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園會vs秋胡戲妻 - 相聲

By Caroline
at 2007-03-22T01:51
at 2007-03-22T01:51
Table of Contents
(相聲《山東二黃》郭德綱演出本)
[西皮流水]
秋胡打馬(是)奔家裏,
行人路上馬不停蹄。
只因咱家貧難度日,
因此上撇家、撇業、撇父、撇母、撇子又撇妻。
在前堂辭別了高堂的母,
在後堂辭別咱的妻。
夫妻們分別大門裏,
她看我這個我看他滴滴點點、點點滴滴,怎么哪個淚悲啼。
大丈夫怎能無志氣,
戰死在兩軍陣是又能怎么地。
都只為番幫造了反,
我耳聽得那戰鼓兒不住地:
得兒龍冬 得兒龍冬
答答嘀,嘀答答,嘀答答,
答答拉答嘀答,嘀答答拉拉答
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
長ᄅY板坡前逞威風。
衣大衣 大七臺 衣大衣 大七臺
臺臺衣臺 衣臺臺
臺臺衣臺 衣頃倉。
冬得兒冬 一劍叫賊命歸西,
楚王爺一見龍心喜,
他封咱:頭帶烏沙、身穿莽袍、腰橫玉帶、足蹬朝靴,做官在朝裏。
他叫咱回家探母去,
他叫咱早去早回朝裏。
行一步來至在桑園裏,
耶~見一個美大嫂:
身穿這藍布衫、
腰係著白布單。
頭上別木頭簪,
腳下穿青布鞋兒,
露出來(這個)小金蓮。
手把桑枝捋桑葉兒,
一落一落是捋在竹藍裏。
前影兒好象羅氏女,
後影兒好象咱的妻。
本當向前將妻認,
且住啊~錯認了民女是咋地。
※ 引述《bigred (最受歡迎相聲段子 提名中)》之銘言:
: 有錄音有真相!!
: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AZLrTBNeUOVqqsi00JTi008l.html#1
: 山東二簧 第四段 點選30秒的那段,李金斗說的很清楚,是什麼戲妻
: http://www.humorous.idv.tw/phpbb/viewtopic.php?p=7851#7851
: 侯耀文在5:25左右,也說的很清楚
: ※ 引述《NJM (憶秋粘)》之銘言:
: : 嗯
: : 剛剛又把哈戲族拿出來聽了一下
: : 仔細聽了後確認
: : 馮老師是說"桑園戲妻"
: : 然後又看了一下手上的"武家坡"劇本
: : (久沒聽戲 手邊也沒可聽的 所以只好查閱劇本)
: : 確認本戲中並沒有說是在"桑園"
: : 因此可能是
: : 1.瓦舍編稿的時候誤編了
: : 或者是
: : 2.明知道而故意講成"桑園戲妻" 所以不講"桑園會"
: 以前的人就是這麼講,「桑園會」又稱「秋胡戲妻」
: 在相聲裡面,叫做「山東二簧」前面說山東話諧音的笑話
: ,帶到老闆唱一段京戲(秋胡戲妻)除了上面的兩段,
: 天津曲藝團魏文亮來台灣演出的時候,有有山東二簧,也是這麼講的
: 「哈戲族」我沒聽過沒看過,如果說裡面真的講「桑園戲妻」那就是搞錯了
: 應該是口誤,畢竟「山東二簧」這個段子就算不會演,也會聽。
: 我不懂京劇,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桑園出現。
: 但是這段相聲的趣味我很清楚,透過比較,一樣的故事情節,用不同的地方戲來表現
: 完全不同的趣味。兩相一比較,相當有趣。
: ===================接下來是憤怒文,不喜勿看===========================
: : 當然也可能是
: : 3.小弟找的資料不夠齊全
: : 有些劇本將武家坡的環境編成了桑園
: : 而馮老師聽的比較多 聽到了這樣的一齣戲
: : 其實桑園會(秋胡戲妻)與武家坡(紅鬃烈馬)以及汾河灣
: : 三齣戲的內容大綱真的非常相像
: : 從秋胡故事、陌上桑、到雜劇以致京劇與其他劇種的演變
: : 或許就能寫篇文章了
: : 從 離家-返家-戲妻 這條主軸來論秋胡故事的演變
: : 然後接到武家坡的故事
: : 再附帶討論一下汾河灣與武家坡的關係
: : 然後總結 離家-返家-戲妻 在中國故事與戲曲中的現象
: : 一篇小文章應該就差不多了
: : (沒去找過 或許已經有人寫過了也說不定^^")
: : 另外S大推文說提及的
: : 在雜劇"秋胡戲妻"中
: : 其妻是叫羅梅英沒錯
: : 列女傳中是否是叫羅敷我就沒去查了
: : 但是陌上桑的故事與秋胡故事有類似的地方也是可見的
: : 小弟我就有看過討論這兩者之間關係的文章
: : 因此D大所引用的網頁中所敘述的文字也有可能是將兩者混同了
: : 以上是就我所知稍微解釋一下
: : 若有引用錯誤或是有不同解釋
: : 請大家再給予指點
: : ---------------------------------------------
: : 邊打字的時候順便邊聽吳魏兩位老先生的"汾河灣"段子 XD
: 我真是快受夠了,一樣的段子,演過的人這麼多,錄音也這麼多,
: 竟然還會有這樣的問題。
: 我基本上不聽瓦舍的段子,換個新名字出來騙人去聽,
: 傳統段子講的「哩哩落落」還硬要說自己創新,改編就改編,還要說創新
: 以前還會看到對瓦舍正面的評價,現在好像越來越少了
: 最早在實驗劇場看「相聲說垮鬼子們」的時候,對這團還有點期待
: 結果越演越回去
: 如果先聽過瓦舍的改編,在聽傳統段子,感覺會很奇怪
: 以前有一個很喜歡相聲的朋友說,一個好的段子,被講爛的話,對聽的人很不公平
: 因為第二次聽的話,就失去新鮮與趣味。
: 傳統段子「猜謎」「聯對」「大保鏢」「繞口令」都是這樣
: 還好瓦舍沒有去新編「官場鬥」「黃半仙」這樣的節目
: 不然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相聲精品沒有遭到他們毒嘴
--
[西皮流水]
秋胡打馬(是)奔家裏,
行人路上馬不停蹄。
只因咱家貧難度日,
因此上撇家、撇業、撇父、撇母、撇子又撇妻。
在前堂辭別了高堂的母,
在後堂辭別咱的妻。
夫妻們分別大門裏,
她看我這個我看他滴滴點點、點點滴滴,怎么哪個淚悲啼。
大丈夫怎能無志氣,
戰死在兩軍陣是又能怎么地。
都只為番幫造了反,
我耳聽得那戰鼓兒不住地:
得兒龍冬 得兒龍冬
答答嘀,嘀答答,嘀答答,
答答拉答嘀答,嘀答答拉拉答
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
長ᄅY板坡前逞威風。
衣大衣 大七臺 衣大衣 大七臺
臺臺衣臺 衣臺臺
臺臺衣臺 衣頃倉。
冬得兒冬 一劍叫賊命歸西,
楚王爺一見龍心喜,
他封咱:頭帶烏沙、身穿莽袍、腰橫玉帶、足蹬朝靴,做官在朝裏。
他叫咱回家探母去,
他叫咱早去早回朝裏。
行一步來至在桑園裏,
耶~見一個美大嫂:
身穿這藍布衫、
腰係著白布單。
頭上別木頭簪,
腳下穿青布鞋兒,
露出來(這個)小金蓮。
手把桑枝捋桑葉兒,
一落一落是捋在竹藍裏。
前影兒好象羅氏女,
後影兒好象咱的妻。
本當向前將妻認,
且住啊~錯認了民女是咋地。
※ 引述《bigred (最受歡迎相聲段子 提名中)》之銘言:
: 有錄音有真相!!
: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AZLrTBNeUOVqqsi00JTi008l.html#1
: 山東二簧 第四段 點選30秒的那段,李金斗說的很清楚,是什麼戲妻
: http://www.humorous.idv.tw/phpbb/viewtopic.php?p=7851#7851
: 侯耀文在5:25左右,也說的很清楚
: ※ 引述《NJM (憶秋粘)》之銘言:
: : 嗯
: : 剛剛又把哈戲族拿出來聽了一下
: : 仔細聽了後確認
: : 馮老師是說"桑園戲妻"
: : 然後又看了一下手上的"武家坡"劇本
: : (久沒聽戲 手邊也沒可聽的 所以只好查閱劇本)
: : 確認本戲中並沒有說是在"桑園"
: : 因此可能是
: : 1.瓦舍編稿的時候誤編了
: : 或者是
: : 2.明知道而故意講成"桑園戲妻" 所以不講"桑園會"
: 以前的人就是這麼講,「桑園會」又稱「秋胡戲妻」
: 在相聲裡面,叫做「山東二簧」前面說山東話諧音的笑話
: ,帶到老闆唱一段京戲(秋胡戲妻)除了上面的兩段,
: 天津曲藝團魏文亮來台灣演出的時候,有有山東二簧,也是這麼講的
: 「哈戲族」我沒聽過沒看過,如果說裡面真的講「桑園戲妻」那就是搞錯了
: 應該是口誤,畢竟「山東二簧」這個段子就算不會演,也會聽。
: 我不懂京劇,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桑園出現。
: 但是這段相聲的趣味我很清楚,透過比較,一樣的故事情節,用不同的地方戲來表現
: 完全不同的趣味。兩相一比較,相當有趣。
: ===================接下來是憤怒文,不喜勿看===========================
: : 當然也可能是
: : 3.小弟找的資料不夠齊全
: : 有些劇本將武家坡的環境編成了桑園
: : 而馮老師聽的比較多 聽到了這樣的一齣戲
: : 其實桑園會(秋胡戲妻)與武家坡(紅鬃烈馬)以及汾河灣
: : 三齣戲的內容大綱真的非常相像
: : 從秋胡故事、陌上桑、到雜劇以致京劇與其他劇種的演變
: : 或許就能寫篇文章了
: : 從 離家-返家-戲妻 這條主軸來論秋胡故事的演變
: : 然後接到武家坡的故事
: : 再附帶討論一下汾河灣與武家坡的關係
: : 然後總結 離家-返家-戲妻 在中國故事與戲曲中的現象
: : 一篇小文章應該就差不多了
: : (沒去找過 或許已經有人寫過了也說不定^^")
: : 另外S大推文說提及的
: : 在雜劇"秋胡戲妻"中
: : 其妻是叫羅梅英沒錯
: : 列女傳中是否是叫羅敷我就沒去查了
: : 但是陌上桑的故事與秋胡故事有類似的地方也是可見的
: : 小弟我就有看過討論這兩者之間關係的文章
: : 因此D大所引用的網頁中所敘述的文字也有可能是將兩者混同了
: : 以上是就我所知稍微解釋一下
: : 若有引用錯誤或是有不同解釋
: : 請大家再給予指點
: : ---------------------------------------------
: : 邊打字的時候順便邊聽吳魏兩位老先生的"汾河灣"段子 XD
: 我真是快受夠了,一樣的段子,演過的人這麼多,錄音也這麼多,
: 竟然還會有這樣的問題。
: 我基本上不聽瓦舍的段子,換個新名字出來騙人去聽,
: 傳統段子講的「哩哩落落」還硬要說自己創新,改編就改編,還要說創新
: 以前還會看到對瓦舍正面的評價,現在好像越來越少了
: 最早在實驗劇場看「相聲說垮鬼子們」的時候,對這團還有點期待
: 結果越演越回去
: 如果先聽過瓦舍的改編,在聽傳統段子,感覺會很奇怪
: 以前有一個很喜歡相聲的朋友說,一個好的段子,被講爛的話,對聽的人很不公平
: 因為第二次聽的話,就失去新鮮與趣味。
: 傳統段子「猜謎」「聯對」「大保鏢」「繞口令」都是這樣
: 還好瓦舍沒有去新編「官場鬥」「黃半仙」這樣的節目
: 不然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相聲精品沒有遭到他們毒嘴
--
Tags:
相聲
All Comments

By Sandy
at 2007-03-23T20:53
at 2007-03-23T20:53
Related Posts
桑園會vs秋胡戲妻

By Mary
at 2007-03-20T20:54
at 2007-03-20T20:54
2007台北大碗茶

By Faithe
at 2007-03-20T11:43
at 2007-03-20T11:43
桑園會vs秋胡戲妻

By Agatha
at 2007-03-20T02:48
at 2007-03-20T02:48
桑園會vs秋胡戲妻

By Ivy
at 2007-03-19T02:17
at 2007-03-19T02:17
相聲段子中的'唱'?

By Noah
at 2007-03-19T02:12
at 2007-03-19T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