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談 / 風櫃來的人 - 電影

By Ina
at 2018-12-08T02:14
at 2018-12-08T02:14
Table of Contents
《風櫃來的人》重映:「東方情調」已經淪為髒名詞
http://www.sanhenews.com/280000634_114988
新京報記者蕭軼,實習記者談心怡(發自台北)
--
*警告:
此篇文章作者為中國記者,刊載於中國北京《新京報》,
介紹對談人的內容涉及政治立場,請斟酌後再往下閱讀,謝謝。
--
一群無所事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從澎湖風櫃來到高雄,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
在成長中歷經苦悶與陣痛這是大導侯孝賢飛躍,轉型的里程碑之作 - 《風櫃來的人》
暌違 35 年後在台北修復重映。
2018 年 12 月 1 日,侯孝賢御用編劇,台灣女作家朱天文,
台灣資深影評人聞天祥來到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同 35 年後的觀眾展開映後座談,
聊屬於《風櫃來的人》的獨家記憶。
除去關於侯孝賢電影的獨家記憶之外,朱天文當天還談起了新電影,
對《大象席地而坐》讚譽有加:
「今年最好看的當然是金馬獎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我覺得那實在是太好看了。」
11 月 13 日晚,第 55 屆金馬影展在台北西門町如火如荼地展開時,
眼尖的觀眾發現,侯孝賢出現在《大象席地而坐》的觀眾席後排。
朱天文透露,侯導看完也念念不忘,說非常感動,
比他們年輕的時候拍片更好,講起來就眼淚汪汪。
「他一開始說,這部片子的導演真是個百年不見的人才,
然後還發生這個(自殺的)事情。當然我說百年不見太誇張了,他又改口說二十年不見。
他只要想起來,就時不時地說這一部片子。」
提起去年的金馬獎,朱天文則盛讚《大佛普拉斯》:「超好看,非常好看的一部片子。」
朱天文和侯孝賢之間,有怎樣的合作回憶呢?
對於侯孝賢的電影,她又會有怎樣的看法呢?
在台北現場,新京報實習記者談心怡對這場對話進行了報導。
--
朱天文,1956 年 8 月 24 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
原籍山東省臨朐縣,中國台灣作家,編劇。
聞天祥,金馬獎執行長,曾被稱為台灣最年輕的「資深」影評人。
--
朱天文:侯孝賢拍片「橫徵暴斂」
1982 年,26 歲的朱天文寫了《小畢的故事》,刊登在台灣《聯合報》上。
之後的一天,她接到了侯孝賢的電話,說想把這個小說改編成電影。
從此,她誤打誤撞,一腳踏進了電影圈。
討論劇本,他們在台北武昌街一段的明星咖啡館朱天文回憶:
「所謂討論劇本,就是你講你的故事,我講我的故事。
《冬冬的假期》是我的故事,《戀戀風塵》是吳念真的故事,
《童年往事》是侯導自己的故事。」
就這樣,一個個故事變成了一部部電影,朱天文與侯孝賢漫長而傳奇的合作也就此開始。
「三四十年來,我們被侯導折磨得很夠了。」
談起 1983 年《風櫃來的人》在台灣最初上映時的慘淡票房,朱天文戲言。
第一次合作《小畢的故事》,電影「賣座又叫好」,又是賀歲檔,
火到「南部的電影院通通加場」。他們以為,《風櫃來的人》也一樣會大賣。
實際上,電影上映七天就不得已而下檔,比他們同楊德昌合作的《青梅竹馬》多了三天。
朱天文回憶:
「大家現在都看得很懂嘛,不會看不懂。但那時候上映,觀眾根本一片茫然,
覺得怎麼會這樣,也沒有結局。尤其是那些『錯誤觀眾』,
想看到《小畢的故事》那種淚中帶笑的故事,期待落空後,電影的口碑就變得極差。」
台灣作家王文興曾說,他寫《家變》,《背海的人》等小說,
他的讀者是在被他「橫徵暴斂」。朱天文借用「橫徵暴斂」,形容侯孝賢對觀眾的要求:
「我們就是這樣被他折磨,被他訓練出來,
要看侯導的片子之前,大概心裡明白會是什麼樣子。
當然侯導總是說,這個片子拍出來一定賣座,到後來我們就知道,聽聽就好。」
--
侯孝賢拍《風櫃》:取法沈從文的「天的角度」
朱天文表示,侯孝賢是「土法煉鋼」式的導演。
從學徒,場記一路做上來,接觸實務工作為多。
這樣的他,拍電影靠的是「天然」、「天生」、「不知而能行」的直覺經驗,
倒也能「玩得非常開心」。
然而,當他遇見楊德昌,柯一正,曾壯祥,萬仁這批歸國新銳電影人,
帶著國外學來的新鮮電影理論,「好像一個新的浪頭,猛地打到他的身上。」
朱天文笑談,以前侯孝賢看所謂「大師電影」會睡著。
這一批從國外學電影歸來的朋友,倒給他帶來不少衝擊。
很長一段時間,在楊德昌濟南路 69 號的日式公寓裡,
這群朋友一同看大島渚等人的片子,看完,楊德昌就給每個人發一份分場表,
給大家講這個電影的敘事手法。
朱天文回憶,「做得像手風琴一樣」,拉開來長長的一份。
而另一位朋友曾壯祥,當時最喜歡德國新浪潮電影的領軍人物赫爾佐格。
談《陸上行舟》,談《天譴》,侯孝賢聽都沒聽說過。
不像後來和他關係最好的楊德昌,第一天穿的中影的 T 恤上頭,
就印著三個名字:赫爾佐格,布列松和他自己。
聽了這麼多新潮理論,又看了這麼多大師電影,
「不知而能行」的侯孝賢再想拍電影,就陷入了迷茫。
朱天文就推薦他看沈從文自傳:
「沈從文是湘西的一個鄉下孩子,在五四期間來上海,傻眼了——上海太新了。
當時那批站在時代最尖端的新文學作者,全在上海。
有一段時間,沈從文寫的東西就完全背離了原有的創作風格。
這讓我產生了一個聯想,侯導和沈從文一樣,他們的際遇裡有著共通之處。
侯導也是個鄉下孩子。一下碰到這麼多時髦人物,不知道怎麼辦了。」
她回憶,侯孝賢看完就說,知道怎麼拍了。
侯孝賢從沈從文自傳中學來的,是俯視,客觀的「天的角度」
侯孝賢曾表示:
「這本小說有一個觀點,是俯視的,好像這個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悲傷的事情,
他都很客觀地在看,有一種胸襟。」
沈從文參軍時所見,
「每天捉來的人既有一百兩百,差不多全是苗鄉的農民。
既不能全部開釋,也不應全部殺頭,因此選擇的程序,便委託來本地人民所敬信的天王。
把犯人牽到天王廟大殿前院坪裡,在神前擲竹筊。
一仰一覆的順筊,開釋,雙仰的陽筊,開釋,雙覆的陰筊,殺頭。
生死取決於一擲,應死的自己向左走去,該活的自己向右走去。
一個人在一分賭博上既佔去便宜四分之三,因此應死的誰也不說話,就低下頭走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侯孝賢就找到了這個角度,拍了《風櫃來的人》。
距離放得很遠,用天的角度來看他自己的青春。
在執行上,他一直和攝影陳坤厚說,攝影機要遠,鏡頭要長。
朱天文回憶,《風櫃來的人》中有個長鏡頭,一個土地廟前坐著四個年輕人。
完全沒有任何正面,短切的鏡頭,人物臉上的表情也被隱沒拍完這個長鏡頭,
侯導說 OK,陳坤厚質疑:「你確定?不要切一個特寫進去嗎?」
侯孝賢說,確定。陳坤厚就說,侯導是不是瘋了?
他不要任何的短鏡頭,一直說鏡頭要遠遠的,冷冷的。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對導演,對攝影卻都意義非凡。
侯孝賢曾說,如果要選一部對他最重要的電影,他會選《風櫃來的人》。
陳坤厚也說,《風櫃來的人》是他創作生涯中最過癮的片子,
即使侯導一直讓他「退後,退後」,以拍出合乎心意的遠鏡頭。
在《風櫃來的人》的剪輯上,也吸收了新鮮的觀點朱天文回憶,剪片那一陣,
侯導正好和剪輯師廖慶松去看了讓 - 呂克·戈達爾執導的法國電影《斷了氣》。
看完他們就感嘆,哇,還有這種剪法,並不需要連續性,邏輯性。
《風櫃來的人》中有一場戲,三個青少年跑到高雄去搭公車,屢屢搭錯,
上去又下來在剪輯的時候,他們也依葫蘆畫瓢起來,在剪輯上不拘泥於邏輯。
朱天文解釋:「以前剪輯是這樣的,上一幕的手要和下一幕的手對應起來。
他們剪這場戲的時候,就直接剪掉,直接不聯繫,這種做法在 35 年前是很叛逆的。」
朱天文說:
「遇到楊德昌他們以後,侯導拍電影的狀態就開始在自覺和不自覺的邊際上遊走。」
在《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紀錄》裡,她寫,
「據我的觀察,侯孝賢拍《風櫃來的人》時候,在根本不知道寫實主義的歷史背景,
作者論,場面調度,長鏡頭等等理論之下——事實上,那時他還搞不清高達是幹什麼的
——竟也一做就做出了這部徹底用寫實文體拍攝寫實內容的電影。
但也奇怪,不通時一竅不通,通時百竅皆通,他像飛一樣,忽地闖進電影極高的境地裡,
跟諸位大師們居然也對得上話,交遊起來了。」
吸納了新理論,又有侯孝賢對生命一以貫之的觀察,
在自覺與不自覺的邊際上遊走出來的片子,就是《風櫃來的人》。
朱天文評價,它新鮮,敏銳,犀利,像一把「新發於硎的舊刀」。
--
楊德昌與侯孝賢:不計代價的配樂實驗
製作《風櫃來的人》時,有一件頗有趣的插曲。
1983 年,電影在台灣上映時,配樂用的是李宗盛。然而,在票房慘淡,無奈下片後,
深諳古典音樂的楊德昌又幫電影重配了維瓦爾第的《四季》,效果頗佳。
朱天文解釋,這實際是兩個惺惺相惜的導演玩的一場「不計代價」的配樂實驗。
朱天文回憶,侯孝賢和楊德昌當時都在中影做後期配音,侯做《風櫃來的人》,
楊做《海灘的一天》。侯孝賢看到《海灘的一天》,由衷感慨其精緻。
他對楊德昌說,如果拍《風櫃》前他先看到《海灘的一天》,可能會拍得更好。
也正因這份惺惺相惜,在《風櫃來的人》七天下檔後,楊德昌覺得非常可惜,
大膽提出要幫他重新配樂。侯孝賢也覺得很有意思。可是電影已經賠本了,也下片了,
為什麼還要再做一個新的版本呢?同是製作的陳坤厚無法理解。
為了這場配樂實驗,侯孝賢不計代價,在已經虧損的情況下又花了二十萬,
把幾條軌道重新混聲。朱天文說,其實這是非常瘋狂的。
談到侯孝賢與楊德昌的惺惺相惜,朱天文說:
「良性競爭是很幸福的,像侯孝賢和楊德昌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你能與之競爭的人,
並不是那麼容易他們身上都有對方所沒有的東西,所以『異性相吸』。
他們之間最好的欣賞,就像蔡琴講的,簡直像在談戀愛。」
--
侯式本土風情:並非迎合西方想像
侯孝賢的電影通常取材於本土經驗。
朱天文透露,《風櫃來的人》中,許多場景皆拼湊自侯孝賢第一手的私人印象。
有次侯孝賢去澎湖探王菊金的班,閒逛到風櫃,在雜貨店看到一群年輕人撞球,
就坐在那裡看,看了將近一個鐘頭離開後,念念不忘他曾說:
「我忘不了那群青年,看樣子他們都已沒在唸書,
感覺他們是這麼不安定,而隨時會出事。
在他們身上你看見青春生命不可預測的哀傷和悲壯,那個荒涼寂寞的下午。」
這成為他拍《風櫃來的人》的契機,這個畫面變成了電影的第一幕。
對電影另一個取景地高雄,他也很熟悉。
朱天文介紹,那一年侯孝賢要考大學,專門跑到旗津朋友家唸書。
而電影中紐承澤的角色,幾乎是侯導自身的寫照。
朱天文說:
「《風櫃來的人》裡,很大一部分都是侯導自己在城隍廟前「耍流氓」的故事。」
媽媽持菜刀砍中兒子大腿,父親葬禮後兒子席間摔飯碗,
電影裡的這些情節,都是侯孝賢自己的經驗。
主角能幹的姐姐,沉默的哥哥,確實也像《童年往事》中侯孝賢對家庭成員的描述。
電影中,阿清三人在高雄的街頭想看「大銀幕,彩色的,歐洲片」,
被騙上一棟尚未完工的空曠大樓對著一整面落地窗,
他們喊:靠,還真是大銀幕,還彩色的!
「這個情節也是真實發生的。」朱天文笑,
「我妹妹朱天心當時有個『四人幫』,在她的《擊壤歌》裡有寫,
成員是她、唐諾、丁亞明,跟已經去世的林端,
被騙就是這三個男生經歷的事情,後來被侯導拍進了電影。」
談起侯孝賢電影中的「東方情調」,朱天文坦言,在某些不懷好意的西方注視下,
「東方情調」幾乎成為了「髒名詞」。
「不能在電影中有意附和,滿足西方人對東方的想像,
貧窮啊,諸如此類的。這是很糟糕的事情。」朱天文說,
「侯孝賢一再強調,他的電影是從泥土裡長出來的。
在缺乏好萊塢完善工業體制的現實限制裡,他需要殺出一條血路,
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說故事的方法。
這種說故事的方法,可能和西方既有的電影文法不同,
但絕對不是為了迎合西方人的想像。」
聞天祥也補充,陌生化確實會帶來奇觀的快感,但難以持久。
侯導電影常受知名國際大導青睞,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喜歡《戲夢人生》,
科波拉喜歡《南國再見,南國》,馬丁·斯科塞斯喜歡《海上花》。
這顯然已經逾越了文化的表面鴻溝,而是在深層找到了共鳴與啟發。
--
編劇的慨嘆:「天上的人不需要地心引力」
朱天文和侯孝賢的合作常常劇本先行。 《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
都是先有故事、先有劇本,再寫成小說,在當時報紙副刊上連載。
朱天文說,當時侯孝賢拍片已經非常公式化,拍《小畢的故事》時,
已經熟練到在劇本上提前寫好,第一場一分鐘、第二場一分半等。
這時,侯孝賢就希望請沒有寫劇本經驗的朱天文等人來為他寫,
「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來」。 但朱天文笑稱,侯導用劇本也是「大概大概」。
《小畢的故事》最後只用了朱天文、丁亞民一兩句對白,
其他都是侯導每天的即興發揮,劇本很多時候只是工作人員找景的藍圖。
這些年,朱天文和侯孝賢合作了十七八部電影,侯導的個人風格一如既往地鮮明。
當被問到劇本中的得意之筆被放棄是否會扼腕,朱天文直言:
「絕不會。只是好比拍《刺客聶隱娘》,(我寫劇本)那個功夫下得……
新唐書、舊唐書,弄了一堆,建起一座冰山,最後在電影裡只露了一點點,
極簡成這個樣子。中間應該有因果的地方全部剪掉,心理變化都沒有。
觀眾看了可能就會想,這個編劇是傻瓜吧?
作為編劇,看這個電影,我就想,啊,沒關係。你已經到天上去了。
我們地上可能還有地心引力,從這邊到那邊總需要心理變化,總要有因果關係。
天上的人不需要。你想,侯導是編劇出身,怎麼會不知道該怎麼交代因果關係呢?
但是他就要跟著自己的想法走。 」
「電影不是文字,是影像,最後終歸是導演的。」朱天文說,
「我也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戰場,所以非常自在、非常釋然。」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那天的對談講座,我也有在現場。意外的是,影廳沒有全滿,
但更意外的是,很多業界的人在現場,還有大型攝影機記錄對談,
只是沒想到連中國記者都有來,還刊載這篇文章在中國的報紙。
因為對談時間超過一小時了,我本來想問問題,
但無法鼓起勇氣面對攝影機,生理狀況也不允許 XD
我真的很好奇,片中的爸爸演員,到底是真的額頭凹一個洞,還是假的。
因為在打棒球那一幕,觀察他的額頭,像是有東西蓋著那個洞,
我當時想著,當年的特殊化妝技術就已經這麼成熟了嗎?
而且聞天祥老師好像說到,不像其他電影,《風櫃》沒有出版劇本,
所以沒辦法知道,究竟原本的劇本長什麼樣子,
只能從其他書中,看朱天文的文字側面描述。
總之,如果能再有一場獨立講座,聽朱天文老師談談侯導,那就好了~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www.sanhenews.com/280000634_114988
新京報記者蕭軼,實習記者談心怡(發自台北)
--
*警告:
此篇文章作者為中國記者,刊載於中國北京《新京報》,
介紹對談人的內容涉及政治立場,請斟酌後再往下閱讀,謝謝。
--
一群無所事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從澎湖風櫃來到高雄,看白戲,賭博,逞勇鬥狠,
在成長中歷經苦悶與陣痛這是大導侯孝賢飛躍,轉型的里程碑之作 - 《風櫃來的人》
暌違 35 年後在台北修復重映。
2018 年 12 月 1 日,侯孝賢御用編劇,台灣女作家朱天文,
台灣資深影評人聞天祥來到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同 35 年後的觀眾展開映後座談,
聊屬於《風櫃來的人》的獨家記憶。
除去關於侯孝賢電影的獨家記憶之外,朱天文當天還談起了新電影,
對《大象席地而坐》讚譽有加:
「今年最好看的當然是金馬獎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我覺得那實在是太好看了。」
11 月 13 日晚,第 55 屆金馬影展在台北西門町如火如荼地展開時,
眼尖的觀眾發現,侯孝賢出現在《大象席地而坐》的觀眾席後排。
朱天文透露,侯導看完也念念不忘,說非常感動,
比他們年輕的時候拍片更好,講起來就眼淚汪汪。
「他一開始說,這部片子的導演真是個百年不見的人才,
然後還發生這個(自殺的)事情。當然我說百年不見太誇張了,他又改口說二十年不見。
他只要想起來,就時不時地說這一部片子。」
提起去年的金馬獎,朱天文則盛讚《大佛普拉斯》:「超好看,非常好看的一部片子。」
朱天文和侯孝賢之間,有怎樣的合作回憶呢?
對於侯孝賢的電影,她又會有怎樣的看法呢?
在台北現場,新京報實習記者談心怡對這場對話進行了報導。
--
朱天文,1956 年 8 月 24 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
原籍山東省臨朐縣,中國台灣作家,編劇。
聞天祥,金馬獎執行長,曾被稱為台灣最年輕的「資深」影評人。
--
朱天文:侯孝賢拍片「橫徵暴斂」
1982 年,26 歲的朱天文寫了《小畢的故事》,刊登在台灣《聯合報》上。
之後的一天,她接到了侯孝賢的電話,說想把這個小說改編成電影。
從此,她誤打誤撞,一腳踏進了電影圈。
討論劇本,他們在台北武昌街一段的明星咖啡館朱天文回憶:
「所謂討論劇本,就是你講你的故事,我講我的故事。
《冬冬的假期》是我的故事,《戀戀風塵》是吳念真的故事,
《童年往事》是侯導自己的故事。」
就這樣,一個個故事變成了一部部電影,朱天文與侯孝賢漫長而傳奇的合作也就此開始。
「三四十年來,我們被侯導折磨得很夠了。」
談起 1983 年《風櫃來的人》在台灣最初上映時的慘淡票房,朱天文戲言。
第一次合作《小畢的故事》,電影「賣座又叫好」,又是賀歲檔,
火到「南部的電影院通通加場」。他們以為,《風櫃來的人》也一樣會大賣。
實際上,電影上映七天就不得已而下檔,比他們同楊德昌合作的《青梅竹馬》多了三天。
朱天文回憶:
「大家現在都看得很懂嘛,不會看不懂。但那時候上映,觀眾根本一片茫然,
覺得怎麼會這樣,也沒有結局。尤其是那些『錯誤觀眾』,
想看到《小畢的故事》那種淚中帶笑的故事,期待落空後,電影的口碑就變得極差。」
台灣作家王文興曾說,他寫《家變》,《背海的人》等小說,
他的讀者是在被他「橫徵暴斂」。朱天文借用「橫徵暴斂」,形容侯孝賢對觀眾的要求:
「我們就是這樣被他折磨,被他訓練出來,
要看侯導的片子之前,大概心裡明白會是什麼樣子。
當然侯導總是說,這個片子拍出來一定賣座,到後來我們就知道,聽聽就好。」
--
侯孝賢拍《風櫃》:取法沈從文的「天的角度」
朱天文表示,侯孝賢是「土法煉鋼」式的導演。
從學徒,場記一路做上來,接觸實務工作為多。
這樣的他,拍電影靠的是「天然」、「天生」、「不知而能行」的直覺經驗,
倒也能「玩得非常開心」。
然而,當他遇見楊德昌,柯一正,曾壯祥,萬仁這批歸國新銳電影人,
帶著國外學來的新鮮電影理論,「好像一個新的浪頭,猛地打到他的身上。」
朱天文笑談,以前侯孝賢看所謂「大師電影」會睡著。
這一批從國外學電影歸來的朋友,倒給他帶來不少衝擊。
很長一段時間,在楊德昌濟南路 69 號的日式公寓裡,
這群朋友一同看大島渚等人的片子,看完,楊德昌就給每個人發一份分場表,
給大家講這個電影的敘事手法。
朱天文回憶,「做得像手風琴一樣」,拉開來長長的一份。
而另一位朋友曾壯祥,當時最喜歡德國新浪潮電影的領軍人物赫爾佐格。
談《陸上行舟》,談《天譴》,侯孝賢聽都沒聽說過。
不像後來和他關係最好的楊德昌,第一天穿的中影的 T 恤上頭,
就印著三個名字:赫爾佐格,布列松和他自己。
聽了這麼多新潮理論,又看了這麼多大師電影,
「不知而能行」的侯孝賢再想拍電影,就陷入了迷茫。
朱天文就推薦他看沈從文自傳:
「沈從文是湘西的一個鄉下孩子,在五四期間來上海,傻眼了——上海太新了。
當時那批站在時代最尖端的新文學作者,全在上海。
有一段時間,沈從文寫的東西就完全背離了原有的創作風格。
這讓我產生了一個聯想,侯導和沈從文一樣,他們的際遇裡有著共通之處。
侯導也是個鄉下孩子。一下碰到這麼多時髦人物,不知道怎麼辦了。」
她回憶,侯孝賢看完就說,知道怎麼拍了。
侯孝賢從沈從文自傳中學來的,是俯視,客觀的「天的角度」
侯孝賢曾表示:
「這本小說有一個觀點,是俯視的,好像這個世界上發生的種種悲傷的事情,
他都很客觀地在看,有一種胸襟。」
沈從文參軍時所見,
「每天捉來的人既有一百兩百,差不多全是苗鄉的農民。
既不能全部開釋,也不應全部殺頭,因此選擇的程序,便委託來本地人民所敬信的天王。
把犯人牽到天王廟大殿前院坪裡,在神前擲竹筊。
一仰一覆的順筊,開釋,雙仰的陽筊,開釋,雙覆的陰筊,殺頭。
生死取決於一擲,應死的自己向左走去,該活的自己向右走去。
一個人在一分賭博上既佔去便宜四分之三,因此應死的誰也不說話,就低下頭走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侯孝賢就找到了這個角度,拍了《風櫃來的人》。
距離放得很遠,用天的角度來看他自己的青春。
在執行上,他一直和攝影陳坤厚說,攝影機要遠,鏡頭要長。
朱天文回憶,《風櫃來的人》中有個長鏡頭,一個土地廟前坐著四個年輕人。
完全沒有任何正面,短切的鏡頭,人物臉上的表情也被隱沒拍完這個長鏡頭,
侯導說 OK,陳坤厚質疑:「你確定?不要切一個特寫進去嗎?」
侯孝賢說,確定。陳坤厚就說,侯導是不是瘋了?
他不要任何的短鏡頭,一直說鏡頭要遠遠的,冷冷的。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對導演,對攝影卻都意義非凡。
侯孝賢曾說,如果要選一部對他最重要的電影,他會選《風櫃來的人》。
陳坤厚也說,《風櫃來的人》是他創作生涯中最過癮的片子,
即使侯導一直讓他「退後,退後」,以拍出合乎心意的遠鏡頭。
在《風櫃來的人》的剪輯上,也吸收了新鮮的觀點朱天文回憶,剪片那一陣,
侯導正好和剪輯師廖慶松去看了讓 - 呂克·戈達爾執導的法國電影《斷了氣》。
看完他們就感嘆,哇,還有這種剪法,並不需要連續性,邏輯性。
《風櫃來的人》中有一場戲,三個青少年跑到高雄去搭公車,屢屢搭錯,
上去又下來在剪輯的時候,他們也依葫蘆畫瓢起來,在剪輯上不拘泥於邏輯。
朱天文解釋:「以前剪輯是這樣的,上一幕的手要和下一幕的手對應起來。
他們剪這場戲的時候,就直接剪掉,直接不聯繫,這種做法在 35 年前是很叛逆的。」
朱天文說:
「遇到楊德昌他們以後,侯導拍電影的狀態就開始在自覺和不自覺的邊際上遊走。」
在《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紀錄》裡,她寫,
「據我的觀察,侯孝賢拍《風櫃來的人》時候,在根本不知道寫實主義的歷史背景,
作者論,場面調度,長鏡頭等等理論之下——事實上,那時他還搞不清高達是幹什麼的
——竟也一做就做出了這部徹底用寫實文體拍攝寫實內容的電影。
但也奇怪,不通時一竅不通,通時百竅皆通,他像飛一樣,忽地闖進電影極高的境地裡,
跟諸位大師們居然也對得上話,交遊起來了。」
吸納了新理論,又有侯孝賢對生命一以貫之的觀察,
在自覺與不自覺的邊際上遊走出來的片子,就是《風櫃來的人》。
朱天文評價,它新鮮,敏銳,犀利,像一把「新發於硎的舊刀」。
--
楊德昌與侯孝賢:不計代價的配樂實驗
製作《風櫃來的人》時,有一件頗有趣的插曲。
1983 年,電影在台灣上映時,配樂用的是李宗盛。然而,在票房慘淡,無奈下片後,
深諳古典音樂的楊德昌又幫電影重配了維瓦爾第的《四季》,效果頗佳。
朱天文解釋,這實際是兩個惺惺相惜的導演玩的一場「不計代價」的配樂實驗。
朱天文回憶,侯孝賢和楊德昌當時都在中影做後期配音,侯做《風櫃來的人》,
楊做《海灘的一天》。侯孝賢看到《海灘的一天》,由衷感慨其精緻。
他對楊德昌說,如果拍《風櫃》前他先看到《海灘的一天》,可能會拍得更好。
也正因這份惺惺相惜,在《風櫃來的人》七天下檔後,楊德昌覺得非常可惜,
大膽提出要幫他重新配樂。侯孝賢也覺得很有意思。可是電影已經賠本了,也下片了,
為什麼還要再做一個新的版本呢?同是製作的陳坤厚無法理解。
為了這場配樂實驗,侯孝賢不計代價,在已經虧損的情況下又花了二十萬,
把幾條軌道重新混聲。朱天文說,其實這是非常瘋狂的。
談到侯孝賢與楊德昌的惺惺相惜,朱天文說:
「良性競爭是很幸福的,像侯孝賢和楊德昌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你能與之競爭的人,
並不是那麼容易他們身上都有對方所沒有的東西,所以『異性相吸』。
他們之間最好的欣賞,就像蔡琴講的,簡直像在談戀愛。」
--
侯式本土風情:並非迎合西方想像
侯孝賢的電影通常取材於本土經驗。
朱天文透露,《風櫃來的人》中,許多場景皆拼湊自侯孝賢第一手的私人印象。
有次侯孝賢去澎湖探王菊金的班,閒逛到風櫃,在雜貨店看到一群年輕人撞球,
就坐在那裡看,看了將近一個鐘頭離開後,念念不忘他曾說:
「我忘不了那群青年,看樣子他們都已沒在唸書,
感覺他們是這麼不安定,而隨時會出事。
在他們身上你看見青春生命不可預測的哀傷和悲壯,那個荒涼寂寞的下午。」
這成為他拍《風櫃來的人》的契機,這個畫面變成了電影的第一幕。
對電影另一個取景地高雄,他也很熟悉。
朱天文介紹,那一年侯孝賢要考大學,專門跑到旗津朋友家唸書。
而電影中紐承澤的角色,幾乎是侯導自身的寫照。
朱天文說:
「《風櫃來的人》裡,很大一部分都是侯導自己在城隍廟前「耍流氓」的故事。」
媽媽持菜刀砍中兒子大腿,父親葬禮後兒子席間摔飯碗,
電影裡的這些情節,都是侯孝賢自己的經驗。
主角能幹的姐姐,沉默的哥哥,確實也像《童年往事》中侯孝賢對家庭成員的描述。
電影中,阿清三人在高雄的街頭想看「大銀幕,彩色的,歐洲片」,
被騙上一棟尚未完工的空曠大樓對著一整面落地窗,
他們喊:靠,還真是大銀幕,還彩色的!
「這個情節也是真實發生的。」朱天文笑,
「我妹妹朱天心當時有個『四人幫』,在她的《擊壤歌》裡有寫,
成員是她、唐諾、丁亞明,跟已經去世的林端,
被騙就是這三個男生經歷的事情,後來被侯導拍進了電影。」
談起侯孝賢電影中的「東方情調」,朱天文坦言,在某些不懷好意的西方注視下,
「東方情調」幾乎成為了「髒名詞」。
「不能在電影中有意附和,滿足西方人對東方的想像,
貧窮啊,諸如此類的。這是很糟糕的事情。」朱天文說,
「侯孝賢一再強調,他的電影是從泥土裡長出來的。
在缺乏好萊塢完善工業體制的現實限制裡,他需要殺出一條血路,
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說故事的方法。
這種說故事的方法,可能和西方既有的電影文法不同,
但絕對不是為了迎合西方人的想像。」
聞天祥也補充,陌生化確實會帶來奇觀的快感,但難以持久。
侯導電影常受知名國際大導青睞,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喜歡《戲夢人生》,
科波拉喜歡《南國再見,南國》,馬丁·斯科塞斯喜歡《海上花》。
這顯然已經逾越了文化的表面鴻溝,而是在深層找到了共鳴與啟發。
--
編劇的慨嘆:「天上的人不需要地心引力」
朱天文和侯孝賢的合作常常劇本先行。 《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
都是先有故事、先有劇本,再寫成小說,在當時報紙副刊上連載。
朱天文說,當時侯孝賢拍片已經非常公式化,拍《小畢的故事》時,
已經熟練到在劇本上提前寫好,第一場一分鐘、第二場一分半等。
這時,侯孝賢就希望請沒有寫劇本經驗的朱天文等人來為他寫,
「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來」。 但朱天文笑稱,侯導用劇本也是「大概大概」。
《小畢的故事》最後只用了朱天文、丁亞民一兩句對白,
其他都是侯導每天的即興發揮,劇本很多時候只是工作人員找景的藍圖。
這些年,朱天文和侯孝賢合作了十七八部電影,侯導的個人風格一如既往地鮮明。
當被問到劇本中的得意之筆被放棄是否會扼腕,朱天文直言:
「絕不會。只是好比拍《刺客聶隱娘》,(我寫劇本)那個功夫下得……
新唐書、舊唐書,弄了一堆,建起一座冰山,最後在電影裡只露了一點點,
極簡成這個樣子。中間應該有因果的地方全部剪掉,心理變化都沒有。
觀眾看了可能就會想,這個編劇是傻瓜吧?
作為編劇,看這個電影,我就想,啊,沒關係。你已經到天上去了。
我們地上可能還有地心引力,從這邊到那邊總需要心理變化,總要有因果關係。
天上的人不需要。你想,侯導是編劇出身,怎麼會不知道該怎麼交代因果關係呢?
但是他就要跟著自己的想法走。 」
「電影不是文字,是影像,最後終歸是導演的。」朱天文說,
「我也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戰場,所以非常自在、非常釋然。」
--
原文結束。
--
題外話:
那天的對談講座,我也有在現場。意外的是,影廳沒有全滿,
但更意外的是,很多業界的人在現場,還有大型攝影機記錄對談,
只是沒想到連中國記者都有來,還刊載這篇文章在中國的報紙。
因為對談時間超過一小時了,我本來想問問題,
但無法鼓起勇氣面對攝影機,生理狀況也不允許 XD
我真的很好奇,片中的爸爸演員,到底是真的額頭凹一個洞,還是假的。
因為在打棒球那一幕,觀察他的額頭,像是有東西蓋著那個洞,
我當時想著,當年的特殊化妝技術就已經這麼成熟了嗎?
而且聞天祥老師好像說到,不像其他電影,《風櫃》沒有出版劇本,
所以沒辦法知道,究竟原本的劇本長什麼樣子,
只能從其他書中,看朱天文的文字側面描述。
總之,如果能再有一場獨立講座,聽朱天文老師談談侯導,那就好了~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Queena
at 2018-12-09T12:42
at 2018-12-09T12:42

By Rebecca
at 2018-12-13T09:21
at 2018-12-13T09:21

By Frederica
at 2018-12-16T22:29
at 2018-12-16T22:29

By Valerie
at 2018-12-21T03:39
at 2018-12-21T03:39

By Thomas
at 2018-12-26T01:01
at 2018-12-26T01:01

By Callum
at 2018-12-27T13:50
at 2018-12-27T13:50

By Yedda
at 2018-12-31T02:45
at 2018-12-31T02:45

By Ivy
at 2019-01-03T23:27
at 2019-01-03T23:27

By Mary
at 2019-01-08T04:12
at 2019-01-08T04:12

By Sarah
at 2019-01-10T17:15
at 2019-01-10T17:15
Related Posts
《復仇者聯盟4》首部預告

By Cara
at 2018-12-08T01:44
at 2018-12-08T01:44
魔神仔 +蘭潭魚怪 +鄭成功 = 人面魚

By Suhail Hany
at 2018-12-08T01:37
at 2018-12-08T01:37
美麗男孩-救得了自己的終究只有自己

By Daniel
at 2018-12-08T01:29
at 2018-12-08T01:29
無敵破壞王2

By Callum
at 2018-12-08T01:25
at 2018-12-08T01:25
怪獸2尼樂勒梅歲數疑問?

By Catherine
at 2018-12-08T01:24
at 2018-12-08T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