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氣至上【放映週報】專訪《艋舺》導演鈕承澤 - 台灣

By Rae
at 2010-02-22T11:18
at 2010-02-22T11:18
Table of Contents
報導 / 王玉燕
由鈕承澤執導的《艋舺》入圍2010柏林影展「電影大觀」觀摩片,攝製和行銷宣傳費用
合計斥資七千萬,為台灣近年罕見大成本製作的電影,將於2月5日春節檔期登上大銀幕
,並以上百支拷貝的規模在全台盛大聯映。《艋舺》除延攬阮經天、趙又廷兩位當紅偶
像演員,在劇中互尬演技外,更網羅了精湛的幕後團隊,包括副導林書宇、音效杜篤之
、美術黃美清、配樂陳珊妮、攝影包軒鳴、韓國知名武術指導梁吉泳等人。全片經由詳
實考究,於剝皮寮一帶重新搭景,型塑1980年代的家常生活樣貌及聚落氛圍,而一場場
渾厚扎實的武打戲和驚險對峙,在時而輕柔、時而沈抑的音樂渲染下,益發彰顯角色內
在的心緒跌宕,構成一部極富戲劇張力的商業大片。
《艋舺》部分取材自鈕承澤對於他的青春記憶的回溯,紀念那個荒唐但獨特的成長歲月
裡,曾有過的某些深刻交會。藉此,也對觀看群眾釋出一記善意的提醒。談起《艋舺》
一個輝煌的夢,讓人引頸期待。
【放映頭條】244期頭條將為大家專訪鈕承澤,暢談電影文本的觸發和構想、攝製歷程
的各環節以及創新之道。
問:《艋舺》醞釀了四年多,請您先談談本片的拍攝動機。另,期間何以延宕這麼久,
歷經了哪些波折與契機?
鈕承澤(以下簡稱鈕):有兩種片型是我自小就很感興趣,並且希望未來當上導演後可
以拍的。我十七歲的時候發夢,宣稱我以後一定要自編自導自演成為一個全才的電影工
作者,裡頭當然有我的年少輕狂以及我的志向,也有身為一個觀眾,我對當時本土電影
的不滿意。我們有侯孝賢導演、朱延平導演,那是天秤的兩極,可中間那種呢?電影可
以有豐富的劇情、很好的技術、動人的情節,觀眾哭笑之餘,還可以從中為自己的生命
帶走一點什麼。那是我從小立志要拍的片子。
在類型上,成長片和黑幫電影是我一定會拍的,當你有像《教父》那樣的觀影經驗,隨
之目眩神馳,身為一個演員,我多想演這樣的角色!我覺得黑幫電影最有趣的是那些
「人」,因他們的職業之故,他們對待身體的方式和價值觀是和常人不同的,正是這份
不同的價值觀形成了一個極有戲劇張力的說故事的空間。他們往往可能沒有明天,要用
一種很極端的方式宣示主權、表達情緒,裡面充滿了戲劇性。台灣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打開台灣的移民史,漳州和泉州要鬥、福佬和客佬要鬥,台灣人的剽悍、生猛以及地
小人稠的特性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黑道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好像很多人在年
輕的時候都混過。在我的青春歲月裡,曾和幫派有過交集,後來我當導演,當然還是希
望有機會可以拍這種類型的電影。
2004年,周杰倫找了我,那是一次重要的觸發。他問我要不要拍一部電影,講我小時候
那個年代的懷舊故事,他說片名就叫《艋舺》。我說要想一想,就出去散步,隨之有很
多很多畫面、感受和情節湧入腦海。開始執行後,經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我蒐集了所有
當時的社會案件,透過私人關係訪問了很多艋舺在地耆老或有一點年紀的社會人士,我
也往我自己的回憶去尋找,跟艋舺曾經有過幾次相會,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一個文本,可
是當時受限於預算,文本上可能是玩一種結構的巧妙,很多地方避重就輕。原本預定
2005年8月開拍,結果開拍前夕因周杰倫退出而喊停,當時對我是很大的打擊,但現在回
想卻充滿了感激,從2005年8月到2009年8月《艋舺》正式開拍這四年之間,我和共同編
劇曾莉婷不斷討論、修改、翻臉,歷經了一段很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艋舺》是一個對我有強烈召喚的作品,所以這次才會真正付諸實行。雖然過程中很多
人並不看好,不管是市場考量、拍攝難度、甚至是對文本的意見,但我自己對此從一開
始就是非常有信心的!當中又經歷了兩次觸發,一次是曾志偉來台灣找案子,後來他投
資了《九降風》,但他非常喜歡《艋舺》的文本,他覺得好像他當年看到《英雄本色》
一樣,會是一部很厲害的商業片。再來是2008年大家經歷了一場美好──台灣電影文藝
復興,我和我的摯友李烈兩人分別有了自己的成績,可都是參與同一個運動,當時對未
來充滿了想像與期待,有一天,她說,現在應該是做《艋舺》的時候了,透過她的參與
讓這件事開始落實。
問:全片為何決定採用蚊子的觀點,此一觀點對於推進敘事有何助益?
鈕:當初是周杰倫要演蚊子,我要幫周杰倫設計一個絕對性的角色,有些樣貌是來自當
初的需要與限制,可是結果已經遠遠超出原先的規範。我後來還會沿用是因為這就是這
部戲的理想狀態,一個外來者,從小被欺負、沒有認同感的少年在他十七歲的時候搬到
艋舺,因為一個荒謬的事件而加入黑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角度。我們就跟著
蚊子這個角色一步一步地走進了這個世界,看到這幾個年輕人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並
且一去不回。我們是跟著蚊子走進這個地方、這個社群、這個文化。蚊子這個角色和我
本身也有相當的連結,我小時候常被欺負,也是走進另一個世界,看到很多風景,那裡
面有甘美、有眼淚、也有很多震撼。
問:為何會將故事場景設定於1980年代的艋舺?籌拍的過程中,除了追溯您個人的青春
記憶外,還參照了哪些記載當時艋舺地區幫派、娼妓、族群紛爭的史料?
鈕:當初是基於那個觸發,之後,我開始想像,第一,我喜歡「艋舺」這兩個字的形狀
,頭角崢嶸;其次,我喜歡這個詞彙最初的意義──小船,我們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之中
,誰不是那艘小船呢?艋舺在我的成長記憶裡面,確實也是一個生猛、華麗、繽紛、複
雜、充滿想像的鄉鎮,我從小就聽到很多發生在艋舺的故事,有寶斗里的故事、當地角
頭之間的故事。不管是「艋舺」這兩個字的意義、這個場域之於台北的歷史意義或它現
存的形形色色,都給了我相當豐富的感受。
1980年代對於我這個作者而言,那是我生長的年代,充滿了我的青春記憶,充滿了歡笑
與淚水;每個人的青少年時期都是珍貴的、獨特的、荒唐的。對於整個世界,尤其對於
台灣來說,80年代是good old days,台灣經過1949年大移民潮、經過白色恐怖、經過
兩蔣,政治正要開放,當時我是一個黨外份子,閱讀大量的《新新聞》、《人間》這樣
的雜誌,總覺得要衝撞體制、要改革。透過社會的集體需要以及運動的能量,解嚴了,
正式開放了,民進黨組黨了,我們期待的民主開始來了,台灣經濟開始起飛了,一切充
滿希望。因此80年代本來就是一個值得記述的good old days。我並不是要複製80年代
,這在美學上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美術、造型、甚至情感與表演,我都希望它是復古
,但現代的;換句話說,我們要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80年代、屬於我們的艋舺。
本專訪部分節錄 自【放映週報】244期頭條內容,欲讀完整內容,
歡迎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244&flag=246 點閱
--
放映,funscreen
http://www.funscreen.com.tw/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By Joseph
at 2010-02-25T16:05
at 2010-02-25T16:05
Related Posts
金馬影展開幕片【眼淚】3/12上映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02-22T11:07
at 2010-02-22T11:07
行銷都市 北中南動起來

By Noah
at 2010-02-22T08:05
at 2010-02-22T08:05
台灣黑幫片 「艋舺」殺出血路

By Jacob
at 2010-02-22T07:38
at 2010-02-22T07:38
「一頁台北」柏林風光 台北獎150萬

By Anthony
at 2010-02-22T07:29
at 2010-02-22T07:29
「團圓」影帝落空 凌峰太座賭輸

By Kristin
at 2010-02-22T07:27
at 2010-02-22T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