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談 / 柏格曼.廻光 - 電影

By Leila
at 2018-10-19T20:51
at 2018-10-19T20:51
Table of Contents
柏格曼.廻光
文/聞天祥
本文轉自 2018 金馬影展專刊
--
雖然柏格曼(Ingmar Bergman)宣稱《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 Alexander)
是他最後一部「導演」的「電影」,卻無礙他繼續幫別人「編劇」或是自己拍「電視」。
既未食言,也讓影迷無法不追隨下去。
猶記《芬妮與亞歷山大》最後,身為主教的繼父被火給燒死,
卻又陰魂不散地出現在男孩眼前,這個安排委實讓人直覺柏格曼與父親從未和解,
無論是在現實或心理上。
然而當他在十年後把《善意的背叛》(The Best Intentions)
交給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拍攝,電影在 1992 年坎城影展曝光,
震撼了眾人,不僅是影片本身質感與內涵俱佳,也順利摘下金棕櫚及影后,
更驚訝的是柏格曼的改變:他試圖去理解好不容易突破障礙而結合的父母,
卻在相守的日子發覺彼此對人生期待的不同。《善意的背叛》最後停在母親懷了他,
幾經徬徨後,決定繼續在婚姻這條路上走下去,
結尾那顆意味深長的鏡頭,寬容與理解,盡在不言中。
更驚奇的還在後面,柏格曼的兒子丹尼爾(Daniel Bergman)
同年稍後也推出了另一部爸爸編劇的《週日生活點滴》(Sunday's Children),
挖掘了當祖父還是父親、老爸還是小孩時,那段被後來的衝突、對抗所遺忘的美好時光,
也讓記憶與真實之間的界線益發模糊。
不過柏格曼還是對麗芙烏曼(Liv Ullmann)最信任吧?!
不但把根據父母故事寫就的《私密告解》(Private Confessions)讓她拍成電視電影,
接著又奉獻了一部宛如懺情錄的《狂情錯愛》(Faithless),
自述介入摯友家庭的往事,卻提供烏曼從女性的角度來看那份狂喜與破滅。
柏格曼是教他的繆思審判他嗎?結果出乎意料。
八月,金馬浩浩蕩蕩地在「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放了三十九部片。
這三部柏格曼編劇、而且對解讀他的創作人生別具意義的作品,基於各種理由插不進去,
而留待十一月的金馬影展繼續。
除此之外,還有德國著名的女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von Trotta)的紀錄片
《尋找柏格曼》(Searching for Ingmar Bergman)助陣。
馮卓塔應是柏格曼生前最肯定的女導演,在他受邀遴選自己心目中的影史最佳影片時,
馮卓塔的《德國姊妹》(Marianne & Juliane)赫然在列。
不禁好奇柏格曼看重的是片中的女性描寫、家庭記憶(也是他所擅長的),
還是對主人翁試圖理解彼此的努力?馮卓塔在紀錄片裡爬梳柏格曼,
也離不開《德國姊妹》這段緣份,本片當年在威尼斯影展破天荒拿下包括金獅獎在內的
六座大獎,特別選映,也讓我們對柏格曼的認識,拉出另一條有趣的軸線。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聞天祥
本文轉自 2018 金馬影展專刊
--
雖然柏格曼(Ingmar Bergman)宣稱《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 Alexander)
是他最後一部「導演」的「電影」,卻無礙他繼續幫別人「編劇」或是自己拍「電視」。
既未食言,也讓影迷無法不追隨下去。
猶記《芬妮與亞歷山大》最後,身為主教的繼父被火給燒死,
卻又陰魂不散地出現在男孩眼前,這個安排委實讓人直覺柏格曼與父親從未和解,
無論是在現實或心理上。
然而當他在十年後把《善意的背叛》(The Best Intentions)
交給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拍攝,電影在 1992 年坎城影展曝光,
震撼了眾人,不僅是影片本身質感與內涵俱佳,也順利摘下金棕櫚及影后,
更驚訝的是柏格曼的改變:他試圖去理解好不容易突破障礙而結合的父母,
卻在相守的日子發覺彼此對人生期待的不同。《善意的背叛》最後停在母親懷了他,
幾經徬徨後,決定繼續在婚姻這條路上走下去,
結尾那顆意味深長的鏡頭,寬容與理解,盡在不言中。
更驚奇的還在後面,柏格曼的兒子丹尼爾(Daniel Bergman)
同年稍後也推出了另一部爸爸編劇的《週日生活點滴》(Sunday's Children),
挖掘了當祖父還是父親、老爸還是小孩時,那段被後來的衝突、對抗所遺忘的美好時光,
也讓記憶與真實之間的界線益發模糊。
不過柏格曼還是對麗芙烏曼(Liv Ullmann)最信任吧?!
不但把根據父母故事寫就的《私密告解》(Private Confessions)讓她拍成電視電影,
接著又奉獻了一部宛如懺情錄的《狂情錯愛》(Faithless),
自述介入摯友家庭的往事,卻提供烏曼從女性的角度來看那份狂喜與破滅。
柏格曼是教他的繆思審判他嗎?結果出乎意料。
八月,金馬浩浩蕩蕩地在「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放了三十九部片。
這三部柏格曼編劇、而且對解讀他的創作人生別具意義的作品,基於各種理由插不進去,
而留待十一月的金馬影展繼續。
除此之外,還有德國著名的女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von Trotta)的紀錄片
《尋找柏格曼》(Searching for Ingmar Bergman)助陣。
馮卓塔應是柏格曼生前最肯定的女導演,在他受邀遴選自己心目中的影史最佳影片時,
馮卓塔的《德國姊妹》(Marianne & Juliane)赫然在列。
不禁好奇柏格曼看重的是片中的女性描寫、家庭記憶(也是他所擅長的),
還是對主人翁試圖理解彼此的努力?馮卓塔在紀錄片裡爬梳柏格曼,
也離不開《德國姊妹》這段緣份,本片當年在威尼斯影展破天荒拿下包括金獅獎在內的
六座大獎,特別選映,也讓我們對柏格曼的認識,拉出另一條有趣的軸線。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Caroline
at 2018-10-20T06:34
at 2018-10-20T06:34

By Doris
at 2018-10-23T01:20
at 2018-10-23T01:20

By Connor
at 2018-10-25T16:14
at 2018-10-25T16:14

By Ivy
at 2018-10-29T03:26
at 2018-10-29T03:26
Related Posts
跟 4 有關的電影或臺詞

By Joe
at 2018-10-19T18:58
at 2018-10-19T18:58
【狂徒】終於為台灣電影給出了選擇題 !

By Catherine
at 2018-10-19T18:57
at 2018-10-19T18:57
《歌舞青春》凱碧洩12年心聲 曝光「所有

By Iris
at 2018-10-19T18:52
at 2018-10-19T18:52
李安獲美國導演工會榮譽獎 盼常保赤子之

By Jack
at 2018-10-19T18:50
at 2018-10-19T18:50
【值得起立鼓掌的好電影 - 紅盒子】

By Catherine
at 2018-10-19T18:12
at 2018-10-19T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