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與海洋 看紀錄片《南方澳海洋紀事》 - 紀錄片

By David
at 2005-05-20T15:43
at 2005-05-20T15:43
Table of Contents
2005.5.20.自由時報 ◎邱貴芬
台灣海島。但是,如同作家廖鴻基所說的,台灣的海洋文化想像卻十分貧瘠,顯現在
日常生活,即是台灣海島人日常生活中海洋詞彙的匱乏:台灣人愛吃生魚片,卻說不出
所吃的魚的名稱,遑論這些魚的習性、海中的生態。晚近幾年,冷戰時期海防禁令解除,
台灣的海洋論述遂有發展的契機,不過,在文學藝術領域,以海洋為對象的作品仍不多見
,截至目前為止,最具代表性的,應屬夏曼.藍波安和廖鴻基的文學創作表現。
海之於夏曼,是「溫柔的最佳情侶」,「海中形形色色的奇景,唯有愛她的人才能享受她
赤裸的豔麗與性感」;對廖鴻基而言,海則是「無窮的驚奇」,蘊藏了超乎人類陸地想像
的精髓寶藏。套用彭瑞金評論廖鴻基的說法,兩位作家呈現的海洋景觀超脫了「隔岸觀火
」的書寫角度,夏曼描繪翻滾於海裡的奇景,廖鴻基刻畫茫茫大海中的「討海人」生活,
「島嶼書寫」遂能延伸為「海洋書寫」,眼光超脫陸地的侷限而拉到浩瀚海洋。
有趣的是,女人在這樣的海洋文化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夏曼的「達悟海洋文明」,
「男人們的思維每句話都有『海洋』的影子」,因為海洋是達悟男人的世界,男人與海洋
的搏鬥為達悟文明累積了代代相傳的故事與傳奇,成為夏曼創作的泉源;廖鴻基的
海洋景觀,只有討海男人才得親眼目睹。海洋縱有千萬風情,只有男人才得享有她的溫存
,看到她的妖嬈潑辣。如此一來,女人與海洋書寫的關係,除了作為「海洋」的隱喻之外
,還有什麼樣的可能?女人與海洋,除了「隔岸觀火」,還能有什麼樣的觀看位置?
這些問題的產生,讓觀看紀錄片《南方澳海洋紀事》更有一番滋味:明知漁船出海
女人不得參與,女性導演李香秀要如何克服種種條件限制,成就她的海洋書寫?
我認為二○○四年《南方澳海洋紀事》和李香秀另一部一九九九年拍攝的代表作
《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基本上都承續了台灣鄉土文學的傳統。
相較於《消失的王國—— 拱樂社》這部紀錄片挖掘民間記憶與歷史的鄉土書寫取向,
《南方澳海洋紀事》雖然仍依稀看得出來導演見證台灣漁業興衰歷史的企圖,但影片視角
主要集中於現時底層勞工階級所面臨的問題。影片一開始即透過訪談,呈現了討海人生活
「不確定性」的生活形態:天氣、無法預定的魚群路線在在都影響漁民的海上生活。
除了以影像記錄漁船作業的創舉之外,這部影片一大特色即在呈現底層勞工結構的
跨國面向。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台籍、中國、菲律賓以及越南船員如何組構了台灣現時的
漁業勞工結構,這些台籍、外籍勞工各有必須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因海洋保育、捕撈
競爭所帶來的漁穫、海洋生態問題都影響台灣漁業的未來,也間接衝擊這些勞工的
工作市場。與廖鴻基和夏曼的「海洋書寫」比較,李香秀的海洋書寫「理性」得多。
而廖鴻基與夏曼的海洋書寫之所以感性、抒情,因為文字間盡是與海的纏綿悱惻,
或男人之間的相濡以沫。這樣的抒情感性風格與一種鄉土想像中「庶民」召喚的浪漫化
傾向不無關係。除了作家個人創作風格之外,這樣的抒情浪漫還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嗎?
換言之,這樣的抒情浪漫可能有體制的面向嗎?而這個體制的面向有是否有性別的因素?
幾年前,我在以鹿港基層人民為主要拍攝對象的紀錄片裡同樣看到這樣有趣的分野。
在台灣文學領域裡,我們通常認為女性書寫偏向抒情感性,男性書寫傾向陽剛理性。
但是,同樣屬於「鹿港苦力群」的紀錄片導演陳怡君和紀文章,以同一群鹿港底層階級
為拍攝對象,紀文章的《鹿港苦力》的弱勢關懷卻相當抒情浪漫,陳怡君的《苦力藝術家
》卻以理性的角度切入剖析議題。透過訪談,我發現底層庶民文化通常有其男性天地,
女性難得進入,女性導演與拍攝對象的距離便間接折射,反映為影片裡的理性呈現。
與其他紀錄片女導演相較,李香秀挑選以討海生活為拍攝題材,面臨的挑戰難度更高。
如果說紀錄片的一大特色是田野調查,而田野調查強調「在場」,女性導演既被限制無法
隨船出海在場從事影像記錄,影片作業將如何進行?權宜之計,唯有委託男性攝影師隨船
出海,盡量捕捉漁穫作業。這些毛片固然相當豐富,但我不免想問:如果導演可以
不受限制隨船出海,女性的眼光將看到什麼樣的海洋?以什麼樣特有的角度看到什麼樣的
跨國勞工海上作業情形?從這樣的方向來看《南方澳海洋紀事》,這部紀錄片記錄的
不僅是一個台灣特定地點「南方澳」的海洋紀事,或是因冷戰結構被排除在台灣文化視角
之外的台灣海洋文化,或是台灣鄉土論述裡身影隱晦的漁民勞工(台灣鄉土文學的主角
通常是農民或勞工),或是勞工階層的跨國面向,更是女人與海洋的距離以及一位女性
導演以什麼樣的策略來克服這樣距離的嘗試。
從台灣海洋文化論述的脈絡來看,台灣海洋文化想像目前猶在起步階段,雖有一些理論
抽象論述,但文學藝術創作仍非常匱乏,《南方澳海洋紀事》的出現讓台灣海洋文化想像
更增加了一些實質內涵,不僅提供了(男性)抒情海洋文化文字書寫之外另一個視角,
逼視台灣漁業的發展以及勞工問題,更開展了文字之外的海洋文化想像的影像呈現。
就李香秀個人創作史來看,這部影片依然延續了李香秀從《拱樂社》、
《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影片中常常呈現的特色,穿梭於拍攝角色私人空間與大環境歷史
之間而營造一種戲劇張力:在《南方澳海洋紀事》裡浩瀚大海的寬廣視野對照船工擁擠
狹小的生活空間,看似遨遊四海的討海人生活其實充滿了種種不自由的限制(離鄉背井的
無奈、政府外勞政策的限制、面對海上自然力量的無力渺小危險等等)。如果導演在影像
處理取捨之間更有定奪的話,應可讓此部影片在結構上更加緊湊,並進一步彰顯影片辯證
的戲劇張力。
《南方澳海洋紀事》 電影官方網站
http://cc.shu.edu.tw/~hlee9/nan-fang-ao.htm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05/20 15:45)
台灣海島。但是,如同作家廖鴻基所說的,台灣的海洋文化想像卻十分貧瘠,顯現在
日常生活,即是台灣海島人日常生活中海洋詞彙的匱乏:台灣人愛吃生魚片,卻說不出
所吃的魚的名稱,遑論這些魚的習性、海中的生態。晚近幾年,冷戰時期海防禁令解除,
台灣的海洋論述遂有發展的契機,不過,在文學藝術領域,以海洋為對象的作品仍不多見
,截至目前為止,最具代表性的,應屬夏曼.藍波安和廖鴻基的文學創作表現。
海之於夏曼,是「溫柔的最佳情侶」,「海中形形色色的奇景,唯有愛她的人才能享受她
赤裸的豔麗與性感」;對廖鴻基而言,海則是「無窮的驚奇」,蘊藏了超乎人類陸地想像
的精髓寶藏。套用彭瑞金評論廖鴻基的說法,兩位作家呈現的海洋景觀超脫了「隔岸觀火
」的書寫角度,夏曼描繪翻滾於海裡的奇景,廖鴻基刻畫茫茫大海中的「討海人」生活,
「島嶼書寫」遂能延伸為「海洋書寫」,眼光超脫陸地的侷限而拉到浩瀚海洋。
有趣的是,女人在這樣的海洋文化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夏曼的「達悟海洋文明」,
「男人們的思維每句話都有『海洋』的影子」,因為海洋是達悟男人的世界,男人與海洋
的搏鬥為達悟文明累積了代代相傳的故事與傳奇,成為夏曼創作的泉源;廖鴻基的
海洋景觀,只有討海男人才得親眼目睹。海洋縱有千萬風情,只有男人才得享有她的溫存
,看到她的妖嬈潑辣。如此一來,女人與海洋書寫的關係,除了作為「海洋」的隱喻之外
,還有什麼樣的可能?女人與海洋,除了「隔岸觀火」,還能有什麼樣的觀看位置?
這些問題的產生,讓觀看紀錄片《南方澳海洋紀事》更有一番滋味:明知漁船出海
女人不得參與,女性導演李香秀要如何克服種種條件限制,成就她的海洋書寫?
我認為二○○四年《南方澳海洋紀事》和李香秀另一部一九九九年拍攝的代表作
《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基本上都承續了台灣鄉土文學的傳統。
相較於《消失的王國—— 拱樂社》這部紀錄片挖掘民間記憶與歷史的鄉土書寫取向,
《南方澳海洋紀事》雖然仍依稀看得出來導演見證台灣漁業興衰歷史的企圖,但影片視角
主要集中於現時底層勞工階級所面臨的問題。影片一開始即透過訪談,呈現了討海人生活
「不確定性」的生活形態:天氣、無法預定的魚群路線在在都影響漁民的海上生活。
除了以影像記錄漁船作業的創舉之外,這部影片一大特色即在呈現底層勞工結構的
跨國面向。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台籍、中國、菲律賓以及越南船員如何組構了台灣現時的
漁業勞工結構,這些台籍、外籍勞工各有必須面臨的問題。除此之外,因海洋保育、捕撈
競爭所帶來的漁穫、海洋生態問題都影響台灣漁業的未來,也間接衝擊這些勞工的
工作市場。與廖鴻基和夏曼的「海洋書寫」比較,李香秀的海洋書寫「理性」得多。
而廖鴻基與夏曼的海洋書寫之所以感性、抒情,因為文字間盡是與海的纏綿悱惻,
或男人之間的相濡以沫。這樣的抒情感性風格與一種鄉土想像中「庶民」召喚的浪漫化
傾向不無關係。除了作家個人創作風格之外,這樣的抒情浪漫還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嗎?
換言之,這樣的抒情浪漫可能有體制的面向嗎?而這個體制的面向有是否有性別的因素?
幾年前,我在以鹿港基層人民為主要拍攝對象的紀錄片裡同樣看到這樣有趣的分野。
在台灣文學領域裡,我們通常認為女性書寫偏向抒情感性,男性書寫傾向陽剛理性。
但是,同樣屬於「鹿港苦力群」的紀錄片導演陳怡君和紀文章,以同一群鹿港底層階級
為拍攝對象,紀文章的《鹿港苦力》的弱勢關懷卻相當抒情浪漫,陳怡君的《苦力藝術家
》卻以理性的角度切入剖析議題。透過訪談,我發現底層庶民文化通常有其男性天地,
女性難得進入,女性導演與拍攝對象的距離便間接折射,反映為影片裡的理性呈現。
與其他紀錄片女導演相較,李香秀挑選以討海生活為拍攝題材,面臨的挑戰難度更高。
如果說紀錄片的一大特色是田野調查,而田野調查強調「在場」,女性導演既被限制無法
隨船出海在場從事影像記錄,影片作業將如何進行?權宜之計,唯有委託男性攝影師隨船
出海,盡量捕捉漁穫作業。這些毛片固然相當豐富,但我不免想問:如果導演可以
不受限制隨船出海,女性的眼光將看到什麼樣的海洋?以什麼樣特有的角度看到什麼樣的
跨國勞工海上作業情形?從這樣的方向來看《南方澳海洋紀事》,這部紀錄片記錄的
不僅是一個台灣特定地點「南方澳」的海洋紀事,或是因冷戰結構被排除在台灣文化視角
之外的台灣海洋文化,或是台灣鄉土論述裡身影隱晦的漁民勞工(台灣鄉土文學的主角
通常是農民或勞工),或是勞工階層的跨國面向,更是女人與海洋的距離以及一位女性
導演以什麼樣的策略來克服這樣距離的嘗試。
從台灣海洋文化論述的脈絡來看,台灣海洋文化想像目前猶在起步階段,雖有一些理論
抽象論述,但文學藝術創作仍非常匱乏,《南方澳海洋紀事》的出現讓台灣海洋文化想像
更增加了一些實質內涵,不僅提供了(男性)抒情海洋文化文字書寫之外另一個視角,
逼視台灣漁業的發展以及勞工問題,更開展了文字之外的海洋文化想像的影像呈現。
就李香秀個人創作史來看,這部影片依然延續了李香秀從《拱樂社》、
《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影片中常常呈現的特色,穿梭於拍攝角色私人空間與大環境歷史
之間而營造一種戲劇張力:在《南方澳海洋紀事》裡浩瀚大海的寬廣視野對照船工擁擠
狹小的生活空間,看似遨遊四海的討海人生活其實充滿了種種不自由的限制(離鄉背井的
無奈、政府外勞政策的限制、面對海上自然力量的無力渺小危險等等)。如果導演在影像
處理取捨之間更有定奪的話,應可讓此部影片在結構上更加緊湊,並進一步彰顯影片辯證
的戲劇張力。
《南方澳海洋紀事》 電影官方網站
http://cc.shu.edu.tw/~hlee9/nan-fang-ao.htm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11.23.74.220 (05/20 15:45)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搭一座橋 《南方澳海洋紀事》 側寫

By Andrew
at 2005-05-20T15:36
at 2005-05-20T15:36
[貢寮你好嗎?]最新加場放映資訊!

By Poppy
at 2005-05-20T10:51
at 2005-05-20T10:51
Ho-Hai-Yan音樂影展徵件

By Franklin
at 2005-05-19T10:47
at 2005-05-19T10:47
種田像修禪 吃苦當吃補 阿伯笑唱「無米樂」

By Sierra Rose
at 2005-05-18T11:39
at 2005-05-18T11:39
「紀錄片」正在改寫國片歷史

By Sierra Rose
at 2005-05-18T11:33
at 2005-05-18T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