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盒子 值得你上戲院親臨最後一眼 - 電影

By Eartha
at 2018-09-30T02:33
at 2018-09-30T02:33
Table of Contents
雷文防雷資訊頁
~*-*~*-*~*-*~*-*~*-*~*-*~*-*~*-*~*-*~*-*~*-*~*-*~
1.影片名稱 : 紅盒子
2.觀影時間 : 2018.9.29
3.觀影地點 : 台中文心秀泰
4.觀影方式 : 朋友邀約參加包場
夾銗L防雷說明(非必要) : n刷等其他說明請於此區說明....可留空
~*-*~*-*~*-*~*-*~*-*~*-*~*-*~*-*~*-*~*-*~*-*~*-*~
此區為發文防雷頁
可選擇性提供上列 1~4 資訊 或不提供亦可
觀影心得於分隔線下方發布即可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還沒進電影院觀賞前,可以嘗試跟著片中的靈魂人物——阿煌師,擺看看執戲偶的手勢,
即預告片和海報會出現的、類似比七的手勢,試著把手指喬到一模一樣的角度,你會發現
那角度其實不太科學;看似平凡的手勢,是用七十多年的歲月雕琢出來的。那一連串精細
的手指動作,如同手語一般,有自成一格的語言系統;是溝通的語言帶有表情,也是肢體
的語言能傳達身份情狀。而今它將逐漸失傳。
自認生命經驗中與布袋戲沒有什麼連結:沒有在廟埕看過戲,也沒有在電視上看過霹靂布
袋戲(小時候家裡沒有第四台)。然而進到戲院觀賞這部片,仍被深深感動。結尾的布袋
戲演出,不再是政治宣傳的工具,也不再是生活的工具——或許更應該說,正因為再也不
屬於政治宣傳與生活的工具,阿煌師的布袋戲跳脫日常,以即將式微的傳統藝術之名,展
現它的純粹。那一段特寫,精巧呈現戲偶的活靈活現;驚嘆之餘,其實我更注意布簾後的
一舉一動:阿煌師最多是露出微微臉龐,而大弟子專注的神情自幕後時而可見,陰暗中專
注的眼眸泛著光點,那是真的有愛。不自禁想像著,自幕後隱微望向台前的視角究竟是什
麼樣子?是不是必須操練到問心無愧的狀態,才能將心眼託付給紅盒子裡的田都元帥,由
祂庇觀全局?
雖說阿煌師在片中多次提到,想學布袋戲的人都可以學;然而是否習得正統,在傳承之路
上仍是叫人在意(如同姓氏的香火情結)。即使是旗下最厲害的大弟子,阿煌師認為他僅
習得了六、七分的功夫;而二弟子言談中應是個客家魂,台前看似能以閩南語流暢演出,
其實同時他的內心也正上演著「駕馭語言」的戰戰兢兢。三弟子露西是法國人,不同的文
化背景,也勢必重新轉化布袋戲的風貌。不論誰是阿煌師的接班人,這些布袋戲弟子本身
已不具光環,他們該如何承繼那箱紅盒子,並努力「出生第二次」,帶著布袋戲走出自己
的路?而片中那些在傳藝中心被阿煌師評為「每個都不認真」的布袋戲演出隊伍,有的搭
配西洋歌作為笑料橋段、有的加入飛碟妖怪等科幻元素,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在經營
布袋戲團呢?(基本上在這個時代想做布袋戲團,一定有點認真的吧)是否這樣就有機會
培養出新的觀眾,支持這般新風貌的存在呢?
片中的每個人物,似乎都背負著「我再怎麼努力,也都無法......」的命題,面臨傳承的
斷
片,這種無力感與戒嚴時期禁說台語的政策壓迫,與禁演「落伍」布袋戲的觀念灌輸密切
相關;在電影中可以看到連同傳統曲藝,樂師這樣的角色也正在消逝。不敵時政、不敵歲
月,布袋戲接下來還能如何搬演?幸好導演不至於落得「我再怎麼努力,也都無法完成這
部紀錄片」的遺憾,以保存的角度,為布袋戲留下堪稱「最後一眼」的紀錄。推薦大家10
月份上院線觀影,也許這部片上映後,一時也難以燃起振興的火花;然而我真心
期待,會被本片打動的觀眾,往後在文化保存這類的傳承議題中,必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
置,給予堅定的守護。
--
~*-*~*-*~*-*~*-*~*-*~*-*~*-*~*-*~*-*~*-*~*-*~*-*~
1.影片名稱 : 紅盒子
2.觀影時間 : 2018.9.29
3.觀影地點 : 台中文心秀泰
4.觀影方式 : 朋友邀約參加包場
夾銗L防雷說明(非必要) : n刷等其他說明請於此區說明....可留空
~*-*~*-*~*-*~*-*~*-*~*-*~*-*~*-*~*-*~*-*~*-*~*-*~
此區為發文防雷頁
可選擇性提供上列 1~4 資訊 或不提供亦可
觀影心得於分隔線下方發布即可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還沒進電影院觀賞前,可以嘗試跟著片中的靈魂人物——阿煌師,擺看看執戲偶的手勢,
即預告片和海報會出現的、類似比七的手勢,試著把手指喬到一模一樣的角度,你會發現
那角度其實不太科學;看似平凡的手勢,是用七十多年的歲月雕琢出來的。那一連串精細
的手指動作,如同手語一般,有自成一格的語言系統;是溝通的語言帶有表情,也是肢體
的語言能傳達身份情狀。而今它將逐漸失傳。
自認生命經驗中與布袋戲沒有什麼連結:沒有在廟埕看過戲,也沒有在電視上看過霹靂布
袋戲(小時候家裡沒有第四台)。然而進到戲院觀賞這部片,仍被深深感動。結尾的布袋
戲演出,不再是政治宣傳的工具,也不再是生活的工具——或許更應該說,正因為再也不
屬於政治宣傳與生活的工具,阿煌師的布袋戲跳脫日常,以即將式微的傳統藝術之名,展
現它的純粹。那一段特寫,精巧呈現戲偶的活靈活現;驚嘆之餘,其實我更注意布簾後的
一舉一動:阿煌師最多是露出微微臉龐,而大弟子專注的神情自幕後時而可見,陰暗中專
注的眼眸泛著光點,那是真的有愛。不自禁想像著,自幕後隱微望向台前的視角究竟是什
麼樣子?是不是必須操練到問心無愧的狀態,才能將心眼託付給紅盒子裡的田都元帥,由
祂庇觀全局?
雖說阿煌師在片中多次提到,想學布袋戲的人都可以學;然而是否習得正統,在傳承之路
上仍是叫人在意(如同姓氏的香火情結)。即使是旗下最厲害的大弟子,阿煌師認為他僅
習得了六、七分的功夫;而二弟子言談中應是個客家魂,台前看似能以閩南語流暢演出,
其實同時他的內心也正上演著「駕馭語言」的戰戰兢兢。三弟子露西是法國人,不同的文
化背景,也勢必重新轉化布袋戲的風貌。不論誰是阿煌師的接班人,這些布袋戲弟子本身
已不具光環,他們該如何承繼那箱紅盒子,並努力「出生第二次」,帶著布袋戲走出自己
的路?而片中那些在傳藝中心被阿煌師評為「每個都不認真」的布袋戲演出隊伍,有的搭
配西洋歌作為笑料橋段、有的加入飛碟妖怪等科幻元素,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在經營
布袋戲團呢?(基本上在這個時代想做布袋戲團,一定有點認真的吧)是否這樣就有機會
培養出新的觀眾,支持這般新風貌的存在呢?
片中的每個人物,似乎都背負著「我再怎麼努力,也都無法......」的命題,面臨傳承的
斷
片,這種無力感與戒嚴時期禁說台語的政策壓迫,與禁演「落伍」布袋戲的觀念灌輸密切
相關;在電影中可以看到連同傳統曲藝,樂師這樣的角色也正在消逝。不敵時政、不敵歲
月,布袋戲接下來還能如何搬演?幸好導演不至於落得「我再怎麼努力,也都無法完成這
部紀錄片」的遺憾,以保存的角度,為布袋戲留下堪稱「最後一眼」的紀錄。推薦大家10
月份上院線觀影,也許這部片上映後,一時也難以燃起振興的火花;然而我真心
期待,會被本片打動的觀眾,往後在文化保存這類的傳承議題中,必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
置,給予堅定的守護。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George
at 2018-10-01T20:14
at 2018-10-01T20:14

By Yuri
at 2018-10-02T14:37
at 2018-10-02T14:37

By Necoo
at 2018-10-02T16:13
at 2018-10-02T16:13

By Dorothy
at 2018-10-06T20:15
at 2018-10-06T20:15

By Regina
at 2018-10-11T17:30
at 2018-10-11T17:30

By Joseph
at 2018-10-14T04:41
at 2018-10-14T04:41

By Michael
at 2018-10-18T07:12
at 2018-10-18T07:12

By Queena
at 2018-10-19T17:46
at 2018-10-19T17:46

By Franklin
at 2018-10-20T16:46
at 2018-10-20T16:46

By Lily
at 2018-10-21T02:30
at 2018-10-21T02:30
Related Posts
一屍到底 `( ‵ A ′ )/

By Hedy
at 2018-09-30T02:19
at 2018-09-30T02:19
判決-宛若浮萍的人生

By Adele
at 2018-09-30T02:15
at 2018-09-30T02:15
人肉搜索

By Yuri
at 2018-09-30T01:54
at 2018-09-30T01:54
曼蒂 Mandy

By Oliver
at 2018-09-30T01:30
at 2018-09-30T01:30
瓦昆菲尼克斯版小丑 片場新照

By Rosalind
at 2018-09-30T01:08
at 2018-09-30T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