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心得 - 舞台劇
By Emily
at 2009-12-25T11:54
at 2009-12-25T11:54
Table of Contents
抱歉,因為看到原po寫了「台灣的小劇場很爛」這樣重的字眼,
我想有些話也想讓原po聽聽。
首先,你以相當主觀的評斷字眼來形容小劇場:「很爛」兩字
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實在、實在相當不公平。
藝術創作除了(可能)是主觀的之外,
若要如你所說,大量地去考慮觀眾的觀感、或看不看得懂--
假若今天有越來越多的觀眾看懂了小劇場,
那這劇場還有能稱之為「小」劇場的性格嗎?
我想也許就可能被削減或沒有了,
因為當更多觀眾說他們看懂、或甚至要把戲院改到國家戲劇院等大廳,
那也表示劇作是相當程度地向市場取向靠攏。
這就跟純文學(小說)的意思一樣,
想必那些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作品的小說
也有相當多的讀者會認為無法進入(觀看),
但難道這些作者就得要妥協而去寫大眾讀者都看得懂的作品嗎?
當作者如此進行時,它還會是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作品的小說嗎?
--
我也很少看國外的劇場作品,因為我也不喜歡得看字幕的感覺。
但就這兩年看了不下三、四十部的小劇場作品,
我必須要說,
台灣的小劇場是目前我認為仍相當有展演力的藝術表現領域。
不知您是否看過O劇團類歌舞劇《三房一廳》詼諧的親情演出?
或是再拒劇團在北新路只有十位觀眾的《居+》小型卻爆發力十足的演出?
或是創作社從上半年的《掰啦女孩》討論學生與愛情、
《少年金釵男孟母》改編傳統戲曲到《愛錯亂》炒燴都市愛情/性別戲碼
多元而豐富的演出呢?
我想,這些戲劇中討論的親情、友情、愛情-
關於人與人的糾雜情感或辯證,
也許每位觀眾的深刻與否未必相同,
但至少都是人生裡可能遭遇的課題吧。
這些真的有很難看懂、或拒觀眾於「圈外」嗎?
甚者,表現稍較糾雜的如《給普拉斯》、《最美的時刻》
或《辛波絲卡》等作品,
仔細地去推敲在演員近似瘋癲或串接的段落,
其實也會突然發現,
展演的仍是情感或關係上的刻骨、或個體自我的掙扎,
而我認為這都不只是「圈內」的狹縫視角,
卻是另一種深刻的人生再展示/演。
這些演出都不是你一句看不懂、拒圈外人之語便能否定的。
--
小劇場的邊緣性格使其演出更無拘限,
為何國家劇院下的劇場稱為「實驗」劇場?
這暗示有些作品可能並未成熟、而有著實驗性,
但也是因著這樣的實驗性,
給予小劇場的演出形式或劇本的表現有較為複雜的空間、
它可能不是一般演出有頭有尾的容易進入,
但這也正是作為「小」劇場的特殊藝術性(恕我再次強調)。
於是,若你有心想支持、或喜愛看戲,
又不想花錢搞得自己霧煞煞一頭茫,不僅是「默默的看戲」--
也許在演出前、後得做些功課
來讓自己更容易進入那較為特殊、或邊緣界面的展演方式。
翻翻純文學類的作品、(後)現代的詩集小說等,
或涉及一些性別議題、
讓自己的思考更具意識或辯證態度;
或和身邊觀戲的友人一起討論,為什麼戲是這樣演的、
為什麼它和一般所印象的戲劇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這些的討論,都能夠證明創作者絕不是「不知所云」。
--
對於藝術,除了「很爛」的評語、
或一直認為「戲好像只是演給小劇場圈內人看」的抗拒心態,
一直將自己放在預設好的框架下,又怎能細膩的去欣賞一齣演出呢?
或說,為何是劇場得接受觀眾,而不是觀眾去進入劇場呢?
的確,觀眾的觀感當然重要,
如果一個演出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那麼有很大程度上它是失敗的。
但這並非小劇場所該考慮的首要因素;
不謂言,我當然也看過一些不甚喜歡、或如你所說覺得不知所云的作品,
但看戲有時候圖的是一種(觀看)展演的瞬間快感,
或聽演員說出腦袋瓜裡翻滾的那些東西,
而並非定要全然明白,
人生,不也是有很多令人不白之處?
--
同為觀眾,對於願意支持的每一位朋友,
仍衷心希望能有個愉快的觀戲經驗。
--
我想有些話也想讓原po聽聽。
首先,你以相當主觀的評斷字眼來形容小劇場:「很爛」兩字
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實在、實在相當不公平。
藝術創作除了(可能)是主觀的之外,
若要如你所說,大量地去考慮觀眾的觀感、或看不看得懂--
假若今天有越來越多的觀眾看懂了小劇場,
那這劇場還有能稱之為「小」劇場的性格嗎?
我想也許就可能被削減或沒有了,
因為當更多觀眾說他們看懂、或甚至要把戲院改到國家戲劇院等大廳,
那也表示劇作是相當程度地向市場取向靠攏。
這就跟純文學(小說)的意思一樣,
想必那些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作品的小說
也有相當多的讀者會認為無法進入(觀看),
但難道這些作者就得要妥協而去寫大眾讀者都看得懂的作品嗎?
當作者如此進行時,它還會是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作品的小說嗎?
--
我也很少看國外的劇場作品,因為我也不喜歡得看字幕的感覺。
但就這兩年看了不下三、四十部的小劇場作品,
我必須要說,
台灣的小劇場是目前我認為仍相當有展演力的藝術表現領域。
不知您是否看過O劇團類歌舞劇《三房一廳》詼諧的親情演出?
或是再拒劇團在北新路只有十位觀眾的《居+》小型卻爆發力十足的演出?
或是創作社從上半年的《掰啦女孩》討論學生與愛情、
《少年金釵男孟母》改編傳統戲曲到《愛錯亂》炒燴都市愛情/性別戲碼
多元而豐富的演出呢?
我想,這些戲劇中討論的親情、友情、愛情-
關於人與人的糾雜情感或辯證,
也許每位觀眾的深刻與否未必相同,
但至少都是人生裡可能遭遇的課題吧。
這些真的有很難看懂、或拒觀眾於「圈外」嗎?
甚者,表現稍較糾雜的如《給普拉斯》、《最美的時刻》
或《辛波絲卡》等作品,
仔細地去推敲在演員近似瘋癲或串接的段落,
其實也會突然發現,
展演的仍是情感或關係上的刻骨、或個體自我的掙扎,
而我認為這都不只是「圈內」的狹縫視角,
卻是另一種深刻的人生再展示/演。
這些演出都不是你一句看不懂、拒圈外人之語便能否定的。
--
小劇場的邊緣性格使其演出更無拘限,
為何國家劇院下的劇場稱為「實驗」劇場?
這暗示有些作品可能並未成熟、而有著實驗性,
但也是因著這樣的實驗性,
給予小劇場的演出形式或劇本的表現有較為複雜的空間、
它可能不是一般演出有頭有尾的容易進入,
但這也正是作為「小」劇場的特殊藝術性(恕我再次強調)。
於是,若你有心想支持、或喜愛看戲,
又不想花錢搞得自己霧煞煞一頭茫,不僅是「默默的看戲」--
也許在演出前、後得做些功課
來讓自己更容易進入那較為特殊、或邊緣界面的展演方式。
翻翻純文學類的作品、(後)現代的詩集小說等,
或涉及一些性別議題、
讓自己的思考更具意識或辯證態度;
或和身邊觀戲的友人一起討論,為什麼戲是這樣演的、
為什麼它和一般所印象的戲劇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這些的討論,都能夠證明創作者絕不是「不知所云」。
--
對於藝術,除了「很爛」的評語、
或一直認為「戲好像只是演給小劇場圈內人看」的抗拒心態,
一直將自己放在預設好的框架下,又怎能細膩的去欣賞一齣演出呢?
或說,為何是劇場得接受觀眾,而不是觀眾去進入劇場呢?
的確,觀眾的觀感當然重要,
如果一個演出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那麼有很大程度上它是失敗的。
但這並非小劇場所該考慮的首要因素;
不謂言,我當然也看過一些不甚喜歡、或如你所說覺得不知所云的作品,
但看戲有時候圖的是一種(觀看)展演的瞬間快感,
或聽演員說出腦袋瓜裡翻滾的那些東西,
而並非定要全然明白,
人生,不也是有很多令人不白之處?
--
同為觀眾,對於願意支持的每一位朋友,
仍衷心希望能有個愉快的觀戲經驗。
--
Tags:
舞台劇
All Comments
By Lauren
at 2009-12-29T12:39
at 2009-12-29T12:39
By Kelly
at 2010-01-01T21:10
at 2010-01-01T21:10
By Margaret
at 2010-01-06T08:58
at 2010-01-06T08:58
By Caroline
at 2010-01-08T04:12
at 2010-01-08T04:12
By Barb Cronin
at 2010-01-11T15:02
at 2010-01-11T15:02
By Harry
at 2010-01-16T13:28
at 2010-01-16T13:28
By Frederic
at 2010-01-19T05:49
at 2010-01-19T05:49
By Jessica
at 2010-01-19T15:33
at 2010-01-19T15:33
By Aaliyah
at 2010-01-22T18:20
at 2010-01-22T18:20
By Tristan Cohan
at 2010-01-26T00:15
at 2010-01-26T00:15
By Linda
at 2010-01-27T16:38
at 2010-01-27T16:38
By Faithe
at 2010-01-30T13:07
at 2010-01-30T13:07
Related Posts
極簡與荒謬,絕不肥皂劇:《步步驚笑》
By Jessica
at 2009-12-24T23:28
at 2009-12-24T23:28
跟蹤楊呈偉,聖誕百老匯與樂團搭配試唱
By Candice
at 2009-12-24T17:12
at 2009-12-24T17:12
淋漓盡致的東西方融合,螞蟻洞中的原型記號
By Oliver
at 2009-12-24T16:37
at 2009-12-24T16:37
2010「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即將開徵
By Zanna
at 2009-12-24T16:33
at 2009-12-24T16:33
【表演打天下】林文中為什麼要做小?
By John
at 2009-12-24T16:22
at 2009-12-24T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