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暑期檔票房不振 亞洲翻拍市場升溫 - 電影院

By Zanna
at 2010-08-12T21:14
at 2010-08-12T21:14
Table of Contents
整個6月,好萊塢上檔新片的表現還不如5月。鎮得住場面的吸金大戶僅有兩部—
—《玩具總動員3》,以及6月30日首映的《暮光之城:蝕》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當然,《暮光之城:蝕》輕鬆打破零點場票房紀錄,讓電影人多少對影院
上座率的信心有些回升,趁著暑假和獨立日假期的絕佳檔期,該片首週末票房再度締
造紀錄應該不成問題,儘管這部影片在電影網站IMDB上的評分僅為可憐的3.6分。
試問原因何在,不外乎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繁榮」假像。從2005年到2009年的五年時間裡,美國國內的觀影人次趨於
穩定(在13.9億到14.2億之間浮動)。即使是在「繁榮」的2009年,花錢進影院觀眾
也並不比1997年多。不過,2009年的總票房 (106億美元)卻比1997年(65億美元)
增長了 62%——這主要仰賴電影票價的大幅增長。據專業機構分析,按照現在這個情
勢,2010年美國國內觀影人次約為12.7 億,這也是自1996年以來的最低值。
二是「續集」瓶頸。曾幾何時,好萊塢在其黃金時代,最賣座的電影從來都沒有
續集。沒人拍過 《賓漢2》、《真善美2》,或者《亂世佳人2》。到了1970年代,好
萊塢出現了兩種系列片——事先規劃好的「結構型」多部曲電影,包括《教父》三部
曲、《星際大戰》三部曲等;以及為了在票房上沾已有品牌的光而製作出來的「投機
型」續集,比如《大白鯊》續集、《大法師》續集等。漸漸地,拍續集,成了電影工
業打造「品牌」效應的好辦法。到如今,好萊塢缺的不是續集,而是有品質保證、值
得不斷拍續集的「首部曲」。甚至,有人揶揄說,好萊塢如今過度仰賴續集,都已經
忘記如何拍新片了。
一般電影拍到三部曲的規模,基本該收山了,如果繼續拍,命運基本上就是碰壁
。而且,隨著製作團隊的野心膨脹,續集的收益是隨續集數遞減的。除了衝著錢,《
瞞天過海:十四王牌》和 《冰原歷險記4》還有拍攝的必要嗎?休息了四年,失去了
奧蘭多布魯(Orlando Bloom)和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兩位主角,到2011
年《神鬼奇航4》殺回大銀幕時,觀眾們還會買帳嗎?《史瑞克4》證明,即使是昔日
那個最具票房吸引力的綠怪物,也有讓人膩歪的一天。
三是創意枯竭。電影類型亦有保存期限。一部成功的票房大片,往往會催生出一
系列類型相似的電影,最後難免令人感官疲勞。 《留校查看》Porky's問世二十多年
後,玩同樣伎倆的《40處男》The 40-Year-Old Virgin和《好孕臨門》Knocked Up讓
這類猥瑣男題材喜劇片找到了第二春。然而,到了今年,同類作品《前往希臘劇院》
無論是口碑還票房表現,都無法與前輩相比。今年其他幾部過去很流行的類型電影都
沒能取得好成績,比如浪漫喜劇的代表《刺客公敵》、冒險動作片的代表《波斯王子
:時之刃》 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也許,近幾年太多這樣走穩妥
路線的電影,終於讓觀眾看膩了。美國〈時代〉週刊著名影評人 Richard Corliss在
談及為好萊塢夏季檔電影寫影評之苦時曾說,「不是因為夏季檔都是爛片,而是因為
它們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爛片。」
四是票價過高!2010年第一季度,美國國內電影平均票價比2009年上漲8%,這個
漲幅可能主要由3D大片《阿凡達》和《魔境夢遊》 Alice in Wonderland導致。不過
,到了 4月,票價又上漲了8%(3D電影上漲8.3%,IMAX電影上漲10%, 普通電影上漲
4%)。沒有好看的新片也就算了,居然還敢漲價,美國觀眾不是傻子,任誰也不會願
意為爛片付出比《阿凡達》更多的錢。不過,如果觀眾想看片,花多少錢,他們都願
意,但如果他們不想看,票價再便宜也沒用。要把觀眾吸引回電影院,電影人還需努
力。如何妙手回春,很難說,但如今為病入膏肓的好萊塢做一個診斷,那還是相當容
易的——對待觀眾,好萊塢太想當然爾了。觀眾說了:等你們拿出些值得看的作品,
再召喚我們吧。
近年值得注意的是,已不僅是亞洲本土的製片人在運作這些翻拍案,好萊塢方面
也已主動介入製作。在過去的二十年,好萊塢比較多是針對美國本土觀眾口味,翻拍
成功的亞洲片,《七夜怪談西洋篇》The Ring、《神鬼無間》The Departed(美版《
無間道》)、《跳越時空的情書》The Lake House(美版《觸不到的戀人》)都是代
表性的例子。
今年他們卻是主動出擊。八月份,迪士尼和中國本土合作的「中國版歌舞青春」
即將上映。而派拉蒙日本分部和日本松竹映畫已正式聯合啟動翻拍1990年代好萊塢經
典愛情片《第六感生死戀》Ghost,日本明星松島菜菜子扮演黛咪摩兒(Demi Moore)
的角色,韓星宋承憲替代派屈克史威茲(Patrick Swayze)。「某些主題是普世性的
,所以為什麼可以翻拍」,《男人百分百》製片人Dede Nickerson說道。「大片廠現
在也非常喜歡開發這些已有的知識產權。」
其實回顧歷史,好萊塢一直有為照顧不同區域觀眾口味,拍攝不同版本影片的習
慣。早在1930年代,好萊塢大片場就經常使用同樣的佈景和服裝,拍攝不同語言版本
的影片。最典型的精神分裂式例子是1931版的《吸血鬼》Dracula,陶德布郎寧(Tod
Browning)白天指揮貝拉盧哥西(Bela Lugosi)拍攝美版,George Melford晚上指
揮Carlos Villarias拍攝西班牙語版。
近年來好萊塢在海外市場的份額確有下降之勢。尤其亞洲觀眾似乎越來越喜歡看
本土製作的電影,他們覺得這樣的電影更能引發共鳴。2002年,海外電影在日本本土
電影市場所占比重高達73%,但去年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驚人的43%。「如今的西方
文化對於日本觀眾的吸引力已大不同於以往。」派拉蒙日本分部市場部主管尚通木之
本說道。
─資料來源───────────────────────────────────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
storypage.jsp?f_MAIN_ID=79&f_SUB_ID=4320&f_ART_ID=263509
備註:原文出處為《iLook電影雜誌》2010年8月號
--
—《玩具總動員3》,以及6月30日首映的《暮光之城:蝕》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當然,《暮光之城:蝕》輕鬆打破零點場票房紀錄,讓電影人多少對影院
上座率的信心有些回升,趁著暑假和獨立日假期的絕佳檔期,該片首週末票房再度締
造紀錄應該不成問題,儘管這部影片在電影網站IMDB上的評分僅為可憐的3.6分。
試問原因何在,不外乎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繁榮」假像。從2005年到2009年的五年時間裡,美國國內的觀影人次趨於
穩定(在13.9億到14.2億之間浮動)。即使是在「繁榮」的2009年,花錢進影院觀眾
也並不比1997年多。不過,2009年的總票房 (106億美元)卻比1997年(65億美元)
增長了 62%——這主要仰賴電影票價的大幅增長。據專業機構分析,按照現在這個情
勢,2010年美國國內觀影人次約為12.7 億,這也是自1996年以來的最低值。
二是「續集」瓶頸。曾幾何時,好萊塢在其黃金時代,最賣座的電影從來都沒有
續集。沒人拍過 《賓漢2》、《真善美2》,或者《亂世佳人2》。到了1970年代,好
萊塢出現了兩種系列片——事先規劃好的「結構型」多部曲電影,包括《教父》三部
曲、《星際大戰》三部曲等;以及為了在票房上沾已有品牌的光而製作出來的「投機
型」續集,比如《大白鯊》續集、《大法師》續集等。漸漸地,拍續集,成了電影工
業打造「品牌」效應的好辦法。到如今,好萊塢缺的不是續集,而是有品質保證、值
得不斷拍續集的「首部曲」。甚至,有人揶揄說,好萊塢如今過度仰賴續集,都已經
忘記如何拍新片了。
一般電影拍到三部曲的規模,基本該收山了,如果繼續拍,命運基本上就是碰壁
。而且,隨著製作團隊的野心膨脹,續集的收益是隨續集數遞減的。除了衝著錢,《
瞞天過海:十四王牌》和 《冰原歷險記4》還有拍攝的必要嗎?休息了四年,失去了
奧蘭多布魯(Orlando Bloom)和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兩位主角,到2011
年《神鬼奇航4》殺回大銀幕時,觀眾們還會買帳嗎?《史瑞克4》證明,即使是昔日
那個最具票房吸引力的綠怪物,也有讓人膩歪的一天。
三是創意枯竭。電影類型亦有保存期限。一部成功的票房大片,往往會催生出一
系列類型相似的電影,最後難免令人感官疲勞。 《留校查看》Porky's問世二十多年
後,玩同樣伎倆的《40處男》The 40-Year-Old Virgin和《好孕臨門》Knocked Up讓
這類猥瑣男題材喜劇片找到了第二春。然而,到了今年,同類作品《前往希臘劇院》
無論是口碑還票房表現,都無法與前輩相比。今年其他幾部過去很流行的類型電影都
沒能取得好成績,比如浪漫喜劇的代表《刺客公敵》、冒險動作片的代表《波斯王子
:時之刃》 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也許,近幾年太多這樣走穩妥
路線的電影,終於讓觀眾看膩了。美國〈時代〉週刊著名影評人 Richard Corliss在
談及為好萊塢夏季檔電影寫影評之苦時曾說,「不是因為夏季檔都是爛片,而是因為
它們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爛片。」
四是票價過高!2010年第一季度,美國國內電影平均票價比2009年上漲8%,這個
漲幅可能主要由3D大片《阿凡達》和《魔境夢遊》 Alice in Wonderland導致。不過
,到了 4月,票價又上漲了8%(3D電影上漲8.3%,IMAX電影上漲10%, 普通電影上漲
4%)。沒有好看的新片也就算了,居然還敢漲價,美國觀眾不是傻子,任誰也不會願
意為爛片付出比《阿凡達》更多的錢。不過,如果觀眾想看片,花多少錢,他們都願
意,但如果他們不想看,票價再便宜也沒用。要把觀眾吸引回電影院,電影人還需努
力。如何妙手回春,很難說,但如今為病入膏肓的好萊塢做一個診斷,那還是相當容
易的——對待觀眾,好萊塢太想當然爾了。觀眾說了:等你們拿出些值得看的作品,
再召喚我們吧。
近年值得注意的是,已不僅是亞洲本土的製片人在運作這些翻拍案,好萊塢方面
也已主動介入製作。在過去的二十年,好萊塢比較多是針對美國本土觀眾口味,翻拍
成功的亞洲片,《七夜怪談西洋篇》The Ring、《神鬼無間》The Departed(美版《
無間道》)、《跳越時空的情書》The Lake House(美版《觸不到的戀人》)都是代
表性的例子。
今年他們卻是主動出擊。八月份,迪士尼和中國本土合作的「中國版歌舞青春」
即將上映。而派拉蒙日本分部和日本松竹映畫已正式聯合啟動翻拍1990年代好萊塢經
典愛情片《第六感生死戀》Ghost,日本明星松島菜菜子扮演黛咪摩兒(Demi Moore)
的角色,韓星宋承憲替代派屈克史威茲(Patrick Swayze)。「某些主題是普世性的
,所以為什麼可以翻拍」,《男人百分百》製片人Dede Nickerson說道。「大片廠現
在也非常喜歡開發這些已有的知識產權。」
其實回顧歷史,好萊塢一直有為照顧不同區域觀眾口味,拍攝不同版本影片的習
慣。早在1930年代,好萊塢大片場就經常使用同樣的佈景和服裝,拍攝不同語言版本
的影片。最典型的精神分裂式例子是1931版的《吸血鬼》Dracula,陶德布郎寧(Tod
Browning)白天指揮貝拉盧哥西(Bela Lugosi)拍攝美版,George Melford晚上指
揮Carlos Villarias拍攝西班牙語版。
近年來好萊塢在海外市場的份額確有下降之勢。尤其亞洲觀眾似乎越來越喜歡看
本土製作的電影,他們覺得這樣的電影更能引發共鳴。2002年,海外電影在日本本土
電影市場所占比重高達73%,但去年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驚人的43%。「如今的西方
文化對於日本觀眾的吸引力已大不同於以往。」派拉蒙日本分部市場部主管尚通木之
本說道。
─資料來源───────────────────────────────────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
storypage.jsp?f_MAIN_ID=79&f_SUB_ID=4320&f_ART_ID=263509
備註:原文出處為《iLook電影雜誌》2010年8月號
--
Tags:
電影院
All Comments

By Brianna
at 2010-08-16T17:51
at 2010-08-16T17:51

By Gary
at 2010-08-21T04:19
at 2010-08-21T04:19

By Suhail Hany
at 2010-08-24T07:39
at 2010-08-24T07:39

By Belly
at 2010-08-25T17:58
at 2010-08-25T17:58
Related Posts
新竹遠百威秀的搭配套餐也太神祕了吧

By Quanna
at 2010-08-12T18:58
at 2010-08-12T18:58
[實習大明星]贈票活動開跑囉~

By Genevieve
at 2010-08-12T15:30
at 2010-08-12T15:30
好萊塢傳真-2大娛樂之都搶鏡頭不手軟

By Margaret
at 2010-08-12T11:04
at 2010-08-12T11:04
鬆綁了 唐山大地震登台試溫

By Selena
at 2010-08-12T10:23
at 2010-08-12T10:23
《玩具3》捲款286億 傲登票房盟主

By Olga
at 2010-08-12T10:13
at 2010-08-12T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