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然專欄:壞人在哪裡? - 編劇
By Hamiltion
at 2014-11-27T14:27
at 2014-11-27T14:27
Table of Contents
http://bit.ly/142ChFF 紀蔚然
我喜歡動作片,老婆認為一個戲劇教授這麼愛看動作片很丟臉,我則對她說,一切為了研
究。為了證明不是完全胡說,偶爾得交出一篇關於動作片的心得報告:
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值得研究,不是因為他的電影愈來愈賣,而是二
十幾年來,他是許多年輕電影和戲劇從業者模仿、崇拜的對象;而且,據說他是當今好萊
塢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
理解好萊塢不是為了理解世界──好萊塢雖席捲全球,它無法代表整個世界──而是為了
理解美國主流眼中的世界,而構築於善惡對立的動作片無疑是檢驗美國觀「世界秩序」的
絕佳文本。
因為動作片裡的「好人」必然是美國人,只要觀察「壞人」乃何方神聖,便不難明白其影
射之當代政治裡的真實衝突。眾所周知,冷戰期間,壞人是以蘇俄為首的東歐共產集團;
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壞人頓時換了膚色和語言,變為伊斯蘭教基進組織。不過你或許不知
,壞人缺貨時,北韓亦可濫竽充數:至少有兩部動作片述說著北韓恐怖組織攻擊美國本土
的故事。然而近年來,最大宗的壞人是僵屍。
討論耐人尋味的「僵屍的轉折」前,讓我們先一探塔倫提諾電影裡的壞人。
沒有壞人
塔倫提諾早期電影裡的主要人物沒有一個是好人。《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 1992
)講述八個黑道弟兄於打劫珠寶店事敗後,一方面得躲避警察的追緝,另一方面則忙著內
鬥以找出導致事敗的內鬼。劇情已忘了大半,只記得結尾和《哈姆雷特》一樣,原本站著
的後來全躺下了。他的成名作《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1994)同樣把觀眾引入一
個無道德的世界,其中販毒的傢伙造型很像耶穌基督,而某殺手講起話來彷彿舊約裡的先
知,但電影與宗教無關,也不是批判道德破產之類的老調。反而,它的賣點在於以一個有
趣的形式包裝一個有趣的故事。如此而已。
既然兩部電影的要角皆非善類、統統是壞人,反過來說也成立:沒有真正的壞人。換言之
,這兩部電影並未呈現動作片常見的二元對立,不但模糊了善惡之間的界線,甚至瓦解了
好人或壞人的一般意涵。哇,這就是後現代?這是否意味年輕時的塔倫提諾秉持的是虛無
主義:我們活在一個沒有宗教、道德、是非,只剩黑吃黑的時代裡?
壞人來了
沒有壞人意味:找不到好人。年輕的塔倫提諾不知「善」在何處,直到有一天,他想通了
。
雖然觀眾認同《追殺比爾》(Kill Bill, 2003-04)女主角的處境,這部電影仍然不脫黑
吃黑的套式,並無實質正邪之分。真正「好人vs.壞人」的架構得要等到《惡棍特工》(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和《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 2012)才先後問世。
好萊塢很會找壞人,但塔倫提諾這個後現代金童卻花了十多年才終於找著。之前,他大半
在類型電影尋尋覓覓,黑色電影(film noir)、邵氏功夫片、日本武士片、義大利西部
片(Spaghetti Western)、B級動作片等等。後來,他學會了在「歷史」裡找。《惡棍特
工》裡的壞人是納粹,《決殺令》則是美國奴隸制度──這下子壞人夠份量,好人也相對
更具清晰的輪廓;他賣的不只是「暴力美學」,他還談邪惡與正義。彷彿,作為創作者,
他終於通過成年禮,登大人了。
問題是,他所呈現的「歷史」很奇怪,呈現的方式也很天才。他刻畫某一特定時空,卻同
時將過去曾經發生的事件(屠殺猶太人、奴役黑人)與從未發生的事件(弱勢團體反攻獲
勝)攪在一起:過去的史實加上幻想的未來。如此時代倒錯,讓人聯想西方中古世紀某些
作品的特色;例如,描述耶穌基督誕生的奇蹟之夜,卻於過程中提及出生於基督之後的人
物。這或許是線索,提示我們要把這兩部電影視為「神蹟」,瀰漫「詩的正義」的「歷史
」──真實世界裡無法完成的正義就交由電影來完成吧。
藉由它們,塔倫提諾為觀眾提供了後現代狂想的報復與暗爽,讓人們在「正義感」的陶醉
下、在「尊重差異」的口號下,暫時忘懷兩個事實:一、近年右翼保守勢力於世界各地日
漸囂張;二、歧視,各種歧視,恐怕在粗俗多元主義的掩飾下偷偷地深化。遠方的例子不
談,在台灣,光從婚姻平權運動遇到強大阻力的案例便可見一斑。
總之,無論之前或之後,塔倫提諾尋找善惡的來源,從來就不是當代生活的現實經驗,而
是「文本」。也就是說,他只和「文本」對話,無意或無能與現實對話。此為後現代創作
者的特色,亦是罩門,他們忙著拼貼,將手上的筆當作剪刀使用;他們忙著文本互涉,從
這個文本跳到那個文本,卻鮮少跳回人間。
當神與律法消失
於1996年推出的《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似乎是塔倫提諾尋找壞人的煎
熬裡重要轉折,因為這部看似胡鬧瞎搞的動作片暗藏玄機。本事如下:一對燒殺擄掠、壞
事幹盡的兄弟為了躲避警方追緝而綁架了開著露營車的家庭。一家三口,兩個小孩天真無
邪,不過他們為爸爸擔心,因為自從媽媽過世後,原本為牧師的爸爸逐漸放棄了宗教。經
過一番折騰,露營車來到了三不管地帶的墨美邊境,五人走進一家酒店,就在裡面,奇怪
的事情發生了:裡面的人不是人,是吸血鬼和僵屍,原本敵對的兩兄弟和那個家庭只好聯
手消滅它們。The End。
這故事顯示,當人類摒棄神的規範,同時又罔顧人的律法,因而擁抱虛無主義時,怪事會
發生,怪物會出現。這時,人性受到考驗,人類存活受到威脅。電影結尾,殺手放火的兩
兄弟終於找回了人性,褻瀆的牧師也重回宗教的懷抱。這顯然是希臘悲劇的翻版,只不過
那時沒有僵屍,而是瘟疫。
愛在僵屍橫行時
《惡夜追殺令》只是近二十年無數僵屍片其中的一部;僵屍片在電影工業氾濫的程度與單
一電影裡僵屍氾濫的程度可說等量齊觀。一般僵屍片不會解釋僵屍從何而來,《地球末日
戰》(World War Z, 2013)是少見的例外。既然僵屍無特定意義,我們只得從普遍性著
手。
僵屍是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的意象。某位哲學家告訴我們,人類是習慣動物,沒有習慣還
真不知如何應付日常生活的挑戰,然而一旦習慣極度機械化時,人和僵屍的差別就不大了
。在我眼裡,街上那些手機不離眼的低頭族頗具僵屍樣;而在他們眼裡(假設他們抬頭一
會兒),我這個於固定時間走固定路線的散步者和僵屍也沒啥兩樣。
原來,他者就是僵屍,而電影裡的僵屍是極端他者,一定要消滅。多元文化主義年代竟然
出現過剩的僵屍片,這應不是一句「時代的反諷」便足以解釋的奇觀。
難道多元文化主義只是口號?或者它原本就是謊言?另一位哲學家提醒我們,所謂「尊重
差異」的真正意思是「容忍差異」,是保持距離的尊重,不是積極認同:我可以忍受你我
之間的差異,而且我想保持差異,一旦你撈過界,想要和我一樣、和我享受同樣的權力,
我就跟你拼命。這就是多元成家運動的阻力的來源,也同時是僵屍片合理化暴力令人不安
的原因。
如果僵屍片裡的僵屍是虛無主義的產物,那麼,僵屍片過剩的現象又是什麼意識型態的產
物?除了市場邏輯下的制式反應外,它會不會是另一種虛無?秉持虛無主義來批判虛無主
義,這邏輯通嗎?顯然,機械化複製的僵屍片本身也是「僵屍」,我們不但不消滅它,反
而乖乖買票,排隊走進戲院消費它。我看僵屍片和我媽媽看八點檔的心路歷程一樣:邊看
邊罵,看完了發誓再也不看,等到下次又捨不得不看。
與當代如何對話?
黑白片《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 )改編自一部同年出版
的美國小說。外太空來了一種狀似豆莢(pod)的植物,它會趁人們熟睡時纏繞身體,複
製出一模一樣的形體來取代原來那個人,而豆莢人(pod people)雖擁有記憶但毫無情感
。電影問世時很少人理會,後來才受到重視。
電影從默默無聞到榮列經典之林的過程和後人的詮釋有關。有人認為它影射1950保守年代
講究表面和諧、齊致所造成的結果:美國人都變成一個模樣,都同樣無感,彷彿行屍走肉
。有人則認為與冷戰年代息息相關,豆莢人指涉的是接受體制洗腦的人們,藉此批判麥卡
錫主義搞出的白色恐怖。第三種詮釋則認為:這部電影其實在警告美國人,豆莢人就是同
情共產黨的下場,與蘇聯體制下的樣板人同一個死德行。
這下子亂掉了。體制導致僵屍遍地,體制是壞人,這點應無疑問。但體制指的是什麼?到
底是麥卡錫所反對的共產黨,抑或麥卡錫所代表的恐共意識型態?
關於僵屍片和它的時代如何對話,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娛樂片就是娛樂片,不必捕風捉
影,牽強附會;有些人認為,無論創作者有心或無意,一個文化產品和孕育它的時代有不
可切割的關聯,暗藏政治潛意識的糾葛。多年來,第二個立場蔚為顯學。不過,這一派的
詮釋有時還真會捕風捉影,牽強附會。
一般認為《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是好萊塢颳起僵屍風的起
點。《活死人之夜》裡的僵屍和豆莢人一樣,無情無感,不同的是僵屍已無記憶,而且會
攻擊活人,從此奠定了侵略型僵屍的樣版。甫問世時,影評大半聚焦於暴力與血腥,一旦
成為經典,人們開始從文化、政治的層面解讀。有些人認為這部電影極具顛覆性,它意在
批判美國1960年代的社會風氣、冷戰結構、種族歧視、美國加入越戰等等。
在我看來,這是詮釋熱過頭的症狀。描寫世界末日的僵屍片不免帶著啟示錄的意味,而「
僵屍的轉折」也是一種啟示。它啟示什麼?本文針對僵屍片氾濫的現象討論現象背後的文
化意涵是否熱過頭,只能由讀者決定。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Scenarist/M.1417069641.A.046.html
※ 編輯: filmwalker (220.128.63.106), 11/27/2014 14:28:00
我喜歡動作片,老婆認為一個戲劇教授這麼愛看動作片很丟臉,我則對她說,一切為了研
究。為了證明不是完全胡說,偶爾得交出一篇關於動作片的心得報告:
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值得研究,不是因為他的電影愈來愈賣,而是二
十幾年來,他是許多年輕電影和戲劇從業者模仿、崇拜的對象;而且,據說他是當今好萊
塢最具影響力人士之一。
理解好萊塢不是為了理解世界──好萊塢雖席捲全球,它無法代表整個世界──而是為了
理解美國主流眼中的世界,而構築於善惡對立的動作片無疑是檢驗美國觀「世界秩序」的
絕佳文本。
因為動作片裡的「好人」必然是美國人,只要觀察「壞人」乃何方神聖,便不難明白其影
射之當代政治裡的真實衝突。眾所周知,冷戰期間,壞人是以蘇俄為首的東歐共產集團;
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壞人頓時換了膚色和語言,變為伊斯蘭教基進組織。不過你或許不知
,壞人缺貨時,北韓亦可濫竽充數:至少有兩部動作片述說著北韓恐怖組織攻擊美國本土
的故事。然而近年來,最大宗的壞人是僵屍。
討論耐人尋味的「僵屍的轉折」前,讓我們先一探塔倫提諾電影裡的壞人。
沒有壞人
塔倫提諾早期電影裡的主要人物沒有一個是好人。《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 1992
)講述八個黑道弟兄於打劫珠寶店事敗後,一方面得躲避警察的追緝,另一方面則忙著內
鬥以找出導致事敗的內鬼。劇情已忘了大半,只記得結尾和《哈姆雷特》一樣,原本站著
的後來全躺下了。他的成名作《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1994)同樣把觀眾引入一
個無道德的世界,其中販毒的傢伙造型很像耶穌基督,而某殺手講起話來彷彿舊約裡的先
知,但電影與宗教無關,也不是批判道德破產之類的老調。反而,它的賣點在於以一個有
趣的形式包裝一個有趣的故事。如此而已。
既然兩部電影的要角皆非善類、統統是壞人,反過來說也成立:沒有真正的壞人。換言之
,這兩部電影並未呈現動作片常見的二元對立,不但模糊了善惡之間的界線,甚至瓦解了
好人或壞人的一般意涵。哇,這就是後現代?這是否意味年輕時的塔倫提諾秉持的是虛無
主義:我們活在一個沒有宗教、道德、是非,只剩黑吃黑的時代裡?
壞人來了
沒有壞人意味:找不到好人。年輕的塔倫提諾不知「善」在何處,直到有一天,他想通了
。
雖然觀眾認同《追殺比爾》(Kill Bill, 2003-04)女主角的處境,這部電影仍然不脫黑
吃黑的套式,並無實質正邪之分。真正「好人vs.壞人」的架構得要等到《惡棍特工》(
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和《決殺令》(Django Unchained, 2012)才先後問世。
好萊塢很會找壞人,但塔倫提諾這個後現代金童卻花了十多年才終於找著。之前,他大半
在類型電影尋尋覓覓,黑色電影(film noir)、邵氏功夫片、日本武士片、義大利西部
片(Spaghetti Western)、B級動作片等等。後來,他學會了在「歷史」裡找。《惡棍特
工》裡的壞人是納粹,《決殺令》則是美國奴隸制度──這下子壞人夠份量,好人也相對
更具清晰的輪廓;他賣的不只是「暴力美學」,他還談邪惡與正義。彷彿,作為創作者,
他終於通過成年禮,登大人了。
問題是,他所呈現的「歷史」很奇怪,呈現的方式也很天才。他刻畫某一特定時空,卻同
時將過去曾經發生的事件(屠殺猶太人、奴役黑人)與從未發生的事件(弱勢團體反攻獲
勝)攪在一起:過去的史實加上幻想的未來。如此時代倒錯,讓人聯想西方中古世紀某些
作品的特色;例如,描述耶穌基督誕生的奇蹟之夜,卻於過程中提及出生於基督之後的人
物。這或許是線索,提示我們要把這兩部電影視為「神蹟」,瀰漫「詩的正義」的「歷史
」──真實世界裡無法完成的正義就交由電影來完成吧。
藉由它們,塔倫提諾為觀眾提供了後現代狂想的報復與暗爽,讓人們在「正義感」的陶醉
下、在「尊重差異」的口號下,暫時忘懷兩個事實:一、近年右翼保守勢力於世界各地日
漸囂張;二、歧視,各種歧視,恐怕在粗俗多元主義的掩飾下偷偷地深化。遠方的例子不
談,在台灣,光從婚姻平權運動遇到強大阻力的案例便可見一斑。
總之,無論之前或之後,塔倫提諾尋找善惡的來源,從來就不是當代生活的現實經驗,而
是「文本」。也就是說,他只和「文本」對話,無意或無能與現實對話。此為後現代創作
者的特色,亦是罩門,他們忙著拼貼,將手上的筆當作剪刀使用;他們忙著文本互涉,從
這個文本跳到那個文本,卻鮮少跳回人間。
當神與律法消失
於1996年推出的《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似乎是塔倫提諾尋找壞人的煎
熬裡重要轉折,因為這部看似胡鬧瞎搞的動作片暗藏玄機。本事如下:一對燒殺擄掠、壞
事幹盡的兄弟為了躲避警方追緝而綁架了開著露營車的家庭。一家三口,兩個小孩天真無
邪,不過他們為爸爸擔心,因為自從媽媽過世後,原本為牧師的爸爸逐漸放棄了宗教。經
過一番折騰,露營車來到了三不管地帶的墨美邊境,五人走進一家酒店,就在裡面,奇怪
的事情發生了:裡面的人不是人,是吸血鬼和僵屍,原本敵對的兩兄弟和那個家庭只好聯
手消滅它們。The End。
這故事顯示,當人類摒棄神的規範,同時又罔顧人的律法,因而擁抱虛無主義時,怪事會
發生,怪物會出現。這時,人性受到考驗,人類存活受到威脅。電影結尾,殺手放火的兩
兄弟終於找回了人性,褻瀆的牧師也重回宗教的懷抱。這顯然是希臘悲劇的翻版,只不過
那時沒有僵屍,而是瘟疫。
愛在僵屍橫行時
《惡夜追殺令》只是近二十年無數僵屍片其中的一部;僵屍片在電影工業氾濫的程度與單
一電影裡僵屍氾濫的程度可說等量齊觀。一般僵屍片不會解釋僵屍從何而來,《地球末日
戰》(World War Z, 2013)是少見的例外。既然僵屍無特定意義,我們只得從普遍性著
手。
僵屍是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的意象。某位哲學家告訴我們,人類是習慣動物,沒有習慣還
真不知如何應付日常生活的挑戰,然而一旦習慣極度機械化時,人和僵屍的差別就不大了
。在我眼裡,街上那些手機不離眼的低頭族頗具僵屍樣;而在他們眼裡(假設他們抬頭一
會兒),我這個於固定時間走固定路線的散步者和僵屍也沒啥兩樣。
原來,他者就是僵屍,而電影裡的僵屍是極端他者,一定要消滅。多元文化主義年代竟然
出現過剩的僵屍片,這應不是一句「時代的反諷」便足以解釋的奇觀。
難道多元文化主義只是口號?或者它原本就是謊言?另一位哲學家提醒我們,所謂「尊重
差異」的真正意思是「容忍差異」,是保持距離的尊重,不是積極認同:我可以忍受你我
之間的差異,而且我想保持差異,一旦你撈過界,想要和我一樣、和我享受同樣的權力,
我就跟你拼命。這就是多元成家運動的阻力的來源,也同時是僵屍片合理化暴力令人不安
的原因。
如果僵屍片裡的僵屍是虛無主義的產物,那麼,僵屍片過剩的現象又是什麼意識型態的產
物?除了市場邏輯下的制式反應外,它會不會是另一種虛無?秉持虛無主義來批判虛無主
義,這邏輯通嗎?顯然,機械化複製的僵屍片本身也是「僵屍」,我們不但不消滅它,反
而乖乖買票,排隊走進戲院消費它。我看僵屍片和我媽媽看八點檔的心路歷程一樣:邊看
邊罵,看完了發誓再也不看,等到下次又捨不得不看。
與當代如何對話?
黑白片《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 )改編自一部同年出版
的美國小說。外太空來了一種狀似豆莢(pod)的植物,它會趁人們熟睡時纏繞身體,複
製出一模一樣的形體來取代原來那個人,而豆莢人(pod people)雖擁有記憶但毫無情感
。電影問世時很少人理會,後來才受到重視。
電影從默默無聞到榮列經典之林的過程和後人的詮釋有關。有人認為它影射1950保守年代
講究表面和諧、齊致所造成的結果:美國人都變成一個模樣,都同樣無感,彷彿行屍走肉
。有人則認為與冷戰年代息息相關,豆莢人指涉的是接受體制洗腦的人們,藉此批判麥卡
錫主義搞出的白色恐怖。第三種詮釋則認為:這部電影其實在警告美國人,豆莢人就是同
情共產黨的下場,與蘇聯體制下的樣板人同一個死德行。
這下子亂掉了。體制導致僵屍遍地,體制是壞人,這點應無疑問。但體制指的是什麼?到
底是麥卡錫所反對的共產黨,抑或麥卡錫所代表的恐共意識型態?
關於僵屍片和它的時代如何對話,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娛樂片就是娛樂片,不必捕風捉
影,牽強附會;有些人認為,無論創作者有心或無意,一個文化產品和孕育它的時代有不
可切割的關聯,暗藏政治潛意識的糾葛。多年來,第二個立場蔚為顯學。不過,這一派的
詮釋有時還真會捕風捉影,牽強附會。
一般認為《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是好萊塢颳起僵屍風的起
點。《活死人之夜》裡的僵屍和豆莢人一樣,無情無感,不同的是僵屍已無記憶,而且會
攻擊活人,從此奠定了侵略型僵屍的樣版。甫問世時,影評大半聚焦於暴力與血腥,一旦
成為經典,人們開始從文化、政治的層面解讀。有些人認為這部電影極具顛覆性,它意在
批判美國1960年代的社會風氣、冷戰結構、種族歧視、美國加入越戰等等。
在我看來,這是詮釋熱過頭的症狀。描寫世界末日的僵屍片不免帶著啟示錄的意味,而「
僵屍的轉折」也是一種啟示。它啟示什麼?本文針對僵屍片氾濫的現象討論現象背後的文
化意涵是否熱過頭,只能由讀者決定。
--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Scenarist/M.1417069641.A.046.html
※ 編輯: filmwalker (220.128.63.106), 11/27/2014 14:28:00
Tags:
編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人物專訪:《海闊天空編劇周智勇》
By Liam
at 2014-11-14T10:57
at 2014-11-14T10:57
想找台中的同好一起創個研習會
By Connor
at 2014-11-11T01:28
at 2014-11-11T01:28
2014肥貓南方編劇工坊「微電影編劇課程」
By Steve
at 2014-11-11T00:54
at 2014-11-11T00:54
要相信誰說的故事?《控制》與《恐怖份子
By Tristan Cohan
at 2014-11-10T11:05
at 2014-11-10T11:05
日劇編劇秘辛 by 貴島誠一郎
By Callum
at 2014-11-09T20:15
at 2014-11-09T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