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局長 姚國智 (國片談論部份) - 紀錄片

By Cara
at 2005-06-25T00:44
at 2005-06-25T00:44
Table of Contents
以下節錄自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40621/01-4.htm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40621/01-5.htm
戮力振興電影產業 讓國片「一年一百部」
Q:我們來談談大家比較關切、也好奇的,就是您曾說過,希望能好好在您的任內,激勵
台灣的電影產業。台灣這幾年電影的產業相當蕭條,當然有很多的因素,市場是主要因素
之一,有沒有好的市場讓好的導演來拍好的作品是另一個因素,而經費當然也是重要的
因素之一。您提到「一年一百部國片」,您可不可以談談有哪些具體的方案?
A:我上任已經兩個多月,前任局長的做法有些我必須要延續,這些我稍後再報說。
我先說我為什麼會提一百部。我觀察,我們前一年是14部,去年是24部,真是非常的可憐
,這個跟加入WTO沒有關係,因為我們的量那麼少,市場上,國片的票房又非場可憐,
不到百分之一。在這些情況下,我們要如何來發展國片?
話說回來,我們也要問一個問題:台灣到底要不要發展這個產業?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過去我們台灣有基礎,而且是台灣過去的一個強項。同時,為了要建構台灣的主體
意志、與台灣的本土文化、特殊性,發展電影產業是台灣的文化使命。在新電影的時代,
台灣的電影也嶄露過頭角,影響到亞洲國家。
我們可以參考別的國家的做法,匯集資源。譬如說,韓國這幾年快速的崛起,他們的做法
我們可以來學習,研究如何把他們成功的經驗學過來,因為他們也是學我們的。你知道嗎
?我們有很多的工作人員都是跑到韓國去的。
另外,就是如何匯集更多的資源。我覺得過去這幾年,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資是不夠的,
不管在文建會、或是新聞局的文化投資都不夠。最近,我協調行政院開發基金,希望能在
數位方面,第一、主動參與投資,第二、扶持創投公司,未來在影片的投資方面,有更多
的創意資產或者是無形資產。同時在信用貸款跟融資方面,克服許多的困難。
Q:有沒有商品化?像做不動產證卷?好的作品從劇本開始,如果有好的劇本、讓好的
導演背書,就讓它成為有價的東西,讓資金可以挹注近來。
A:證券化是更有創意的。不過我想,這對我們還稍微遠一點,我們先盡量鼓勵創投公司
。
「一百部」是我的希望、是我要衝的量。這一百部裡面,我希望有的是國際參與投資的,
有的是獎勵青年導演的。另外,資金的部份很困難,行政院這方面,我希望可以整合資源
,但是老實說不會超過十億。在這十億裡面,我們要發展電影的風格,不一定要走向
好萊塢,台灣有其他的創意,走出自己的路。這個部分,就要不斷的琢磨討論,跟業界、
發行商,我們一起討論。
最近我們會邀請了許多作家、導演,和我們一齊討論,希望堆動「台灣劇本年」,讓一些
知名的作家來帶動。盼望這是一劑猛藥,讓電影產業活起來。
Q:對於台灣的電影,您有相當的期待與熱誠。您認為台灣電影的市場在哪裡?從那邊
發展會是對我們最有利?譬如說,前一陣子的無米樂,大家看了很感動,那樣的東西是
非常鄉土、充滿對這塊土地的信賴。但是,感人之餘,這是否代表它可以作為未來台灣
電影的方向呢?
A:我必須先澄清,好萊塢會帶動很多後製的產業,我並不是否定掉那個方向。好萊塢與
我們未來的路子,二者可以並行不悖。但是在短期內,由於台灣的資金與人才、還有設備
與技術,一時之間想要與好萊塢並駕齊驅,是不可能的。但是,好萊塢所呈現的通路、
創意、商業的邏輯,我們都可以學習。
台灣的電影,雖然資金不足,但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有很好的創意人才、很好的導演,
這些都是拍電影的基礎。至於市場,則應該想辦法突破,例如與知名作家合作,想辦法
進入世界華人市場。
另外,我們也與法國的電影界有密切的合作,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許多年輕導演的
影展,法國駐台的人員都有來參加。我們與法國電影中心建立了關係,一直都保持互相
合作的友好關係。
法國大概一年有兩百億的資金推動法國電影,令人感到非常羨慕,台灣可能也可以參考
法國這條路。
Q:局長方便透露目前大概有多少資金來推動這個東西嗎?
A:我上任以來,用的預算都是去年的。關於電影的預算只有將近三億。當然我們還協調
其它的投資。我們推動數位媒體則是和文建會合作。
其實,我們是到處央求,例如我最近在找有獲利的國營事業,像最近一家國營事業就願意
拍一部與台灣農村有關的電影,我就要想辦法來媒合、接這個頭。另外,我也期待華航來
拍一部跟飛行、或者是跟飛機上有趣的事情的電影。另外,也有一些企業有不同的目的,
例如要留作紀念,幫台灣農村發展做回顧。這些事情都需要花許多力氣去協調、溝通。
我也拜託過國防部,過去他們協助拍攝許多軍教片,但是,我們現在還是可以拍一些與
戰爭有關的電影。
大家都有不同的需求,我們就要來想辦法克服與滿足。當然,我們還需要注意市場與
藝術性,而不是繼續做「教忠教孝」的騙子。
以政府之力 為台灣影視資料建立匯流平台
Q:我們談一談最近流行的「部落格」。我們知道您前陣子剛剛才剪綵開幕的「台灣影像
部落格」,是否請您談一下那是怎樣的概念與內容?
A:您當提到「無米樂」,稍早前還有「生命」,其實最近台灣有很多記錄片,票房比
劇情片還要好!另外還有一部「南方澳海洋紀事」,也是一部非常好的紀錄片。台灣
這幾年在記錄片的表現非常的成功與優秀,在世界的影壇上、或是紀錄片領域中,
台灣的成績是受到國際矚目的,我想這是過去林局長他推動的結果的,在我任內完成。
「台灣影像部落格」就是台灣記錄片的影像中心,或者說是記錄片的博物館,我們現在
在陸續的收集,目前我們是收集在一千多部,以記錄片為主,包括以前的跟現在的,
還陸續在收集當中,已經都數位化處理。我們還有一個國家電影資料管那裡就比較多
三十五厘米的片子。
我們沿用「部落格」的概念,就是讓喜歡記錄片的朋友聚在這裡,然後互相討論與閱覽,
我們的資料都已經數位化了。
Q:現在它是一個實體的建築物,有沒有考慮在網路上提供給民眾用最方便的方式去接觸
到這些東西呢?
A:放到網路上則有著作權與頻寬的問題。新聞局現在正在規劃一個國家影音資訊平台,
裡面提供目錄,讓大家檢索使用。這個資訊平台裡面就比較深廣了,包括有電視、電影的
劇情片各一分鐘的簡介,並說明導演等資訊。我更希望它有市場行銷的功能,除了簡索
之外,網友還可以知道台灣有多少歷史上的電影,未來要開拍的電影也可以成為專區,
包含了徵才區,讓想來當明星的,或者缺人的導演都可以來。這個資訊平台就成為資訊
交流區,可以徵求劇本、版權處理與宣告,同時也希望是中英文雙軌來做。我們希望這個
網站是台灣未來影音資訊最集中的一個網站,就是國家影音資訊平台,國際上大家也可以
來了解台灣,了解台灣的影音市場。
公家部門「置入性行銷」引爭議 未來不再做
Q:這個很重要,這對台灣不管是電影或記錄片歷史的記錄,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我接著想請問有關「置入性行銷」的問題。您認為新聞局對於置入性行銷的態度應該是
如何?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避免這種行銷方式?
A:我先講政府的部份,「置入性行銷」過去引起許多爭議,我已經決定未來不在做了。
我想,就是開誠布公地以廣告的方式宣達政府的政策,廣告也可以有更多的創意。
大家明著來,也很好。
但是,話說回來,「置入性行銷」並不是洪水猛獸。我舉個例子,有一部電影是講類似《
魯濱漂流記》的故事,裡面DHL就大量出現在電影畫面中,那就是置入性行銷。但是那
出現的很自然。另外,許多運動健將使用的器具、或是運動用品,因為商家提供了資金
奧援,因此出現品牌。如今我們要推動電影產業,我覺得我這一部份如果能夠很自然,
不影響創作,那麼這種安排並不會太糟糕。不過,如果是為了置入而置入,像現在某個
八點檔連續劇中,就不斷用某個牌子的手機打電話,就影響了戲劇與藝術性了。
Q:商業的部份民眾大概都知道並且較能接受,電視或電影都能夠接受畫面出現商品與
商標。但是,爭議點在於公家部門是否可以這樣子?是不是有不當的媒體資源運用?
A:我在討論置入性行銷時,都會用「鳥來伯與十三姨」這個節目來作說明。因為那個
節目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市民與觀眾,好讓公家部門的資訊──例如「勞退新制」──
化成節目內容,讓非菁英份子、不愛看電視新聞的,一樣可以接觸到、並且理解公共資訊
。我認為,在這個層次上,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既然大家對「置入性行銷」有質疑,尤其是受到政治意識形態影響,
我們以後就不要再這樣做了。
Q:就算它對於民眾的一些觀念宣導是對的、需要的,您還是會避免掉的?
A:我認為,如果做的好,並不是甚麼了不得的事,但是,這裡面當然也有一些分寸。
你知道過去,國民黨時代,政令宣導的方式,可能是在歌仔戲演到一半時突然跳出來
又唱又講的。
我覺得最嚴重的置入性行銷,就是給記者塞紅包,因為這根本就是置入於無形!當然,
這個我們是不會做的。未來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再做了,以避開這個爭議。做一個很好的
廣告,大家也會叫好啊。
自我期許:政治味少一些 努力復興電影產業
Q:最後請教局長,您現在接任局長一職,與之前歷任的新聞局長各有不同的背景與特色
,歷任新聞局長也都有不同的表現。您現在接掌新聞局,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要推動的
重要計畫又是什麼?您自認為與歷任新聞局長差異的風格在哪裡?
A:我們剛剛一直講電影,我想,電影應該就屬我講最多。我為什麼講電影呢?因為我
對於台灣文化的發展有使命,特別當我扮演這個腳色時,我更要好好去做。
新聞局有很多功能:政府的化妝師、行政院發言人、國際的行銷等等。另外,局長有時候
也跟整個政治形勢也有關係,過去像林局長的時候,因為兩黨的競爭比較激烈,因此他
必須扮演那樣的角色。現在謝院長提「共生和解」,新聞局長政治性的角色少了許多。
在電影產業方面,我會要努力去做有關於電影文化的事情;廣電媒體方面,現在是走向
數位化發展的關鍵期,以迎接數位化的時代、並夠配合整個產業發展的節奏。在發展的
同時,我也期待建立廣電媒體的秩序,未來將會有「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取代新聞局。
在這方面,法案已經在立法院了,我們也希望他能通過,未來取代新聞局。
未來,新聞局有的部分會進入行政院發言室,有的部分進入外交部,有的部分進入文化部
。我曾經開玩笑說,我爭取當末代新聞局局長,本來林局長就說他是末代了,可是很快
又換了。
Q:那您也樂觀接受這個發展嗎?
A:當然,國家政策就是這樣走。我不會說我來新聞局,就要把新聞局顧好,我們只要能
好好做一天就好好做一天。國家要上軌道,未來國家組織要精簡。
大家對於新聞局留有一些陰影,那是因為新聞局過去做的事情。其實,我只是把法律的
規定拿來重申而已,其實現在新聞局也沒有那樣的角色。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1.230.118.52 (06/25 00:46)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40621/01-4.htm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40621/01-5.htm
戮力振興電影產業 讓國片「一年一百部」
Q:我們來談談大家比較關切、也好奇的,就是您曾說過,希望能好好在您的任內,激勵
台灣的電影產業。台灣這幾年電影的產業相當蕭條,當然有很多的因素,市場是主要因素
之一,有沒有好的市場讓好的導演來拍好的作品是另一個因素,而經費當然也是重要的
因素之一。您提到「一年一百部國片」,您可不可以談談有哪些具體的方案?
A:我上任已經兩個多月,前任局長的做法有些我必須要延續,這些我稍後再報說。
我先說我為什麼會提一百部。我觀察,我們前一年是14部,去年是24部,真是非常的可憐
,這個跟加入WTO沒有關係,因為我們的量那麼少,市場上,國片的票房又非場可憐,
不到百分之一。在這些情況下,我們要如何來發展國片?
話說回來,我們也要問一個問題:台灣到底要不要發展這個產業?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過去我們台灣有基礎,而且是台灣過去的一個強項。同時,為了要建構台灣的主體
意志、與台灣的本土文化、特殊性,發展電影產業是台灣的文化使命。在新電影的時代,
台灣的電影也嶄露過頭角,影響到亞洲國家。
我們可以參考別的國家的做法,匯集資源。譬如說,韓國這幾年快速的崛起,他們的做法
我們可以來學習,研究如何把他們成功的經驗學過來,因為他們也是學我們的。你知道嗎
?我們有很多的工作人員都是跑到韓國去的。
另外,就是如何匯集更多的資源。我覺得過去這幾年,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投資是不夠的,
不管在文建會、或是新聞局的文化投資都不夠。最近,我協調行政院開發基金,希望能在
數位方面,第一、主動參與投資,第二、扶持創投公司,未來在影片的投資方面,有更多
的創意資產或者是無形資產。同時在信用貸款跟融資方面,克服許多的困難。
Q:有沒有商品化?像做不動產證卷?好的作品從劇本開始,如果有好的劇本、讓好的
導演背書,就讓它成為有價的東西,讓資金可以挹注近來。
A:證券化是更有創意的。不過我想,這對我們還稍微遠一點,我們先盡量鼓勵創投公司
。
「一百部」是我的希望、是我要衝的量。這一百部裡面,我希望有的是國際參與投資的,
有的是獎勵青年導演的。另外,資金的部份很困難,行政院這方面,我希望可以整合資源
,但是老實說不會超過十億。在這十億裡面,我們要發展電影的風格,不一定要走向
好萊塢,台灣有其他的創意,走出自己的路。這個部分,就要不斷的琢磨討論,跟業界、
發行商,我們一起討論。
最近我們會邀請了許多作家、導演,和我們一齊討論,希望堆動「台灣劇本年」,讓一些
知名的作家來帶動。盼望這是一劑猛藥,讓電影產業活起來。
Q:對於台灣的電影,您有相當的期待與熱誠。您認為台灣電影的市場在哪裡?從那邊
發展會是對我們最有利?譬如說,前一陣子的無米樂,大家看了很感動,那樣的東西是
非常鄉土、充滿對這塊土地的信賴。但是,感人之餘,這是否代表它可以作為未來台灣
電影的方向呢?
A:我必須先澄清,好萊塢會帶動很多後製的產業,我並不是否定掉那個方向。好萊塢與
我們未來的路子,二者可以並行不悖。但是在短期內,由於台灣的資金與人才、還有設備
與技術,一時之間想要與好萊塢並駕齊驅,是不可能的。但是,好萊塢所呈現的通路、
創意、商業的邏輯,我們都可以學習。
台灣的電影,雖然資金不足,但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有很好的創意人才、很好的導演,
這些都是拍電影的基礎。至於市場,則應該想辦法突破,例如與知名作家合作,想辦法
進入世界華人市場。
另外,我們也與法國的電影界有密切的合作,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許多年輕導演的
影展,法國駐台的人員都有來參加。我們與法國電影中心建立了關係,一直都保持互相
合作的友好關係。
法國大概一年有兩百億的資金推動法國電影,令人感到非常羨慕,台灣可能也可以參考
法國這條路。
Q:局長方便透露目前大概有多少資金來推動這個東西嗎?
A:我上任以來,用的預算都是去年的。關於電影的預算只有將近三億。當然我們還協調
其它的投資。我們推動數位媒體則是和文建會合作。
其實,我們是到處央求,例如我最近在找有獲利的國營事業,像最近一家國營事業就願意
拍一部與台灣農村有關的電影,我就要想辦法來媒合、接這個頭。另外,我也期待華航來
拍一部跟飛行、或者是跟飛機上有趣的事情的電影。另外,也有一些企業有不同的目的,
例如要留作紀念,幫台灣農村發展做回顧。這些事情都需要花許多力氣去協調、溝通。
我也拜託過國防部,過去他們協助拍攝許多軍教片,但是,我們現在還是可以拍一些與
戰爭有關的電影。
大家都有不同的需求,我們就要來想辦法克服與滿足。當然,我們還需要注意市場與
藝術性,而不是繼續做「教忠教孝」的騙子。
以政府之力 為台灣影視資料建立匯流平台
Q:我們談一談最近流行的「部落格」。我們知道您前陣子剛剛才剪綵開幕的「台灣影像
部落格」,是否請您談一下那是怎樣的概念與內容?
A:您當提到「無米樂」,稍早前還有「生命」,其實最近台灣有很多記錄片,票房比
劇情片還要好!另外還有一部「南方澳海洋紀事」,也是一部非常好的紀錄片。台灣
這幾年在記錄片的表現非常的成功與優秀,在世界的影壇上、或是紀錄片領域中,
台灣的成績是受到國際矚目的,我想這是過去林局長他推動的結果的,在我任內完成。
「台灣影像部落格」就是台灣記錄片的影像中心,或者說是記錄片的博物館,我們現在
在陸續的收集,目前我們是收集在一千多部,以記錄片為主,包括以前的跟現在的,
還陸續在收集當中,已經都數位化處理。我們還有一個國家電影資料管那裡就比較多
三十五厘米的片子。
我們沿用「部落格」的概念,就是讓喜歡記錄片的朋友聚在這裡,然後互相討論與閱覽,
我們的資料都已經數位化了。
Q:現在它是一個實體的建築物,有沒有考慮在網路上提供給民眾用最方便的方式去接觸
到這些東西呢?
A:放到網路上則有著作權與頻寬的問題。新聞局現在正在規劃一個國家影音資訊平台,
裡面提供目錄,讓大家檢索使用。這個資訊平台裡面就比較深廣了,包括有電視、電影的
劇情片各一分鐘的簡介,並說明導演等資訊。我更希望它有市場行銷的功能,除了簡索
之外,網友還可以知道台灣有多少歷史上的電影,未來要開拍的電影也可以成為專區,
包含了徵才區,讓想來當明星的,或者缺人的導演都可以來。這個資訊平台就成為資訊
交流區,可以徵求劇本、版權處理與宣告,同時也希望是中英文雙軌來做。我們希望這個
網站是台灣未來影音資訊最集中的一個網站,就是國家影音資訊平台,國際上大家也可以
來了解台灣,了解台灣的影音市場。
公家部門「置入性行銷」引爭議 未來不再做
Q:這個很重要,這對台灣不管是電影或記錄片歷史的記錄,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我接著想請問有關「置入性行銷」的問題。您認為新聞局對於置入性行銷的態度應該是
如何?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避免這種行銷方式?
A:我先講政府的部份,「置入性行銷」過去引起許多爭議,我已經決定未來不在做了。
我想,就是開誠布公地以廣告的方式宣達政府的政策,廣告也可以有更多的創意。
大家明著來,也很好。
但是,話說回來,「置入性行銷」並不是洪水猛獸。我舉個例子,有一部電影是講類似《
魯濱漂流記》的故事,裡面DHL就大量出現在電影畫面中,那就是置入性行銷。但是那
出現的很自然。另外,許多運動健將使用的器具、或是運動用品,因為商家提供了資金
奧援,因此出現品牌。如今我們要推動電影產業,我覺得我這一部份如果能夠很自然,
不影響創作,那麼這種安排並不會太糟糕。不過,如果是為了置入而置入,像現在某個
八點檔連續劇中,就不斷用某個牌子的手機打電話,就影響了戲劇與藝術性了。
Q:商業的部份民眾大概都知道並且較能接受,電視或電影都能夠接受畫面出現商品與
商標。但是,爭議點在於公家部門是否可以這樣子?是不是有不當的媒體資源運用?
A:我在討論置入性行銷時,都會用「鳥來伯與十三姨」這個節目來作說明。因為那個
節目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市民與觀眾,好讓公家部門的資訊──例如「勞退新制」──
化成節目內容,讓非菁英份子、不愛看電視新聞的,一樣可以接觸到、並且理解公共資訊
。我認為,在這個層次上,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既然大家對「置入性行銷」有質疑,尤其是受到政治意識形態影響,
我們以後就不要再這樣做了。
Q:就算它對於民眾的一些觀念宣導是對的、需要的,您還是會避免掉的?
A:我認為,如果做的好,並不是甚麼了不得的事,但是,這裡面當然也有一些分寸。
你知道過去,國民黨時代,政令宣導的方式,可能是在歌仔戲演到一半時突然跳出來
又唱又講的。
我覺得最嚴重的置入性行銷,就是給記者塞紅包,因為這根本就是置入於無形!當然,
這個我們是不會做的。未來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再做了,以避開這個爭議。做一個很好的
廣告,大家也會叫好啊。
自我期許:政治味少一些 努力復興電影產業
Q:最後請教局長,您現在接任局長一職,與之前歷任的新聞局長各有不同的背景與特色
,歷任新聞局長也都有不同的表現。您現在接掌新聞局,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要推動的
重要計畫又是什麼?您自認為與歷任新聞局長差異的風格在哪裡?
A:我們剛剛一直講電影,我想,電影應該就屬我講最多。我為什麼講電影呢?因為我
對於台灣文化的發展有使命,特別當我扮演這個腳色時,我更要好好去做。
新聞局有很多功能:政府的化妝師、行政院發言人、國際的行銷等等。另外,局長有時候
也跟整個政治形勢也有關係,過去像林局長的時候,因為兩黨的競爭比較激烈,因此他
必須扮演那樣的角色。現在謝院長提「共生和解」,新聞局長政治性的角色少了許多。
在電影產業方面,我會要努力去做有關於電影文化的事情;廣電媒體方面,現在是走向
數位化發展的關鍵期,以迎接數位化的時代、並夠配合整個產業發展的節奏。在發展的
同時,我也期待建立廣電媒體的秩序,未來將會有「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取代新聞局。
在這方面,法案已經在立法院了,我們也希望他能通過,未來取代新聞局。
未來,新聞局有的部分會進入行政院發言室,有的部分進入外交部,有的部分進入文化部
。我曾經開玩笑說,我爭取當末代新聞局局長,本來林局長就說他是末代了,可是很快
又換了。
Q:那您也樂觀接受這個發展嗎?
A:當然,國家政策就是這樣走。我不會說我來新聞局,就要把新聞局顧好,我們只要能
好好做一天就好好做一天。國家要上軌道,未來國家組織要精簡。
大家對於新聞局留有一些陰影,那是因為新聞局過去做的事情。其實,我只是把法律的
規定拿來重申而已,其實現在新聞局也沒有那樣的角色。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61.230.118.52 (06/25 00:46)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南方澳海洋紀事花蓮特映場

By Todd Johnson
at 2005-06-24T23:34
at 2005-06-24T23:34
紀實熱潮背後

By Kyle
at 2005-06-24T21:42
at 2005-06-24T21:42
大家好,拍片徵男主角

By Enid
at 2005-06-24T18:12
at 2005-06-24T18:12
三重眷村蚊子電影院 有看頭

By Noah
at 2005-06-24T16:06
at 2005-06-24T16:06
南方澳海洋紀事的配樂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5-06-24T10:34
at 2005-06-24T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