,都是跟電資館有關的單位主辦
(上次是中華民國影像運動電影協會)
特刊,早點出的話,可以是重要的選片參考
卻在影展的最後一天才出現(預算還是要消化的)
上一屆,則是到了影展最後一天,都還沒出現
(雖然預算一定有編,預算一定要消化)
最後一天出現的特刊
當有觀眾要去櫃臺,購買一本當作紀念或資料收集時
櫃臺的人說,我們這裡擺的是不賣的,除非你是貴賓
要的話,請你移架到青島東路辦公室購買
(雖然,他桌上還有一大堆,而為什麼一定要去青島東路才能買?這真是一個謎)
那麼這個使用了文建會預算,卻在最後一天才出現的特刊,品質究竟如何呢?
聽作設計的人說,本次手冊與特刊的設計者,理論上是名家
但是,卻犯了許多離譜的錯誤
特刊,裡面一堆圖片,直接從網路上擷取小圖,然後無量放大
結果就是一堆慘不忍睹的馬賽克圖片,令人嘆為觀止
而且,這堆網路抓圖,裡面明顯有圖片版權的問題。
文字呢?很多國外影片,都是直接從英文資料,直接翻譯過來
而那個翻譯的水準,真是好幾十年沒有看過這麼恐怖的影展翻譯水平了
舉個例子:
導演有來當評審,照講影片介紹不應該馬虎吧
俄國影片「失重狀態」,英文影片解說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This film is regarded as being the non-fiction cult film of the nineties"
但我們特刊偉大的翻譯,翻成
「本片被認為是90年代的非小說宗教電影」
好不好笑?滑不滑稽?離不離譜?
而這樣的錯誤,在這本刊物裡,屢見不鮮
撇開這本特刊不談,談談之前那本小冊子
個別的影片介紹,不但文字草率,錯誤頗多
(一堆片子的介紹都是翻譯英文,結果跟實際影片內容落差極大)
而要知道個別影片放映時間,影片介紹處竟然還沒有寫
還要前後來回翻個不停,自己一天一天慢慢找,才能找到
字又小到不行,讓一堆中年以上的觀眾,完完全全不能閱讀
Agnes Varda戶外場時,曾有觀眾問她來台北有沒有看影展的影片
他說還沒有時間,有機會會看看。
之後,他在華山咖啡廳裡,找人借了本影展手冊,想要看影片介紹
結果?字體之小老太太當然沒辦法閱讀
而這是很多有近視遠視的觀眾,共有的抱怨
設計這種手冊的人,根本就沒有把稍有年紀的觀眾,放在心裡
再講時間,這次的雙年展,整個放映時間竟然一週不到
以往至少會有一至兩週,最少也有兩個週末
結果就是每天片子排的滿滿的,讓人疲於奔命
而不少片子都只放映一場,非常詭異
再講場地,欣欣基本上是OK的
但要從欣欣殺到士敏廳未免太過遙遠了吧,徒步不花十五分鐘根本走不到
要把這兩個地方,再加上華山,連成一塊,未免太天真牽強了吧
至於還選了台北光點?
拜託,那個地方的座位數,跟一般試片室根本差不了多少
甚至跟電資館自己破爛的放映廳,座位數都差不多少
一個用納稅人的錢辦的影展,選在這種場地,實在很不妥當
有一些立意良好的座談活動,卻人煙稀少,參與者寡
這就是時間排的極滿極擠,不善加宣傳,又所有活動都要塞在一週的後果
翻譯,有的還不錯,有的就....約旦河西岸可以翻成「西邊的銀行」
放了Pelechian的四部片子,卻沒有任何介紹
最後觀眾還是不知道什麼是他的distance montage理論
最後,不斷聽到一些本地的創作者
抱怨主辦單位,對待來賓大小眼
外賓百般禮遇,台灣參賽者則極不受尊重
嗯,不是每個參賽者都住在台北吧
不過如果你是拿台灣身份證,就得自己多擔待點
※ 編輯: shihlun 來自: 218.32.22.17 (12/22 19:43)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學拍紀錄片
By Rachel
at 2004-12-17T08:26
at 2004-12-17T08:26
影像製作公司誠徵場記助理
By Daph Bay
at 2004-12-16T16:40
at 2004-12-16T16:40
清文不在家..
By Dinah
at 2004-12-16T15:22
at 2004-12-16T15:22
12/19紀錄片<流水辦桌永不息>放映
By Vanessa
at 2004-12-16T01:59
at 2004-12-16T01:59
1/0戰爭紀事
By Edith
at 2004-12-15T22:00
at 2004-12-15T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