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隱娘 - 九天有情空寂寞 萬戶無依真孤獨 - 電影

By Candice
at 2015-09-09T02:34
at 2015-09-09T02:34
Table of Contents
人生在世,如果真曾很深刻地反省過,那麼很傷感地,每個人必定都會得
到自己是孤獨存在於世界之中的結論,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任何經典
的結論與暗示都是相同的,人,一絲不掛地來到這個世界,也會赤裸裸地回
去;存在主義如是說,聖經如是說,道家、佛家、易經、甚至儒家也這麼
說;人不學會與孤獨共處,不是陷入瘋狂,就是自欺。侯孝賢感到興趣的總
是普世間共存的某種現象與價值,而在聶隱娘中,這個主題叫做
孤 獨 。
因此在影片的開頭,除了些許的文字之外,是一連串黑背的畫面,與一片
鴉雀無聲;硬是要延伸,可以說是試圖在影片的開始之前,讓觀眾沉靜下
來,進入一種本初無聲、無色、不知身在何處的原始狀態,單單純純,原原
本本。這是用無聲的方式,詮釋孤獨。
《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罝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
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
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
王從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如果說影片開頭的黑畫面是無聲的詮釋,這段文字就是有聲的明示,鸞鳥
是個象徵,象徵著美麗、象徵著脫俗、象徵著孤芳自賞的高傲、也象徵著無
法與之匹配的寂寞;對於牠來說,王位,只是形式上的權位,粗俗、而人,
只是心理上的傲慢,平庸;如此的牠應該在仙外之境飛舞,何以竟墮入俗世
而無可奈何?懸鏡,見影;鸞鳥不是李白,能夠豁達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
三人;鸞鳥看見的是在這世上唯一的牠,無可名狀的孤獨吞沒了自己,可能
是你,也可能是我。死亡,是牠面對孤獨的方式。
於是乎,從鸞鳥面對自我的孤獨起,整部電影,都在講孤獨,聶隱娘的孤
獨是電影的主體,但我更寧願將此孤獨推廣,將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視為
孤獨的個體加以設身處地。
------------------------------------------------------------------
聶隱娘與父母
電影中的改編,聶隱娘是因為被政治和愛情背叛,與田季安的婚約作廢之
後,失了神,整天在林中,甚至誤闖元稹帳中差點沒了性命,她父母才讓她
跟著道姑去學武,學成之後,從外在而言,她慣著黑衣,習於躲在角落、樑
柱上的陰影中,冷漠而客觀地看著其他的人;做為電影中的主角,有許多的
畫面其實就是聶隱娘的主觀視角,導演試著要我們用她的角度看世界,試著
要我們用同樣的冷靜去反省內心的情感。
聶隱娘的父母是害怕她的,武功高強、神出鬼沒、不苟言笑、多年無消無
息的女兒回來了,家中沒有任何一絲的快樂,母親每年為了女兒織新衣,但
她是織給一個想像中少女、不存在的窈兒,而不是隱娘,隱娘穿著明顯不合
身的華麗服裝,整部電影中唯一一次彩色的衣物,臉上沒有笑容;家僕們機
械而規律地將熱水傾入澡盆,像是卓別林城市之光中的工人一般無神;隱娘
面無表情地在澡盆中,陰鬱的色調打破了閨女入浴的刻板印象,形塑出更私
密的情感、更深沉的孤單。
即便聶隱娘是冷靜的,客觀的,淡漠的,但那並不代表她沒有感情,真正
的感情是很淡薄的,侯孝賢在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悲情城市、戲夢人生
一直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多方舉證這個恆等式;感情愈深,就會愈安靜;像古
人說的:大象無形、大愛無言、大道無形、大商無算。所以隱娘回到家、拿
到了原應成雙的玉玦,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就只能哭。所以隱娘是愛著田季
安的,她過去為了他在樹林裡守了三天三夜、現在為了他而對著玉玦落淚,
即便電影中的張震看不出任何可愛的地方,但她愛著他,無庸置疑。只是,
已經逝去的愛情又有什麼奈何?
失去愛情、親情、沒有朋友,對師父雖尊敬又充滿懷疑,隱娘的孤單是無
以復加的,但,她的父母何曾不是?為了保全聶窈的性命,他們忍受骨肉分
離之苦讓道姑帶走聶窈,但回來的隱娘他們也不再認識,聶窈終究還是死
了,隱娘,畢竟只是披著同樣肉身的另一個人;電影中的許多個畫面,都在
在特寫了隱娘的父母;在這部寡言的影片中,隱娘的父親說了二次「早知道
就不要讓道姑帶走你了。」周星馳的西遊裡,白面書生的僕人要反復地說
「你怎麼不早說」來讓人覺悟,但侯孝賢的電影,好話常常不說第二遍,會
說第二遍的,一定有特別的涵義。但一個父親在自己女兒面前這麼直白地說
這句話,臉上帶著那麼後悔的表情,做為隱娘,又情何以堪?現實中我們多
少次地告訴自己「早知道當初……就好了」、又多少次,我們的父母帶著後
悔而悲傷的表情看著我們,讓我們覺得這世界上怎麼會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
了解自己?我相信這裡面的悲哀每個人都聽得懂、看得懂,只是別人的悲哀
在自己的眼中看起來不那麼痛苦罷了。
於是隱娘負著傷,背著自己的父親說了電影中最關鍵的台詞:「一個人,
沒有同類。」再一次特寫父親的臉,那表情複雜地無法形容。這一幕是這電
影的高潮,要說電影結束在這裡也不奇怪。
但如果這個時候你感受到了與隱娘與聶虞候一樣的孤單,也聯想到了自己
的孤獨,那麼下一幕則是整部電影中影像和聲音最飽滿、最豐富、最熱鬧的
一幕 — 田季安與瑚姬等舞妓的宴會;在你的心情因認識到自己的孤獨而沉
重時,導演很刻意地帶我們進入喧囂中。在如此的熱鬧中,孤獨非但沒有消
失,反而在內心凝固地更加強烈,我們進入不了畫面的情緒中,畫面的電影
語言與內心的感情產生了強烈的矛盾,最後我們選擇相信自己的內心,更進
一步確認了孤獨。
這樣的方式在侯孝賢並不是很罕見,將熱鬧與悲傷編織在一起,或是在
重大的事件之後出現一個很長的空鏡頭,但這一次顯得更加成熟而別出心
裁,如果張震的演技更好一點,田季安應該會呈現出相同的孤獨,像是海上
花第一幕的梁朝偉。
------------------------------------------------------------------
田季安
田季安的孤獨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張震卻沒有表現出相應於其他演員該
有的層次;做為政治家,道姑形容他「置毒弒父,杖殺胞兄,罪無可逭。」
做為一個人,年輕時他應該也是愛著聶窈的,但因為政治聯姻他娶了一個他
不愛的女人,聶窈被道姑帶走,他的感情後來寄託在瑚姬身上,隱娘回來
後,田季安究竟是不是還愛著隱娘,而他對媩姬的愛情又有多麼深刻,這一
切都看不出來;如果都愛,那他愛誰多一點?如果愛隱娘,何以刀刀以死相
逼不見留情?即使他講了一段全片中最長的台詞回憶聶窈,仍然弄不清楚現
在的他的想法;而他如果愛瑚姬更多,那又不見任何表示?如果都不愛,那
他到底愛誰?或許這樣的政治家只會愛著自己,如同所有的政客一樣;因
此,他成了易怒、剛愎,卻是外強中乾的代表;論見識,他比不上田興等家
臣,只會意氣用事;論武功,比不上老婆田元氏也比不上聶隱娘;論親情,
他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們卻在他與田元氏大吵時站在田元氏那邊;論
謀略,沒有聶隱娘他根本不知道瑚姬懷了自己的孩子,甚至,瑚姬懷了孕也
不敢告訴田季安,很可能是告訴了他也沒有用,田季安根本拿善妒的田元氏
沒辦法。
但即便如此,跟一個不愛的女人結婚,還離不開她,田季安也真的是夠
孤獨的了。
------------------------------------------------------------------
田元氏
如果說聶隱娘的愛是一種包容,是一種人皆有之的體諒,是一種由自私
的愛漸漸地擴大到人類的愛(對表哥田元氏 —> 對大僚的小孩 —> 對大僚
—> 對未出生的嬰孩);那麼田元氏就是聶隱娘的對照,聶隱娘失去了一
切,卻得回了一切;田元氏得到了一切,卻失去了一切。
田元氏的愛是很病態的,說起來,我們根本弄不懂田元氏到底有多愛田
季安,有多愛她的孩子們;但她卻強烈地希望佔有他們,控制他們;所以她
除掉田季安身邊的人、每次田季安一來就要叫孩子進來,用親情來榨取愛
情;也許這也是愛的一種表現,極端地自私到無以復加。
田元氏和聶隱娘是同類而相反的對照,即便形態和表現不同,但她們承
受著同樣地孤獨,也變成了同樣高強的劍客;所以我認為,電影中的武功,
其實就是將孤獨具現化的載體;當然這只是我的引伸,但是如果夠注意聽,
你會發現這部電影的刀劍聲特別地銳利,尖銳到像要劃破耳膜;每一場戰鬥
都像是孤獨的對決,用我的孤獨傷害你,或者反過來;也因此,田元氏與隱
娘是分不出高下的,隱娘的攻擊劃破田元氏用以偽裝的面具,而田元氏的劍
也重傷了隱娘;這二者都造成了意想之外的後果;隱娘受了傷後,反而有機
會接受了磨鏡少年,能夠在父親面前訴說自己的孤獨;而田元氏則終於明白
佔有不是真正的愛 (否則,以她的功夫不需要孩子替她出面擋劍,而以她的
性格,田季安大鬧之後,她也不會心平氣和地叫孩子坐下,叫婢女起來整理
房間。)
------------------------------------------------------------------
道姑(嘉信公主)/ 嘉誠公主
二位雙胞胎公主都有決絕之心,斬絕了人倫親情,為了更高的理想 — 維
持唐朝的國怍;她們的孤獨是相同的,只是她們表現愛國方式不同;嘉誠公
主選擇和平的方式,與藩鎮聯姻維持政治的平衡,嘉信公主選擇武力,翦除
藩鎮的羽翼維持勢力的均等;但為了表現出道姑的孤獨,不得已地剪出了一
個我認為全片最不合理的畫面;當隱娘在山上與道姑三叩首告別,斬除師徒
關係後 (這畫面太美,煙霧從山下蒸騰而上,轉眼眼就將中景與背景的山脈
淹沒成一片白靄,讓人聯想到出家的賈寶玉告別賈政是在一片雪地中,穿著
大紅的袈裟;文字的描述很美,「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裏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
盡:冤冤相報自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
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
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 下一個畫面是隱娘與道姑在麥田(?)中分道
揚鑣的畫面,一左一右,畫面跟著聶隱娘,聶隱娘走出畫面,留下一株徒留
枝幹的老樹兀自在畫面正中央表現孤獨;再下一個畫面則切成道姑和聶隱娘
的打鬥畫面,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道姑說自己事天不事鬼,不會走了之後再
回頭去暗殺隱娘,要打也是在山上就打起來了,但我相信是沒有適合的畫面
才造成這樣的矛盾;總之最後道姑知道自己贏不了聶隱娘,道姑自始自終要
隱娘斬除人倫親情,口口聲聲劍道無親,不與聖人同憂;但又是因為隱娘的
「不殺」她才能存活;道姑面對孤獨的方式是騙自己相信「殺」的價值觀,
但卻被不殺所救,這樣的矛盾情結讓自己的價值觀產生了裂縫,使得壓抑著
的孤獨不斷地膨脹,沒有這幕,就表現不出道姑的層次與矛盾。
------------------------------------------------------------------
磨鏡少年
磨鏡少年在最後的電影中,變成了一個沒有特別性格的人,或許就如同他
的名字,他是一面鏡子,用鏡子中的影像呈現虛假跟現實的錯綜或是膨大
(如彗星美人或花樣年華)是很常現的手法,但是在這部片中鏡子或虛或實地
出現了許多次,每次的意義都不大一樣。
鏡子第一次出現在《鸞鳥詩序》,鸞鳥看了鏡子,鸞鳥便自殺了。
鏡子第二次出現在田元氏理妝,外頭來報瑚姬偽裝自己沒有懷孕,田元
氏便起了殺人之心了。
鏡子第三次在農村,磨鏡少年磨亮了鏡子,農村的孩子看了鏡中的自己
後笑了,磨鏡少年也笑了,這個畫面應該是聶隱娘的主觀視角,在幕外的我
笑了,我想聶隱娘也笑了。
鏡子第四次(或多次)用磨鏡少年讓聶隱娘看見自己,聶隱娘跟著磨鏡少
年去新羅,便找到自由了。
—————————————————————————————————
我很喜歡聶隱娘這部片,它其實是侯孝賢的影片中頗讓人能夠第一次就看懂
的影片,如果有買印刻出的介紹書,裡面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部片的劇情本
來是非常連貫而有高度邏輯的,所以我上面的論述其實並不是腦補,而是有
所依據,最後,因為侯導覺得很多畫面不夠美,不夠真,即使是極關鍵的劇
情也剪掉了,因此,被批評是應該的,不過最生氣的應該是編劇,好好的一
份劇本被剪得亂七八糟,但朱天文也氣過了,謝海盟也氣過了,聽到媒體把
聶隱娘捧得很高不多想三秒鐘就跑來戲院的人也氣過了,那我就沒什麼好氣
的了,寫的都是溢美之辭,要認同還是批評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
後記 - 我的孤獨
很慶幸地我很早就知道侯孝賢的片會是什麼樣子,所以在上映前我把手上
能找到的他的作品都先看過了,也花一些時間把印刻的介紹專書讀完了,
(容我在這裡徵「紅氣球」和「珈琲時光」,我用盡可能的方法百尋不著),
因此很快地就進入了狀況,能夠在影片的很開始,就一直培養自己進入人物
心中孤獨的情緒,因而,在隱娘說出「一個人,沒有同類」,然後再到宴會
的這個橋段我是很激動的,但眼淚並沒有真的掉下來;真的哭出來時,是最
後一幕結束時,我心中因為孤獨而悵然若失,這時滿戲院卻傳來許許多多訕
笑這部片的聲音時,我真的哭了,我很感動,但是我卻發現大家都不感動,
而我孤獨地沉溺在感動的海洋中,這份孤獨變得更強烈了,我想出了DVD之
後結尾應該沒有笑聲,要感受這份孤獨請趕快再買票入場。
不過想想也算了,老子也說過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
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既然老子都這麼說了,大家也
一笑置之吧!
--
到自己是孤獨存在於世界之中的結論,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任何經典
的結論與暗示都是相同的,人,一絲不掛地來到這個世界,也會赤裸裸地回
去;存在主義如是說,聖經如是說,道家、佛家、易經、甚至儒家也這麼
說;人不學會與孤獨共處,不是陷入瘋狂,就是自欺。侯孝賢感到興趣的總
是普世間共存的某種現象與價值,而在聶隱娘中,這個主題叫做
孤 獨 。
因此在影片的開頭,除了些許的文字之外,是一連串黑背的畫面,與一片
鴉雀無聲;硬是要延伸,可以說是試圖在影片的開始之前,讓觀眾沉靜下
來,進入一種本初無聲、無色、不知身在何處的原始狀態,單單純純,原原
本本。這是用無聲的方式,詮釋孤獨。
《鸞鳥詩序》:「昔罽賓王結罝峻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
不能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
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
王從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
如果說影片開頭的黑畫面是無聲的詮釋,這段文字就是有聲的明示,鸞鳥
是個象徵,象徵著美麗、象徵著脫俗、象徵著孤芳自賞的高傲、也象徵著無
法與之匹配的寂寞;對於牠來說,王位,只是形式上的權位,粗俗、而人,
只是心理上的傲慢,平庸;如此的牠應該在仙外之境飛舞,何以竟墮入俗世
而無可奈何?懸鏡,見影;鸞鳥不是李白,能夠豁達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
三人;鸞鳥看見的是在這世上唯一的牠,無可名狀的孤獨吞沒了自己,可能
是你,也可能是我。死亡,是牠面對孤獨的方式。
於是乎,從鸞鳥面對自我的孤獨起,整部電影,都在講孤獨,聶隱娘的孤
獨是電影的主體,但我更寧願將此孤獨推廣,將電影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視為
孤獨的個體加以設身處地。
------------------------------------------------------------------
聶隱娘與父母
電影中的改編,聶隱娘是因為被政治和愛情背叛,與田季安的婚約作廢之
後,失了神,整天在林中,甚至誤闖元稹帳中差點沒了性命,她父母才讓她
跟著道姑去學武,學成之後,從外在而言,她慣著黑衣,習於躲在角落、樑
柱上的陰影中,冷漠而客觀地看著其他的人;做為電影中的主角,有許多的
畫面其實就是聶隱娘的主觀視角,導演試著要我們用她的角度看世界,試著
要我們用同樣的冷靜去反省內心的情感。
聶隱娘的父母是害怕她的,武功高強、神出鬼沒、不苟言笑、多年無消無
息的女兒回來了,家中沒有任何一絲的快樂,母親每年為了女兒織新衣,但
她是織給一個想像中少女、不存在的窈兒,而不是隱娘,隱娘穿著明顯不合
身的華麗服裝,整部電影中唯一一次彩色的衣物,臉上沒有笑容;家僕們機
械而規律地將熱水傾入澡盆,像是卓別林城市之光中的工人一般無神;隱娘
面無表情地在澡盆中,陰鬱的色調打破了閨女入浴的刻板印象,形塑出更私
密的情感、更深沉的孤單。
即便聶隱娘是冷靜的,客觀的,淡漠的,但那並不代表她沒有感情,真正
的感情是很淡薄的,侯孝賢在戀戀風塵、風櫃來的人、悲情城市、戲夢人生
一直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多方舉證這個恆等式;感情愈深,就會愈安靜;像古
人說的:大象無形、大愛無言、大道無形、大商無算。所以隱娘回到家、拿
到了原應成雙的玉玦,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就只能哭。所以隱娘是愛著田季
安的,她過去為了他在樹林裡守了三天三夜、現在為了他而對著玉玦落淚,
即便電影中的張震看不出任何可愛的地方,但她愛著他,無庸置疑。只是,
已經逝去的愛情又有什麼奈何?
失去愛情、親情、沒有朋友,對師父雖尊敬又充滿懷疑,隱娘的孤單是無
以復加的,但,她的父母何曾不是?為了保全聶窈的性命,他們忍受骨肉分
離之苦讓道姑帶走聶窈,但回來的隱娘他們也不再認識,聶窈終究還是死
了,隱娘,畢竟只是披著同樣肉身的另一個人;電影中的許多個畫面,都在
在特寫了隱娘的父母;在這部寡言的影片中,隱娘的父親說了二次「早知道
就不要讓道姑帶走你了。」周星馳的西遊裡,白面書生的僕人要反復地說
「你怎麼不早說」來讓人覺悟,但侯孝賢的電影,好話常常不說第二遍,會
說第二遍的,一定有特別的涵義。但一個父親在自己女兒面前這麼直白地說
這句話,臉上帶著那麼後悔的表情,做為隱娘,又情何以堪?現實中我們多
少次地告訴自己「早知道當初……就好了」、又多少次,我們的父母帶著後
悔而悲傷的表情看著我們,讓我們覺得這世界上怎麼會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
了解自己?我相信這裡面的悲哀每個人都聽得懂、看得懂,只是別人的悲哀
在自己的眼中看起來不那麼痛苦罷了。
於是隱娘負著傷,背著自己的父親說了電影中最關鍵的台詞:「一個人,
沒有同類。」再一次特寫父親的臉,那表情複雜地無法形容。這一幕是這電
影的高潮,要說電影結束在這裡也不奇怪。
但如果這個時候你感受到了與隱娘與聶虞候一樣的孤單,也聯想到了自己
的孤獨,那麼下一幕則是整部電影中影像和聲音最飽滿、最豐富、最熱鬧的
一幕 — 田季安與瑚姬等舞妓的宴會;在你的心情因認識到自己的孤獨而沉
重時,導演很刻意地帶我們進入喧囂中。在如此的熱鬧中,孤獨非但沒有消
失,反而在內心凝固地更加強烈,我們進入不了畫面的情緒中,畫面的電影
語言與內心的感情產生了強烈的矛盾,最後我們選擇相信自己的內心,更進
一步確認了孤獨。
這樣的方式在侯孝賢並不是很罕見,將熱鬧與悲傷編織在一起,或是在
重大的事件之後出現一個很長的空鏡頭,但這一次顯得更加成熟而別出心
裁,如果張震的演技更好一點,田季安應該會呈現出相同的孤獨,像是海上
花第一幕的梁朝偉。
------------------------------------------------------------------
田季安
田季安的孤獨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張震卻沒有表現出相應於其他演員該
有的層次;做為政治家,道姑形容他「置毒弒父,杖殺胞兄,罪無可逭。」
做為一個人,年輕時他應該也是愛著聶窈的,但因為政治聯姻他娶了一個他
不愛的女人,聶窈被道姑帶走,他的感情後來寄託在瑚姬身上,隱娘回來
後,田季安究竟是不是還愛著隱娘,而他對媩姬的愛情又有多麼深刻,這一
切都看不出來;如果都愛,那他愛誰多一點?如果愛隱娘,何以刀刀以死相
逼不見留情?即使他講了一段全片中最長的台詞回憶聶窈,仍然弄不清楚現
在的他的想法;而他如果愛瑚姬更多,那又不見任何表示?如果都不愛,那
他到底愛誰?或許這樣的政治家只會愛著自己,如同所有的政客一樣;因
此,他成了易怒、剛愎,卻是外強中乾的代表;論見識,他比不上田興等家
臣,只會意氣用事;論武功,比不上老婆田元氏也比不上聶隱娘;論親情,
他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們卻在他與田元氏大吵時站在田元氏那邊;論
謀略,沒有聶隱娘他根本不知道瑚姬懷了自己的孩子,甚至,瑚姬懷了孕也
不敢告訴田季安,很可能是告訴了他也沒有用,田季安根本拿善妒的田元氏
沒辦法。
但即便如此,跟一個不愛的女人結婚,還離不開她,田季安也真的是夠
孤獨的了。
------------------------------------------------------------------
田元氏
如果說聶隱娘的愛是一種包容,是一種人皆有之的體諒,是一種由自私
的愛漸漸地擴大到人類的愛(對表哥田元氏 —> 對大僚的小孩 —> 對大僚
—> 對未出生的嬰孩);那麼田元氏就是聶隱娘的對照,聶隱娘失去了一
切,卻得回了一切;田元氏得到了一切,卻失去了一切。
田元氏的愛是很病態的,說起來,我們根本弄不懂田元氏到底有多愛田
季安,有多愛她的孩子們;但她卻強烈地希望佔有他們,控制他們;所以她
除掉田季安身邊的人、每次田季安一來就要叫孩子進來,用親情來榨取愛
情;也許這也是愛的一種表現,極端地自私到無以復加。
田元氏和聶隱娘是同類而相反的對照,即便形態和表現不同,但她們承
受著同樣地孤獨,也變成了同樣高強的劍客;所以我認為,電影中的武功,
其實就是將孤獨具現化的載體;當然這只是我的引伸,但是如果夠注意聽,
你會發現這部電影的刀劍聲特別地銳利,尖銳到像要劃破耳膜;每一場戰鬥
都像是孤獨的對決,用我的孤獨傷害你,或者反過來;也因此,田元氏與隱
娘是分不出高下的,隱娘的攻擊劃破田元氏用以偽裝的面具,而田元氏的劍
也重傷了隱娘;這二者都造成了意想之外的後果;隱娘受了傷後,反而有機
會接受了磨鏡少年,能夠在父親面前訴說自己的孤獨;而田元氏則終於明白
佔有不是真正的愛 (否則,以她的功夫不需要孩子替她出面擋劍,而以她的
性格,田季安大鬧之後,她也不會心平氣和地叫孩子坐下,叫婢女起來整理
房間。)
------------------------------------------------------------------
道姑(嘉信公主)/ 嘉誠公主
二位雙胞胎公主都有決絕之心,斬絕了人倫親情,為了更高的理想 — 維
持唐朝的國怍;她們的孤獨是相同的,只是她們表現愛國方式不同;嘉誠公
主選擇和平的方式,與藩鎮聯姻維持政治的平衡,嘉信公主選擇武力,翦除
藩鎮的羽翼維持勢力的均等;但為了表現出道姑的孤獨,不得已地剪出了一
個我認為全片最不合理的畫面;當隱娘在山上與道姑三叩首告別,斬除師徒
關係後 (這畫面太美,煙霧從山下蒸騰而上,轉眼眼就將中景與背景的山脈
淹沒成一片白靄,讓人聯想到出家的賈寶玉告別賈政是在一片雪地中,穿著
大紅的袈裟;文字的描述很美,「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裏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
盡:冤冤相報自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
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
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 下一個畫面是隱娘與道姑在麥田(?)中分道
揚鑣的畫面,一左一右,畫面跟著聶隱娘,聶隱娘走出畫面,留下一株徒留
枝幹的老樹兀自在畫面正中央表現孤獨;再下一個畫面則切成道姑和聶隱娘
的打鬥畫面,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道姑說自己事天不事鬼,不會走了之後再
回頭去暗殺隱娘,要打也是在山上就打起來了,但我相信是沒有適合的畫面
才造成這樣的矛盾;總之最後道姑知道自己贏不了聶隱娘,道姑自始自終要
隱娘斬除人倫親情,口口聲聲劍道無親,不與聖人同憂;但又是因為隱娘的
「不殺」她才能存活;道姑面對孤獨的方式是騙自己相信「殺」的價值觀,
但卻被不殺所救,這樣的矛盾情結讓自己的價值觀產生了裂縫,使得壓抑著
的孤獨不斷地膨脹,沒有這幕,就表現不出道姑的層次與矛盾。
------------------------------------------------------------------
磨鏡少年
磨鏡少年在最後的電影中,變成了一個沒有特別性格的人,或許就如同他
的名字,他是一面鏡子,用鏡子中的影像呈現虛假跟現實的錯綜或是膨大
(如彗星美人或花樣年華)是很常現的手法,但是在這部片中鏡子或虛或實地
出現了許多次,每次的意義都不大一樣。
鏡子第一次出現在《鸞鳥詩序》,鸞鳥看了鏡子,鸞鳥便自殺了。
鏡子第二次出現在田元氏理妝,外頭來報瑚姬偽裝自己沒有懷孕,田元
氏便起了殺人之心了。
鏡子第三次在農村,磨鏡少年磨亮了鏡子,農村的孩子看了鏡中的自己
後笑了,磨鏡少年也笑了,這個畫面應該是聶隱娘的主觀視角,在幕外的我
笑了,我想聶隱娘也笑了。
鏡子第四次(或多次)用磨鏡少年讓聶隱娘看見自己,聶隱娘跟著磨鏡少
年去新羅,便找到自由了。
—————————————————————————————————
我很喜歡聶隱娘這部片,它其實是侯孝賢的影片中頗讓人能夠第一次就看懂
的影片,如果有買印刻出的介紹書,裡面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部片的劇情本
來是非常連貫而有高度邏輯的,所以我上面的論述其實並不是腦補,而是有
所依據,最後,因為侯導覺得很多畫面不夠美,不夠真,即使是極關鍵的劇
情也剪掉了,因此,被批評是應該的,不過最生氣的應該是編劇,好好的一
份劇本被剪得亂七八糟,但朱天文也氣過了,謝海盟也氣過了,聽到媒體把
聶隱娘捧得很高不多想三秒鐘就跑來戲院的人也氣過了,那我就沒什麼好氣
的了,寫的都是溢美之辭,要認同還是批評都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
後記 - 我的孤獨
很慶幸地我很早就知道侯孝賢的片會是什麼樣子,所以在上映前我把手上
能找到的他的作品都先看過了,也花一些時間把印刻的介紹專書讀完了,
(容我在這裡徵「紅氣球」和「珈琲時光」,我用盡可能的方法百尋不著),
因此很快地就進入了狀況,能夠在影片的很開始,就一直培養自己進入人物
心中孤獨的情緒,因而,在隱娘說出「一個人,沒有同類」,然後再到宴會
的這個橋段我是很激動的,但眼淚並沒有真的掉下來;真的哭出來時,是最
後一幕結束時,我心中因為孤獨而悵然若失,這時滿戲院卻傳來許許多多訕
笑這部片的聲音時,我真的哭了,我很感動,但是我卻發現大家都不感動,
而我孤獨地沉溺在感動的海洋中,這份孤獨變得更強烈了,我想出了DVD之
後結尾應該沒有笑聲,要感受這份孤獨請趕快再買票入場。
不過想想也算了,老子也說過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
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既然老子都這麼說了,大家也
一笑置之吧!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Annie
at 2015-09-11T05:59
at 2015-09-11T05:59

By Necoo
at 2015-09-15T03:01
at 2015-09-15T03:01

By Hedda
at 2015-09-17T14:37
at 2015-09-17T14:37

By Gary
at 2015-09-22T01:54
at 2015-09-22T01:54

By Anthony
at 2015-09-24T17:30
at 2015-09-24T17:30

By David
at 2015-09-26T13:45
at 2015-09-26T13:45

By Tracy
at 2015-09-27T23:39
at 2015-09-27T23:39

By Connor
at 2015-10-01T13:15
at 2015-10-01T13:15

By Una
at 2015-10-03T17:30
at 2015-10-03T17:30

By Zenobia
at 2015-10-04T16:33
at 2015-10-04T16:33

By Hazel
at 2015-10-08T04:56
at 2015-10-08T04:56

By Heather
at 2015-10-10T07:06
at 2015-10-10T07:06

By Sarah
at 2015-10-12T21:59
at 2015-10-12T21:59

By Tristan Cohan
at 2015-10-17T05:05
at 2015-10-17T05:05

By Kama
at 2015-10-18T13:26
at 2015-10-18T13:26

By Madame
at 2015-10-23T03:17
at 2015-10-23T03:17

By Leila
at 2015-10-27T05:14
at 2015-10-27T05:14
Related Posts
那夜凌晨,我搭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By Franklin
at 2015-09-09T02:13
at 2015-09-09T02:13
真實的事件.好看的電影

By Victoria
at 2015-09-09T02:13
at 2015-09-09T02:13
《我的少女時代》徐太宇的麻醬麵哲學

By James
at 2015-09-09T02:10
at 2015-09-09T02:10
移動迷宮:焦土試煉

By Gary
at 2015-09-09T01:57
at 2015-09-09T01:57
作家楊照談《刺客聶隱娘》

By Xanthe
at 2015-09-09T01:49
at 2015-09-09T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