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天祥談 / 誰先愛上他的 與 台灣同志電影 - 電影
By Vanessa
at 2019-09-21T06:04
at 2019-09-21T06:04
Table of Contents
《聞天祥專欄》【誰先愛上他的】兼談幾部同志電影
https://www.worldscreen.com.tw/goods.php?offset=0&goods_id=21187#tops
--
【誰先愛上他的】在去(2018)年第 55 屆金馬獎入圍 8 項
並拿下最佳女主角(謝盈萱)、剪輯(雷震卿)、原創電影歌曲(李英宏),
另外也在台北電影獎拿下最佳劇情片、男主角(邱澤)、女主角和媒體推薦獎。
這是知名編劇徐譽庭和 MV 導演許智彥合導的第一部長片,
徐譽庭也找來同為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呂蒔媛執筆,
影片透過一個親子關係水火不容的青少年(黃聖球 飾),
隨著母親跑到父親生前的同性情人家裡潑婦罵街
(因為丈夫把保險受益人改成了「他」),
在叛逆、好奇的驅使下,男孩竟然陣前倒戈,硬是留在「敵人」家中。
女主角面臨生命中兩個男人的先後背叛而挫折不已;
兒子則好奇應該是「壞人」的「小王」(介入別人家庭的男性)到底「好」在哪裡;
結果本該針鋒相對的三個人,卻在衝突與磨合當中,理解了彼此對他的愛。
關於【誰先愛上他的】如何從慘不忍睹的第一個版本(但無從得見,只是傳說)
到現在笑中帶淚、情感豐沛的結果,只不過說明了從編劇提供的藍本到剪接台上的重組,
可以有多少可能性。這兩方面都是可圈可點(劇本部分甚至還有舞台劇
《致・這該死的愛(原名:小三與小王)》可以對照),
但也表示主要演員們的表演夠強大,才禁得起幾番排列組合的消長。
邱澤也是舞台劇版的男主角,這個版本的角色身份是儀隊,
最後高潮是在舞台上整齊劃一的轉槍、每一圈都代表著思念。
電影版則化身劇場人,不顧一切重演他們的定情作,以懷念故人。
電影的演出,除了更加生活化,厲害的眼神也獲得更好的發揮,
無論為愛義無反顧或是失魂落魄,都有相當動人的層次。
那句從流行歌曲到王家衛電影已經被講濫的「愛你一萬年」,
到他口中變成「離開後的每一天,才是一萬年」,道出被愛所傷的痛楚。
相對的,不時陷入歇斯底里的女主角,在謝盈萱的詮釋下,
確切道出「同妻」的焦慮與委屈,而她強裝的堅強,除了與神明的自問自答,
更在道出「難道一切都是假的?沒有一點愛嗎?」的時候,
逆轉了原本咄咄逼人的位置,成功地擄獲同情。
這其實是部用喜劇寫悲傷的電影,
卻又在急於報復或證明強要的混亂中,奇妙地達成和解。
對我而言,它好比中國的【我不是藥神】
(文牧野、徐崢以本片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和男主角),
運用了通俗卻也寫實的故事,去觸碰社會的敏感議題。
在同志權益日漸被重視,卻也引來反對陣營更大規模的汙名化與打壓的台灣,
這部影片的成功(除了是這年獲獎最多的國片,票房 6637 萬也排名國片第5 )
也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
--
同志電影在台灣影壇極不景氣的時代,曾被視為一隻「潛力股」。
【17 歲的天空】(2004)、【盛夏光年】(2006)先後捧紅了楊祐寧、張孝全、張睿家,
【刺青】(2007)甚至還得過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但兩部分別獲得 2014 與 2015 年優良劇本獎的同志電影在 2018 年拍攝完成,
雖然企圖開發這個領域的新面向,但從百萬不到的台北票房,顯然結果是失敗的。
吳星翔編導的【紅樓夢】想以古典小說裡的情愛衝突
(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三角戀,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代入當代同志生活,
但頂多只是聯想,絕非改編。
影片內出現大量轟趴、用藥、性愛、染病種種爭議性的內容,
連同志大本營的西門紅樓也不願出借場景拍攝而喧騰一時。
我倒不覺得呈現同志生活的某一種面向是問題,
其實陳俊志早在短片【沿海岸線徵友】(2007)
就已在性愛派對與真愛尋歡的辯證上耕耘過,
這未嘗不是把台灣同志電影從一味的「成長」題材拉大的突破,
重要的還是呈現的觀點、深度和技巧。
所以真正的問題還是場面調度混亂,角色性格模糊,
「金(男)釵」愈多,就愈凸顯執行上的不力,反而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結果。
鄧依涵編劇、謝光誠導演的【親愛的卵男日記】描述在倫敦相遇相戀的女同志
(雷艾美、柯奐如),決定和一對男同志(蔭山征彥、蔡力允)「合作」生子的故事。
除了有「傳宗接代」的傳統壓力,也有「組成家庭」的自主渴望,
而這兩股主、被動力量也成了拉扯她們的矛盾。
當雷艾美飾演的女主角得知(誤會)情人柯奐如有意把孩子讓給男方,以獲得金援,
立即不告而別,飛回台灣。影片透過倒敘交代了事由與衝突,
卻講不出求子心切的雷艾美為何不回父親身邊,
反而去找當警察的青梅竹馬(楊子儀 飾)?
其實連她為什麼堅持要保有這個小孩,也讓人看不出跡象(其實一開始她不太願意)。
當主角的心路歷程都出現這麼大的情理坑洞,幾乎注定本片博取認同的困難。
其他角色也都有類似問題,青梅竹馬對她懷著身孕前來,
不問清楚卻只忙著跟她共組家庭,實在太一廂情願。
柯奐如在工作上的挫折,也處理得過於簡單(雖然她的演技明顯蓋過女主角)。
大概只有蔭山征彥表達一個男同志無法為情人懷孕的焦慮和痛苦時,
終於滲出一點情感深度。
觀念的改變不代表技法的進步,這大概也是這兩部同志電影難以獲得共鳴的原因。
--
2019 年 5 月 17 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
同年 5 月 22 日經總統公布,並於同年 5 月 24 日生效,
同性伴侶關係終於獲得法律保障。我相信對於台灣同志電影也應該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然而期待的不只是量的增加與題材的開拓,技巧與內容的並進,更是關鍵啊!
趙德胤導演、吳可熙編劇主演的【灼人秘密】有女同志關係的描述。
張作驥導演的新片【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也碰觸到「同妻」題材,
但與【誰先愛上他的】截然不同。
明年計畫推出的電影中,瞿友寧監製、柳廣輝導演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把 1980 年代後期的解嚴與同志的成長覺醒並觀。
陳宏一、魏瑛娟合導的【花咲了女孩】所有性別角色全由女演員包辦。
柯震東也在【尋找 Money Boys】嘗試演出男男關係。
周美玲導演的【愛情殺人紀事】則用懸疑驚悚的類型元素來探索情慾的各樣可能。
在多元性方面,應該是頗有可觀的。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s://www.worldscreen.com.tw/goods.php?offset=0&goods_id=21187#tops
--
【誰先愛上他的】在去(2018)年第 55 屆金馬獎入圍 8 項
並拿下最佳女主角(謝盈萱)、剪輯(雷震卿)、原創電影歌曲(李英宏),
另外也在台北電影獎拿下最佳劇情片、男主角(邱澤)、女主角和媒體推薦獎。
這是知名編劇徐譽庭和 MV 導演許智彥合導的第一部長片,
徐譽庭也找來同為金鐘獎最佳編劇的呂蒔媛執筆,
影片透過一個親子關係水火不容的青少年(黃聖球 飾),
隨著母親跑到父親生前的同性情人家裡潑婦罵街
(因為丈夫把保險受益人改成了「他」),
在叛逆、好奇的驅使下,男孩竟然陣前倒戈,硬是留在「敵人」家中。
女主角面臨生命中兩個男人的先後背叛而挫折不已;
兒子則好奇應該是「壞人」的「小王」(介入別人家庭的男性)到底「好」在哪裡;
結果本該針鋒相對的三個人,卻在衝突與磨合當中,理解了彼此對他的愛。
關於【誰先愛上他的】如何從慘不忍睹的第一個版本(但無從得見,只是傳說)
到現在笑中帶淚、情感豐沛的結果,只不過說明了從編劇提供的藍本到剪接台上的重組,
可以有多少可能性。這兩方面都是可圈可點(劇本部分甚至還有舞台劇
《致・這該死的愛(原名:小三與小王)》可以對照),
但也表示主要演員們的表演夠強大,才禁得起幾番排列組合的消長。
邱澤也是舞台劇版的男主角,這個版本的角色身份是儀隊,
最後高潮是在舞台上整齊劃一的轉槍、每一圈都代表著思念。
電影版則化身劇場人,不顧一切重演他們的定情作,以懷念故人。
電影的演出,除了更加生活化,厲害的眼神也獲得更好的發揮,
無論為愛義無反顧或是失魂落魄,都有相當動人的層次。
那句從流行歌曲到王家衛電影已經被講濫的「愛你一萬年」,
到他口中變成「離開後的每一天,才是一萬年」,道出被愛所傷的痛楚。
相對的,不時陷入歇斯底里的女主角,在謝盈萱的詮釋下,
確切道出「同妻」的焦慮與委屈,而她強裝的堅強,除了與神明的自問自答,
更在道出「難道一切都是假的?沒有一點愛嗎?」的時候,
逆轉了原本咄咄逼人的位置,成功地擄獲同情。
這其實是部用喜劇寫悲傷的電影,
卻又在急於報復或證明強要的混亂中,奇妙地達成和解。
對我而言,它好比中國的【我不是藥神】
(文牧野、徐崢以本片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和男主角),
運用了通俗卻也寫實的故事,去觸碰社會的敏感議題。
在同志權益日漸被重視,卻也引來反對陣營更大規模的汙名化與打壓的台灣,
這部影片的成功(除了是這年獲獎最多的國片,票房 6637 萬也排名國片第5 )
也具有一定的指標意義。
--
同志電影在台灣影壇極不景氣的時代,曾被視為一隻「潛力股」。
【17 歲的天空】(2004)、【盛夏光年】(2006)先後捧紅了楊祐寧、張孝全、張睿家,
【刺青】(2007)甚至還得過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但兩部分別獲得 2014 與 2015 年優良劇本獎的同志電影在 2018 年拍攝完成,
雖然企圖開發這個領域的新面向,但從百萬不到的台北票房,顯然結果是失敗的。
吳星翔編導的【紅樓夢】想以古典小說裡的情愛衝突
(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三角戀,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代入當代同志生活,
但頂多只是聯想,絕非改編。
影片內出現大量轟趴、用藥、性愛、染病種種爭議性的內容,
連同志大本營的西門紅樓也不願出借場景拍攝而喧騰一時。
我倒不覺得呈現同志生活的某一種面向是問題,
其實陳俊志早在短片【沿海岸線徵友】(2007)
就已在性愛派對與真愛尋歡的辯證上耕耘過,
這未嘗不是把台灣同志電影從一味的「成長」題材拉大的突破,
重要的還是呈現的觀點、深度和技巧。
所以真正的問題還是場面調度混亂,角色性格模糊,
「金(男)釵」愈多,就愈凸顯執行上的不力,反而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結果。
鄧依涵編劇、謝光誠導演的【親愛的卵男日記】描述在倫敦相遇相戀的女同志
(雷艾美、柯奐如),決定和一對男同志(蔭山征彥、蔡力允)「合作」生子的故事。
除了有「傳宗接代」的傳統壓力,也有「組成家庭」的自主渴望,
而這兩股主、被動力量也成了拉扯她們的矛盾。
當雷艾美飾演的女主角得知(誤會)情人柯奐如有意把孩子讓給男方,以獲得金援,
立即不告而別,飛回台灣。影片透過倒敘交代了事由與衝突,
卻講不出求子心切的雷艾美為何不回父親身邊,
反而去找當警察的青梅竹馬(楊子儀 飾)?
其實連她為什麼堅持要保有這個小孩,也讓人看不出跡象(其實一開始她不太願意)。
當主角的心路歷程都出現這麼大的情理坑洞,幾乎注定本片博取認同的困難。
其他角色也都有類似問題,青梅竹馬對她懷著身孕前來,
不問清楚卻只忙著跟她共組家庭,實在太一廂情願。
柯奐如在工作上的挫折,也處理得過於簡單(雖然她的演技明顯蓋過女主角)。
大概只有蔭山征彥表達一個男同志無法為情人懷孕的焦慮和痛苦時,
終於滲出一點情感深度。
觀念的改變不代表技法的進步,這大概也是這兩部同志電影難以獲得共鳴的原因。
--
2019 年 5 月 17 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
同年 5 月 22 日經總統公布,並於同年 5 月 24 日生效,
同性伴侶關係終於獲得法律保障。我相信對於台灣同志電影也應該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然而期待的不只是量的增加與題材的開拓,技巧與內容的並進,更是關鍵啊!
趙德胤導演、吳可熙編劇主演的【灼人秘密】有女同志關係的描述。
張作驥導演的新片【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也碰觸到「同妻」題材,
但與【誰先愛上他的】截然不同。
明年計畫推出的電影中,瞿友寧監製、柳廣輝導演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把 1980 年代後期的解嚴與同志的成長覺醒並觀。
陳宏一、魏瑛娟合導的【花咲了女孩】所有性別角色全由女演員包辦。
柯震東也在【尋找 Money Boys】嘗試演出男男關係。
周美玲導演的【愛情殺人紀事】則用懸疑驚悚的類型元素來探索情慾的各樣可能。
在多元性方面,應該是頗有可觀的。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太執著於複製遊戲而失敗的返校
By Lydia
at 2019-09-21T04:11
at 2019-09-21T04:11
《返校》 所以說那個翠華中學..
By Erin
at 2019-09-21T03:04
at 2019-09-21T03:04
返校-果然還是要自己看過才對啊
By Charlotte
at 2019-09-21T02:59
at 2019-09-21T02:59
《返校》-荒謬的年代,嚮往自由的所在
By Irma
at 2019-09-21T02:58
at 2019-09-21T02:58
返校-得來不易,不要忘記
By James
at 2019-09-21T02:57
at 2019-09-21T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