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瓦爾妲的影像紀錄談起 文/許綺玲 - 紀錄片
By Connor
at 2004-12-15T04:08
at 2004-12-15T04:08
Table of Contents
2004.12.14.自由時報 ◎許綺玲
「動」與「光」 手牽手的三種姿態 從瓦爾妲的影像紀錄談起
近年來,台灣影迷對法國女導演瓦爾妲(Agnes Varda)已相當熟悉。她前兩部有關
拾穗者的紀錄片,與觀眾分享了她長久以來揀拾、蒐集影像的樂趣。這位喜愛四處旅行、
廣結人緣、有著水汪汪大眼睛的歐巴桑,在她的影片中總是顯得客氣而念舊,優雅平靜地
閃現著極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機靈與幽默感。今年底的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她帶來的是部
三合一的新片,作為影展的閉幕片,想必餘音繚繞,久久令人不捨。Cinevardaphoto,
這「一」部片子,要說是包括三部或是分成三部都可以,內容都觸及了攝影或照片,或者
如其題目所暗示的,是瓦爾妲居中為電影與攝影──「動」(cine)與「光」(photo)
──手牽手的三種姿態。三部片,新片銜接舊片,也算是瓦爾妲作品的小小回顧。
這是紀錄片(電影)而大量展示了靜態照片。在瓦爾妲的剪輯之下,有如散文或雜感文
一般,從真實出發,主觀回應且夾敘夾評。散文經常會反身自省其媒材,或者至少對其
表述語言本身總是充分意識,並且也展現出這樣的意識。就此而言,電影中的攝影,不管
是動影交錯靜影,靜影串連出動影,或是景框遊動於靜影的上下左右遠近,都使得同質
卻不同時間性的兩種影像彼此之間具有相互揭露且相互評議的影響力;揭露與評議的,
是各自的幻象、各自的時間特性以及彼此的近親關係。
瓦爾妲以電影關注攝影,導入了不同遠近時間所取得的影像、所拍入的實景,讓多重的
時間融入了同一影像空間裡。在第一部片中,一個當代的攝影裝置展給觀眾看滿牆無數的
世紀初老照片,卻只因隔壁,出其不意地,跪在那空洞的房間裡(求饒?),一個
侏儒丑角般的希特勒塑像,而讓老照片裡的幸福群像一下子間全都蒙上了死亡威脅的、
夷平了一切的恐怖陰影。大歷史的時間性則在第三部影片中有了迴響,但時代移向了
一九六○年初革命後的古巴,瓦爾妲完全利用靜照的接續放映,配上拉丁風的恰恰恰旋律
,來慶賀革命後歡天喜地的新古巴。兩者同是重要歷史時刻,卻又是何等的對比。前者是
傷慟的、令人窒息的過往,提示著任誰都絕不願重來的慘痛歷史;而後者充滿了陽光、
青春、快樂,展望著未來與希望。由此,我們或可揣想何以瓦爾妲要將這部節奏輕快活潑
的古巴紀錄片作為三連作的結語篇。這兩部之間的一部,慢板、沉思、靜觀、憂鬱,則是
以瓦爾妲自己拍的單一一張名為「尤里西斯」的照片為起點。從照片出發,她試圖追溯
照片裡的真實,比較現今的變異,而這趟旅程竟真的成了尤里西斯艱困的返鄉之旅。
掠過照片的是私人記憶時間,有的歷久彌新,有的微弱而破碎;但是照片自身卻始終倔強
地凝止於彷彿古神話世界裡才有的另一種時間存在。
電影利用照片來講評歷史。照片也透過電影來談照片上看不見的故事。電影又藉由照片
來反映對現實的一種主觀心情。電影與照片,都在關注著現實。紀錄片裡不可化約的現實
,在這三部片子中又各自占了什麼樣的地位?
在與古巴人同慶的影片中,記錄古巴革命後社會現實的上千張靜照,首先當然是作為
一種現實的直接見證。那就是歷史真實,不容置疑。然而,重組這些照片的秩序與節奏
所串連成的影像舞步,代表的則是發自導演心中的同樂心情,瓦爾妲有感於古巴人面對
未來的樂觀態度,讓影像隨著起舞同歡。
走訪小熊照片展,在影像與現實之間建立的則是一種象徵性關聯:如果說,小熊象徵性
地凝聚了相中人自以為的幸福安全,也表徵著他們在這份自信底下所透露的天真無知;
同樣的,裝置出來的那個照片展,那所有的照片,都象徵著整一代人自以為擁有的
幸福安全,對局勢預兆的無知、輕忽,甚至縱容。那些照片的象徵性,正反映著小熊在
人們身邊的象徵性;而照片的脆弱易損並不亞於小熊的脆弱易損。在這部片子裡,
電影影像化為看展觀眾的好奇眼光與疑問代言者。動像閱覽靜照,試圖在照片與照片之間
找尋閱讀的引導動線。鏡頭一再地試用不同的準則來為照片排列組合,穿針引線;並且讓
觀展者與設展的藝術家(我忍不住想在此順帶一提:這位可怕的藝術家具有波特萊爾所言
的奇怪的、人工化的、假裝頹廢的美!這位高度知性的塊肉餘生與她昂貴的小熊娃娃形成
了多麼難以言喻的奇怪配對。瓦爾妲必定察覺她具有某種意義的「上相」!?)同時
現身說法,彌補了影像的無言與不作任何確證的天生惰性。總之,瓦爾妲讓整個紀錄片的
動影影像去看照片、看參訪者、也去看策展者,在影片的時空內多向地交流對話。
至於「尤里西斯」的追尋,對於那張神祕照片中顯然不多的三、四樣可指名的人與物,
能有多少指涉的真實?瓦爾妲蒐尋到一些從記憶或從想像出發所建構起來的閱讀心得,
但每一次每一次又在轉眼間發現這些意義何其短暫,只在解讀的當下綻放出瞬間的意義
火花;而照片依然,始終那副樣貌,總是一再地回歸到那「此曾在」最基本也最物質的
光影指涉而已。但這又何妨其在每個人各自心中的輕重地位!影片選在最後訪問了照片中
小孩(名叫尤里西斯)的母親;對這位母親而言,這張照片讓她憶起當年孩童腿部癱瘓的
病痛,憶起了自己的傷心。而母親的傷心,最傷心。照片為她指涉最痛心之處。照片為她
所指涉的這個真實,也許不比其他的觀感重要,卻有著這般強度。這樣的情感指涉,不似
巴特所言的「刺點」,而更接近達米胥(Hubert Damisch)所謂的「小網」(reticulum)
:起自未曾略減的情感強度,網捉的是一連串不曾褪色的回憶。照片雖然矛盾、固執、
不可言喻、不確證,卻蘊含了動人的意義。而這一點,是藉由電影動像傳達給我們的:
我們不可能不注意到母親臉上表情的種種細微顫動,也聽見她低抑微弱的嗓音。
影像與聲音說明了一切。
如此,在三部片子中影像與真實有著寫實、象徵與指涉的幾種關聯,這當然只是其中一些
解釋的方向;其他的,就憑隨觀者動員自身所有的知能與情感來接受。
■第四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即日起至十七日止,在光點台北與欣欣晶華影城等地
展開,有來自世界各地、亞洲、台灣的優秀紀錄片導演作品,洽詢電話:02-23962001,
或可上網:http://www.tidf.org.tw。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1.230.102.216 (12/15 04:08)
「動」與「光」 手牽手的三種姿態 從瓦爾妲的影像紀錄談起
近年來,台灣影迷對法國女導演瓦爾妲(Agnes Varda)已相當熟悉。她前兩部有關
拾穗者的紀錄片,與觀眾分享了她長久以來揀拾、蒐集影像的樂趣。這位喜愛四處旅行、
廣結人緣、有著水汪汪大眼睛的歐巴桑,在她的影片中總是顯得客氣而念舊,優雅平靜地
閃現著極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機靈與幽默感。今年底的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她帶來的是部
三合一的新片,作為影展的閉幕片,想必餘音繚繞,久久令人不捨。Cinevardaphoto,
這「一」部片子,要說是包括三部或是分成三部都可以,內容都觸及了攝影或照片,或者
如其題目所暗示的,是瓦爾妲居中為電影與攝影──「動」(cine)與「光」(photo)
──手牽手的三種姿態。三部片,新片銜接舊片,也算是瓦爾妲作品的小小回顧。
這是紀錄片(電影)而大量展示了靜態照片。在瓦爾妲的剪輯之下,有如散文或雜感文
一般,從真實出發,主觀回應且夾敘夾評。散文經常會反身自省其媒材,或者至少對其
表述語言本身總是充分意識,並且也展現出這樣的意識。就此而言,電影中的攝影,不管
是動影交錯靜影,靜影串連出動影,或是景框遊動於靜影的上下左右遠近,都使得同質
卻不同時間性的兩種影像彼此之間具有相互揭露且相互評議的影響力;揭露與評議的,
是各自的幻象、各自的時間特性以及彼此的近親關係。
瓦爾妲以電影關注攝影,導入了不同遠近時間所取得的影像、所拍入的實景,讓多重的
時間融入了同一影像空間裡。在第一部片中,一個當代的攝影裝置展給觀眾看滿牆無數的
世紀初老照片,卻只因隔壁,出其不意地,跪在那空洞的房間裡(求饒?),一個
侏儒丑角般的希特勒塑像,而讓老照片裡的幸福群像一下子間全都蒙上了死亡威脅的、
夷平了一切的恐怖陰影。大歷史的時間性則在第三部影片中有了迴響,但時代移向了
一九六○年初革命後的古巴,瓦爾妲完全利用靜照的接續放映,配上拉丁風的恰恰恰旋律
,來慶賀革命後歡天喜地的新古巴。兩者同是重要歷史時刻,卻又是何等的對比。前者是
傷慟的、令人窒息的過往,提示著任誰都絕不願重來的慘痛歷史;而後者充滿了陽光、
青春、快樂,展望著未來與希望。由此,我們或可揣想何以瓦爾妲要將這部節奏輕快活潑
的古巴紀錄片作為三連作的結語篇。這兩部之間的一部,慢板、沉思、靜觀、憂鬱,則是
以瓦爾妲自己拍的單一一張名為「尤里西斯」的照片為起點。從照片出發,她試圖追溯
照片裡的真實,比較現今的變異,而這趟旅程竟真的成了尤里西斯艱困的返鄉之旅。
掠過照片的是私人記憶時間,有的歷久彌新,有的微弱而破碎;但是照片自身卻始終倔強
地凝止於彷彿古神話世界裡才有的另一種時間存在。
電影利用照片來講評歷史。照片也透過電影來談照片上看不見的故事。電影又藉由照片
來反映對現實的一種主觀心情。電影與照片,都在關注著現實。紀錄片裡不可化約的現實
,在這三部片子中又各自占了什麼樣的地位?
在與古巴人同慶的影片中,記錄古巴革命後社會現實的上千張靜照,首先當然是作為
一種現實的直接見證。那就是歷史真實,不容置疑。然而,重組這些照片的秩序與節奏
所串連成的影像舞步,代表的則是發自導演心中的同樂心情,瓦爾妲有感於古巴人面對
未來的樂觀態度,讓影像隨著起舞同歡。
走訪小熊照片展,在影像與現實之間建立的則是一種象徵性關聯:如果說,小熊象徵性
地凝聚了相中人自以為的幸福安全,也表徵著他們在這份自信底下所透露的天真無知;
同樣的,裝置出來的那個照片展,那所有的照片,都象徵著整一代人自以為擁有的
幸福安全,對局勢預兆的無知、輕忽,甚至縱容。那些照片的象徵性,正反映著小熊在
人們身邊的象徵性;而照片的脆弱易損並不亞於小熊的脆弱易損。在這部片子裡,
電影影像化為看展觀眾的好奇眼光與疑問代言者。動像閱覽靜照,試圖在照片與照片之間
找尋閱讀的引導動線。鏡頭一再地試用不同的準則來為照片排列組合,穿針引線;並且讓
觀展者與設展的藝術家(我忍不住想在此順帶一提:這位可怕的藝術家具有波特萊爾所言
的奇怪的、人工化的、假裝頹廢的美!這位高度知性的塊肉餘生與她昂貴的小熊娃娃形成
了多麼難以言喻的奇怪配對。瓦爾妲必定察覺她具有某種意義的「上相」!?)同時
現身說法,彌補了影像的無言與不作任何確證的天生惰性。總之,瓦爾妲讓整個紀錄片的
動影影像去看照片、看參訪者、也去看策展者,在影片的時空內多向地交流對話。
至於「尤里西斯」的追尋,對於那張神祕照片中顯然不多的三、四樣可指名的人與物,
能有多少指涉的真實?瓦爾妲蒐尋到一些從記憶或從想像出發所建構起來的閱讀心得,
但每一次每一次又在轉眼間發現這些意義何其短暫,只在解讀的當下綻放出瞬間的意義
火花;而照片依然,始終那副樣貌,總是一再地回歸到那「此曾在」最基本也最物質的
光影指涉而已。但這又何妨其在每個人各自心中的輕重地位!影片選在最後訪問了照片中
小孩(名叫尤里西斯)的母親;對這位母親而言,這張照片讓她憶起當年孩童腿部癱瘓的
病痛,憶起了自己的傷心。而母親的傷心,最傷心。照片為她指涉最痛心之處。照片為她
所指涉的這個真實,也許不比其他的觀感重要,卻有著這般強度。這樣的情感指涉,不似
巴特所言的「刺點」,而更接近達米胥(Hubert Damisch)所謂的「小網」(reticulum)
:起自未曾略減的情感強度,網捉的是一連串不曾褪色的回憶。照片雖然矛盾、固執、
不可言喻、不確證,卻蘊含了動人的意義。而這一點,是藉由電影動像傳達給我們的:
我們不可能不注意到母親臉上表情的種種細微顫動,也聽見她低抑微弱的嗓音。
影像與聲音說明了一切。
如此,在三部片子中影像與真實有著寫實、象徵與指涉的幾種關聯,這當然只是其中一些
解釋的方向;其他的,就憑隨觀者動員自身所有的知能與情感來接受。
■第四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即日起至十七日止,在光點台北與欣欣晶華影城等地
展開,有來自世界各地、亞洲、台灣的優秀紀錄片導演作品,洽詢電話:02-23962001,
或可上網:http://www.tidf.org.tw。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1.230.102.216 (12/15 04:08)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15日(三)14:00 薛西佛斯之福爾摩莎
By Wallis
at 2004-12-14T18:46
at 2004-12-14T18:46
法與情、靈光乍現
By Genevieve
at 2004-12-13T22:23
at 2004-12-13T22:23
記錄片假裝看不見 看見大陸妹賣淫辛酸
By Tom
at 2004-12-13T17:43
at 2004-12-13T17:43
第二屆【尋找角落 love everywhere 】關懷弱勢族群
By Skylar Davis
at 2004-12-13T17:07
at 2004-12-13T17:07
《台灣紀錄片雙年展》杜桑哈那克太真實 每部片都被禁演
By Ida
at 2004-12-13T11:56
at 2004-12-13T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