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的疑問.... - 紀錄片
By Aaliyah
at 2004-10-08T01:46
at 2004-10-08T01:46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pipiyiyi (我要P幣!!!  )》之銘言:
: 1.在海報上的標題是「五封寄不出去的信」
: 指的是導演口白的那部分嗎?
: 他單向寫給家勳的信,大概有五封吧?
: 只是我以為,如果所謂「寄不出去的信」指的是活著的人寫給親人的
: 那些口白的部分,會不會更加切題?
口白的部分,加上活著的災民寫給親人的都是。
: 2.吳乙峰以他和家勳的信貫穿整部電影
: 有什麼意義嗎?
: 尤其配合最後的結局,更加讓人無法了解.......
: 加上最後一封信,提到他和家勳有些誤會
: 家勳一直沒有回信.....
: 對照結局,怎麼好像更混亂......
家勳是他的好朋友,雖然很早的時候就不在人世,
但活著的人總是還有好多話想要說。
他不斷的寫,寫內心的掙扎矛盾,包括看見災民的痛苦,
以及父親因為病痛而厭世的心情。
裡頭的內容其實是自問自答,
(似乎有些時候如果我們要訴說的對象不在了,我們也會選擇自問自答,
想著如果某某還在的話,他一定會說xxxxx)
而書信的舖成在紀錄片裡頭蠻常被使用的(很多導演都用過),
我想吳乙峰也藉由這樣的書寫得到了一些抒發。
: 3.即使大家都說這部電影不會灑狗血
: 可是我覺得,在訪問佩如的那部分(她說錄遺書的那段)
: 佩如已經都沒有再談親人逝去哀痛的感覺了
: 吳乙峰還是刻意提到這個話題
: 好像反而挑起佩如不穩定的情緒
: 而有了吳乙峰言詞犀利的批判,這樣震撼的發展.....
在這部片裡頭,導演涉入了很多。
好像不再是單純訪問者的角色,他用很多主觀的問題去引導受訪者,
但是也因為這樣,彼此想必建立了一些感情以及關係。
或許是吳乙峰個人的特質,在面對一個"朋友"的時候,
他用了很直接的方法激勵別人。(在我們觀影者眼中甚至是粗暴的)
但是或許對佩如來說並不若我們看到這般,
他們的關係與對話之間的張力,我想只有當事人才明白,
而狗血的話,或許也因為我們由鏡頭看到吳乙峰與佩如的關係,而有所聯想。
(畢竟他們認識了三年,我們只在影片上看見了兩個小時)
: 4.其實我很不喜歡鏡頭把焦點對在受訪者臉部的表情
: 把他們泛紅的眼眶、淚水放大十倍的呈現
: 現在新聞的處理方式就是這樣
: 以同理心來想,如果你自己已經很難過了
: 看到電視上滿滿的畫面是自己哀傷的表情
: 心中作何感想?
: 不過,因為這部片是紀錄片
: 受訪者都知道鏡頭正對著他們
: 都知道他們哀傷的臉正是鏡頭要強調的內容
: 所以,這一點就不去苛責..........
: 綜上,我覺得
: 以吳乙峰想要拍這部片的動機
: 以及他所呈現的方式
: 我的疑問應該都有一個有意義的解答
: 只是我實在無法感受出來
: 所以向和各位一起討論討論
: 這部片,應該不只只有這些...........
我覺得他想要呈現的就是"生命"這件事情,
在父親與受訪者的態度之下,有很大的反差。
其實在921發生之後決定拍攝紀錄片時,
他們應該也沒想到可以拍出這麼多支不同的片子吧,
似乎在拍攝期間慢慢的歸納出一個更整體的方向,
因為實在不知道下一步受訪者會有怎麼樣的動作。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個結論,
但是我總覺得這部片子是一個台灣大家的共同記憶,
有些人921的時候酣然大睡,也有些人全家只剩下他一個,
有些人脆弱即將崩潰的同時,電視報導的畫面,所有所謂"中立"的新聞報導,
卻沒有辦法讓另一些酒醉酣飽的人感到他們的傷痛。
但我不認為這部紀錄片是要帶給其他人傷痛的,
雖然很多人看完這部片之後,其實有一種不忍卒睹的感覺,
裡頭多的數不清的死亡以及無奈,顯得人與螞蟻其實沒有區別。
但是除了表現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韌性,或許還有一點別的什麼,
我只覺得,我們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需要為彼此承載一些記憶,
或許我們會更認真的看待這片家園吧。
--
: 1.在海報上的標題是「五封寄不出去的信」
: 指的是導演口白的那部分嗎?
: 他單向寫給家勳的信,大概有五封吧?
: 只是我以為,如果所謂「寄不出去的信」指的是活著的人寫給親人的
: 那些口白的部分,會不會更加切題?
口白的部分,加上活著的災民寫給親人的都是。
: 2.吳乙峰以他和家勳的信貫穿整部電影
: 有什麼意義嗎?
: 尤其配合最後的結局,更加讓人無法了解.......
: 加上最後一封信,提到他和家勳有些誤會
: 家勳一直沒有回信.....
: 對照結局,怎麼好像更混亂......
家勳是他的好朋友,雖然很早的時候就不在人世,
但活著的人總是還有好多話想要說。
他不斷的寫,寫內心的掙扎矛盾,包括看見災民的痛苦,
以及父親因為病痛而厭世的心情。
裡頭的內容其實是自問自答,
(似乎有些時候如果我們要訴說的對象不在了,我們也會選擇自問自答,
想著如果某某還在的話,他一定會說xxxxx)
而書信的舖成在紀錄片裡頭蠻常被使用的(很多導演都用過),
我想吳乙峰也藉由這樣的書寫得到了一些抒發。
: 3.即使大家都說這部電影不會灑狗血
: 可是我覺得,在訪問佩如的那部分(她說錄遺書的那段)
: 佩如已經都沒有再談親人逝去哀痛的感覺了
: 吳乙峰還是刻意提到這個話題
: 好像反而挑起佩如不穩定的情緒
: 而有了吳乙峰言詞犀利的批判,這樣震撼的發展.....
在這部片裡頭,導演涉入了很多。
好像不再是單純訪問者的角色,他用很多主觀的問題去引導受訪者,
但是也因為這樣,彼此想必建立了一些感情以及關係。
或許是吳乙峰個人的特質,在面對一個"朋友"的時候,
他用了很直接的方法激勵別人。(在我們觀影者眼中甚至是粗暴的)
但是或許對佩如來說並不若我們看到這般,
他們的關係與對話之間的張力,我想只有當事人才明白,
而狗血的話,或許也因為我們由鏡頭看到吳乙峰與佩如的關係,而有所聯想。
(畢竟他們認識了三年,我們只在影片上看見了兩個小時)
: 4.其實我很不喜歡鏡頭把焦點對在受訪者臉部的表情
: 把他們泛紅的眼眶、淚水放大十倍的呈現
: 現在新聞的處理方式就是這樣
: 以同理心來想,如果你自己已經很難過了
: 看到電視上滿滿的畫面是自己哀傷的表情
: 心中作何感想?
: 不過,因為這部片是紀錄片
: 受訪者都知道鏡頭正對著他們
: 都知道他們哀傷的臉正是鏡頭要強調的內容
: 所以,這一點就不去苛責..........
: 綜上,我覺得
: 以吳乙峰想要拍這部片的動機
: 以及他所呈現的方式
: 我的疑問應該都有一個有意義的解答
: 只是我實在無法感受出來
: 所以向和各位一起討論討論
: 這部片,應該不只只有這些...........
我覺得他想要呈現的就是"生命"這件事情,
在父親與受訪者的態度之下,有很大的反差。
其實在921發生之後決定拍攝紀錄片時,
他們應該也沒想到可以拍出這麼多支不同的片子吧,
似乎在拍攝期間慢慢的歸納出一個更整體的方向,
因為實在不知道下一步受訪者會有怎麼樣的動作。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個結論,
但是我總覺得這部片子是一個台灣大家的共同記憶,
有些人921的時候酣然大睡,也有些人全家只剩下他一個,
有些人脆弱即將崩潰的同時,電視報導的畫面,所有所謂"中立"的新聞報導,
卻沒有辦法讓另一些酒醉酣飽的人感到他們的傷痛。
但我不認為這部紀錄片是要帶給其他人傷痛的,
雖然很多人看完這部片之後,其實有一種不忍卒睹的感覺,
裡頭多的數不清的死亡以及無奈,顯得人與螞蟻其實沒有區別。
但是除了表現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韌性,或許還有一點別的什麼,
我只覺得,我們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需要為彼此承載一些記憶,
或許我們會更認真的看待這片家園吧。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無米樂、梅子的滋味、生命
By Liam
at 2004-10-06T22:32
at 2004-10-06T22:32
急徵演員
By Dora
at 2004-10-06T18:06
at 2004-10-06T18:06
李奧站台《華氏911》攻台
By Zenobia
at 2004-10-06T10:18
at 2004-10-06T10:18
Re: 請問王小隸的"擁抱大白熊"是要去哪裡看呢…
By Frederic
at 2004-10-05T22:27
at 2004-10-05T22:27
純16影展的'再見,1999'
By Enid
at 2004-10-05T12:21
at 2004-10-05T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