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On/Off」將在淡水有河book播映 - 紀錄片

Madame avatar
By Madame
at 2007-11-16T00:41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fansss (新天堂樂園)》之銘言:
: 我,26歲,上網習慣7年,看電視習慣20年。
: 電視與網路陪伴我走了很長一段時間,生活中有它們不論是在我開心、悲傷、
: 無聊、發呆、孤單、交友等等重要或不重要的時刻,甚至替代我的聲音與耳朵
: ,形成一個只需要窩在家裡就可以的安全感,然而我真的快樂嗎?如果有一天
: 我沒有這兩樣東西,我會怎麼樣呢?
: 這是一個不上網不看電視的30天實驗。在這之前,我的生活佈滿了網路與電視
: ,一切顯得非常理所當然,但是有一次莫名奇妙的大敲鍵盤後,我開始反省這
: 兩種東西對我來說是工具還是依賴?於是有了這30天的發想。
: 參加事項與其他詳情請見
: http://blog.roodo.com/book686/archives/4463119.html

《ON/OFF》:自己的戰爭
文/林木材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9133271

一年多前,患著拿起攝影機不敢拍人病以及社交恐懼症的M正愁著該
如何從南藝大音像紀錄所畢業。經過好多的發想,她向朋友們提出一
個新主意。重度依賴網路和電視的她,決定要拒絕這些東西三十天,
並且要用影像記錄下這個「實驗」的過程,成為一部小影片。

當下,我馬上聯想到的,是那一連串為了對抗媒體而生的「運動」。
包括了苗栗社大每年都提倡的「關機運動」,以及一部由韓國公共電
視台攝製的紀錄片《二十個沒有電視的日子》(20 Days without TV)。

我本來幻想著M大概也會拍出像《二十個沒有電視的日子》那樣雖有實
驗精神,但其實一點也不有趣的片子吧!因為影片就是建立在必須「對
抗」些什麼(譬如惡質媒體、資本主義的置入行銷、無孔不侵的資訊爆
炸…等等)而生的,這使得《二十個沒有電視的日子》像極了宣教片,
一面倒的讚揚沒有電視後人們不再被制約,時間多了好多,家庭更和諧
了,孩子們也不再有暴力傾向…。

總歸一句,少了電視,整個世界都美好了起來呢!

我當然很難被這樣的結論說服,也覺得這紀錄片的概念真是無聊。同時
,心底其實擔憂著,沒有了網路和電視的M,她撐的過去嗎?生活會變成
什麼樣子呢?最終完成的影片該不會也要宣教吧?

但我的私憂沒有維持太久。剛收到兵單的我,必須要調適心情,被迫面
對我自己的「關機」。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影片中露臉的我,自認著是
和M一起同時進行這切斷某種依賴性繫繩的類自殺行動。

但看著《ON/OFF》裡日曆上的數字因時間的推擠而一個個被劃上「X」,
畫面也總是M週而復始的單調情景時,我仍不太了解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
麼(就像我也不知道當兵是為了什麼)。只是當M閱讀著報紙,上面紅通
通的,正報導著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遊行運動,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M不是要甩開媒體、隔絕資訊,更不是要「對抗」外在的什麼。她所
奮鬥著的,是一場屬於自己的戰爭,一場與自己內在性格的格鬥賽,費時
費力,因此更得要用心用力。

更詳細的說,M所做的,像是在進行著一種「繞道」,用封閉標誌和另闢
蹊徑拉長了生活中任何可能的經歷。經由三十天一再的繞道行動中,與多
種多樣的他者進行交流、溝通,最後再返回「自身」,藉此發現自己、認
識自己、發展自己。就如同我是多麼驚訝片中,M居然開始與平常根本不
會有所交談的食店老闆閒話家常,解釋自己正在做些什麼,甚至注意起每
個人下班後疲倦的背影…等等。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影片的最後,我屏息以待,三十天的解禁時刻終
於到了。M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告自己做到了!或是興奮的握拳吶喊與電腦相
擁而泣,她反而仍是靜靜維持著自己的步調繼續「生活」。隔天早晨,當M
重新打開電腦並連上MSN的那一刻,此時畫面接續了一個「回溯」(flashback)
剪接,環顧了這三十天裡所碰觸的人、事、物…。

每個人都是如此在自己的軌道上生活著,但透過相互交錯、相互碰觸、相互
理解,卻也對每個人產生著不一的意義。

我心頭突然覺得暖暖的,會心一笑。這才不是八股的自我成長史記,或失去
才知珍惜的勵志紀錄片。看著盯著電腦螢幕的M鼻頭紅紅的,臉頰緩緩滑落
幾滴眼淚。對於重獲自由,甫從那一年多的軍人身份下崗的我來說。我想,
我很能明白那些眼淚是怎麼一回事。

M把生活視為行動,也用行動來體驗生活。關於生存之道,關於生活該如何
「實在」、「踏實」,這是每個人最微不足道,但卻也是巨大難解的功課。
思想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說:「美學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身體、
行為、感覺和激情,把自己不折不扣的存在,都變成一件藝術品。」

《ON/OFF》當然沒有那麼偉大,但就是那個樣子,那個調調,固守著屬於自
己生活的堅持和姿態。



--
什麼!大前研一的書《OFF學》?
拜託,《ON/OFF》好看多了!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All Comments

南京大屠殺 加拿大首映

Eden avatar
By Eden
at 2007-11-13T15:19
中央社╱台北十三日電 2007.11.13 中國大陸中新社報導,為紀念南京大屠殺七十周年,由加拿大人改編美籍華裔女作家作品 「南京大屠殺」執導和製作的「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劇情紀錄電影,十一日在加拿大多 倫多舉行全球首映式。 張純如於一九九七年在美國出版的「南京大屠殺」是英文著作中首部全面記錄侵華日 ...

寒單爺、蘭嶼青年…全入鏡

James avatar
By James
at 2007-11-13T14:55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7.11.13 「飆紀錄Live夜」傑作不少,題材包羅萬象,以下將影片粗分幾類,便利觀眾選片。 社會議題:「請問貴姓」、「海有多深」都以原住民為主角,前者以「住在山上,漢人就 叫我們山胞,那住在草原是不是叫草包,住沙漠就變沙包?」討論原住民姓氏文化在漢人 中心主義下 ...

無米樂 真實呈現生命尊嚴

Ivy avatar
By Ivy
at 2007-11-13T14:54
聯合報╱本報記者何定照 2007.11.13 若把一八九五年全球第一部影片「佛萊‧奧特的噴嚏」視為紀錄片,紀錄片至今已有一百 一十二年歷史。然而在台灣,紀錄片近年才從小眾口味躍升為全民運動,甚至比許多劇情 片都更具人氣和市場。 曾幾何時,台灣觀眾對真實的興趣勝過虛構?從「無米樂」導演顏蘭權所說的拍片初衷 ...

記錄消逝藝術 黃明川:怕來不及

Frederic avatar
By Frederic
at 2007-11-13T14:48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7.11.13 一九八九年,從美國返台不久的導演黃明川在自掏腰包、周遭親友熱心捐款下,拍了台灣 首部觸及原住民問題的電影「西部來的人」,成為台灣獨立製片第一人,至今猶為當年狂 作電影夢的青年津津樂道。 近廿年過去,黃明川陸續拍了「寶島大夢」、「破輪胎」,成了友人口中 ...

飆紀錄Live夜 主角、導演帶來感動

Hazel avatar
By Hazel
at 2007-11-13T14:45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2007.11.13 紀錄片近年在台灣蔚為風潮,只可惜觀眾和影片的實際互動機會不多,文建會和公共電視 近日合作播映「飆紀錄Live夜」系列,別出心裁在映後舉辦導演或主角座談,並開放 call-in,讓觀眾更能融入片中情境,播出一周以來,獲觀眾熱烈迴響。 提出「紀錄片現場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