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傳統?回顧分析克里斯多福諾蘭堅持 - Nolan
By Bethany
at 2018-12-08T10:34
at 2018-12-08T10:34
Table of Contents
[專題] 堅持傳統?回顧分析克里斯多福諾蘭堅持使用底片的原因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現在台灣已經幾乎看不到由膠卷播映的影廳了,從過去一捲一捲的膠
卷拷貝到現在越來越小的數位拷貝(DCP, Digital Cinema Package),全世界的電影產
業也在 2010 年後快速的數位化,不僅你再也不會用底片相機拍照,拍電影也從底片攝影
機轉換成各式擁有高科技的數位攝影機,不過這其中當然有一些異類,對於傳統的堅持總
有自己一套想法,就如同威士忌高原騎士蒸餾廠一樣,在 2018 年的今日,依舊保持著手
工翻麥製程,讓這個位於北緯 59 度的奧克尼群島之上、全世界最北的蒸餾廠多年來保有
難以超越的風味;而在電影製作上,誰能比克里斯多福諾蘭更用盡心力提倡傳統膠卷(底
片)的無可取代性?回顧這些年來數位科技的大舉入侵,電影創作的門檻雖然下降、造就
更多創作者可以進入影像創作的領域,而在說故事的技法上,硬體也成為了另一個讓自己
作品與他人不同的重要領域,而為什麼膠卷對於某些導演如此重要?他們的差異又是如何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
別忘了,電影在商業與產業之外,也是一門藝術
底片復興的巨大運動大約發生在 2014 年的時候,起因是柯達公司的電影膠卷製造廠的關
閉危機,由於比起數位,膠卷必須花費更高額費用,在技術上從拍攝到沖洗都有著不低的
門檻,在 2006 至 2014 年之間,膠卷銷售量的跌幅高達96%,14 年的坎城影展《黑色追
緝令》(Pulp Fiction)上映屆滿 20 周年,而這部片是整個影展中唯一以膠捲播映的,
昆丁當時即斬釘截鐵地說:「就我看來,數位放映如同電影的輓歌。電影若不能以35釐米
底片呈現,那人們不過是在電影院中看電視。」而對於柯達公司而言,執行者也表示必須
盡可能與各方協調以尋求解決辦法。
前期跳出來呼籲的導演其中包括了馬丁史考西斯(Martin Scorsese),他表示電影縱然
是一個產業、一個商業行為,但電影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年輕一輩的電影創作者依舊需要
透過過往的製作方法、元素、過程去學習這門藝術形態,底片無法被完全抹去,而向來對
於電影傳統技法相當沈迷的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可以說是最知名的膠
卷守護者,不但持續使用底片拍片,更追求底片的各種可能性。
數位無法超越膠卷的畫面
「膠卷代表著電影拍攝技術的黃金規格」諾蘭先前在奧斯卡科學技術獎(Scientific &
Technical Academy Awards)的頒獎典禮上曾如此形容膠卷。在 2014 年 3 月的全國影
院(Cinema-Con)大會上,諾蘭向與會者闡明了他對膠捲的支持。「我承認,我對新科技
的確非常著迷。但前提是,它必須超越之前的技術。」他認為 35 釐米底片能夠呈現的畫
面,在目前來說仍是數位攝影無法匹敵的。
導演確實知道兩者之間的差異,不過觀眾呢?曾經執導《金牌特務》(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的導演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就曾表示縱然他知道底片比數為還
有美麗,不過基於成本的的考量加上戲院播映技術的下降與家庭娛樂設備的增進,觀眾並
不瞭解彼此之間的真實差異。到了 2015 年的日舞影展,首次出現沒有任何 35 釐米的作
品放映,日舞播映技術總監荷登派恩(Holden Payne)當時感慨的表示:「35 釐米依舊
會是一個非常棒的保存影像格式,可惜今年一部都沒有了,它代表了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但底片始終是一個美麗格式。」
然而,事情慢慢開始有了些微的轉機,就在諾蘭大力倡導這件事同時展開了一連串的研討
會下,2015 年好萊塢的幾個製作公司與柯達簽訂合約,確保目前計畫中要拍攝的電影,
都有足夠的底片可以拍攝,諾蘭也指出數位與膠卷之間必須共存而非對立。柯達公司的總
裁傑夫克拉克(Jeff Clarke)也對膠卷的生存信心喊話:「儘管我們一直都還是虧損的
狀態,藝術層面上底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將會竭盡所能,我們也相信屬於底片的時代將
會再次到來。」
這個時代並沒有讓我們等太久,同年底的《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在使用了柯達公司 65 釐米的底片拍攝後接連帶動了整個底片的復興運動
,也讓柯達的財務狀況從一年 1 億美金的虧損到 2016 年的重新開始獲利,柯達公司的
娛樂與廣告底片部門負責人安德魯伊凡斯基(Andrew Evenski)表示:「大家開始回到底
片的媒材讓我們再次獲得商業上的成功,當然最主要是因為底片不可取代的美感,底片看
起來自然多了。」
使用膠卷比較昂貴是一個謬論
底片的沒落有很大的原因可能在於費用的昂貴,不過所有的開銷與成本都只是屬於電影製
作的一個環節,「不論你的製作預算是多少,你所付出的都是為了觀眾以及他們觀賞電影
的費用,這是不可辯駁的,所以無法支付底片這樣的想法,只是一種謬論。」簡單來說,
雖然諾蘭的電影隨便都是上看億元美金的製作與票房收入,但「底片膠卷」就是製作電影
的眾多環節裡面的一塊,身為創作者你可以把這塊領域當作你的主要創作疆域,然而諾蘭
也非常表明的認為使用膠卷並不會比較昂貴:「關於價格這件事情,根本就是一個謬論。
我拍片比起那些跟我拍同樣規模,但使用數位的導演比起來更便宜,因為拍攝數位根本沒
有效率可言,也根本省不了錢。
膠卷依舊是最貼近電影本質的拍攝方式
2014 年《黑色追緝令》在坎城影展以底片作為 20 週年的放映,當時的膠卷看似已經是
夕陽產業,但在 2018 年的坎城影展,諾蘭卻帶來了《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原版膠卷拷貝,卻造成了巨大迴響,甚至在全球做 50 週年的限量上映
,更重要的是從創作者之外,讓更多更多的觀眾瞭解電影與膠卷之間的密切關係,就算如
馬修范恩所說,我們觀察不出來其中的差異,但在觀念上我們始終必須知道電影作為八大
藝術的集成,在成本、預算、票房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藝術價值與作者透過這個景框呈現
出多元的視覺再現,因為「底片是最接近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它是最讓人身歷其境、感同
身受的。」
從先前的北歐神話到符號解析,高原騎士威士忌的製程方式才是讓大家對他愛不釋手的主
要原因,除了石楠花泥煤味、高級雪莉桶以及得天獨厚的天然氣候外,至今依舊維持手工
翻麥的堅持,就如同克里斯多福諾蘭在這個科技技術不斷更新的產業中,總是找到自己無
法撼動的心中思想,靠著自己對膠卷的執著,在 4 年之間不僅改變了更多導演加入他的
行列,也身體力行的為這場復興運動帶來更巨大的影響力。
https://www.hypesphere.com/news/16146
--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現在台灣已經幾乎看不到由膠卷播映的影廳了,從過去一捲一捲的膠
卷拷貝到現在越來越小的數位拷貝(DCP, Digital Cinema Package),全世界的電影產
業也在 2010 年後快速的數位化,不僅你再也不會用底片相機拍照,拍電影也從底片攝影
機轉換成各式擁有高科技的數位攝影機,不過這其中當然有一些異類,對於傳統的堅持總
有自己一套想法,就如同威士忌高原騎士蒸餾廠一樣,在 2018 年的今日,依舊保持著手
工翻麥製程,讓這個位於北緯 59 度的奧克尼群島之上、全世界最北的蒸餾廠多年來保有
難以超越的風味;而在電影製作上,誰能比克里斯多福諾蘭更用盡心力提倡傳統膠卷(底
片)的無可取代性?回顧這些年來數位科技的大舉入侵,電影創作的門檻雖然下降、造就
更多創作者可以進入影像創作的領域,而在說故事的技法上,硬體也成為了另一個讓自己
作品與他人不同的重要領域,而為什麼膠卷對於某些導演如此重要?他們的差異又是如何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
別忘了,電影在商業與產業之外,也是一門藝術
底片復興的巨大運動大約發生在 2014 年的時候,起因是柯達公司的電影膠卷製造廠的關
閉危機,由於比起數位,膠卷必須花費更高額費用,在技術上從拍攝到沖洗都有著不低的
門檻,在 2006 至 2014 年之間,膠卷銷售量的跌幅高達96%,14 年的坎城影展《黑色追
緝令》(Pulp Fiction)上映屆滿 20 周年,而這部片是整個影展中唯一以膠捲播映的,
昆丁當時即斬釘截鐵地說:「就我看來,數位放映如同電影的輓歌。電影若不能以35釐米
底片呈現,那人們不過是在電影院中看電視。」而對於柯達公司而言,執行者也表示必須
盡可能與各方協調以尋求解決辦法。
前期跳出來呼籲的導演其中包括了馬丁史考西斯(Martin Scorsese),他表示電影縱然
是一個產業、一個商業行為,但電影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年輕一輩的電影創作者依舊需要
透過過往的製作方法、元素、過程去學習這門藝術形態,底片無法被完全抹去,而向來對
於電影傳統技法相當沈迷的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可以說是最知名的膠
卷守護者,不但持續使用底片拍片,更追求底片的各種可能性。
數位無法超越膠卷的畫面
「膠卷代表著電影拍攝技術的黃金規格」諾蘭先前在奧斯卡科學技術獎(Scientific &
Technical Academy Awards)的頒獎典禮上曾如此形容膠卷。在 2014 年 3 月的全國影
院(Cinema-Con)大會上,諾蘭向與會者闡明了他對膠捲的支持。「我承認,我對新科技
的確非常著迷。但前提是,它必須超越之前的技術。」他認為 35 釐米底片能夠呈現的畫
面,在目前來說仍是數位攝影無法匹敵的。
導演確實知道兩者之間的差異,不過觀眾呢?曾經執導《金牌特務》(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的導演馬修范恩(Matthew Vaughn)就曾表示縱然他知道底片比數為還
有美麗,不過基於成本的的考量加上戲院播映技術的下降與家庭娛樂設備的增進,觀眾並
不瞭解彼此之間的真實差異。到了 2015 年的日舞影展,首次出現沒有任何 35 釐米的作
品放映,日舞播映技術總監荷登派恩(Holden Payne)當時感慨的表示:「35 釐米依舊
會是一個非常棒的保存影像格式,可惜今年一部都沒有了,它代表了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但底片始終是一個美麗格式。」
然而,事情慢慢開始有了些微的轉機,就在諾蘭大力倡導這件事同時展開了一連串的研討
會下,2015 年好萊塢的幾個製作公司與柯達簽訂合約,確保目前計畫中要拍攝的電影,
都有足夠的底片可以拍攝,諾蘭也指出數位與膠卷之間必須共存而非對立。柯達公司的總
裁傑夫克拉克(Jeff Clarke)也對膠卷的生存信心喊話:「儘管我們一直都還是虧損的
狀態,藝術層面上底片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將會竭盡所能,我們也相信屬於底片的時代將
會再次到來。」
這個時代並沒有讓我們等太久,同年底的《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在使用了柯達公司 65 釐米的底片拍攝後接連帶動了整個底片的復興運動
,也讓柯達的財務狀況從一年 1 億美金的虧損到 2016 年的重新開始獲利,柯達公司的
娛樂與廣告底片部門負責人安德魯伊凡斯基(Andrew Evenski)表示:「大家開始回到底
片的媒材讓我們再次獲得商業上的成功,當然最主要是因為底片不可取代的美感,底片看
起來自然多了。」
使用膠卷比較昂貴是一個謬論
底片的沒落有很大的原因可能在於費用的昂貴,不過所有的開銷與成本都只是屬於電影製
作的一個環節,「不論你的製作預算是多少,你所付出的都是為了觀眾以及他們觀賞電影
的費用,這是不可辯駁的,所以無法支付底片這樣的想法,只是一種謬論。」簡單來說,
雖然諾蘭的電影隨便都是上看億元美金的製作與票房收入,但「底片膠卷」就是製作電影
的眾多環節裡面的一塊,身為創作者你可以把這塊領域當作你的主要創作疆域,然而諾蘭
也非常表明的認為使用膠卷並不會比較昂貴:「關於價格這件事情,根本就是一個謬論。
我拍片比起那些跟我拍同樣規模,但使用數位的導演比起來更便宜,因為拍攝數位根本沒
有效率可言,也根本省不了錢。
膠卷依舊是最貼近電影本質的拍攝方式
2014 年《黑色追緝令》在坎城影展以底片作為 20 週年的放映,當時的膠卷看似已經是
夕陽產業,但在 2018 年的坎城影展,諾蘭卻帶來了《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原版膠卷拷貝,卻造成了巨大迴響,甚至在全球做 50 週年的限量上映
,更重要的是從創作者之外,讓更多更多的觀眾瞭解電影與膠卷之間的密切關係,就算如
馬修范恩所說,我們觀察不出來其中的差異,但在觀念上我們始終必須知道電影作為八大
藝術的集成,在成本、預算、票房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藝術價值與作者透過這個景框呈現
出多元的視覺再現,因為「底片是最接近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它是最讓人身歷其境、感同
身受的。」
從先前的北歐神話到符號解析,高原騎士威士忌的製程方式才是讓大家對他愛不釋手的主
要原因,除了石楠花泥煤味、高級雪莉桶以及得天獨厚的天然氣候外,至今依舊維持手工
翻麥的堅持,就如同克里斯多福諾蘭在這個科技技術不斷更新的產業中,總是找到自己無
法撼動的心中思想,靠著自己對膠卷的執著,在 4 年之間不僅改變了更多導演加入他的
行列,也身體力行的為這場復興運動帶來更巨大的影響力。
https://www.hypesphere.com/news/16146
--
Tags:
Nolan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我母親前陣子死於血癌」 《敦克爾克》
By Kelly
at 2018-09-27T17:28
at 2018-09-27T17:28
「我母親前陣子死於血癌」 《敦克爾克》
By Candice
at 2018-09-27T17:28
at 2018-09-27T17:28
諾蘭企圖導正電視對於「電影殘影」
By Linda
at 2018-09-13T22:19
at 2018-09-13T22:19
米高肯恩透露《全面啟動》的結局真相
By George
at 2018-08-16T18:58
at 2018-08-16T18:58
Christopher Nolan的角色字謎
By Emma
at 2018-08-11T19:01
at 2018-08-11T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