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光影,十大驚奇(上) - 電影

Mary avatar
By Mary
at 2008-12-11T18:18

Table of Contents

圖文版(圖多可供文本參照)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7918077 (上)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7920110 (中)


& 百年光影,十大驚奇 (上)


假設,今日講「特效」(special effects),似乎不會是
一件明智的事。在好萊塢「高觀念」(High-concept)的經營操
作下,大卡司,大製作,大宣傳,大特效成了一種常態。如何行
銷一部電影,成了拍電影的首要課題,而非電影本身好不好看。
久而久之,高觀念生產出來的票房鉅片(blockbuster),不一
定好看;特效越好,有時候反而成了劇情空洞的美麗障眼法。如
今,特效成了電影學最被忽略的區塊,最不入流的研究。


這是一件可惜的事。讓我們想想,特效原本功用是什麼呢?
絕非目眩神迷的感官刺激罷了,而是幫助我們進入劇情的輔助方
法,一支讓電影更為貼近寫實的魔杖。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盧
卡斯的《星際大戰》(Star Wars,1977)很早就想拍了,可是
得等到70年代(同時也受了60年代末期庫貝利克《2001:太空漫
遊》的影響),當特效有點樣子後,才可能將腦中的銀河巨景,
投射大螢幕。


確認「特效」能夠輔助敘事,而非只是無端渲染後,且讓我
們將「特效」的意義往上昇華一層;將百年的光影,看作一部「
技術史」的發展(相對於一般類型史或敘事史的研究)。我們馬
上會發覺,百年電影,電影百年,是透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從電
影剪接、打光、聲音發展、場景調度、攝影機運動等技巧,始終
企圖讓電影捕捉現實,呈現到觀眾的眼前,而所謂「特效」,
則居於這段電影技術史的發展末端,延續了前面的傳統,開創出
另一種電影技術。


本篇的用意,不在正名/證明特效之用,而是純粹地想探討這
段百年技術史的發展,可能是那些石破天驚的技術發展,深遠影
響了我們今日觀看電影的方式,而也正是這種觀看方式,讓我們
誤以為電影等同現實;如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言,電
影創造出一種「仿真擬像」(Simulacra)。最終,我想導出的
結論是,百年電影發展史,簡而言之,是一部現實與觀看方式的
鬥爭史。


「百年光影,十大驚奇」(Ten Wonders in 100 Years of
Cinematography),編選的方式,純粹是一種惡趣味與私影評。
基本上,以十年為間隔,但入選影片不限一部,甚至可能有備選
名單。不過,私心入選者或開創,或革命,或熟化了一種或多種
驚奇技術的運作,從而定義了電影是什麼,也形塑了要怎麼觀看
的方式。


最後,也歡迎大家提出你的名單。


-----


一. 第一次世紀交替(1890~1899):電影捕捉現實

◎《火車進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1896)


研讀電影發展史的影迷,通常將盧米埃兄弟的這部極短片,
當作百年電影的分水嶺,但我們千萬別忘了,早在《火車進站》
前,早在盧米埃的「活動攝影機」(Cinematographe)問世以來
,歐陸發明家與美國的愛迪生早有一些同步競爭的映像器材。因
此,《火車進站》的歷史意義,就不僅在於它是史上首部映演的
短片,更象徵了一種放映技術的領先;也就因為這種技術的領先
,方能確立了一個世紀電影如何放映的準則。沒有宏偉咖啡館前
《火車進站》的公開播映,也許電影史還得在愛迪生式的單人暗
箱「電影視鏡」(Kinescope)中掙扎個幾十年,才能探頭出來,
一次與幾百人說聲「嗨」。


二. 1900~1909

◎《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03)


12分鐘的超短片中,追逐戲(chase sequence)的內容雖然
開啟日後西部片先聲,但這還構不成一種「驚奇」。波特(Edwin
S. Porter)的最大貢獻在於(雖然我懷疑這僅是靈光乍現的神
來之筆,他自己無法意識到有何偉大),電影的最後一幕,強
盜對鏡頭挑釁地開了一槍。這一槍,不僅是對文本內的追逐者
發去,更射向原本安坐如山的觀眾,穿過了銀幕/現實不可能
橫越的界線。這是電影史上,最早也最驚人的後設指涉:是的
,演員知道自己在演一場戲,他們正被「你」窺看。


◎備選名單:《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1902)


早期法國派的導演密里葉(魔術師出身)可視為今日奇幻電
影的先驅,也多少影響了日後法國電影的「詭奇幻想」風格,
而有別於好萊塢模板電影。舉其經典《月球之旅》,在電影發展
的十年間,就能拍出這樣異想天開的作品,當然是一種驚奇。不
過《月球之旅》的致命缺點是,它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下的「電影
」,反而像是一部傳統劇場(佈景、道具、服裝設計)的底片連
拍,利用視覺暫留所完成的魔術之作。


三. 1910~1919

◎《卡比莉亞》(Cabiria,1914)


義大利電影《卡比莉亞》不僅是電影史上史詩鉅製的先鋒部
隊,影響了1915年格里菲斯超級經典《國家的誕生》(Birth of
a Nation),它那龐大的資金拍攝、繁複誇麗的場景調度,以及
總片長三小時十五分鐘的歷史創舉,如今看來,仍感不可思議。
不過,導演帕斯特洛內締造的最大驚奇,是利用自行研發專利「
移動攝影車」所重現的「空間深度」(spatial depth)。自此,
電影才真正跳脫二維的平面模式,利用文藝復興以降的透視構圖
法,建築三度空間的真實(即)幻象。


四. 1920~1929

◎《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1925)


蘇俄的愛森斯坦當然不是史上第一位使用剪接手法的導演,
卻是第一個將蒙太奇(montage)美學/動力學理論化的重要推
手,也是徹底的理論實踐者。幾乎在《波坦金戰艦》後,文本的
意義,不再受限於必須一氣呵成的長鏡頭,而源於導演意志的自
由拼貼,縱然,希區考克或巴贊未必同意。


◎《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1927)


電影的發展,從來就不是沒有聲音。從早期的小型樂團隨播
隨奏、辯士解說默片劇情、放映者按劇情播放適宜的樂曲,都是
「默片說話」的明證。但是一切都得等到1927年由華納兄弟出品
的《爵士歌手》,「聲音融入畫面」的電影寫實,才算真正有了
「譜」。


備選名單:◎《安達魯西亞之犬》(An Andalusian Dog,1929)


受到一次大戰的影響,電影的青少三十歲生日,一點也不光
鮮亮麗,反而很奇特地走入了光影的黑暗紀事,其中以強調高反
差、低調打光、陰影流動的「表現主義」為代表。在敘事方面,
則演化為兩種電影類型:四零年代好萊塢的黑色電影(film noir
)與本期的德國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s)電影。


後者當中,穆瑙的《吸血鬼》(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1922)探討了精神與恐懼的本質,弗朗茲的《大都會》
(Metropolis,1927)則在黑色意象的基礎上,利用一座高聳入
雲的陽具式建築,譬喻權力/階級的鬥爭與和解。兩位大導的黑
色實驗,在1929年終於和佛洛依德《夢的解析》合流,通過達達
主義的哲學表現,於是催生出電影史上惡夢般的傑作《安達魯西
亞之犬》。在這16分鐘的實驗短片中,西班牙導演布紐爾與畫家
達利,引介了精神分析與潛意識,讓電影成為探索心靈的表現工
具,也讓自身達到形式主義的巔峰。




--
存在主義 Stella! 洛可可 2001:太空漫遊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夜巡
華爾滋黛比 神聖的瘋狂 61號公路 斯萬家 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 斷
了氣 波爾多 擬像 四個四重奏 陳黎 假文藝青年俱樂部 聽聽那冷雨
黑膠復興 捷克變形蟲 卡夫卡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第七封印 仿聲鳥
人文主義者的十四行詩 未完成 1812 失眠上帝獨白 無伴奏e=mc2
銀翼殺手 後現代 至高的愛 德國表現 暢爽 吸血鬼荷索 馬勒巨人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Liam avatar
By Liam
at 2008-12-12T05:43
推!
Kelly avatar
By Kelly
at 2008-12-13T05:10
大推, 但火車進站應該是1896,不是1986喔
Valerie avatar
By Valerie
at 2008-12-16T01:04
謝謝已修正,眼殘~

《魔戒二部曲》by(時光之硯)

Skylar DavisLinda avatar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8-12-10T21:26
《魔戒二部曲》- 時光之硯部落格 PTT2個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8539111 (20張劇照圖文版) ====================== ...

魔幻時刻 - 戲中戲中戲的黑色歡笑

Zenobia avatar
By Zenobia
at 2008-12-10T04:10
============================================================================== 這是防雷頁,下一頁是前言及微雷。 ...

《門》:青春,一闋殘酷的詩

Catherine avatar
By Catherine
at 2008-12-08T19:22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7886631 《門》:青春,一闋殘酷的詩 追憶那個世紀前的狂飆運動,Jim Morrison是生得太晚的浪漫詩人。 他有拜倫《唐璜》的熱情,雪萊《奧濟曼提斯》的狂傲,甚或有些濟慈的 憂愁,但異化的後工業文明 ...

畫皮 Painted Skin

Caroline avatar
By Caroline
at 2008-12-07T16:45
網誌有圖版 http://nosweat0911.pixnet.net/blog/post/22564393 看了聊齋誌異中畫皮的原文故事,證實了我昨天看完電影後的一個想法,就 是『男主角都很沒用』XD。正因為宣傳時將畫皮拿來跟【倩女幽魂】做比較 ,才這樣覺得。雖然電影將王生從原著中的讀書人改編成驍勇善戰 ...

金馬獎總評:漫長無趣

Bethany avatar
By Bethany
at 2008-12-07T10:56
藍祖蔚老師一整個嗆很兇喔...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russiablue/3/1311427586/20081207023708/ 漫長又無聊的第四十五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總算在拖了四小時多之後,草草落幕。 弱智與雜亂,大底就是今年金馬獎頒獎典禮最貼切的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