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聶隱娘:關係的決斷,一個人的自由 - 電影

By Hardy
at 2015-10-11T22:15
at 2015-10-11T22:15
Table of Contents
《刺客聶隱娘》:關係的決斷,一個人的自由
圖文網誌好讀完整版:http://kminor-mao.blogspot.tw/2015/10/Assassin.html
--
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上映一個多月,許多影評人或電影愛好者都已經談過自
己的詮釋,使處處留白的聶隱娘藉觀眾的眼睛更加豐富起來。正巧最近研讀文學批評中的
讀者取向理論(Reader-oriented Criticism),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便
提出一個作品留有越多未定性和空白——也就是未言盡之處——就越能展現藝術效果,因
為這樣的文本讓讀者(或觀看者)運用自己的生命經驗、信念與想像力參與其中,成為創
造意義的一份子。所以他說:「文學作品意義的未定性與意義空白絕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
樣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產生效果的根本出發點。」
若以上述觀點來看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就有趣多了。對於需要劇情的觀者
而言,可能會因電影中省略許多對於人物關係或人物背景的描述而困擾,但侯孝賢導演將
44萬呎底片剪接剩下1萬呎,成為一部接近兩小時的電影,選擇了將哪些東西呈現在觀者
眼前,而哪些省去不說,自然有其用意。就如片中寡言的聶隱娘,也如我們在生活中遇見
的所有沉默與難以言說的情感,無法被固定在某些片面的詞彙或邏輯之上,只能感受。感
受,才是生命最真實的樣貌。
作為一位觀賞者,我自然也在觀賞中自行填補了那些空白,自行創造了於我而言聶隱
娘的意義。為此,在觀賞電影前我沒做什麼功課,希望能自己去直面作品。後來看到許多
精采的影評,其中也包括編劇謝海盟寫下諸多背景設定,但最珍貴的,還是剛看完沒多久
,那自己醞釀出來的感想吧。
《刺客聶隱娘》裡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徵來自「青鸞舞鏡」:
罽賓國國王得一青鸞,三年不鳴,有人謂鸞見同類則鳴,
何不懸鏡照之,青鸞見影悲鳴,對鏡終宵舞鏡而死。
聶隱娘在父親第二次對她說「當年不該讓道姑公主帶走」時,說了這個「青鸞舞鏡」的故
事。然而當她說娘娘就是青鸞,她自己其實也是(田季安則說她是鳳凰);當她說娘娘「
一個人,從京師嫁到魏博,沒有同類」,她自身也是一個人被帶離了家。「青鸞舞鏡」之
悲,或者孤獨,不僅僅是「一個人,沒有同類」,而是因為認識到這個身無旁人的事實—
—乍見唯一的同類而喜,認清實是自己的影子而悲——只能與自己共舞或交戰,無論哪個
選擇,都是悲劇一場。
悲中之悲,是沒有自己所重視的人可以拯救自己。許多人從「情」的角度詮釋聶隱娘
不殺的選擇,而我認為,其實最終的不殺,是隱娘終於能夠自己做選擇。不殺而遠走,是
不再被有既定關係的人束縛,是關係的決斷。作為「聶窈」,她自幼被他人決定:最初與
田季安有婚約,或讓她被道姑帶走,是娘娘的決定;成為刺客、必須為道除害,或得以回
家,是道姑的決定;母親與父親儘管後悔讓她被帶走,當初的選擇終究也是促成這個決定
的因素。我不禁想,隱娘的眼淚難道不是因為渴望自由,卻又不願在心裡否定摯愛?
我們的生命中,最難斷捨離的關係,便是親情與愛情。道姑對聶隱娘說:「汝今劍術
已成,而道心未堅。」但是難道唯有忍心下手才謂「堅」?聶隱娘最終找到另一條道路,
便是對關係的斷捨離。我某日忽然想起,電影中竟只有磨鏡少年曾喚過聶窈「隱娘」(且
沒有打字幕),其他所有人物都稱她的名——「阿窈」或「窈七」——「姓名」本身就隱
含著關係性,例如聽到田季安稱呼將士「聶政」時,我們會猜想聶政和聶隱娘的關係;聽
到「田興」的姓名時,我們則會猜想田興和田季安的關係。於是人物關係雖然模糊,卻也
有了猜想的依據和空間。「姓」代表著家族關係,稱呼「名」則表現了關係的親暱。每個
稱呼聶隱娘真名的人,都和她又既定的密切關聯,那是一種不能輕易切割斬斷的關係性。
然而,真正的孤獨是與他人有所關聯,卻彷若失去關係。青鸞舞鏡的痛苦,是因為旁觀者
竟是自己原本親近的人。
和隱娘沒有既定親近關係的,只有瑚姬和磨鏡少年。
聶政與田興遭襲時,隱娘是否其實一直在某處看著?是因為毫無關係的磨鏡少年出現
搭救,陷入危險,隱娘才現身解圍?而瑚姬和田季安在層層帷幕後對話時,鏡頭一直都像
隱娘的凝視,瑚姬中咒時也是如此,於是隱娘總在真正需要的時刻悄然出現。隱娘顯然不
是好萊塢電影中在臨門一腳解救大家的那種英雄角色,電影處處都可以感受到隱娘的凝視
,她像一隻棲在暗處的鴞,心裡暗暗忖著什麼,直到心意已決,才無聲地俯衝而下。
隱娘救的,是傾聽自己的故事後當下便說「替窈七不平」的瑚姬,而不是為了田季安
;是不考慮自身性命就兩肋插刀的磨鏡少年,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父親。聶隱娘接受了磨鏡
少年替她敷藥,而不是其他人,那是一種全然從零開始的關係,了無任何既有的關聯。從
零開始,卻能感受到一種相知、相惜,這是否才是一個人從塞外來的瑚姬,與一個人從日
本來的磨鏡少年,帶給隱娘的感受?隱娘是否看見,一個人,也能找到同類;一個人,也
有活得自由的可能。
隱娘最後與磨鏡少年一道走向他方,片尾音樂的嗩吶聲裊裊上升,彷彿一陣風起,隱
娘終於捨棄眷養的籠、離開久棲的枝,懷抱自己的決絕之心,乘風扶搖而去,終成自由之
鳥。
--
補充:最後不得不說,《刺客聶隱娘》的畫面真的太美,沒有一個鏡頭是浪費的,簡直每
分每秒都可以當劇照!
Lifescape/生活風景:http://kminor-mao.blogspot.tw/
--
圖文網誌好讀完整版:http://kminor-mao.blogspot.tw/2015/10/Assassin.html
--
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上映一個多月,許多影評人或電影愛好者都已經談過自
己的詮釋,使處處留白的聶隱娘藉觀眾的眼睛更加豐富起來。正巧最近研讀文學批評中的
讀者取向理論(Reader-oriented Criticism),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便
提出一個作品留有越多未定性和空白——也就是未言盡之處——就越能展現藝術效果,因
為這樣的文本讓讀者(或觀看者)運用自己的生命經驗、信念與想像力參與其中,成為創
造意義的一份子。所以他說:「文學作品意義的未定性與意義空白絕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
樣是作品的缺陷,而是作品產生效果的根本出發點。」
若以上述觀點來看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就有趣多了。對於需要劇情的觀者
而言,可能會因電影中省略許多對於人物關係或人物背景的描述而困擾,但侯孝賢導演將
44萬呎底片剪接剩下1萬呎,成為一部接近兩小時的電影,選擇了將哪些東西呈現在觀者
眼前,而哪些省去不說,自然有其用意。就如片中寡言的聶隱娘,也如我們在生活中遇見
的所有沉默與難以言說的情感,無法被固定在某些片面的詞彙或邏輯之上,只能感受。感
受,才是生命最真實的樣貌。
作為一位觀賞者,我自然也在觀賞中自行填補了那些空白,自行創造了於我而言聶隱
娘的意義。為此,在觀賞電影前我沒做什麼功課,希望能自己去直面作品。後來看到許多
精采的影評,其中也包括編劇謝海盟寫下諸多背景設定,但最珍貴的,還是剛看完沒多久
,那自己醞釀出來的感想吧。
《刺客聶隱娘》裡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徵來自「青鸞舞鏡」:
罽賓國國王得一青鸞,三年不鳴,有人謂鸞見同類則鳴,
何不懸鏡照之,青鸞見影悲鳴,對鏡終宵舞鏡而死。
聶隱娘在父親第二次對她說「當年不該讓道姑公主帶走」時,說了這個「青鸞舞鏡」的故
事。然而當她說娘娘就是青鸞,她自己其實也是(田季安則說她是鳳凰);當她說娘娘「
一個人,從京師嫁到魏博,沒有同類」,她自身也是一個人被帶離了家。「青鸞舞鏡」之
悲,或者孤獨,不僅僅是「一個人,沒有同類」,而是因為認識到這個身無旁人的事實—
—乍見唯一的同類而喜,認清實是自己的影子而悲——只能與自己共舞或交戰,無論哪個
選擇,都是悲劇一場。
悲中之悲,是沒有自己所重視的人可以拯救自己。許多人從「情」的角度詮釋聶隱娘
不殺的選擇,而我認為,其實最終的不殺,是隱娘終於能夠自己做選擇。不殺而遠走,是
不再被有既定關係的人束縛,是關係的決斷。作為「聶窈」,她自幼被他人決定:最初與
田季安有婚約,或讓她被道姑帶走,是娘娘的決定;成為刺客、必須為道除害,或得以回
家,是道姑的決定;母親與父親儘管後悔讓她被帶走,當初的選擇終究也是促成這個決定
的因素。我不禁想,隱娘的眼淚難道不是因為渴望自由,卻又不願在心裡否定摯愛?
我們的生命中,最難斷捨離的關係,便是親情與愛情。道姑對聶隱娘說:「汝今劍術
已成,而道心未堅。」但是難道唯有忍心下手才謂「堅」?聶隱娘最終找到另一條道路,
便是對關係的斷捨離。我某日忽然想起,電影中竟只有磨鏡少年曾喚過聶窈「隱娘」(且
沒有打字幕),其他所有人物都稱她的名——「阿窈」或「窈七」——「姓名」本身就隱
含著關係性,例如聽到田季安稱呼將士「聶政」時,我們會猜想聶政和聶隱娘的關係;聽
到「田興」的姓名時,我們則會猜想田興和田季安的關係。於是人物關係雖然模糊,卻也
有了猜想的依據和空間。「姓」代表著家族關係,稱呼「名」則表現了關係的親暱。每個
稱呼聶隱娘真名的人,都和她又既定的密切關聯,那是一種不能輕易切割斬斷的關係性。
然而,真正的孤獨是與他人有所關聯,卻彷若失去關係。青鸞舞鏡的痛苦,是因為旁觀者
竟是自己原本親近的人。
和隱娘沒有既定親近關係的,只有瑚姬和磨鏡少年。
聶政與田興遭襲時,隱娘是否其實一直在某處看著?是因為毫無關係的磨鏡少年出現
搭救,陷入危險,隱娘才現身解圍?而瑚姬和田季安在層層帷幕後對話時,鏡頭一直都像
隱娘的凝視,瑚姬中咒時也是如此,於是隱娘總在真正需要的時刻悄然出現。隱娘顯然不
是好萊塢電影中在臨門一腳解救大家的那種英雄角色,電影處處都可以感受到隱娘的凝視
,她像一隻棲在暗處的鴞,心裡暗暗忖著什麼,直到心意已決,才無聲地俯衝而下。
隱娘救的,是傾聽自己的故事後當下便說「替窈七不平」的瑚姬,而不是為了田季安
;是不考慮自身性命就兩肋插刀的磨鏡少年,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父親。聶隱娘接受了磨鏡
少年替她敷藥,而不是其他人,那是一種全然從零開始的關係,了無任何既有的關聯。從
零開始,卻能感受到一種相知、相惜,這是否才是一個人從塞外來的瑚姬,與一個人從日
本來的磨鏡少年,帶給隱娘的感受?隱娘是否看見,一個人,也能找到同類;一個人,也
有活得自由的可能。
隱娘最後與磨鏡少年一道走向他方,片尾音樂的嗩吶聲裊裊上升,彷彿一陣風起,隱
娘終於捨棄眷養的籠、離開久棲的枝,懷抱自己的決絕之心,乘風扶搖而去,終成自由之
鳥。
--
補充:最後不得不說,《刺客聶隱娘》的畫面真的太美,沒有一個鏡頭是浪費的,簡直每
分每秒都可以當劇照!
Lifescape/生活風景:http://kminor-mao.blogspot.tw/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Freda
at 2015-10-14T21:57
at 2015-10-14T21:57

By Christine
at 2015-10-18T06:40
at 2015-10-18T06:40

By Linda
at 2015-10-20T08:58
at 2015-10-20T08:58

By Rosalind
at 2015-10-21T12:49
at 2015-10-21T12:49

By Sierra Rose
at 2015-10-25T16:54
at 2015-10-25T16:54

By Hedda
at 2015-10-28T13:47
at 2015-10-28T13:47

By Una
at 2015-11-01T19:31
at 2015-11-01T19:31

By Skylar Davis
at 2015-11-02T03:55
at 2015-11-02T03:55

By Xanthe
at 2015-11-04T01:19
at 2015-11-04T01:19

By Christine
at 2015-11-04T23:04
at 2015-11-04T23:04

By Cara
at 2015-11-07T16:33
at 2015-11-07T16:33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5-11-11T08:56
at 2015-11-11T08:56

By Sandy
at 2015-11-11T21:56
at 2015-11-11T21:56

By Annie
at 2015-11-16T14:07
at 2015-11-16T14:07
Related Posts
《高年級實習生》重新發現老事物的價值

By Dorothy
at 2015-10-11T22:09
at 2015-10-11T22:09
「暴亂夜」('71) - 暴亂的荒謬與虛無

By Tristan Cohan
at 2015-10-11T21:52
at 2015-10-11T21:52
百日告別

By Ida
at 2015-10-11T21:48
at 2015-10-11T21:48
馬拉拉爭受教權紀錄片 首映給倫敦影展

By Ophelia
at 2015-10-11T21:47
at 2015-10-11T21:47
影聞其詳/金棕櫚、金獅、金熊與金馬

By Ina
at 2015-10-11T21:40
at 2015-10-11T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