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紀錄片導演 杜海濱 透過鏡頭 向生命學習 - 紀錄片

By Noah
at 2009-11-22T13:49
at 2009-11-22T13:49
Table of Contents
2009-11-22 旺報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中國紀錄片導演杜海濱以《1428》奪得今年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大獎
,是今年唯一獲獎的華語片。評審對這部汶川大地震紀錄片的評語是,「該片以冷靜、不
煽情的語言,在面對國家級災難時,記錄了事件的多個面向。」這份榮耀,隱沒在當時國
家慶賀壽誕的歡喜之中,而這起災難也隨著國家繼續往前奔馳而逐漸被淡忘。但杜海濱說
,他還要繼續用鏡頭關注災民的生活。
杜海濱來台灣的第一件公開露臉的行程,就是擔任「八八水災」紀錄片徵案的評審
,在聆聽紀錄片提案後,給予建議,並選出一部接受CNEX補助、明年可在金馬影展放映的
紀錄片。
「紀錄片不同於新聞,要有故事性和自己的風格。」杜海濱以過來人的經驗,給這
些提案人建議,並笑說,他曉得提案這件事有多磨人,因為他自己曾在台上向CNEX提案,
也經歷過這樣的痛苦。
當年,杜海濱以《傘…》這部紀錄片,向CNEX提案,當時他心中只存著拍攝農村問
題的念頭,具體操作並不清楚,於是含糊地提了一個囊括改革開放後各階層人民生活的想
法,並且表示:「就算沒有錢,我也會完成它。」那堅定的語氣,和八八水災紀錄片的提
案人一般,他們也這麼說:「就算CNEX不補助,也得完成。」
影像的社會責任
這是紀錄片導演們扛在肩上的「社會責任」。在拍攝《傘…》的前一部作品《石山
》時,杜海濱意識到並開始強調這一點。當時,他看著北京郊區那群來自東北、做著敲石
工作的農民工,日復一日地做著枯燥無聊的工作,卻在其中展現了勞動力之美和生命。當
媒體描述這個國家處於盛世,但卻漠視這些人的犧牲貢獻時,讓杜海濱特別想為這樣的群
體發聲,希望透過影像為他們做點事,這就是他所說的社會責任。
但杜海濱最初拿起攝影機,只是為了想「說故事」。喜好繪畫的杜海濱,從圖片攝
影中找到了圖像的震撼力,從而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系,偏好紀實攝影的他卻也發
覺,他的照片即使配上圖說,卻無法表現人物生動故事的萬分之一,沮喪時,在課堂上看
到了紀錄片,發覺這個媒介不僅接近他的專業,也能表達他的想法,「就這麼順理成章拍
起了紀錄片。」杜海濱說。
他拿起姊姊送他的Hi-8攝影機,拍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竇豆》。「拿攝影機和照相
機不同,相機可以在街上抓拍,但剛開始拿攝影機,只能藉著拍攝自己的生活與好友,來
熟悉這項陌生的技術。」於是,一位和他一起從陝西到北京求學的朋友,就成為他練習的
主角,拍攝他的生活,其實也等於拍攝自己:「那年紀的我們,處在一個茫然期中,不知
道何時可從男孩變成男人。」
《竇豆》後來被賈樟柯帶去參加日本的山形影展,而杜海濱的同學的作品在影展中
獲獎,這個好消息讓振奮了他們:「我以為電影節的好電影,都要使用膠片、用昂貴的攝
影機去拍。但我們使用重複拍攝的帶子拍出來的粗糙作品卻獲得肯定,說明了比起技術,
人們更關注的是內容本身。」杜海濱表示,他們顯然都還是不足的,但影展的評審願意先
讓他們有自信,讓他們有機會改變拍攝的想法和狀態。
不想重複傷痛
2000年的過年前,杜海濱幫賈樟柯拍《站台》,在選景時,看到了一群流浪漢在鐵
道邊煮麵,他好奇上前聊天,聊得熱切時,他自然地將攝影機拿出來拍,留下了一些記錄
。回到學校後,同學看到了這些影像覺得有趣,鼓勵他將這些影片整理一下,他粗剪了兩
個月後,播放給同學們看,引起熱烈討論。當時,杜海濱正逢畢業前夕,人生去向困擾著
他,有次趁著返鄉應徵教職的途中,探訪這些鐵道邊的流浪漢,讓他再次感受到影像的魅
力,而決心繼續拍片:「這時候是夏天,樹木青綠,而熱浪襲來的那種影像質感,是照片
沒有辦法表達的。」杜海濱繼續拍攝這些流浪漢的故事,成了《鐵路沿線》這部作品。
2001年,在《南方周末》和北京電影學院合辦的中國第一屆獨立電影節上,《鐵路
沿線》打敗《南方周末》首推的《盒子》,得到優勝。而這個電影節因故被有關單位警告
,於是,原本該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頒獎晚會,移到了露天的汽車電影院繼續。而與會
的觀眾竟也沒有離去,一大批人一起在寒冷的露天戲院中看著這些沒有字幕且粗糙的片子
。「那時音響也不好,我們還拿著話筒在旁邊配聲音。」杜海濱說著說著大笑了起來。
而這個獨立電影節辦了第一次,便沒有繼續下去。
杜海濱接著以平均一年一部紀錄片的速度繼續拍片,隨著經驗和拍攝狀況的不同,
漸漸累積了自己的紀錄片風格觀點。今年大獲肯定的《1428》便反映了他的想法。
川震發生後,杜海濱以義工的角色,進入災區幫忙。原初沒有拍片想法的他,看著
眾多媒體都必須要盡他們的職責,於是,鏡頭皆對著同一個方向,非常煽情的報導這一切
。杜海濱隱隱覺得不對,而作為一個獨立創作者,他認為有責任去帶出媒體鏡頭之外的「
災民的日常生活」,因而開始記錄拍攝。「我不想重複那些傷痛。」杜海濱因此避開了媒
體的視角,呈現出一份冷靜又克制的災後記錄。
杜海濱喜歡問每個看過《1428》的觀眾,有什麼心得?而後微笑地點點頭。他說,
有些觀眾會楞住無法言語,而有位學者曾大膽表示看這部影片前十分鐘便知道自己不會哭
,等影片結束,淚也隨之流下。杜海濱說,人生很有趣卻也荒誕不經,許多紀錄片關注的
是生命,由生命來帶出背後的社會或批判,而「生活本身,比導演能力強多了。」紀錄片
,僅僅是展現的媒介之一,杜海濱表示他也不會拒絕拍攝劇情片,好讓更多生活本質質得
以呈現。
--
中國紀錄片導演杜海濱以《1428》奪得今年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大獎
,是今年唯一獲獎的華語片。評審對這部汶川大地震紀錄片的評語是,「該片以冷靜、不
煽情的語言,在面對國家級災難時,記錄了事件的多個面向。」這份榮耀,隱沒在當時國
家慶賀壽誕的歡喜之中,而這起災難也隨著國家繼續往前奔馳而逐漸被淡忘。但杜海濱說
,他還要繼續用鏡頭關注災民的生活。
杜海濱來台灣的第一件公開露臉的行程,就是擔任「八八水災」紀錄片徵案的評審
,在聆聽紀錄片提案後,給予建議,並選出一部接受CNEX補助、明年可在金馬影展放映的
紀錄片。
「紀錄片不同於新聞,要有故事性和自己的風格。」杜海濱以過來人的經驗,給這
些提案人建議,並笑說,他曉得提案這件事有多磨人,因為他自己曾在台上向CNEX提案,
也經歷過這樣的痛苦。
當年,杜海濱以《傘…》這部紀錄片,向CNEX提案,當時他心中只存著拍攝農村問
題的念頭,具體操作並不清楚,於是含糊地提了一個囊括改革開放後各階層人民生活的想
法,並且表示:「就算沒有錢,我也會完成它。」那堅定的語氣,和八八水災紀錄片的提
案人一般,他們也這麼說:「就算CNEX不補助,也得完成。」
影像的社會責任
這是紀錄片導演們扛在肩上的「社會責任」。在拍攝《傘…》的前一部作品《石山
》時,杜海濱意識到並開始強調這一點。當時,他看著北京郊區那群來自東北、做著敲石
工作的農民工,日復一日地做著枯燥無聊的工作,卻在其中展現了勞動力之美和生命。當
媒體描述這個國家處於盛世,但卻漠視這些人的犧牲貢獻時,讓杜海濱特別想為這樣的群
體發聲,希望透過影像為他們做點事,這就是他所說的社會責任。
但杜海濱最初拿起攝影機,只是為了想「說故事」。喜好繪畫的杜海濱,從圖片攝
影中找到了圖像的震撼力,從而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系,偏好紀實攝影的他卻也發
覺,他的照片即使配上圖說,卻無法表現人物生動故事的萬分之一,沮喪時,在課堂上看
到了紀錄片,發覺這個媒介不僅接近他的專業,也能表達他的想法,「就這麼順理成章拍
起了紀錄片。」杜海濱說。
他拿起姊姊送他的Hi-8攝影機,拍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竇豆》。「拿攝影機和照相
機不同,相機可以在街上抓拍,但剛開始拿攝影機,只能藉著拍攝自己的生活與好友,來
熟悉這項陌生的技術。」於是,一位和他一起從陝西到北京求學的朋友,就成為他練習的
主角,拍攝他的生活,其實也等於拍攝自己:「那年紀的我們,處在一個茫然期中,不知
道何時可從男孩變成男人。」
《竇豆》後來被賈樟柯帶去參加日本的山形影展,而杜海濱的同學的作品在影展中
獲獎,這個好消息讓振奮了他們:「我以為電影節的好電影,都要使用膠片、用昂貴的攝
影機去拍。但我們使用重複拍攝的帶子拍出來的粗糙作品卻獲得肯定,說明了比起技術,
人們更關注的是內容本身。」杜海濱表示,他們顯然都還是不足的,但影展的評審願意先
讓他們有自信,讓他們有機會改變拍攝的想法和狀態。
不想重複傷痛
2000年的過年前,杜海濱幫賈樟柯拍《站台》,在選景時,看到了一群流浪漢在鐵
道邊煮麵,他好奇上前聊天,聊得熱切時,他自然地將攝影機拿出來拍,留下了一些記錄
。回到學校後,同學看到了這些影像覺得有趣,鼓勵他將這些影片整理一下,他粗剪了兩
個月後,播放給同學們看,引起熱烈討論。當時,杜海濱正逢畢業前夕,人生去向困擾著
他,有次趁著返鄉應徵教職的途中,探訪這些鐵道邊的流浪漢,讓他再次感受到影像的魅
力,而決心繼續拍片:「這時候是夏天,樹木青綠,而熱浪襲來的那種影像質感,是照片
沒有辦法表達的。」杜海濱繼續拍攝這些流浪漢的故事,成了《鐵路沿線》這部作品。
2001年,在《南方周末》和北京電影學院合辦的中國第一屆獨立電影節上,《鐵路
沿線》打敗《南方周末》首推的《盒子》,得到優勝。而這個電影節因故被有關單位警告
,於是,原本該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頒獎晚會,移到了露天的汽車電影院繼續。而與會
的觀眾竟也沒有離去,一大批人一起在寒冷的露天戲院中看著這些沒有字幕且粗糙的片子
。「那時音響也不好,我們還拿著話筒在旁邊配聲音。」杜海濱說著說著大笑了起來。
而這個獨立電影節辦了第一次,便沒有繼續下去。
杜海濱接著以平均一年一部紀錄片的速度繼續拍片,隨著經驗和拍攝狀況的不同,
漸漸累積了自己的紀錄片風格觀點。今年大獲肯定的《1428》便反映了他的想法。
川震發生後,杜海濱以義工的角色,進入災區幫忙。原初沒有拍片想法的他,看著
眾多媒體都必須要盡他們的職責,於是,鏡頭皆對著同一個方向,非常煽情的報導這一切
。杜海濱隱隱覺得不對,而作為一個獨立創作者,他認為有責任去帶出媒體鏡頭之外的「
災民的日常生活」,因而開始記錄拍攝。「我不想重複那些傷痛。」杜海濱因此避開了媒
體的視角,呈現出一份冷靜又克制的災後記錄。
杜海濱喜歡問每個看過《1428》的觀眾,有什麼心得?而後微笑地點點頭。他說,
有些觀眾會楞住無法言語,而有位學者曾大膽表示看這部影片前十分鐘便知道自己不會哭
,等影片結束,淚也隨之流下。杜海濱說,人生很有趣卻也荒誕不經,許多紀錄片關注的
是生命,由生命來帶出背後的社會或批判,而「生活本身,比導演能力強多了。」紀錄片
,僅僅是展現的媒介之一,杜海濱表示他也不會拒絕拍攝劇情片,好讓更多生活本質質得
以呈現。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專訪CNEX創辦蔣顯斌 紀錄片是一種社會文化運動

By Hazel
at 2009-11-22T13:44
at 2009-11-22T13:44
2009華語暨東亞電影國際研討會開放報名!

By Freda
at 2009-11-21T21:40
at 2009-11-21T21:40
南方影展開幕 聚焦新移民

By Sierra Rose
at 2009-11-20T23:54
at 2009-11-20T23:54
角逐奧斯卡紀錄片名單出爐 《資本主義》沒入選

By Vanessa
at 2009-11-19T20:16
at 2009-11-19T20:16
龍應台探索1949 王小棣記錄當下

By Steve
at 2009-11-18T21:15
at 2009-11-18T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