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監獄實驗 - 或許你只是沒機會變壞 - 電影
By Rosalind
at 2016-04-12T19:27
at 2016-04-12T19:27
Table of Contents
◎《史丹佛監獄實驗》(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 或許你只是沒機會變壞
圖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1448614
念過心理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1971年夏天,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Zimbardo做的知名實驗。他找來自願的24名男學生,依據抽籤結果,分別扮
演囚犯與獄卒的角色,預計在模擬監獄中度過兩周,但事情很快就失控了。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此實驗的電影版本。本片雖非紀錄片,但已力求接近
真實狀況,劇本是根據Zimbardo的著作"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改編,對話使用了不少當年的
真實對白,敘事方式盡量從旁觀者角度出發,並未特別感情用事。這手法非
常適合本片主題,因為它本身已經夠可怕,完全不需要加油添醋,用冷靜觀
察的態度更能顯現真實感。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個會讓人對人性感到害怕的實驗,如果你曾懷疑過
納粹集中營、美軍在Abu Ghraib虐囚事件等等離譜的事情怎會發生,那麼看
過這實驗後你會覺得人類文明現在還存在簡直是好狗運。
原來,把善良人性去除的方式竟如此簡單,而且非常快。這群史丹佛高材生
被分為囚犯與獄卒,囚犯被去除所有個人特徵,沒了名字只剩編號,戴上腳
鏈,穿著長版裙裝;獄卒穿著卡其衣褲,配發警棍與太陽眼鏡,囚犯需以職
稱來稱呼獄卒。結果大家很快就「入戲」了,不到一天已像個貨真價實的監
獄。當我看到電影字幕出現"Day 2"時簡直嚇壞了,不敢相信這樣才過了一
天。
在實驗之初的訪問中,自願者裡幾乎沒人想當獄卒,因為當囚犯聽起來比較
閒,而且「沒人喜歡獄卒」。沒想到只要一給他們機會,就會很自在地成為
自己討厭的人。獄卒們一開始只是「牛刀小試」,但當他們發現,小小欺負
一下囚犯也不會被上頭制止之後,越來越過分,簡直玩上癮了。
這頭當權者有了權力就會濫用,那頭被壓迫的人自然氣憤想反抗。當權者又
用更激烈恐怖的方式壓迫,反抗者情緒與行為更為暴戾,陷入惡的輪迴,每
況愈下。而當最激烈反抗的都被消滅後,剩下的人們不管遭遇再惡劣的對待
,也只能服從當權者,最後所有人都被其指派的角色完全限定住,成為命運
的俘虜。而決定片中學生們命運的因素,不過只是丟銅板而已。
或許,人類自認在「扮演」某角色時,容易對所作所為產生距離感,認為自
己「只是在做好工作」,所以可以更殘酷、更狠,也不認為有錯,因為這只
是扮好角色、盡忠職守,一切不是自己的決定,例如納粹集中營裡那些做出
恐怖行為的平凡人。
只能說,環境對人的影響太大了。如果你自認是個好人,可能要感謝老天給
你不差的環境讓你當好人,因為社會制度、規矩以及所處的階層,對人有極
大的影響力。沒有人能說「如果我是他,我絕不會那樣」,就像史丹佛的監
獄實驗裡,這群年輕的史丹佛大學學生應該也沒人認為自己會是「壞人」、
或會對霸凌事件袖手旁觀。或許的確要經歷過,才明白自己在某些情況下,
會變成多壞的人,我們只是沒機會了解另一面的自己。也因此,咱們老是聽
到「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句話。
甚至,改變的不只是被實驗的對象,就連實驗主導者的心理狀態也被深深影
響,無法自拔,Zimbardo教授似乎被學生們的誇張行為迷住了,他不考慮孩
子們的心理健康,不想喊停,模擬的監獄變得真實,他心理上則成為貨真價
實的典獄長。
在博士的顧問群中,有一位Fletcher曾在真正的監獄San Quentin待過十七
年,他後來對博士說的話,幾乎可以總結整個實驗最可怕之處:"It was an
experiment. I went along with it, but I really hate myself right
now...Back in that room I became everything I've hated for so long
and I let it happen. And I enjoy it. You can't possibly understand
how it makes me feel." 總而言之,他終於發現自己也有潛力成為當年曾
深深痛恨的那種人,甚至還能樂在其中。所以,希望我們沒有機會考驗人性
,否則人類輸定了。
《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年輕演員們都是一時之選,包括許多新一代的潛力男
星,例如《凱文怎麼了》、《壁花男孩》的Ezra Miller,《移動迷宮》的
李基弘,《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的Thomas Mann,《泥土》的Tye
Sheridan等等。年輕演員中最搶眼的是Michael Angarano,他起先只是個普
通年輕人,但當了獄卒之後,開始操起南方口音,模仿60年代電影《鐵窗喋
血》(Cool Hand Luke)裡面百般折磨保羅紐曼的Strother Martin,被大家
暱稱為「約翰韋恩」,那種彷彿壓迫已久的噬血慾望,就這麼冒了出來,是
令人難忘的演出。
Bill Crudup當年演出《成名在望》之後,未如預料一般走紅,並且演技常
常被浪費,但他是很有實力的,例如在《史丹佛監獄實驗》裡面飾演的
Zimbardo教授一角,即使態度強硬,但眼神中經常透露出心中掙扎,明知道
實驗已經失控,卻又像個瘋狂科學家一樣停不下來。是Crudup的演出,讓這
個幾乎如反派一般的角色,能有讓人理解、同情之處。
《史丹佛監獄實驗》不是一部能讓人開心的片,它陳述了人們通常不想面對
的事實,但或許只有從了解與面對人類「惡」的潛力,才能得到預防壞事發
生的解藥。
對此實驗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http://www.prisonexp.org/
裡面"The Story"的部分有許多實驗的資料,包括發生的細節、照片與真實
影像等等。
--
我的部落格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izzyFilmChat
--
圖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1448614
念過心理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1971年夏天,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Zimbardo做的知名實驗。他找來自願的24名男學生,依據抽籤結果,分別扮
演囚犯與獄卒的角色,預計在模擬監獄中度過兩周,但事情很快就失控了。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此實驗的電影版本。本片雖非紀錄片,但已力求接近
真實狀況,劇本是根據Zimbardo的著作"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改編,對話使用了不少當年的
真實對白,敘事方式盡量從旁觀者角度出發,並未特別感情用事。這手法非
常適合本片主題,因為它本身已經夠可怕,完全不需要加油添醋,用冷靜觀
察的態度更能顯現真實感。
《史丹佛監獄實驗》是一個會讓人對人性感到害怕的實驗,如果你曾懷疑過
納粹集中營、美軍在Abu Ghraib虐囚事件等等離譜的事情怎會發生,那麼看
過這實驗後你會覺得人類文明現在還存在簡直是好狗運。
原來,把善良人性去除的方式竟如此簡單,而且非常快。這群史丹佛高材生
被分為囚犯與獄卒,囚犯被去除所有個人特徵,沒了名字只剩編號,戴上腳
鏈,穿著長版裙裝;獄卒穿著卡其衣褲,配發警棍與太陽眼鏡,囚犯需以職
稱來稱呼獄卒。結果大家很快就「入戲」了,不到一天已像個貨真價實的監
獄。當我看到電影字幕出現"Day 2"時簡直嚇壞了,不敢相信這樣才過了一
天。
在實驗之初的訪問中,自願者裡幾乎沒人想當獄卒,因為當囚犯聽起來比較
閒,而且「沒人喜歡獄卒」。沒想到只要一給他們機會,就會很自在地成為
自己討厭的人。獄卒們一開始只是「牛刀小試」,但當他們發現,小小欺負
一下囚犯也不會被上頭制止之後,越來越過分,簡直玩上癮了。
這頭當權者有了權力就會濫用,那頭被壓迫的人自然氣憤想反抗。當權者又
用更激烈恐怖的方式壓迫,反抗者情緒與行為更為暴戾,陷入惡的輪迴,每
況愈下。而當最激烈反抗的都被消滅後,剩下的人們不管遭遇再惡劣的對待
,也只能服從當權者,最後所有人都被其指派的角色完全限定住,成為命運
的俘虜。而決定片中學生們命運的因素,不過只是丟銅板而已。
或許,人類自認在「扮演」某角色時,容易對所作所為產生距離感,認為自
己「只是在做好工作」,所以可以更殘酷、更狠,也不認為有錯,因為這只
是扮好角色、盡忠職守,一切不是自己的決定,例如納粹集中營裡那些做出
恐怖行為的平凡人。
只能說,環境對人的影響太大了。如果你自認是個好人,可能要感謝老天給
你不差的環境讓你當好人,因為社會制度、規矩以及所處的階層,對人有極
大的影響力。沒有人能說「如果我是他,我絕不會那樣」,就像史丹佛的監
獄實驗裡,這群年輕的史丹佛大學學生應該也沒人認為自己會是「壞人」、
或會對霸凌事件袖手旁觀。或許的確要經歷過,才明白自己在某些情況下,
會變成多壞的人,我們只是沒機會了解另一面的自己。也因此,咱們老是聽
到「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這句話。
甚至,改變的不只是被實驗的對象,就連實驗主導者的心理狀態也被深深影
響,無法自拔,Zimbardo教授似乎被學生們的誇張行為迷住了,他不考慮孩
子們的心理健康,不想喊停,模擬的監獄變得真實,他心理上則成為貨真價
實的典獄長。
在博士的顧問群中,有一位Fletcher曾在真正的監獄San Quentin待過十七
年,他後來對博士說的話,幾乎可以總結整個實驗最可怕之處:"It was an
experiment. I went along with it, but I really hate myself right
now...Back in that room I became everything I've hated for so long
and I let it happen. And I enjoy it. You can't possibly understand
how it makes me feel." 總而言之,他終於發現自己也有潛力成為當年曾
深深痛恨的那種人,甚至還能樂在其中。所以,希望我們沒有機會考驗人性
,否則人類輸定了。
《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年輕演員們都是一時之選,包括許多新一代的潛力男
星,例如《凱文怎麼了》、《壁花男孩》的Ezra Miller,《移動迷宮》的
李基弘,《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的Thomas Mann,《泥土》的Tye
Sheridan等等。年輕演員中最搶眼的是Michael Angarano,他起先只是個普
通年輕人,但當了獄卒之後,開始操起南方口音,模仿60年代電影《鐵窗喋
血》(Cool Hand Luke)裡面百般折磨保羅紐曼的Strother Martin,被大家
暱稱為「約翰韋恩」,那種彷彿壓迫已久的噬血慾望,就這麼冒了出來,是
令人難忘的演出。
Bill Crudup當年演出《成名在望》之後,未如預料一般走紅,並且演技常
常被浪費,但他是很有實力的,例如在《史丹佛監獄實驗》裡面飾演的
Zimbardo教授一角,即使態度強硬,但眼神中經常透露出心中掙扎,明知道
實驗已經失控,卻又像個瘋狂科學家一樣停不下來。是Crudup的演出,讓這
個幾乎如反派一般的角色,能有讓人理解、同情之處。
《史丹佛監獄實驗》不是一部能讓人開心的片,它陳述了人們通常不想面對
的事實,但或許只有從了解與面對人類「惡」的潛力,才能得到預防壞事發
生的解藥。
對此實驗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http://www.prisonexp.org/
裡面"The Story"的部分有許多實驗的資料,包括發生的細節、照片與真實
影像等等。
--
我的部落格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izzyFilmChat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Thomas
at 2016-04-13T19:55
at 2016-04-13T19:55
By Regina
at 2016-04-17T21:22
at 2016-04-17T21:22
By Enid
at 2016-04-18T10:31
at 2016-04-18T10:31
By Emma
at 2016-04-20T20:56
at 2016-04-20T20:56
By Callum
at 2016-04-21T18:30
at 2016-04-21T18:30
By Damian
at 2016-04-26T14:19
at 2016-04-26T14:19
By Mia
at 2016-04-27T00:39
at 2016-04-27T00:39
By David
at 2016-04-28T16:02
at 2016-04-28T16:02
By Adele
at 2016-04-29T19:06
at 2016-04-29T19:06
Related Posts
日本電影水準很低......
By James
at 2016-04-12T18:47
at 2016-04-12T18:47
今晚《與森林共舞》國賓微風一張!
By Sarah
at 2016-04-12T18:46
at 2016-04-12T18:46
失控謊言
By Andy
at 2016-04-12T18:25
at 2016-04-12T18:25
請問看 科洛弗10號地窖 會頭暈嗎?
By Caroline
at 2016-04-12T18:11
at 2016-04-12T18:11
日本電影水準很低......
By Charlotte
at 2016-04-12T18:10
at 2016-04-12T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