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啟動。對部分劇情心得 - 電影
By Jessica
at 2010-07-29T23:06
at 2010-07-29T23:06
Table of Contents
很久沒有看到這麼精采的劇情了。稱之為神作也不為過。
而且這是一部必定要看兩次以上的片。看第二次才會發現處處有埋梗。
版上的文太多了,我沒有爬太多,以下是我對於一些爭議的看法。
至於一些明顯的部分如任務流程和細節,我覺得劇情和一些高手已經說得很清楚,
就不再重複。
================================
# 1. 夢境結構角色 #
================================
任一層夢境最主要的兩個腳色:
Dreamer & Subject
Dreamer: 建造夢境場景的人
Subject: 夢境的主角。會將潛意識投射到夢境中的人。
依照Cobb的圈圈圖,平常我們自己做夢是subject 也是dreamer。我們同時一面經歷自己
的夢境一面在潛意識創造夢境的細節讓我們自己經歷。
但利用機器,可以將創造的部分讓別人接手。也就是dreamer。
創造和設計的人可以是不一樣的。
設計的是 Architect 可以不用進入夢境(由Ariadne本來沒有要跟去得知),但是設計要給
dreamer 知道,讓他創建夢境。並且盡量不要讓dreamer 之外的人知道,以防知道的人的
潛意識弄出東西來破壞任務。
另外多層結構的特點是,dreamer 不會到下一層。會留守在其創建環境的那一層。個人猜
測是因為如果Dreamer 不維持意識清醒狀態的話,創建的那一層環境會崩解。證據是在一
開始竊取 Saito資訊的雙層夢境中,Arthur中彈死亡後在上一層清醒,並且在Arthur清醒
後,下一層慢慢崩解,影響到還留在下一層的人。所以如果dreamer 一起去下一層的話,
會沒有人維持上一層的環境建構。
以下是主要幾場夢境層的 dreamer 和 Subject
@ 開頭竊取 Saito 的雙層夢境
>> Level 1 (淺層):
dreamer :那個記錯地毯質料的呆呆
Subject: Cobb (Saito說類似像”這是我的夢,我想怎樣就怎樣”,但Cobb說 “不~這是
我的夢”)
>> Level 2 (日式建築層):
dreamer : Arthur (Mal:”照這個樣式看來,是 Arthur造的夢吧”)
Subject:Saito (這樣才能讓他把秘密投射到保險箱)。
@ Cobb 教Ariadne(大學女生) 時候,Ariadne改變物理規則的夢境:
dreamer:Ariadne(場景是由他改變的)
Subject:Cobb(人物是由他投射的)。
@ Arthur 教 Ariadne 錯覺階梯的時候:
dreamer:Arthur (樓梯是他建的)。
Subject:Ariadne (“我的潛意識滿和善的嘛”)
@ 任務的三層:
>> Level 1
dreamer:Yusuf (藥劑師;原因:1.上廁所;2.他留下)
Subject:Fischer
>> Level 2
dreamer:Arthur
(原因1. 他和Ariadne在討論房間是不是528之下的時候說”這是在528
之下的房間對吧?”表示他和 Ariadne都知道飯店結構,因此他是建造者。因為
Architect設計的東西只能給dreamer知道並創造。2. 他利用錯覺階梯幹掉一個傭兵。
表示他知道哪裡有設計錯覺階梯。也就是知道”夢境的邊界”。3. 他留下)
Subject:Fischer
>> Level 3
dreamer:Eames (偽裝者。原因1.用消去法。到第三層的人不多。Cobb, Saito,(
Fischer)都不知道捷徑,所以不是;Ariadne只是Architect;Fischer 是 subject。
所以只可能是他。2. 他的工作是裝炸彈,如level 2的Arthur,最知道地形結構。
3. 他留下,讓主角他們去limbo)
Subject:Fischer
這三層Subject一定都是 Fischer 因為必須要由他來投射夢境。包含保險箱裡要放什麼,
他投射的乾爸在level 2的反應。並且每層都有他投射傭兵和第二層餐廳的客人會
去尋找入侵者等等跡象,因此這三層的subject都是Fischer。
@ 那limbo 呢?
Limbo 是一個特殊的領域。沒有dreamer 也沒有 Subject。或是說誰都是 dreamer 也是
Subject。這個之後會談。
============================
# 2. 在前一層醒來的條件 #
============================
這個是貫穿故事的重要設定。因為很多行動都是因為這個設定為出發點。
從劇情中知道有沒有打鎮定劑非常關鍵。所以分沒有打和有的情況。另外從裡面自己醒來
或是從外面喚醒又可以分出來。以這些為因子分成以下狀況。
@ 沒有打鎮定劑:(達成以下任意條件即可)
1. 從夢境中(裡)發生的條件:死掉
2. 從上一層(外)發生的條件:1. 機器時間設定到自然醒。2. Kick (為巨大撞擊<撞護欄
;打臉>或是失重狀態<在練習時,由造成睡覺的Arthur失重會醒得知>或是掉到水裡<一開
始Cobb掉進浴缸或是廂型車下水裡得知>)
@有打鎮定劑:
這個時候情況會變得非常特殊。上下兩層要同一時間Kick 才能達到(證據很多,以下論述
)。
為什麼要這樣設定呢?個人作以下的猜想:
因為鎮定劑的關係,如果是以裡面喚醒的方式(就是死亡),會因為身體無法動作,形成衝
突。這裡的設定就是讓人掉到limbo去,在藥效還沒退之前,是出不來的。但是退了還是
可以出來,只不過因為在裡面可能度過無限的時間,所以會變呆呆,並且分不清現實和夢
境。那如果是從外面kick可以嗎?這邊劇情又出現分歧。首先在還沒執行任務之前,藥劑
師說過也表演過,就算施打藥劑,也可以使用kick(失重型) 的方式從外界喚醒(他有強調
就算用藥,中耳還是可以工作,以使用失重喚醒)。所以可知 現實 <> level 1 這個界限
可以使用外界的kick(失重) 喚醒。但是在夢境中的其他層,很明顯地無法這麼做到。明
顯的證據是level 1在開車時,翻覆和在kick1之後的失重,都不能讓下層回來。而必須要
上下同時kick證據如下:
1. 首先是 level 3 <> limbo(or Level 4 有爭議,在後面論述) 時,Ariadne要回來
level 3,必須要及時搶在level 3 爆炸時跳樓。Cobb對她說:”我要留在這裡,因為
Saito一定在這裡某處”。意指如果沒有跟她一起跳,就算level3有爆炸的kick,Cobb也
拉不回來。因此 Ariadne要回level 3是需要同步kick(跳樓+醫院爆炸)。
2. level 1 <> level 2 有多次藥劑師開車失重(都翻車了)。並且加上第一次 level 1的
kick,人都沒有被拉回level 1,顯然只有上面的kick是不夠的。錯過level1 的kick就必
須等下一次kick 時,下層也要一起kick,不然拉不回來。
3. level 2 <> level 3 如果level2的 kick 可以帶回level 3 的人,那偽裝者就不用費
心在 level 三裝炸彈炸醫院了。就等上面炸就好了。
4. 要拉回level 3 <> limbo(or Level 4)的 Fischer 到level 3必須要電擊(外)和跳樓(
裡)同步才有辦法。只有電擊是沒有用的。所以在天空出現閃電之後,Ariadne必須在下一
次電擊之發生時把人推下去,導致同步Kick
5. 一開始計劃就是這樣設定的 = =||| 就是要同步kick。
因此顯然在夢境中要同步kick,但是現實<>level1這條卻又不用。為什麼呢?在一次個人
腦內補完:這邊要提到kick的方式。因為現實上的中耳是真實的,遇到失重型的kick 是
真的會給身體喚醒的生理機制。所以不管下面的level 跑到哪,在現實層做失重型的
kick 就是會因為生理機制而喚醒。但是其他層的”中耳”,都是夢境中的。因此”假的
中耳”無法對身體做生理回饋,而無法在夢境中使用失重的kick。這可以由level 1時多
次失重(車都翻了)都沒有用而得知。所以剩下兩個選擇,撞擊型kick,和進水型kick。但
是因為打藥的關係,只有上層的撞擊和進水,是沒有用的。就像在實驗藥物時,Arthur被
打臉也不會醒,身體所接受到的衝擊無法傳進腦中打斷夢境,也就是因為身體的狀況無法
和腦的狀況配合。所以必須要下層的幫助讓身體和腦同步經歷到kick 而連結,使其回到
上層。
=====================
# 3. limbo 是什麼 #
=====================
limbo是一個很特殊的夢境。它是共有的,不屬於任何人。人人都可以建造(只要到的了的
話)。由幾句台詞才可得知limbo裡的東西是分享夢境的人中,以前曾經到過的人所留下的
。所以limbo是全域的空間。並且創建的東西是會持續存在,就算使用者離開也不會消失
。
>>有此可知limbo 有全域性和恆存性。
知道這個特性之後,可以往下討論一個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
# 4. 到底 Cobb 和 Ariadne在第三層睡著後進入的是limbo 還是單純的level 4 #
=========================================================================
這個問題顯然兩邊都有兩邊的有力證據。其中一種論述要排除矛盾勢必要引入腦內補完的
設定。先整理一下重點。
@ 支持是單純level 4 的部分
1. 在第三層使用機器可以進入
2. Cobb 在裡面的時後一直要確定 Fischer死了沒。表示死了後果不堪設想。那到底是什
麼後果呢?這就暗示著那裏不是limbo,要是他死了就會掉到limbo去。
3. Fischer 被踢到上一層之後,環境開始崩解。如果limbo是恆常的話,顯然不應該因為
某人的進出,改變limbo的存在與否。
@ 支持是limbo 的部分
1. Fischer掛點了去的地方。和設定相符:打藥後掛點就會去。
2. Cobb很確定他去哪。顯然他知道他掛點會去哪。 Cobb和Ariadne可以直接下去找人。
3. Ariadne要離開這層的時候問Cobb還不走嗎,Cobb 說”我要留在這邊找Saito,他一定
留在這邊的某處”。 顯然這就是limbo 因為死人會到這裡來。
4. Cobb 和 Ariadne從海灘上醒來,和去找Saito 時從海灘上醒來一樣。
5. 由Cobb 和 Ariadne 一起到 這層時說的話:Ariadne”這是你們建造的嗎?”Cobb:”
是我們以前造的。"
而在Cobb夫婦造的世界時,明顯是limbo 因為Mal就是被困在那裏。
不管是支持哪一邊,解釋令一邊的證據就需要補完內容。如果是支持level 4,那解釋
支持limbo的上述五點就會變成
1. Fischer 其實沒有掛點
2. 可以直接去找人是因為現實上機器有連就可以了,每個睡著的都會進入共同的下一層
3. 他說的”Saito 在這邊” 是指在”夢裡”不是在limbo。
4. 海灘醒來不代表什麼。
5. level 4 的dreamer 是 Cobb,他把以前做過的東西拿來用。
從上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劇情中沒有直接證據指出的部分。必須要補完才可能解釋。
同樣的從支持limbo 的觀點解釋 level4也是有同樣的問題。
所以暫時先跳開這些證據不足的判定方式,問一個關鍵的問題:
>> 在打藥劑的狀況之下,在limbo死掉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都知道,在沒有打藥的情況下,在limbo死掉可以逃脫limbo,不管是回到現實或是回
到”上一層”(進入limbo的那一層)。
但是有打藥的話呢?
以下就是個人的猜測:因為藥劑是使身體無法使用,所以就算在limbo死掉,也無法接上
上一層的身體,導致和平常打藥後死亡的情況一樣:就是會重新進入limbo之中。
我認為這是很合理的推測,因為打藥後是生理上的限制,不可能因為在夢裡面死亡或受到
衝擊,就讓上層的身體變得可以使用。這也是Cobb害怕大家掉進limbo的原因。因為limbo
的時間會被拉到非常長。如果在limbo自殺可以成功逃脫的話,那根本就不用怕。但是在
打藥的情況,死掉會不斷的重新掉到limbo導致最後不知是否為現實或是夢境。
根據以上的假設,我主觀的認為Cobb 和 Ariadne是到limbo了。再次強調是主觀的意見,
因為劇情沒偶提供直接的證據。流程如下:
1. Fischer因為被殺,又因為任務打鎮靜劑,所以掉入limbo。
Cobb 和 Ariadne使用夢境分享機進入limbo。
為什麼可以?因為Cobb曾經層層去過,所以他知道要怎麼僅使用夢境分享
器到達這個地方。
2.
所以他們從沙灘上起來。而看到的建築都是之前Cobb和Mal所建造的(所
以有台詞 Ariadne”這是你們建造的嗎?”Cobb:”是我們以前造的)。接下來要找
Fischer,但是他們不能直接知道要去哪找因為這是”共有潛意識”(潛意識的東西自己是
不會知道的),但是Cobb知道在他和Mal所建的房間裡面他會投射Mal,所以可以從Mal那問
出Fischer。因為Mal是潛意識的人物,所以要問limbo這個共同潛意識的狀況就要問他。
3.
問到了以後剛好Fischer被電擊,所以狀況會投射到共同潛意識裏面的,因而出現閃電。
而又知道了電擊,所以Ariadne把Fischer往下丟,達到上下層kick同步(電+跳樓)。接下
來因為第三層第二層第一層都要同時kick,所以Ariadne要利用這個kick同時跳樓死亡脫
離limbo。
4.
那為什麼建築物和場景會崩解呢?我的解釋是因為Cobb在這時候道出了壓抑深
層的東西:就是對Mal的罪惡感。他對自己所投射的Mal坦承是他將”世界不是真的”的
想法植入的。這邊就像是精神分析學派說的,如果將自己深層壓抑的潛意識帶到意識上”
告解”,才有辦法”治癒”。所以在Cobb對Mal坦承之後,他們在limbo所建立的東西,也
就是壓抑在Cobb潛意識的東西,就開始崩解。
5.
而因為Cobb沒有同時kick又因為要留下來在limbo找Saito,所以在崩解之後,在Limbo重
生(因為剛剛的假設,打藥時在limbo死掉後還是會在limbo)找Saito。但是在limbo重生
後Saito已經死了一段時間了。因為時間的放大效應,找到Saito的時候Saito已經很老了
。接下來大家都知道了。
另外在limbo被喚醒的條件顯然和其他層一樣。在外界沒有打鎮定劑時,Limbo 裡可以使
用自殺。由他們夫妻倆自殺回來現實和最後Cobb和 Saito自殺可得知。同樣,在被打藥的
情況,就必須要同步,如Fischer 的電擊+跳樓和Ariadne的跳樓+炸掉醫院。最後Cobb和
Saito自殺可以成功回來顯然是藥效已退。因為醒來時所有組員也都醒著。
===========================================
# 5. 到底這整部片是否是都在作夢(limbo) #
===========================================
這也是另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我覺得有些"點"根本就沒什麼需要爭議的。如下:
1.
最後陀螺有沒有倒:導演顯然是要拍出要倒不倒的樣子。用意是在提醒觀眾有這個可
能性,並留下討論的空間。但是這個事件本身根本就無法確定。所以更不可能用來斷定是
否到最後都在作夢。
2.
最後小孩沒長大(?):事實上有長大。看演員名單就知道有兩組小孩。一組小的一組大
的。
3.
電話裡的小孩聲忽萌忽成熟:明明就沒有,大部分的句子都是小孩聲。確實有一句台
詞表示Cobb 有疑惑一下。但是那是伴隨著奶奶插話的部分,這裡可解釋成因為奶奶插話
,所以他反問一次確定。
@@ 所以其實這些地方都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是在暗示整部片是否是作夢。要只能找明確
的部分。所以接下來的部分很重要。
去看第二次的時候,有一大部份完全是因為想要確定片頭和片尾Saito和Cobb 的對話是否
是一樣。因為我一直覺得 Cobb 在片尾時有搶片頭應該是Saito要說的話,但是我同學說
只是倒敘法。去看一次後確定,Cobb 是有搶話的。Saito 在片頭時候說”我在等一個xxx
男人xxxx”這句話(忘記細節),在片尾時卻是Cobb 講的。(如果有印象的話,
片尾的Cobb 似乎在他還沒講之前,表情就表現的知道他要講什麼了。)
這部分是一個關鍵。第一,代表這!!不是倒敘法!!。這兩段是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
。第二,因為Cobb已經知道他要講什麼,代表Cobb曾經經歷過這個場景,顯然是片頭的事
件比片尾還早發生。那這到底意味著甚麼?顯然是表示
!!!從片頭開始到片尾都是順序法!!!
還記得片頭鏡頭帶到槍之後,接下來是什麼呢?鏡頭馬上就轉到Saito 年輕時候在日式建
築的場景。如果這又是順序法的話,意味著在片頭的自殺,把Cobb再到另一個夢境。然後
再接續著情到達片尾的老的Saito,形成一個循環。就像咬尾蛇一樣,永不止境。
依照本片中的說法就是 paradoxical (錯覺階梯)。
片中有說,可以用這技巧決定建構場景的界線。但在
這個情況之下,就是夢境的界線。也就是Cobb到達夢境的邊緣後又重複。這又可以解決另
一個怪現象:所以任務之中,都只有Cobb會投射他自己的潛意識,別的組員都不會。可能
是他們童年都過得很快樂吧…但是如果解釋成是Cobb進入自己的潛意識經歷這些東西,那
只會投射自己的人物出來就不意外了。那到底Cobb在片尾和Saito自殺後有沒有回到現實
?這就不得而知。至少這次不但解決了對Mal的罪惡感,又回到小孩身邊,我想作夢也甘
願了。
那戒指呢?陀螺呢?我只能放大絕,沒有理由說我不能做一個讓陀螺倒的夢。
其實還遺留下一個問題。
就是重力問題,似乎很難解釋。
在level 1時的墜落,讓level2的人失重(物理不賴)。但是level2的失重卻沒有
讓下層的人失重。這點我還是不能理解。就有請高手解答了。
最後幫導演推一下他比較早的片:記憶拼圖(Memento)。也是一部神作。
雖然格局沒有拉很大,但是五臟俱全。裡面也用到很多認知心理學的知識。
非常值得一看!
--
而且這是一部必定要看兩次以上的片。看第二次才會發現處處有埋梗。
版上的文太多了,我沒有爬太多,以下是我對於一些爭議的看法。
至於一些明顯的部分如任務流程和細節,我覺得劇情和一些高手已經說得很清楚,
就不再重複。
================================
# 1. 夢境結構角色 #
================================
任一層夢境最主要的兩個腳色:
Dreamer & Subject
Dreamer: 建造夢境場景的人
Subject: 夢境的主角。會將潛意識投射到夢境中的人。
依照Cobb的圈圈圖,平常我們自己做夢是subject 也是dreamer。我們同時一面經歷自己
的夢境一面在潛意識創造夢境的細節讓我們自己經歷。
但利用機器,可以將創造的部分讓別人接手。也就是dreamer。
創造和設計的人可以是不一樣的。
設計的是 Architect 可以不用進入夢境(由Ariadne本來沒有要跟去得知),但是設計要給
dreamer 知道,讓他創建夢境。並且盡量不要讓dreamer 之外的人知道,以防知道的人的
潛意識弄出東西來破壞任務。
另外多層結構的特點是,dreamer 不會到下一層。會留守在其創建環境的那一層。個人猜
測是因為如果Dreamer 不維持意識清醒狀態的話,創建的那一層環境會崩解。證據是在一
開始竊取 Saito資訊的雙層夢境中,Arthur中彈死亡後在上一層清醒,並且在Arthur清醒
後,下一層慢慢崩解,影響到還留在下一層的人。所以如果dreamer 一起去下一層的話,
會沒有人維持上一層的環境建構。
以下是主要幾場夢境層的 dreamer 和 Subject
@ 開頭竊取 Saito 的雙層夢境
>> Level 1 (淺層):
dreamer :那個記錯地毯質料的呆呆
Subject: Cobb (Saito說類似像”這是我的夢,我想怎樣就怎樣”,但Cobb說 “不~這是
我的夢”)
>> Level 2 (日式建築層):
dreamer : Arthur (Mal:”照這個樣式看來,是 Arthur造的夢吧”)
Subject:Saito (這樣才能讓他把秘密投射到保險箱)。
@ Cobb 教Ariadne(大學女生) 時候,Ariadne改變物理規則的夢境:
dreamer:Ariadne(場景是由他改變的)
Subject:Cobb(人物是由他投射的)。
@ Arthur 教 Ariadne 錯覺階梯的時候:
dreamer:Arthur (樓梯是他建的)。
Subject:Ariadne (“我的潛意識滿和善的嘛”)
@ 任務的三層:
>> Level 1
dreamer:Yusuf (藥劑師;原因:1.上廁所;2.他留下)
Subject:Fischer
>> Level 2
dreamer:Arthur
(原因1. 他和Ariadne在討論房間是不是528之下的時候說”這是在528
之下的房間對吧?”表示他和 Ariadne都知道飯店結構,因此他是建造者。因為
Architect設計的東西只能給dreamer知道並創造。2. 他利用錯覺階梯幹掉一個傭兵。
表示他知道哪裡有設計錯覺階梯。也就是知道”夢境的邊界”。3. 他留下)
Subject:Fischer
>> Level 3
dreamer:Eames (偽裝者。原因1.用消去法。到第三層的人不多。Cobb, Saito,(
Fischer)都不知道捷徑,所以不是;Ariadne只是Architect;Fischer 是 subject。
所以只可能是他。2. 他的工作是裝炸彈,如level 2的Arthur,最知道地形結構。
3. 他留下,讓主角他們去limbo)
Subject:Fischer
這三層Subject一定都是 Fischer 因為必須要由他來投射夢境。包含保險箱裡要放什麼,
他投射的乾爸在level 2的反應。並且每層都有他投射傭兵和第二層餐廳的客人會
去尋找入侵者等等跡象,因此這三層的subject都是Fischer。
@ 那limbo 呢?
Limbo 是一個特殊的領域。沒有dreamer 也沒有 Subject。或是說誰都是 dreamer 也是
Subject。這個之後會談。
============================
# 2. 在前一層醒來的條件 #
============================
這個是貫穿故事的重要設定。因為很多行動都是因為這個設定為出發點。
從劇情中知道有沒有打鎮定劑非常關鍵。所以分沒有打和有的情況。另外從裡面自己醒來
或是從外面喚醒又可以分出來。以這些為因子分成以下狀況。
@ 沒有打鎮定劑:(達成以下任意條件即可)
1. 從夢境中(裡)發生的條件:死掉
2. 從上一層(外)發生的條件:1. 機器時間設定到自然醒。2. Kick (為巨大撞擊<撞護欄
;打臉>或是失重狀態<在練習時,由造成睡覺的Arthur失重會醒得知>或是掉到水裡<一開
始Cobb掉進浴缸或是廂型車下水裡得知>)
@有打鎮定劑:
這個時候情況會變得非常特殊。上下兩層要同一時間Kick 才能達到(證據很多,以下論述
)。
為什麼要這樣設定呢?個人作以下的猜想:
因為鎮定劑的關係,如果是以裡面喚醒的方式(就是死亡),會因為身體無法動作,形成衝
突。這裡的設定就是讓人掉到limbo去,在藥效還沒退之前,是出不來的。但是退了還是
可以出來,只不過因為在裡面可能度過無限的時間,所以會變呆呆,並且分不清現實和夢
境。那如果是從外面kick可以嗎?這邊劇情又出現分歧。首先在還沒執行任務之前,藥劑
師說過也表演過,就算施打藥劑,也可以使用kick(失重型) 的方式從外界喚醒(他有強調
就算用藥,中耳還是可以工作,以使用失重喚醒)。所以可知 現實 <> level 1 這個界限
可以使用外界的kick(失重) 喚醒。但是在夢境中的其他層,很明顯地無法這麼做到。明
顯的證據是level 1在開車時,翻覆和在kick1之後的失重,都不能讓下層回來。而必須要
上下同時kick證據如下:
1. 首先是 level 3 <> limbo(or Level 4 有爭議,在後面論述) 時,Ariadne要回來
level 3,必須要及時搶在level 3 爆炸時跳樓。Cobb對她說:”我要留在這裡,因為
Saito一定在這裡某處”。意指如果沒有跟她一起跳,就算level3有爆炸的kick,Cobb也
拉不回來。因此 Ariadne要回level 3是需要同步kick(跳樓+醫院爆炸)。
2. level 1 <> level 2 有多次藥劑師開車失重(都翻車了)。並且加上第一次 level 1的
kick,人都沒有被拉回level 1,顯然只有上面的kick是不夠的。錯過level1 的kick就必
須等下一次kick 時,下層也要一起kick,不然拉不回來。
3. level 2 <> level 3 如果level2的 kick 可以帶回level 3 的人,那偽裝者就不用費
心在 level 三裝炸彈炸醫院了。就等上面炸就好了。
4. 要拉回level 3 <> limbo(or Level 4)的 Fischer 到level 3必須要電擊(外)和跳樓(
裡)同步才有辦法。只有電擊是沒有用的。所以在天空出現閃電之後,Ariadne必須在下一
次電擊之發生時把人推下去,導致同步Kick
5. 一開始計劃就是這樣設定的 = =||| 就是要同步kick。
因此顯然在夢境中要同步kick,但是現實<>level1這條卻又不用。為什麼呢?在一次個人
腦內補完:這邊要提到kick的方式。因為現實上的中耳是真實的,遇到失重型的kick 是
真的會給身體喚醒的生理機制。所以不管下面的level 跑到哪,在現實層做失重型的
kick 就是會因為生理機制而喚醒。但是其他層的”中耳”,都是夢境中的。因此”假的
中耳”無法對身體做生理回饋,而無法在夢境中使用失重的kick。這可以由level 1時多
次失重(車都翻了)都沒有用而得知。所以剩下兩個選擇,撞擊型kick,和進水型kick。但
是因為打藥的關係,只有上層的撞擊和進水,是沒有用的。就像在實驗藥物時,Arthur被
打臉也不會醒,身體所接受到的衝擊無法傳進腦中打斷夢境,也就是因為身體的狀況無法
和腦的狀況配合。所以必須要下層的幫助讓身體和腦同步經歷到kick 而連結,使其回到
上層。
=====================
# 3. limbo 是什麼 #
=====================
limbo是一個很特殊的夢境。它是共有的,不屬於任何人。人人都可以建造(只要到的了的
話)。由幾句台詞才可得知limbo裡的東西是分享夢境的人中,以前曾經到過的人所留下的
。所以limbo是全域的空間。並且創建的東西是會持續存在,就算使用者離開也不會消失
。
>>有此可知limbo 有全域性和恆存性。
知道這個特性之後,可以往下討論一個最具爭議性的問題。
=========================================================================
# 4. 到底 Cobb 和 Ariadne在第三層睡著後進入的是limbo 還是單純的level 4 #
=========================================================================
這個問題顯然兩邊都有兩邊的有力證據。其中一種論述要排除矛盾勢必要引入腦內補完的
設定。先整理一下重點。
@ 支持是單純level 4 的部分
1. 在第三層使用機器可以進入
2. Cobb 在裡面的時後一直要確定 Fischer死了沒。表示死了後果不堪設想。那到底是什
麼後果呢?這就暗示著那裏不是limbo,要是他死了就會掉到limbo去。
3. Fischer 被踢到上一層之後,環境開始崩解。如果limbo是恆常的話,顯然不應該因為
某人的進出,改變limbo的存在與否。
@ 支持是limbo 的部分
1. Fischer掛點了去的地方。和設定相符:打藥後掛點就會去。
2. Cobb很確定他去哪。顯然他知道他掛點會去哪。 Cobb和Ariadne可以直接下去找人。
3. Ariadne要離開這層的時候問Cobb還不走嗎,Cobb 說”我要留在這邊找Saito,他一定
留在這邊的某處”。 顯然這就是limbo 因為死人會到這裡來。
4. Cobb 和 Ariadne從海灘上醒來,和去找Saito 時從海灘上醒來一樣。
5. 由Cobb 和 Ariadne 一起到 這層時說的話:Ariadne”這是你們建造的嗎?”Cobb:”
是我們以前造的。"
而在Cobb夫婦造的世界時,明顯是limbo 因為Mal就是被困在那裏。
不管是支持哪一邊,解釋令一邊的證據就需要補完內容。如果是支持level 4,那解釋
支持limbo的上述五點就會變成
1. Fischer 其實沒有掛點
2. 可以直接去找人是因為現實上機器有連就可以了,每個睡著的都會進入共同的下一層
3. 他說的”Saito 在這邊” 是指在”夢裡”不是在limbo。
4. 海灘醒來不代表什麼。
5. level 4 的dreamer 是 Cobb,他把以前做過的東西拿來用。
從上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劇情中沒有直接證據指出的部分。必須要補完才可能解釋。
同樣的從支持limbo 的觀點解釋 level4也是有同樣的問題。
所以暫時先跳開這些證據不足的判定方式,問一個關鍵的問題:
>> 在打藥劑的狀況之下,在limbo死掉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都知道,在沒有打藥的情況下,在limbo死掉可以逃脫limbo,不管是回到現實或是回
到”上一層”(進入limbo的那一層)。
但是有打藥的話呢?
以下就是個人的猜測:因為藥劑是使身體無法使用,所以就算在limbo死掉,也無法接上
上一層的身體,導致和平常打藥後死亡的情況一樣:就是會重新進入limbo之中。
我認為這是很合理的推測,因為打藥後是生理上的限制,不可能因為在夢裡面死亡或受到
衝擊,就讓上層的身體變得可以使用。這也是Cobb害怕大家掉進limbo的原因。因為limbo
的時間會被拉到非常長。如果在limbo自殺可以成功逃脫的話,那根本就不用怕。但是在
打藥的情況,死掉會不斷的重新掉到limbo導致最後不知是否為現實或是夢境。
根據以上的假設,我主觀的認為Cobb 和 Ariadne是到limbo了。再次強調是主觀的意見,
因為劇情沒偶提供直接的證據。流程如下:
1. Fischer因為被殺,又因為任務打鎮靜劑,所以掉入limbo。
Cobb 和 Ariadne使用夢境分享機進入limbo。
為什麼可以?因為Cobb曾經層層去過,所以他知道要怎麼僅使用夢境分享
器到達這個地方。
2.
所以他們從沙灘上起來。而看到的建築都是之前Cobb和Mal所建造的(所
以有台詞 Ariadne”這是你們建造的嗎?”Cobb:”是我們以前造的)。接下來要找
Fischer,但是他們不能直接知道要去哪找因為這是”共有潛意識”(潛意識的東西自己是
不會知道的),但是Cobb知道在他和Mal所建的房間裡面他會投射Mal,所以可以從Mal那問
出Fischer。因為Mal是潛意識的人物,所以要問limbo這個共同潛意識的狀況就要問他。
3.
問到了以後剛好Fischer被電擊,所以狀況會投射到共同潛意識裏面的,因而出現閃電。
而又知道了電擊,所以Ariadne把Fischer往下丟,達到上下層kick同步(電+跳樓)。接下
來因為第三層第二層第一層都要同時kick,所以Ariadne要利用這個kick同時跳樓死亡脫
離limbo。
4.
那為什麼建築物和場景會崩解呢?我的解釋是因為Cobb在這時候道出了壓抑深
層的東西:就是對Mal的罪惡感。他對自己所投射的Mal坦承是他將”世界不是真的”的
想法植入的。這邊就像是精神分析學派說的,如果將自己深層壓抑的潛意識帶到意識上”
告解”,才有辦法”治癒”。所以在Cobb對Mal坦承之後,他們在limbo所建立的東西,也
就是壓抑在Cobb潛意識的東西,就開始崩解。
5.
而因為Cobb沒有同時kick又因為要留下來在limbo找Saito,所以在崩解之後,在Limbo重
生(因為剛剛的假設,打藥時在limbo死掉後還是會在limbo)找Saito。但是在limbo重生
後Saito已經死了一段時間了。因為時間的放大效應,找到Saito的時候Saito已經很老了
。接下來大家都知道了。
另外在limbo被喚醒的條件顯然和其他層一樣。在外界沒有打鎮定劑時,Limbo 裡可以使
用自殺。由他們夫妻倆自殺回來現實和最後Cobb和 Saito自殺可得知。同樣,在被打藥的
情況,就必須要同步,如Fischer 的電擊+跳樓和Ariadne的跳樓+炸掉醫院。最後Cobb和
Saito自殺可以成功回來顯然是藥效已退。因為醒來時所有組員也都醒著。
===========================================
# 5. 到底這整部片是否是都在作夢(limbo) #
===========================================
這也是另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我覺得有些"點"根本就沒什麼需要爭議的。如下:
1.
最後陀螺有沒有倒:導演顯然是要拍出要倒不倒的樣子。用意是在提醒觀眾有這個可
能性,並留下討論的空間。但是這個事件本身根本就無法確定。所以更不可能用來斷定是
否到最後都在作夢。
2.
最後小孩沒長大(?):事實上有長大。看演員名單就知道有兩組小孩。一組小的一組大
的。
3.
電話裡的小孩聲忽萌忽成熟:明明就沒有,大部分的句子都是小孩聲。確實有一句台
詞表示Cobb 有疑惑一下。但是那是伴隨著奶奶插話的部分,這裡可解釋成因為奶奶插話
,所以他反問一次確定。
@@ 所以其實這些地方都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是在暗示整部片是否是作夢。要只能找明確
的部分。所以接下來的部分很重要。
去看第二次的時候,有一大部份完全是因為想要確定片頭和片尾Saito和Cobb 的對話是否
是一樣。因為我一直覺得 Cobb 在片尾時有搶片頭應該是Saito要說的話,但是我同學說
只是倒敘法。去看一次後確定,Cobb 是有搶話的。Saito 在片頭時候說”我在等一個xxx
男人xxxx”這句話(忘記細節),在片尾時卻是Cobb 講的。(如果有印象的話,
片尾的Cobb 似乎在他還沒講之前,表情就表現的知道他要講什麼了。)
這部分是一個關鍵。第一,代表這!!不是倒敘法!!。這兩段是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
。第二,因為Cobb已經知道他要講什麼,代表Cobb曾經經歷過這個場景,顯然是片頭的事
件比片尾還早發生。那這到底意味著甚麼?顯然是表示
!!!從片頭開始到片尾都是順序法!!!
還記得片頭鏡頭帶到槍之後,接下來是什麼呢?鏡頭馬上就轉到Saito 年輕時候在日式建
築的場景。如果這又是順序法的話,意味著在片頭的自殺,把Cobb再到另一個夢境。然後
再接續著情到達片尾的老的Saito,形成一個循環。就像咬尾蛇一樣,永不止境。
依照本片中的說法就是 paradoxical (錯覺階梯)。
片中有說,可以用這技巧決定建構場景的界線。但在
這個情況之下,就是夢境的界線。也就是Cobb到達夢境的邊緣後又重複。這又可以解決另
一個怪現象:所以任務之中,都只有Cobb會投射他自己的潛意識,別的組員都不會。可能
是他們童年都過得很快樂吧…但是如果解釋成是Cobb進入自己的潛意識經歷這些東西,那
只會投射自己的人物出來就不意外了。那到底Cobb在片尾和Saito自殺後有沒有回到現實
?這就不得而知。至少這次不但解決了對Mal的罪惡感,又回到小孩身邊,我想作夢也甘
願了。
那戒指呢?陀螺呢?我只能放大絕,沒有理由說我不能做一個讓陀螺倒的夢。
其實還遺留下一個問題。
就是重力問題,似乎很難解釋。
在level 1時的墜落,讓level2的人失重(物理不賴)。但是level2的失重卻沒有
讓下層的人失重。這點我還是不能理解。就有請高手解答了。
最後幫導演推一下他比較早的片:記憶拼圖(Memento)。也是一部神作。
雖然格局沒有拉很大,但是五臟俱全。裡面也用到很多認知心理學的知識。
非常值得一看!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Joe
at 2010-08-01T10:43
at 2010-08-01T10:43
By Zanna
at 2010-08-04T11:25
at 2010-08-04T11:25
By Lauren
at 2010-08-07T06:11
at 2010-08-07T06:11
By Mason
at 2010-08-10T02:06
at 2010-08-10T02:06
By Gilbert
at 2010-08-12T00:37
at 2010-08-12T00:37
By Kumar
at 2010-08-12T22:27
at 2010-08-12T22:27
By Charlotte
at 2010-08-14T16:00
at 2010-08-14T16:00
By Yedda
at 2010-08-17T03:04
at 2010-08-17T03:04
By Suhail Hany
at 2010-08-21T12:03
at 2010-08-21T12:03
By Heather
at 2010-08-25T22:01
at 2010-08-25T22:01
By Charlotte
at 2010-08-27T10:00
at 2010-08-27T10:00
By Ethan
at 2010-08-28T04:47
at 2010-08-28T04:47
By Una
at 2010-08-30T06:10
at 2010-08-30T06:10
By Hedwig
at 2010-09-02T09:23
at 2010-09-02T09:23
By Audriana
at 2010-09-02T17:49
at 2010-09-02T17:49
By Skylar Davis
at 2010-09-03T23:16
at 2010-09-03T23:16
By Elvira
at 2010-09-08T04:54
at 2010-09-08T04:54
By Agatha
at 2010-09-11T19:22
at 2010-09-11T19:22
By Regina
at 2010-09-16T05:45
at 2010-09-16T05:45
By Bethany
at 2010-09-19T08:17
at 2010-09-19T08:17
By Jacky
at 2010-09-24T00:21
at 2010-09-24T00:21
By Genevieve
at 2010-09-28T00:40
at 2010-09-28T00:40
By Rosalind
at 2010-09-29T17:55
at 2010-09-29T17:55
By Regina
at 2010-10-02T19:48
at 2010-10-02T19:48
By Blanche
at 2010-10-04T14:19
at 2010-10-04T14:19
By Joe
at 2010-10-09T09:29
at 2010-10-09T09:29
By Catherine
at 2010-10-13T17:28
at 2010-10-13T17:28
By Aaliyah
at 2010-10-16T11:35
at 2010-10-16T11:35
By Valerie
at 2010-10-20T14:24
at 2010-10-20T14:24
By Isla
at 2010-10-23T05:04
at 2010-10-23T05:04
By Jessica
at 2010-10-26T13:07
at 2010-10-26T13:07
By Carol
at 2010-10-30T18:44
at 2010-10-30T18:44
By Suhail Hany
at 2010-11-04T11:36
at 2010-11-04T11:36
By Caroline
at 2010-11-06T07:46
at 2010-11-06T07:46
By Gary
at 2010-11-11T00:35
at 2010-11-11T00:35
By Jacob
at 2010-11-13T00:11
at 2010-11-13T00:11
By Ivy
at 2010-11-16T02:20
at 2010-11-16T02:20
By Kumar
at 2010-11-16T23:36
at 2010-11-16T23:36
By Jack
at 2010-11-18T01:16
at 2010-11-18T01:16
By Tristan Cohan
at 2010-11-21T02:24
at 2010-11-21T02:24
By Bennie
at 2010-11-23T07:19
at 2010-11-23T07:19
By Mary
at 2010-11-27T23:39
at 2010-11-27T23:39
By Mary
at 2010-12-02T02:04
at 2010-12-02T02:04
By Elvira
at 2010-12-04T16:53
at 2010-12-04T16:53
By Catherine
at 2010-12-07T16:22
at 2010-12-07T16:22
By Ula
at 2010-12-10T23:04
at 2010-12-10T23:04
By Noah
at 2010-12-12T12:00
at 2010-12-12T12:00
By Hamiltion
at 2010-12-17T04:45
at 2010-12-17T04:45
By Hedwig
at 2010-12-19T09:38
at 2010-12-19T09:38
By Oliver
at 2010-12-22T06:02
at 2010-12-22T06:02
By Aaliyah
at 2010-12-23T05:22
at 2010-12-23T05:22
By Valerie
at 2010-12-24T15:42
at 2010-12-24T15:42
By Isla
at 2010-12-26T04:01
at 2010-12-26T04:01
By James
at 2010-12-28T08:59
at 2010-12-28T08:59
By Isabella
at 2011-01-01T16:47
at 2011-01-01T16:47
By Liam
at 2011-01-03T22:57
at 2011-01-03T22:57
By Dorothy
at 2011-01-04T05:34
at 2011-01-04T05:34
By Xanthe
at 2011-01-07T10:51
at 2011-01-07T10:51
By Enid
at 2011-01-10T23:03
at 2011-01-10T23:03
By Necoo
at 2011-01-13T23:44
at 2011-01-13T23:44
By Rebecca
at 2011-01-17T02:53
at 2011-01-17T02:53
By Dorothy
at 2011-01-19T03:51
at 2011-01-19T03:51
By Emily
at 2011-01-22T04:07
at 2011-01-22T04:07
By Eden
at 2011-01-24T10:10
at 2011-01-24T10:10
By Poppy
at 2011-01-28T09:38
at 2011-01-28T09:38
By Ethan
at 2011-01-31T03:25
at 2011-01-31T03:25
By Connor
at 2011-01-31T18:07
at 2011-01-31T18:07
By Vanessa
at 2011-02-05T10:27
at 2011-02-05T10:27
By Donna
at 2011-02-09T19:03
at 2011-02-09T19:03
By Olga
at 2011-02-12T21:59
at 2011-02-12T21:59
By George
at 2011-02-16T08:46
at 2011-02-16T08:46
By Kumar
at 2011-02-20T08:11
at 2011-02-20T08:11
By Zanna
at 2011-02-24T07:35
at 2011-02-24T07:35
By Ula
at 2011-02-28T19:22
at 2011-02-28T19:22
By Edwina
at 2011-03-04T19:48
at 2011-03-04T19:48
By Robert
at 2011-03-06T19:50
at 2011-03-06T19:50
By Odelette
at 2011-03-09T11:00
at 2011-03-09T11:00
By Damian
at 2011-03-11T15:11
at 2011-03-11T15:11
By Joseph
at 2011-03-16T07:46
at 2011-03-16T07:46
By Susan
at 2011-03-16T21:53
at 2011-03-16T21:53
By Aaliyah
at 2011-03-20T14:38
at 2011-03-20T14:38
By Franklin
at 2011-03-23T14:53
at 2011-03-23T14:53
By Candice
at 2011-03-26T10:19
at 2011-03-26T10:19
By Franklin
at 2011-03-29T18:53
at 2011-03-29T18:53
By Doris
at 2011-03-30T10:15
at 2011-03-30T10:15
By Suhail Hany
at 2011-04-04T08:23
at 2011-04-04T08:23
By Jacob
at 2011-04-07T18:54
at 2011-04-07T18:54
By Yedda
at 2011-04-10T02:59
at 2011-04-10T02:59
By Suhail Hany
at 2011-04-12T08:02
at 2011-04-12T08:02
By David
at 2011-04-16T16:26
at 2011-04-16T16:26
By Kristin
at 2011-04-20T21:00
at 2011-04-20T21:00
By Zora
at 2011-04-25T09:27
at 2011-04-25T09:27
By Madame
at 2011-04-28T18:27
at 2011-04-28T18:27
By Poppy
at 2011-05-01T04:14
at 2011-05-01T04:14
By Noah
at 2011-05-05T05:41
at 2011-05-05T05:41
By Ethan
at 2011-05-06T03:52
at 2011-05-06T03:52
By Blanche
at 2011-05-08T04:28
at 2011-05-08T04:28
By Jake
at 2011-05-09T04:25
at 2011-05-09T04:25
By Frederic
at 2011-05-12T23:17
at 2011-05-12T23:17
By Selena
at 2011-05-13T23:05
at 2011-05-13T23:05
By William
at 2011-05-14T12:57
at 2011-05-14T12:57
By Lily
at 2011-05-16T18:11
at 2011-05-16T18:11
By Rebecca
at 2011-05-19T02:45
at 2011-05-19T02:45
By Adele
at 2011-05-19T08:13
at 2011-05-19T08:13
By Annie
at 2011-05-23T05:28
at 2011-05-23T05:28
By Yuri
at 2011-05-25T00:31
at 2011-05-25T00:31
By Yuri
at 2011-05-29T17:46
at 2011-05-29T17:46
By Elizabeth
at 2011-06-02T08:36
at 2011-06-02T08:36
By Lucy
at 2011-06-06T01:59
at 2011-06-06T01:59
By Hedy
at 2011-06-07T17:35
at 2011-06-07T17:35
By Delia
at 2011-06-11T23:09
at 2011-06-11T23:09
By Candice
at 2011-06-15T06:46
at 2011-06-15T06:46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6-19T20:58
at 2011-06-19T20:58
By Elizabeth
at 2011-06-21T10:20
at 2011-06-21T10:20
By Victoria
at 2011-06-24T21:29
at 2011-06-24T21:29
By Mary
at 2011-06-26T07:54
at 2011-06-26T07:54
By Frederica
at 2011-06-27T09:09
at 2011-06-27T09:09
By Andy
at 2011-07-01T01:57
at 2011-07-01T01:57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1-07-04T08:52
at 2011-07-04T08:52
By Hamiltion
at 2011-07-04T17:52
at 2011-07-04T17:52
By Emily
at 2011-07-05T14:51
at 2011-07-05T14:51
By Una
at 2011-07-10T00:58
at 2011-07-10T00:58
By Isabella
at 2011-07-13T19:55
at 2011-07-13T19:55
By James
at 2011-07-13T23:30
at 2011-07-13T23:30
By Mason
at 2011-07-16T21:13
at 2011-07-16T21:13
By Selena
at 2011-07-21T00:17
at 2011-07-21T00:17
By Rachel
at 2011-07-24T04:43
at 2011-07-24T04:43
By Kama
at 2011-07-28T15:33
at 2011-07-28T15:33
By Kama
at 2011-08-01T20:34
at 2011-08-01T20:34
By Adele
at 2011-08-05T07:15
at 2011-08-05T07:15
By Erin
at 2011-08-07T09:22
at 2011-08-07T09:22
By Erin
at 2011-08-09T16:12
at 2011-08-09T16:12
By Yuri
at 2011-08-13T14:23
at 2011-08-13T14:23
By George
at 2011-08-13T20:15
at 2011-08-13T20:15
By Ula
at 2011-08-15T08:34
at 2011-08-15T08:34
By Rachel
at 2011-08-17T22:48
at 2011-08-17T22:48
By Faithe
at 2011-08-18T00:32
at 2011-08-18T00:32
By Hardy
at 2011-08-21T20:49
at 2011-08-21T20:49
By Zenobia
at 2011-08-25T15:10
at 2011-08-25T15:10
By Lydia
at 2011-08-29T03:37
at 2011-08-29T03:37
By Irma
at 2011-08-31T23:56
at 2011-08-31T23:56
By Andy
at 2011-09-05T20:35
at 2011-09-05T20:35
By Skylar Davis
at 2011-09-09T12:04
at 2011-09-09T12:04
By Damian
at 2011-09-13T17:14
at 2011-09-13T17:14
By Caroline
at 2011-09-15T20:32
at 2011-09-15T20:32
By Rae
at 2011-09-20T00:10
at 2011-09-20T00:10
By Hedda
at 2011-09-24T15:58
at 2011-09-24T15:58
By Catherine
at 2011-09-25T01:48
at 2011-09-25T01:48
By Charlie
at 2011-09-27T03:42
at 2011-09-27T03:42
By Sierra Rose
at 2011-09-28T10:47
at 2011-09-28T10:47
By Olive
at 2011-09-30T02:34
at 2011-09-30T02:34
By Yuri
at 2011-10-01T18:51
at 2011-10-01T18:51
By Necoo
at 2011-10-02T05:46
at 2011-10-02T05:46
By Heather
at 2011-10-02T22:16
at 2011-10-02T22:16
By Catherine
at 2011-10-05T07:50
at 2011-10-05T07:50
By Oscar
at 2011-10-06T12:40
at 2011-10-06T12:40
By Emma
at 2011-10-10T05:59
at 2011-10-10T05:59
By Kyle
at 2011-10-12T20:00
at 2011-10-12T20:00
By Sarah
at 2011-10-16T08:31
at 2011-10-16T08:31
By Agnes
at 2011-10-17T02:45
at 2011-10-17T02:45
By Jacky
at 2011-10-18T00:20
at 2011-10-18T00:20
By Zenobia
at 2011-10-19T19:50
at 2011-10-19T19:50
By Aaliyah
at 2011-10-21T17:10
at 2011-10-21T17:10
By Dinah
at 2011-10-26T02:24
at 2011-10-26T02:24
By Dora
at 2011-10-29T06:50
at 2011-10-29T06:50
By Sierra Rose
at 2011-11-03T01:20
at 2011-11-03T01:20
By Linda
at 2011-11-04T11:25
at 2011-11-04T11:25
By Andy
at 2011-11-08T22:23
at 2011-11-08T22:23
By Rae
at 2011-11-09T11:59
at 2011-11-09T11:59
By Jacob
at 2011-11-11T04:20
at 2011-11-11T04:20
By Emily
at 2011-11-12T15:50
at 2011-11-12T15:50
Related Posts
戀夏500日:另一種向大師致敬的不同方式
By Doris
at 2010-07-27T12:55
at 2010-07-27T12:55
《全面啟動》by(時光之硯)
By Mary
at 2010-07-26T21:36
at 2010-07-26T21:36
【網交陷阱】:加害與被害,剪不斷理還亂
By Harry
at 2010-07-26T13:42
at 2010-07-26T13:42
全面啟動Inception 架構解析及問題整理
By Hedda
at 2010-07-26T04:10
at 2010-07-26T04:10
全面啟動 合理的結局...
By Regina
at 2010-07-24T23:42
at 2010-07-24T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