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被酸賣相差 嘴硬牽拖郭董 - 電影

By Yedda
at 2007-03-07T21:44
at 2007-03-07T21:44
Table of Contents
我對蔡導並不是很了解,他的作品也不是看得懂、看得多,但我對蔡導
的側面了解,我覺得蔡導還是站在一種所謂的「菁英文化」來看待有關電影
文化方面的解讀。
不論是那一種百科還是那一本書對於藝術的註解還是解釋,大體不脫兩
種說法,一種是認為藝術應是能提昇人的內在精神與生活,不同於大眾文化
的格調(這是較屬於站在高處往下看,一種菁英文化的論述);另一種是認為
藝術應該普存於人類心中,這東西沒有高低,只有個人喜好(這就較偏大眾
、普世的論述)。不論是那一種的論述似乎都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對於藝術
的看法。就像是文化一樣,就有人認為流行音、Hip Hop、電音是低級文化,
而拉大小提琴、彈演鋼琴才是高級文化;也有人認為文化不分高低,只要是
人類的生活所產生所有的產品、活動,就是文化,這種對於文化的論述跟上
面談的「藝術」是同樣差不多的邏輯。
蔡導的發言,給人的感覺總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不論是批郭
台銘,還是跟電影較搭不上邊的林志玲,都給人一種較以菁英主義的思維來
看待這類的議題,說大家不懂他的電影,不懂他的創作理念,還是奧斯卡、
好箂塢都是商業片當道,真正的好電影是不被人(或難被人)所欣賞、了解,
除此之外連觀眾也被他說了一頓,什麼被好箂塢的片子給洗腦啦、麻痹啦、
只著重聲光效果與特效,對於真正內心深沉的對白卻給忽略了。
但站在觀眾的立場又會反駁,你這種自視太高的電影是不被多數人所接
受的,真正好的電影才經得起觀眾的考驗,做電影是給大家懂的,大家不懂
的還不如去做記錄片還比較好賣,觀眾不是沒有大腦,會選擇自己想要看的
不會花錢找罪受看一個看十遍也看不懂的電影…;但反方面又會引起一方面
的筆戰,但是拉高層次來看,今天這個議題只是站在兩種不同立場的人對於
此議題不同框架的看法
其一:
是認為所謂的「藝術」是有高低之分,藝術成分高的電影往往裡面所包
含的符號是大多數人所不懂的,也因為如此懂的人自然也少,在某些影
展所訴求的重點不同,同一部電影在不同區的影展就有不同的成績。而
這些電影與那些商業片不能相提並論,那些毫無內容,只有打殺的片子
卻能賺盡大把的鈔票,現在是高級藝術產品逐漸被打壓其生存空間。
其二:
電影應不分什麼好壞與高低,只有大家喜愛不喜愛。拍電影是用來賺錢
的,當然盡可能滿足多數人的喜好。不論什麼電影都有其藝術成分,只
不過這不分高低,有人喜歡有人恨,就這麼一翻兩瞪眼而已,少在那邊
自視甚高。
說穿了,不過就是本文一開始提的兩種思維,一種是認為文化應有高低
之分,高級文化比那些大眾文化更應有價值、有素養,但被大眾文化所打壓
其生存空間;另一種就是文化不分好壞只有個人喜好,沒有什麼高低之分。
蔡導自然是站在前者的立場,認為文化產品有其價值、高低,而現在市
場卻被那些藝術成分不高的大眾文化產品所打壓,以至於好的電影難在戲院
上播映,而那些只會打殺的卻能播上長達半年之久。蔡導應是站在這菁英主
義的思維框架來看待這些議題,不然不會太多爭議落人口舌。之所以對蔡導
的作品貶過於褒,我想有一個應大家思考的,討論的重點應不在爭執對於文
化產品高低見解的爭論,而是以文化研究中後結構主義(或稱後現代主義)的
角度來看待多義解讀的議題。
後結構主義對於文化文本,有一個簡單的說法是所謂「作者已死」的說
法,意思是說當一個文本(像是電影、小說),自作者手中脫離後,這文本與
作者一點關系也沒有,文本的真正意義是存在於世上每一個人的心中,而經
由不斷的討論與相關論述產生,也許在每個人心中的文本意義,早已於作者
心中的意義背道而馳,而後結構大師德希達也提及一種觀念就是:過去的文
學(文本)研究是會以「作者為主」為分析重點,分析一文本要先從作者了解
,才能懂其中文本的意義,但德希達認為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探討
文本最後是怎麼流傳下來存在人們的心中(這就是他提延異的概念)。
應用在電影討論上,不論是導演還是編劇、演員,都不過在詮釋他對於
他作品想要表達的意義上,從劇本的寫作、對白,或微觀至演員的神情、動
作,還是物品的擺設,通通無一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意義,希望透過這些來
讓觀眾能「盡可能」產生出與他心中意義相去不遠的解讀。
但現在最常發現的,往往似乎要產生與導演解讀差不多的意義往往很有
限,甚至會相差十萬八千里,觀眾看完後,自然已在心中有了個答案,不論
是清楚還是疑惑,而較主動的會與周邊的人討論,或是利用網路與他人做更
多的討論,才發現對於同一電影,大家的解讀盡然無法完全一樣,較簡單的
電影差異不大,當愈是難懂、迷離的電影也就更多解讀,不斷的討論中,參
與其中的人不論深淺,自然已對這部電影已有了答案(這答案是經由自己的
解讀與他人的討論,其中包含了修正、強化等相關過程),而這個答案,很
可能與導演相差太遠,也因為無法與導演、作者第一手討論,對於這部「電
影」,他的意義早存在各人的心中,很難是導演最初的義意了。
「夢幻女郎」算是新上映的強片,成千上萬的人看過這片,當然,不可
能每一個人對於片中每一部分都十分的了解,即便了解個人差異解讀,對於
「夢幻女郎」的評價也會不一樣。假設導演想要告訴大家某一意義,但看的
觀眾並非無法全盤了解片中所有的意義,即便了解也有了差界解讀,而觀眾
自然會與他人討論、從討論過程中有可能強化、修正對於本片的看法,於是
「夢幻女郎」這部片真正的意義是在觀眾的心中,而非導演想表達的。
除非在邊播放,導演編劇邊在旁邊說明他的理念與意義,才能可能將對
於「夢幻女郎」的「差異解讀」降至最低,但這絕對不可能,就算真的如此
,在座的觀眾還不見得同意,就算真的能讓在場觀眾同意的話,後面還有太
多因素會造成差異解讀難以刻服。
--------------------------------------------------------------------
現在的文化研究已轉向不再已作者導向,而是已觀眾做為研究的對象。
雖然蔡導仍堅持採以菁英文化的角度來看待,我還是相當的支持他與尊重他
,但也希望蔡導也能留留口德,不要把看不懂他作品的觀眾,就一屁股的認
為全被那些爛片給洗腦、不懂得好電影的人,唯有欣賞他的電影才算是有水
準的觀眾,害得我們內心極度的不和諧,好像看不懂他電影的人全是不識大
體、不懂分好壞的人,這種二元對立的想法來看待這議題。
不否認,太多商業性的電影充斥了整個市場(其實我不喜歡商業性電影
這種形容詞,帶點負面的意昧),喜愛看這類的電影,並不完全代表就不懂
得去欣賞好的電影。好的電影=\=蔡導的電影,我也愛看一些能讓人好好反
省自己的好片,讓自己懂得去愛家人、愛朋友、關心地球、努力向上,但我
就是看不懂蔡導的電影又如何呢? 也能否請蔡導尊重我們? 看不懂的你的電
影只不過就是沒法解讀你的作品,但不代表不懂得分其好壞。
一些很成功的電影,在蔡導你的眼中也許不值一提,但之所以會成功或
許是他們很重視觀眾想看的,片中運用的符號與符碼是大家廣為接受的。我
們喜歡看是因為我們較能解讀,因為看電影是娛樂,不是作功課,若蔡導你
願意的話,是否也能拍些能讓更多人懂的電影? 讓更多人漸漸能了解你想告
訴大家的是什麼? 而不是像現在看你的電影還要猜、還要看更多更多很難懂
的電影才能懂你想說的是什麼,才不會被你視為一文不值。
最後想說的,藝術沒有高低,只存於個人心中。對於電影好壞的解讀不
在作者本身,電影意義是普存於所有的觀眾裡,看不懂也是一種意義,只代
表與導演的想法相去甚遠,這並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這電影帶給觀眾是什
麼意義,不是帶給導演什麼想法,不是嗎?
--
的側面了解,我覺得蔡導還是站在一種所謂的「菁英文化」來看待有關電影
文化方面的解讀。
不論是那一種百科還是那一本書對於藝術的註解還是解釋,大體不脫兩
種說法,一種是認為藝術應是能提昇人的內在精神與生活,不同於大眾文化
的格調(這是較屬於站在高處往下看,一種菁英文化的論述);另一種是認為
藝術應該普存於人類心中,這東西沒有高低,只有個人喜好(這就較偏大眾
、普世的論述)。不論是那一種的論述似乎都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對於藝術
的看法。就像是文化一樣,就有人認為流行音、Hip Hop、電音是低級文化,
而拉大小提琴、彈演鋼琴才是高級文化;也有人認為文化不分高低,只要是
人類的生活所產生所有的產品、活動,就是文化,這種對於文化的論述跟上
面談的「藝術」是同樣差不多的邏輯。
蔡導的發言,給人的感覺總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不論是批郭
台銘,還是跟電影較搭不上邊的林志玲,都給人一種較以菁英主義的思維來
看待這類的議題,說大家不懂他的電影,不懂他的創作理念,還是奧斯卡、
好箂塢都是商業片當道,真正的好電影是不被人(或難被人)所欣賞、了解,
除此之外連觀眾也被他說了一頓,什麼被好箂塢的片子給洗腦啦、麻痹啦、
只著重聲光效果與特效,對於真正內心深沉的對白卻給忽略了。
但站在觀眾的立場又會反駁,你這種自視太高的電影是不被多數人所接
受的,真正好的電影才經得起觀眾的考驗,做電影是給大家懂的,大家不懂
的還不如去做記錄片還比較好賣,觀眾不是沒有大腦,會選擇自己想要看的
不會花錢找罪受看一個看十遍也看不懂的電影…;但反方面又會引起一方面
的筆戰,但是拉高層次來看,今天這個議題只是站在兩種不同立場的人對於
此議題不同框架的看法
其一:
是認為所謂的「藝術」是有高低之分,藝術成分高的電影往往裡面所包
含的符號是大多數人所不懂的,也因為如此懂的人自然也少,在某些影
展所訴求的重點不同,同一部電影在不同區的影展就有不同的成績。而
這些電影與那些商業片不能相提並論,那些毫無內容,只有打殺的片子
卻能賺盡大把的鈔票,現在是高級藝術產品逐漸被打壓其生存空間。
其二:
電影應不分什麼好壞與高低,只有大家喜愛不喜愛。拍電影是用來賺錢
的,當然盡可能滿足多數人的喜好。不論什麼電影都有其藝術成分,只
不過這不分高低,有人喜歡有人恨,就這麼一翻兩瞪眼而已,少在那邊
自視甚高。
說穿了,不過就是本文一開始提的兩種思維,一種是認為文化應有高低
之分,高級文化比那些大眾文化更應有價值、有素養,但被大眾文化所打壓
其生存空間;另一種就是文化不分好壞只有個人喜好,沒有什麼高低之分。
蔡導自然是站在前者的立場,認為文化產品有其價值、高低,而現在市
場卻被那些藝術成分不高的大眾文化產品所打壓,以至於好的電影難在戲院
上播映,而那些只會打殺的卻能播上長達半年之久。蔡導應是站在這菁英主
義的思維框架來看待這些議題,不然不會太多爭議落人口舌。之所以對蔡導
的作品貶過於褒,我想有一個應大家思考的,討論的重點應不在爭執對於文
化產品高低見解的爭論,而是以文化研究中後結構主義(或稱後現代主義)的
角度來看待多義解讀的議題。
後結構主義對於文化文本,有一個簡單的說法是所謂「作者已死」的說
法,意思是說當一個文本(像是電影、小說),自作者手中脫離後,這文本與
作者一點關系也沒有,文本的真正意義是存在於世上每一個人的心中,而經
由不斷的討論與相關論述產生,也許在每個人心中的文本意義,早已於作者
心中的意義背道而馳,而後結構大師德希達也提及一種觀念就是:過去的文
學(文本)研究是會以「作者為主」為分析重點,分析一文本要先從作者了解
,才能懂其中文本的意義,但德希達認為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探討
文本最後是怎麼流傳下來存在人們的心中(這就是他提延異的概念)。
應用在電影討論上,不論是導演還是編劇、演員,都不過在詮釋他對於
他作品想要表達的意義上,從劇本的寫作、對白,或微觀至演員的神情、動
作,還是物品的擺設,通通無一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意義,希望透過這些來
讓觀眾能「盡可能」產生出與他心中意義相去不遠的解讀。
但現在最常發現的,往往似乎要產生與導演解讀差不多的意義往往很有
限,甚至會相差十萬八千里,觀眾看完後,自然已在心中有了個答案,不論
是清楚還是疑惑,而較主動的會與周邊的人討論,或是利用網路與他人做更
多的討論,才發現對於同一電影,大家的解讀盡然無法完全一樣,較簡單的
電影差異不大,當愈是難懂、迷離的電影也就更多解讀,不斷的討論中,參
與其中的人不論深淺,自然已對這部電影已有了答案(這答案是經由自己的
解讀與他人的討論,其中包含了修正、強化等相關過程),而這個答案,很
可能與導演相差太遠,也因為無法與導演、作者第一手討論,對於這部「電
影」,他的意義早存在各人的心中,很難是導演最初的義意了。
「夢幻女郎」算是新上映的強片,成千上萬的人看過這片,當然,不可
能每一個人對於片中每一部分都十分的了解,即便了解個人差異解讀,對於
「夢幻女郎」的評價也會不一樣。假設導演想要告訴大家某一意義,但看的
觀眾並非無法全盤了解片中所有的意義,即便了解也有了差界解讀,而觀眾
自然會與他人討論、從討論過程中有可能強化、修正對於本片的看法,於是
「夢幻女郎」這部片真正的意義是在觀眾的心中,而非導演想表達的。
除非在邊播放,導演編劇邊在旁邊說明他的理念與意義,才能可能將對
於「夢幻女郎」的「差異解讀」降至最低,但這絕對不可能,就算真的如此
,在座的觀眾還不見得同意,就算真的能讓在場觀眾同意的話,後面還有太
多因素會造成差異解讀難以刻服。
--------------------------------------------------------------------
現在的文化研究已轉向不再已作者導向,而是已觀眾做為研究的對象。
雖然蔡導仍堅持採以菁英文化的角度來看待,我還是相當的支持他與尊重他
,但也希望蔡導也能留留口德,不要把看不懂他作品的觀眾,就一屁股的認
為全被那些爛片給洗腦、不懂得好電影的人,唯有欣賞他的電影才算是有水
準的觀眾,害得我們內心極度的不和諧,好像看不懂他電影的人全是不識大
體、不懂分好壞的人,這種二元對立的想法來看待這議題。
不否認,太多商業性的電影充斥了整個市場(其實我不喜歡商業性電影
這種形容詞,帶點負面的意昧),喜愛看這類的電影,並不完全代表就不懂
得去欣賞好的電影。好的電影=\=蔡導的電影,我也愛看一些能讓人好好反
省自己的好片,讓自己懂得去愛家人、愛朋友、關心地球、努力向上,但我
就是看不懂蔡導的電影又如何呢? 也能否請蔡導尊重我們? 看不懂的你的電
影只不過就是沒法解讀你的作品,但不代表不懂得分其好壞。
一些很成功的電影,在蔡導你的眼中也許不值一提,但之所以會成功或
許是他們很重視觀眾想看的,片中運用的符號與符碼是大家廣為接受的。我
們喜歡看是因為我們較能解讀,因為看電影是娛樂,不是作功課,若蔡導你
願意的話,是否也能拍些能讓更多人懂的電影? 讓更多人漸漸能了解你想告
訴大家的是什麼? 而不是像現在看你的電影還要猜、還要看更多更多很難懂
的電影才能懂你想說的是什麼,才不會被你視為一文不值。
最後想說的,藝術沒有高低,只存於個人心中。對於電影好壞的解讀不
在作者本身,電影意義是普存於所有的觀眾裡,看不懂也是一種意義,只代
表與導演的想法相去甚遠,這並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這電影帶給觀眾是什
麼意義,不是帶給導演什麼想法,不是嗎?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Margaret
at 2007-03-08T01:19
at 2007-03-08T01:19

By Lily
at 2007-03-11T06:41
at 2007-03-11T06:41

By Skylar Davis
at 2007-03-11T13:18
at 2007-03-11T13:18

By Yedda
at 2007-03-12T18:25
at 2007-03-12T18:25

By Michael
at 2007-03-16T21:18
at 2007-03-16T21:18

By Emma
at 2007-03-18T18:48
at 2007-03-18T18:48

By Annie
at 2007-03-20T10:37
at 2007-03-20T10:37

By Ina
at 2007-03-22T20:37
at 2007-03-22T20:37

By Olga
at 2007-03-23T18:51
at 2007-03-23T18:51

By Robert
at 2007-03-25T02:02
at 2007-03-25T02:02

By Yuri
at 2007-03-29T15:35
at 2007-03-29T15:35

By Ethan
at 2007-03-31T13:29
at 2007-03-31T13:29

By Tristan Cohan
at 2007-04-02T14:04
at 2007-04-02T14:04

By Tristan Cohan
at 2007-04-07T06:01
at 2007-04-07T06:01

By Jacky
at 2007-04-10T20:05
at 2007-04-10T20:05

By Ida
at 2007-04-14T09:22
at 2007-04-14T09:22

By Sandy
at 2007-04-14T13:13
at 2007-04-14T13:13

By Lily
at 2007-04-19T11:34
at 2007-04-19T11:34

By Harry
at 2007-04-23T09:50
at 2007-04-23T09:50

By Hedy
at 2007-04-25T23:37
at 2007-04-25T23:37

By Erin
at 2007-04-26T15:30
at 2007-04-26T15:30

By Susan
at 2007-04-30T10:08
at 2007-04-30T10:08

By Genevieve
at 2007-05-02T11:57
at 2007-05-02T11:57

By Regina
at 2007-05-05T12:45
at 2007-05-05T12:45

By Annie
at 2007-05-05T15:47
at 2007-05-05T15:47

By Lauren
at 2007-05-06T03:25
at 2007-05-06T03:25

By Mary
at 2007-05-08T02:43
at 2007-05-08T02:43

By Ula
at 2007-05-10T08:23
at 2007-05-10T08:23

By Anonymous
at 2007-05-11T12:14
at 2007-05-11T12:14

By Anthony
at 2007-05-13T12:06
at 2007-05-13T12:06

By Lauren
at 2007-05-17T08:13
at 2007-05-17T08:13

By Ursula
at 2007-05-17T23:12
at 2007-05-17T23:12

By Agnes
at 2007-05-22T15:47
at 2007-05-22T15:47

By Connor
at 2007-05-27T10:36
at 2007-05-27T10:36

By Ingrid
at 2007-05-31T01:46
at 2007-05-31T01:46

By Genevieve
at 2007-06-02T22:20
at 2007-06-02T22:20

By Daniel
at 2007-06-07T07:16
at 2007-06-07T07:16

By Faithe
at 2007-06-11T10:01
at 2007-06-11T10:01

By Carol
at 2007-06-12T07:49
at 2007-06-12T07:49

By Jessica
at 2007-06-14T11:22
at 2007-06-14T11:22

By Tracy
at 2007-06-14T13:20
at 2007-06-14T13:20

By Tracy
at 2007-06-16T10:32
at 2007-06-16T10:32

By Damian
at 2007-06-19T15:56
at 2007-06-19T15:56

By Skylar Davis
at 2007-06-19T17:43
at 2007-06-19T17:43

By Carol
at 2007-06-20T19:27
at 2007-06-20T19:27

By Dinah
at 2007-06-24T20:34
at 2007-06-24T20:34

By Megan
at 2007-06-26T10:23
at 2007-06-26T10:23

By Agnes
at 2007-06-28T10:58
at 2007-06-28T10:58

By Andy
at 2007-06-29T18:39
at 2007-06-29T18:39

By Linda
at 2007-06-30T14:37
at 2007-06-30T14:37

By Elvira
at 2007-07-04T13:01
at 2007-07-04T13:01

By Quintina
at 2007-07-06T22:08
at 2007-07-06T22:08

By Cara
at 2007-07-08T14:08
at 2007-07-08T14:08

By Iris
at 2007-07-09T12:29
at 2007-07-09T12:29

By Cara
at 2007-07-10T20:42
at 2007-07-10T20:42

By Victoria
at 2007-07-11T17:53
at 2007-07-11T17:53

By Edwina
at 2007-07-14T02:07
at 2007-07-14T02:07

By Lauren
at 2007-07-18T00:06
at 2007-07-18T00:06

By Gilbert
at 2007-07-18T21:26
at 2007-07-18T21:26

By Tracy
at 2007-07-20T03:39
at 2007-07-20T03:39

By Hazel
at 2007-07-23T02:53
at 2007-07-23T02:53

By Agatha
at 2007-07-24T01:16
at 2007-07-24T01:16

By Hedwig
at 2007-07-27T14:09
at 2007-07-27T14:09

By Madame
at 2007-07-28T09:44
at 2007-07-28T09:44

By Christine
at 2007-08-01T13:48
at 2007-08-01T13:48

By Frederic
at 2007-08-02T17:03
at 2007-08-02T17:03

By Frederica
at 2007-08-03T04:21
at 2007-08-03T04:21

By Charlie
at 2007-08-07T03:41
at 2007-08-07T03:41

By Mia
at 2007-08-09T05:20
at 2007-08-09T05:20

By Zenobia
at 2007-08-11T10:08
at 2007-08-11T10:08

By Gary
at 2007-08-14T12:30
at 2007-08-14T12:30

By Wallis
at 2007-08-17T03:53
at 2007-08-17T03:53

By Audriana
at 2007-08-18T14:17
at 2007-08-18T14:17

By Robert
at 2007-08-19T02:55
at 2007-08-19T02:55

By Adele
at 2007-08-22T16:00
at 2007-08-22T16:00

By Hazel
at 2007-08-26T10:59
at 2007-08-26T10:59

By Caroline
at 2007-08-26T16:03
at 2007-08-26T16:03

By William
at 2007-08-31T05:58
at 2007-08-31T05:58

By Agatha
at 2007-09-01T10:51
at 2007-09-01T10:51
Related Posts
[有雷]特務風雲:中情局誕生秘辛─守護抑或犧牲?

By Candice
at 2007-03-07T15:21
at 2007-03-07T15:21
穿著Prada的惡魔 ..慢了很久的心得..

By Hardy
at 2007-03-07T05:04
at 2007-03-07T05:04
岸上風雲( On the Waterfront 1954)

By Isabella
at 2007-03-07T04:16
at 2007-03-07T04:16
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 300

By Queena
at 2007-03-07T01:59
at 2007-03-07T01:59
[有雷]竊聽風暴─聽與被聽之間

By Xanthe
at 2007-03-06T13:07
at 2007-03-06T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