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僑勇掌鏡《沿江而上》尋根 - 紀錄片

By Ina
at 2008-12-28T15:54
at 2008-12-28T15:54
Table of Contents
邱祖胤 (20081228) 中國時報
金馬獎肯定 北美票房200萬美元
張僑勇,一九七七年出生加拿大,父親是上海人,母親是台灣人。他就讀蒙特利爾協和大
學電影系,之後到紐約學習兩年,二○○八年發表第一部長篇紀錄片《沿江而上》,不但
入圍日舞影展,並獲得金馬獎肯定,該片在北美地區的票房創下二百萬美元的亮麗成績,
在諸多討論中國三峽議題的影片中顯得獨樹一格。
還記得新科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張僑勇扶著外公上台領獎的畫面嗎?出生在加拿
大的張僑勇,九歲首度踏上台灣這塊土地,透過外公講述的《三國演義》故事,認識中國
的歷史與神話,也因此他雖然受外國教育長大,卻一直對華人擁有深厚感情,進而反映在
得獎作品,講述三峽大壩的《沿江而上》。
張僑勇從小生長在北美地區,在外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在家則以華語溝通,他在學
校人緣極佳,但心中卻有一份莫名的失落,「生長在國外的華人最矛盾的就是,在歐美人
家當你是黃種人,到華語地區人家又覺得你是『香蕉(黃皮膚的白種人)』,到哪邊都不
是很舒服。」
出生於加拿大 母親為台灣人
九歲那年隨家人回台灣度假,初次踏上母親成長的土地,讓他感到非常自在,而那
段時間外公每天跟他說《三國演義》的故事,從桃園結義、草船借箭一直到諸葛亮輔佐蜀
漢建設四川,為他開啟了一扇歷史之窗,也填補那塊長久以來的失落。
「我心中有一股想回到屬於『我的文化』的衝動,外公為我開了這扇窗,之後我知
道該到哪裡去找這些文化。」一趟台灣之行,讓張僑勇覺得自己不但是華人,同時也屬於
整個世界。「當你可以拋除身分認同的問題,你反而可以更忠實的做自己,視野也會變得
更大。」
二○○二年,張僑勇與家人到中國旅行,親眼目睹三峽大壩的浩大工程,也看到許
多民眾被迫拆遷,更吃驚的是許多風景明信片上的歷史景點都消失了。他覺得這背後一定
有許多故事,回加拿大以後便花了四年時間找尋資料,並於二○○六年重回中國,選擇長
江上游城市重慶和酆都,花費了一年時間,完成《沿江而上》這部紀錄片。
以自己的角度 記錄三峽大壩
張僑勇的工作伙伴都是大陸本地的工作人員,包括攝影和錄音師一開始都對他的計
畫感到懷疑,而且不喜歡他這種「批評中國」的態度,不過張僑勇還是堅持用自己的角度
來觀察,沒想到進行了半年以後,伙伴們也被他看事情的角度所感動,覺得他做的事情是
對的。
影片特別找了兩個對比的角色,一個是出身貧困、放棄升學出來工作的十六歲女孩
余水,一個是出身富家、到處闖蕩的十九歲青年陳伯宇,兩人共同在三峽遊輪上打工,卻
有不同的際遇。影片藉此帶出中國當地人、華裔人士以及外國人的三種角度。
張僑勇認為,三峽大壩的問題很複雜,也有許多人以此拍了紀錄片來探討相關問題
,像他所喜愛的賈樟柯也曾拍下精采的電影《三峽好人》。不過身為華文世界與英語世界
「中間人」的身分,他有不同的觀察角度,但他並不想告訴人們怎麼來想這些事,而是要
觀眾自己去感覺。
當鏡頭帶到余水家中以蠟光配晚餐的窘境,對照出水力發電可能帶來進步的力量,
也象徵百姓對不可知的未來充滿徬徨;而陳伯宇在繁華的重慶街頭浪擲青春的紙醉金迷,
則諷刺了城鄉差距的荒謬感。至於三峽遊輪維多麗亞號的階級分明,隱喻現代中國發展情
況,藉此也可看到外國人冷眼旁觀中國的態度。
「中間人」身分 尋找文化歸屬
文化差異是張僑勇非常有興趣的議題,他發現像他這種「中間者」其實更具有優勢
,他將不斷以這種中間人的身分,持續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歸屬。日前他受邀參加「北京
四十二秒電影節」的大型製作,與包括大衛林區、賈樟柯等多位國際知名導演同台「演出
」,他選擇以阿里山日出作為主題,拍出四十二秒的動人畫面,台灣透過這位中間人的鏡
頭,將再度躍上國際。
--
金馬獎肯定 北美票房200萬美元
張僑勇,一九七七年出生加拿大,父親是上海人,母親是台灣人。他就讀蒙特利爾協和大
學電影系,之後到紐約學習兩年,二○○八年發表第一部長篇紀錄片《沿江而上》,不但
入圍日舞影展,並獲得金馬獎肯定,該片在北美地區的票房創下二百萬美元的亮麗成績,
在諸多討論中國三峽議題的影片中顯得獨樹一格。
還記得新科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張僑勇扶著外公上台領獎的畫面嗎?出生在加拿
大的張僑勇,九歲首度踏上台灣這塊土地,透過外公講述的《三國演義》故事,認識中國
的歷史與神話,也因此他雖然受外國教育長大,卻一直對華人擁有深厚感情,進而反映在
得獎作品,講述三峽大壩的《沿江而上》。
張僑勇從小生長在北美地區,在外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在家則以華語溝通,他在學
校人緣極佳,但心中卻有一份莫名的失落,「生長在國外的華人最矛盾的就是,在歐美人
家當你是黃種人,到華語地區人家又覺得你是『香蕉(黃皮膚的白種人)』,到哪邊都不
是很舒服。」
出生於加拿大 母親為台灣人
九歲那年隨家人回台灣度假,初次踏上母親成長的土地,讓他感到非常自在,而那
段時間外公每天跟他說《三國演義》的故事,從桃園結義、草船借箭一直到諸葛亮輔佐蜀
漢建設四川,為他開啟了一扇歷史之窗,也填補那塊長久以來的失落。
「我心中有一股想回到屬於『我的文化』的衝動,外公為我開了這扇窗,之後我知
道該到哪裡去找這些文化。」一趟台灣之行,讓張僑勇覺得自己不但是華人,同時也屬於
整個世界。「當你可以拋除身分認同的問題,你反而可以更忠實的做自己,視野也會變得
更大。」
二○○二年,張僑勇與家人到中國旅行,親眼目睹三峽大壩的浩大工程,也看到許
多民眾被迫拆遷,更吃驚的是許多風景明信片上的歷史景點都消失了。他覺得這背後一定
有許多故事,回加拿大以後便花了四年時間找尋資料,並於二○○六年重回中國,選擇長
江上游城市重慶和酆都,花費了一年時間,完成《沿江而上》這部紀錄片。
以自己的角度 記錄三峽大壩
張僑勇的工作伙伴都是大陸本地的工作人員,包括攝影和錄音師一開始都對他的計
畫感到懷疑,而且不喜歡他這種「批評中國」的態度,不過張僑勇還是堅持用自己的角度
來觀察,沒想到進行了半年以後,伙伴們也被他看事情的角度所感動,覺得他做的事情是
對的。
影片特別找了兩個對比的角色,一個是出身貧困、放棄升學出來工作的十六歲女孩
余水,一個是出身富家、到處闖蕩的十九歲青年陳伯宇,兩人共同在三峽遊輪上打工,卻
有不同的際遇。影片藉此帶出中國當地人、華裔人士以及外國人的三種角度。
張僑勇認為,三峽大壩的問題很複雜,也有許多人以此拍了紀錄片來探討相關問題
,像他所喜愛的賈樟柯也曾拍下精采的電影《三峽好人》。不過身為華文世界與英語世界
「中間人」的身分,他有不同的觀察角度,但他並不想告訴人們怎麼來想這些事,而是要
觀眾自己去感覺。
當鏡頭帶到余水家中以蠟光配晚餐的窘境,對照出水力發電可能帶來進步的力量,
也象徵百姓對不可知的未來充滿徬徨;而陳伯宇在繁華的重慶街頭浪擲青春的紙醉金迷,
則諷刺了城鄉差距的荒謬感。至於三峽遊輪維多麗亞號的階級分明,隱喻現代中國發展情
況,藉此也可看到外國人冷眼旁觀中國的態度。
「中間人」身分 尋找文化歸屬
文化差異是張僑勇非常有興趣的議題,他發現像他這種「中間者」其實更具有優勢
,他將不斷以這種中間人的身分,持續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歸屬。日前他受邀參加「北京
四十二秒電影節」的大型製作,與包括大衛林區、賈樟柯等多位國際知名導演同台「演出
」,他選擇以阿里山日出作為主題,拍出四十二秒的動人畫面,台灣透過這位中間人的鏡
頭,將再度躍上國際。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Joe
at 2009-01-01T02:10
at 2009-01-01T02:10

By Puput
at 2009-01-01T19:21
at 2009-01-01T19:21
Related Posts
政大廣電畢業製作短片誠徵演員

By Candice
at 2008-12-28T02:01
at 2008-12-28T02:01
【癡人。說夢】紀錄片影展:紅穀子

By Michael
at 2008-12-27T20:33
at 2008-12-27T20:33
師大圖傳畢業製作MV短片誠徵演員

By Oliver
at 2008-12-26T22:59
at 2008-12-26T22:59
台大體操社紀錄片放映會~夢.翻.飛

By Agnes
at 2008-12-26T09:48
at 2008-12-26T09:48
[影展] 2009年台灣電影節在倫敦

By Jake
at 2008-12-24T20:48
at 2008-12-24T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