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條橘子(下)(雷) - 藝術電影

Ula avatar
By Ula
at 2011-11-21T21:04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圖文對照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8816726













(以下為重雷區)





















故事的趣點之四,
來自於監獄教誨師與內政部長之間的爭論。
矯治過後的艾歷克斯被帶到舞台上向高官們
「展示」他的矯治成果,引來教誨師的駁斥。

教誨師:「這孩子沒有選擇的自由!
     此後他的行為都只能出於私心
     ───對身體痛楚的恐懼令他做出自貶的荒誕行為,
     明顯地不是出自真心。
     他不再犯錯!卻也不再有能力作出道德的抉擇。」

內政部長:「神父,這正是這套療法的巧妙之處!
      我們不關心動機、道德,
      我們只關心如何減低犯罪率,
      以及解決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
      他會成為您最虔誠的信徒!
      隨時能夠在左臉挨揍時
      把右臉轉向別人、
      隨時準備被釘上十字架,
      連殺一隻蒼蠅都會覺得嘔心。
      這才叫改造!
      在天使前慶祝的喜樂!
      重點在於這個方法有效!」

從艾歷克斯重獲自由後的際遇看來,
特殊的制約療法閹割了他作惡的能力,
卻讓他連自衛的能力也沒了,
遑論擇善擇惡的自由意志。
更可悲的是,
如果真如教誨師的「宗教觀點」所言,
一個人必須透過自由意志來選擇向善,
他的靈魂才能獲得救贖,
那麼現代社會裡很可能誰都無法獲得救贖!
因為「制約」在文明世界裡可謂
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遠弗屆,
經過「社會化」的人,其真正的
「自由意志」根本已經被各式各樣的「制約」、
方方面面的「耳濡目染」給消磨怠盡,
如果真要把救贖與自由意志牽上關係,
那麼現代人獲得救贖的機會只可能像
「自由意志」一樣渺茫。

故事的趣點之五,
在於點出「人根本很難從個人恩怨當中超脫」
這個可悲的事實。
之所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因為
有人就會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報復主義」原本就是法學當中難以根絕的一部分,
因此即便早有人質疑現行的獄政制度,
花納稅人的錢供作奸犯科的人吃、住,
不僅對於他們犯下的罪行根本於事無補,
反而讓囚犯們在獄中彼此交流切磋犯罪技巧,
這樣的懲罰方式究竟值不值得?
多數現代社會仍然不得不繼續採行這樣的刑法制度,
現行的制度雖然力有未逮,
在沒人能想出更好的替代方案前,
起碼多少還有點向罪犯報復、討回一點公道的功能,
從本片裡州長一角在送艾歷克斯去接受療程前的一席話
可見端倪:

  「…上面的要我們怎麼做,我們也只能奉命行事。
   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我並不贊同!
   我覺得『以眼還眼』才是對的,
   有人打你,你就會反擊,不是嗎?
   你們作奸犯科,敗壞本州的聲譽,
   州政府反擊你們、把你們抓來關難道不對嗎?
   新的看法卻是要我們不反擊,
   主張把壞的改造成好的!
   這樣其實是不公平的!」

平心而論,現今任何一種形式的刑罰
對於罪行所造成的既定事實於事無補。
刑罰本身到後來的殘存意義
不外乎滿足受害者、家屬、以及社會大眾
對於「罪有應得」的期待與報復心理而已。
艾歷克斯出獄回家,發現自己所有的私物品都不見了,
父親告知他這是政府的新政策,
警方會把加害者的私人物品拿去賠償受害者。
然而觀眾都知道,即便把艾歷克斯的家當全變賣了、
把艾歷克斯再多關卅年、甚至處以死刑,
兩年前被他拿巨大陽具雕像活活砸死的老女人
也不可能復生。
所有的刑罰縱然於事無補,但多少呼應了大眾對於
「罪有應得、惡有惡報」的報復性預期心態。

出獄後的艾歷克斯流離失所、飽受欺凌,
觀眾看著他的際遇發笑,多少也有點欣賞
「惡有惡報」的樂趣在其中吧。
就像有些八點檔裡的反派角色壞到令觀眾牙癢癢,
觀眾們每天邊罵卻還是準時收看,多少也是為了看
這些令人恨得牙癢的壞蛋後來會死得多慘。
老作家收容艾歷克斯,原本打的如意算盤是

  「他是確保執政黨在下次選舉落敗的最有力武器!
   政府最自吹自擂的是
   過去數月來對付犯罪率的政策,
   招募年輕的暴徒當警察、
   提倡消磨意志的條件反射療法。
   我們在其他國家看過太多了,
   這可能會引起軒然大波!
   要不了多久我們便會陷入極權主義!
   這個年輕人就是這殘忍手段的見證。
   人民有必要知道及看到。我們要維護自由。
   自由才是一切!
   人民會為了能繼續過平靜的生活而出賣自由,
   因此必須引導、鞭策、推動他們!」

然而這樣的理想
卻在聽到艾歷克斯在浴室裡高唱
《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主題曲後,
全拋到九霄雲外去。
復仇的怒火會吞噬掉人的理智與理念,
到頭來滿腦子就只剩私人恩怨,
從「自由才是一切」變成「復仇才是一切」,
畢竟一報還一報、甚至快意恩仇
才比較貼近人性,
即便像這種學養深厚的老作家
也不能倖免。

故事的趣點之六,
在於刻意顛覆掉人對藝術品的詮釋權。
在電影開場不久,一段荒逸頹唐的夜生活結束前,
艾歷克斯回到自己用密碼鎖封門的溫暖臥房裡,
都會在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陪伴下,
帶著「豐盛的滿足感」與快感入眠。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音樂能陶冶性情、美化人生」等傳統信念
在這裡受到顛覆。
好笑的是,同樣一首曲子
卻被設計制約療程的人拿來
做為暴力色情影片的固定配樂,
因此出獄後的艾歷克斯
再也無法享受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反而會被它逼到痛苦得想自殺。
音樂、藝術品本身傳遞的美感是「中立」的,
既不鼓勵人祟善、也不鼓勵人作惡。
近代有人主張
暴力電影煽動人犯罪,是社會動亂的根源,
而早在這部1971年出品的《發條橘子》裡,
編導就已經針對這一點做出「平反」與諷喻了。
活生生的人對於既定的藝術品握有
詮釋的話語權,
卻也可能濫用這樣的話語權
去把藝術品拿來做為把自己惡行惡念合理化的
「藉口」。
而多年後,藝術品終究只是藝術品。
或許可以把這段劇情看作是導演
庫布力克(Stanely Kubrick)
為防範日後有人藉口
聲稱是看了《發條橘子》裡的裸露暴力場面才去犯罪
所打的預防針。

除了一些古典音樂,連《萬花嬉春》的主題曲
「Singin’ in the Rain」
在本片的故事流程中
也被賦予了舉足輕重的功能性。
據說庫布利克在本片中對
「Singin’ in the Rain」的頑皮之舉
還引來原唱金凱利(Gene Kelly)
這位影壇老前輩的不滿。
畢竟當年《萬花嬉春》可是他老人家自導自演
自唱自跳的心血結晶、揚名立萬的生涯代表作,
被拿來這部電影裡作為男主角
輪姦人妻時哼哼唱唱的配樂,還拿著雨傘形拐杖
邊「打」邊唱邊跳,
擺明了在惡搞《萬花嬉春》裡金凱利在雨中
拿著雨傘邊唱邊跳的經典場面,
偏偏這部《發條橘子》也成為一部
經典級的名作,
就怕日後人人聽到「Singin’ in the Rain」時
先想到的不是《萬花嬉春》卻是《發條橘子》,
叫他老人家怎能不著惱。
這段小插曲
詳見今年另一部影展片
《從前有顆發條橘子(Once Upon a Time…A Clockwork Orange)》。

總結一句,庫布利克好樣的,
把文明社會裡大部分已經被視為常理的規範、認知方式以及價值觀
都顛覆殆盡。


(完)

--

All Comments

發條橘子(上)(雷)

Belly avatar
By Belly
at 2011-11-21T21:01
網誌圖文對照版↓ http://bbshara.pixnet.net/blog/post/38816606 (內含會動的圖片,請勿見怪) (以下為重雷區) 《發條橘子》從1971年問世至今剛好40年。 這部今天廣受好評的經典鉅作打從上映以來,在某些國家被 ...

Gainsbourg and His Girls

Hedda avatar
By Hedda
at 2011-11-20T02:45
http://www.wretch.cc/blog/craigga/23364792# 圖文並茂。 2011/11/16 13:30 新光影城 3 廳 賽吉甘斯柏:愛女人的男人 Gainsbourg and His Girls 帕斯卡佛內 法國│2010│Digital Betacam│彩色+黑白│1 ...

2011金馬影展觀影短評

Donna avatar
By Donna
at 2011-11-19T21:58
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片中角色狂歡盡興,豈止甜蜜簡直幸福。一幕幕虛實交錯恍如夢境,卻又 自然流暢毫不斷裂──美夢/惡夢迎面而來,為情所困隨即閒適抽離;惟 片尾的人倫悲劇未明卻緊接糜爛派對顯得詭異突兀,幸而一切分歧全在純 真女孩的凝視笑靨中融 ...

電影道具服裝清倉大拍賣!!

Lily avatar
By Lily
at 2011-11-19T20:59
電影道具服裝清倉大拍賣 原子映象有限公司 的電影美術道具及服裝要拍賣囉!! 拍賣內容包含多部電影道具(各年代陳設小道具、家具、椅子、小板凳及陶甕) 以及多部電影的服裝配件 歡迎業界朋友及隔壁阿桑阿婆或是想要撿便宜的大家一起來選購 單品價錢從50元開始起跳!美術及裝飾小品以籃計算喜歡就帶走 時間: ...

【不能說的再見】觀後感

Lucy avatar
By Lucy
at 2011-11-18T01:32
從在光點看完Jafa Panahi【生命的圓圈】之後,又 上癮般地來看這部Mohammad Rasoulof的【不能說的 再見】,這兩部片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都是 回到原點--進監牢去了,希望這只是我的錯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