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導演等抵印度參加影展 - 台灣

By Isabella
at 2010-11-29T22:08
at 2010-11-29T22:08
Table of Contents
原來標題:台灣導演等抵印度參加影展
新聞來源: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1270208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27日專電)導演萬仁、李崗、侯季然、王育麟、劉梓潔、
新科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吳朋奉,已分抵印度新德里和果阿;明天會合後,將組台
灣代表團,出席「台灣新浪潮電影展」開幕式。
第41屆印度國際影展 (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of India,IFFI)特別企劃「台
灣新浪潮電影展」(Taiwanese New Wave Package),明天晚間特別安排映演「茱麗
葉」、「兒子的大玩偶」兩部開幕片。其中「茱麗葉」為台灣之外,全球首映。
由於2片都是三段式影片,觀眾將可比較近30年來台灣新浪潮電影發展情況。
「台灣新浪潮電影展」28日至12月2日在IFFI舉辦地果阿(Goa)省巴拿吉(Panaji)
登場。 2部開幕片之外,活動還將映演「光陰的故事」、「愛情萬歲」、「飲食男女
」、「小畢的故事」、「童年往事」、「青梅竹馬」。
5位導演及吳朋奉受邀前往影展舉辦地點果阿省巴拿吉參加開幕典禮、以及29日下午
的「台灣新浪潮電影論壇」。主辦單位並安排於30日為台灣代表團召開記者會。
電影「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製片詹婷怡,25日抵新德里後,已參觀紅堡、霍馬永
陵(Humayun's Tomb)、印度門等新德里知名景點。兩人還特地前往本地傳統市集體
驗民情風俗;傍晚更進電影院觀賞寶萊塢電影。
王育麟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感覺印度電影「蠻熱鬧、通俗」。惟因今天電影院內觀眾
不多,看不出印度觀眾對電影的反應。不過他認為,印度不愧是全球製片量首屈一指
的國家,電影技術的運用蠻成熟的。
萬仁、李崗下午抵新德里; 4人晚間赴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翁文祺官邸晚宴,明天一
早將和翁文祺及駐印代表處新聞組組長嚴竹蓮搭機赴果阿省;再與已經抵達當地的侯
季然、劉梓潔、吳朋奉會合,組成陣容堅強的台灣代表團,出席盛會。
原來標題:社會轉變 寶萊塢或有新浪潮
新聞來源: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1280173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特稿)本屆印度國際影展特別企劃「台灣新浪潮電影展」
。受邀出席開幕典禮的導演萬仁認為,印度社會近幾年急速轉變,電影呈現方式有可
能發生變化,「或許也會出現1個新浪潮」。
回顧台灣新浪潮電影發展歷程,導演李崗在新德里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戒嚴時期,瓊
瑤式愛情或大中國文化概念的內容為電影主流題材,與民眾生活脫節。直到快解嚴前
幾年,才有導演開始以成長過程中真實記憶,拍攝新寫實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迭獲
大獎,使新浪潮電影在台灣蔚為風潮。
台灣的電影後來面臨商業與藝術電影之爭;好萊塢電影大舉登台後,電影業被徹底擊
垮。直到2008年,終於又出現幾部通俗商業類型國片,市場也稍微熱起來。不過在台
灣電影業回溫之際,好萊塢之外,中國電影也已興起。李崗說,國片回溫情況能否持
續,有待觀察。
第41屆印度國際影展 (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of India,IFFI)特別企劃「台
灣新浪潮電影展」(Taiwanese New Wave Package),共播映 8部國片。28日晚間放
映的 2部開幕片「兒子的大玩偶」和「茱麗葉」,發行時間相隔27年,又都是三段式
影片,正好呈現這段時期台灣電影發展的大概面貌。
「台灣新浪潮電影展」對於蓬勃的印度電影工業,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導演萬仁表示,寶萊塢電影充斥歌舞片,與30年前以文藝、愛情片為主的台灣電影類
型相似。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是當前印度與30年前台灣最類似的部分。在這
個階段,民眾因生活空虛,以致完全寄託於脫離現實的電影情節,在台灣為三廳電影
(場景不脫客廳、飯廳、咖啡廳),印度則是歌舞片。
過去數10年,印度社會的改變其實並不大;然而,這幾年則急速轉變。萬仁認為,正
是這個階段,印度電影的呈現方式有可能變化,「或許他們也會出現1個新浪潮」。
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展迭創佳績,已吸引印度關注。不過,萬仁認為,印度人對台灣電
影其實還是很陌生。這次IFFI選擇播映 8部台灣電影,從近30年前「光陰的故事」、
「兒子的大玩偶」,到最新的「茱麗葉」,藉此瞭解台灣電影,很有意義。
導演王育麟則認為,印度電影劇情很簡單,觀眾重覆看了數10年,還是會跟著電影哭
、笑,這是很有趣的特色。
他所執導的「父後七日」為本屆印度國際影展觀摩片。他說,電影之前已在香港、韓
國、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地播映,各地觀眾對於電影的理解不一。由於印度教人口
佔印度人口逾 8成,王育麟認為,影片所傳達的生死觀,對於相信萬物皆有神、萬物
一體的印度人來說,應該很能夠理解。
「台灣新浪潮電影展」28日晚間開幕後,將在IFFI舉辦地果阿 (Goa)省巴拿吉
(Panaji),持續進行到12月 2日。3位導演下午已與另外2位導演侯季然、劉梓潔,
以及新科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吳朋奉在當地會合,將共同參加IFFI舉辦的一系列台
灣電影活動。
--
新聞來源: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1270208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27日專電)導演萬仁、李崗、侯季然、王育麟、劉梓潔、
新科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吳朋奉,已分抵印度新德里和果阿;明天會合後,將組台
灣代表團,出席「台灣新浪潮電影展」開幕式。
第41屆印度國際影展 (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of India,IFFI)特別企劃「台
灣新浪潮電影展」(Taiwanese New Wave Package),明天晚間特別安排映演「茱麗
葉」、「兒子的大玩偶」兩部開幕片。其中「茱麗葉」為台灣之外,全球首映。
由於2片都是三段式影片,觀眾將可比較近30年來台灣新浪潮電影發展情況。
「台灣新浪潮電影展」28日至12月2日在IFFI舉辦地果阿(Goa)省巴拿吉(Panaji)
登場。 2部開幕片之外,活動還將映演「光陰的故事」、「愛情萬歲」、「飲食男女
」、「小畢的故事」、「童年往事」、「青梅竹馬」。
5位導演及吳朋奉受邀前往影展舉辦地點果阿省巴拿吉參加開幕典禮、以及29日下午
的「台灣新浪潮電影論壇」。主辦單位並安排於30日為台灣代表團召開記者會。
電影「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製片詹婷怡,25日抵新德里後,已參觀紅堡、霍馬永
陵(Humayun's Tomb)、印度門等新德里知名景點。兩人還特地前往本地傳統市集體
驗民情風俗;傍晚更進電影院觀賞寶萊塢電影。
王育麟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感覺印度電影「蠻熱鬧、通俗」。惟因今天電影院內觀眾
不多,看不出印度觀眾對電影的反應。不過他認為,印度不愧是全球製片量首屈一指
的國家,電影技術的運用蠻成熟的。
萬仁、李崗下午抵新德里; 4人晚間赴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翁文祺官邸晚宴,明天一
早將和翁文祺及駐印代表處新聞組組長嚴竹蓮搭機赴果阿省;再與已經抵達當地的侯
季然、劉梓潔、吳朋奉會合,組成陣容堅強的台灣代表團,出席盛會。
原來標題:社會轉變 寶萊塢或有新浪潮
新聞來源: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1280173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新德里特稿)本屆印度國際影展特別企劃「台灣新浪潮電影展」
。受邀出席開幕典禮的導演萬仁認為,印度社會近幾年急速轉變,電影呈現方式有可
能發生變化,「或許也會出現1個新浪潮」。
回顧台灣新浪潮電影發展歷程,導演李崗在新德里對中央社記者表示,戒嚴時期,瓊
瑤式愛情或大中國文化概念的內容為電影主流題材,與民眾生活脫節。直到快解嚴前
幾年,才有導演開始以成長過程中真實記憶,拍攝新寫實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迭獲
大獎,使新浪潮電影在台灣蔚為風潮。
台灣的電影後來面臨商業與藝術電影之爭;好萊塢電影大舉登台後,電影業被徹底擊
垮。直到2008年,終於又出現幾部通俗商業類型國片,市場也稍微熱起來。不過在台
灣電影業回溫之際,好萊塢之外,中國電影也已興起。李崗說,國片回溫情況能否持
續,有待觀察。
第41屆印度國際影展 (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of India,IFFI)特別企劃「台
灣新浪潮電影展」(Taiwanese New Wave Package),共播映 8部國片。28日晚間放
映的 2部開幕片「兒子的大玩偶」和「茱麗葉」,發行時間相隔27年,又都是三段式
影片,正好呈現這段時期台灣電影發展的大概面貌。
「台灣新浪潮電影展」對於蓬勃的印度電影工業,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導演萬仁表示,寶萊塢電影充斥歌舞片,與30年前以文藝、愛情片為主的台灣電影類
型相似。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是當前印度與30年前台灣最類似的部分。在這
個階段,民眾因生活空虛,以致完全寄託於脫離現實的電影情節,在台灣為三廳電影
(場景不脫客廳、飯廳、咖啡廳),印度則是歌舞片。
過去數10年,印度社會的改變其實並不大;然而,這幾年則急速轉變。萬仁認為,正
是這個階段,印度電影的呈現方式有可能變化,「或許他們也會出現1個新浪潮」。
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展迭創佳績,已吸引印度關注。不過,萬仁認為,印度人對台灣電
影其實還是很陌生。這次IFFI選擇播映 8部台灣電影,從近30年前「光陰的故事」、
「兒子的大玩偶」,到最新的「茱麗葉」,藉此瞭解台灣電影,很有意義。
導演王育麟則認為,印度電影劇情很簡單,觀眾重覆看了數10年,還是會跟著電影哭
、笑,這是很有趣的特色。
他所執導的「父後七日」為本屆印度國際影展觀摩片。他說,電影之前已在香港、韓
國、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地播映,各地觀眾對於電影的理解不一。由於印度教人口
佔印度人口逾 8成,王育麟認為,影片所傳達的生死觀,對於相信萬物皆有神、萬物
一體的印度人來說,應該很能夠理解。
「台灣新浪潮電影展」28日晚間開幕後,將在IFFI舉辦地果阿 (Goa)省巴拿吉
(Panaji),持續進行到12月 2日。3位導演下午已與另外2位導演侯季然、劉梓潔,
以及新科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吳朋奉在當地會合,將共同參加IFFI舉辦的一系列台
灣電影活動。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國片「戀愛恐慌症」徵求臨演

By Elizabeth
at 2010-11-27T20:07
at 2010-11-27T20:07
蔡明亮與巴西影迷分享創作心得

By Puput
at 2010-11-27T15:04
at 2010-11-27T15:04
巴黎回顧楊德昌遺作

By Emily
at 2010-11-27T14:50
at 2010-11-27T14:50
國片起飛?李烈悲觀

By Genevieve
at 2010-11-27T14:44
at 2010-11-27T14:44
拍寬神傳?陳志寬盼李安執導

By Megan
at 2010-11-27T14:34
at 2010-11-27T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