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第六屆紀錄片雙年展的台灣映像單元(上) - 紀錄片

Dora avatar
By Dora
at 2008-11-14T11:31

Table of Contents

談第六屆紀錄片雙年展(TIDF)的台灣映像單元(上)
文/林木材
http://movie.cca.gov.tw/Festivals/Content.asp?ID=371&Country=0

談影展與台灣映像(台灣印象)

1998年首屆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創立,歷經十年,堂堂邁入了第六屆,回顧這十年的影展
史,雖都是以推廣紀錄片為宗旨,但風格與調性卻各有不一。這大抵是因為策劃單位與
策展者總是因為招標問題不停地輪換,導致承辦者難以做出長遠的規劃,自然也無從建
立起影展的文化與傳統。

好不容易,終於在2006年時政策抵定,決定往後都將由台中的國立美術館承辦,影展才
開始與地方有了結合的可能。第五屆時邀請六位導演拍攝台中十分鐘的短篇故事,策劃
成為「大台中記事」系列,今年也有「大台中記事2」做為延續,落腳台中的紀錄片雙年
展總算不用再流浪了。

然而比起國內各大影展,紀錄片雙年展不只是規模盛大(並會在影展結束後的隔年帶著
影片進行推廣巡演),更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能見度也是最高的(包括國際類徵件超過
六百部、影人來參展觀摩選片)。若以此為政治性的考量,「台灣映像」單元裡的入選
影片,不將只帶有「台灣印象」的成分,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台灣這兩年來紀錄片的發
展以及社會變化的樣貌。

但仔細觀察,這十八部入選影片大多都入圍過台北電影節、南方影展……等等,一方面
是因為這些影片的素質絕對優秀,但另一方面,其實也透露著影展與影展之間的競賽單
元並沒有嚴謹的區隔性或立場看法,難以解釋或定義所謂的南方或北方觀點。同樣的疑
問,若拋向紀錄片雙年展呢?畢竟這是一個純粹以「紀錄片」為主題的影展,必須去思
考其核心問題。究竟紀錄片裡對「虛構與真實」辯證是重要的?還是呈現台灣不同的面
貌才是最高宗旨呢?


記錄現實

總的來看,大部分影片都仍崇尚著「紀實主義」為拍攝方針,隨著事件或人物進行蹲點
式或長時間的跟拍和訪談,從時間與生活中捕捉和組織出動人精彩的時刻。這類影片有
《薩爾瓦多日記》、《思念之城》、《飛行少年》、《海洋練習曲》、《最遙遠的愛》
、《種樹的男人》、《下一秒.無限》、《野球孩子》、《寶島曼波》與《練將》。

《海洋練習曲》是林正盛導演跟拍蘭嶼達悟族人划著拼板舟,經歷三十多天,航行六百
公里抵達台北的故事,影片中穿插著達悟族人林建平與夏曼.藍波安的談話,暢談著他
們過去飽受漢人不平等對待的遭遇,而如今這艘拼板舟,卻是台灣向蘭嶼訂做作為教育
之用的,兩者間態度和交流的轉變其實隨著時間盡在不言中。

這不免讓人對比著1993年胡台麗與李道明共同製作的《蘭嶼觀點》,影片開頭時一位達
悟族民說道:「一個人類學者在這個地方做研究,常常讓我們覺得做的研究越多,對達
悟族的傷害就越深。我常常覺得人類學者來蘭嶼做研究,只不過是成為他們晉級到某一
個社會地位的工具,並沒有回饋給蘭嶼,這是我覺得最遺憾的地方。」經過這麼多年後
,《海洋練習曲》裡的達悟族人開始願意面對鏡頭侃侃而談,這顯然是除了闡明達悟族
的「海洋文明」外,另一層重要的意義。

《寶島曼波》同樣是以事件為主的紀錄片,也是繼《在中寮相遇》之後,全景出身的黃
淑梅再次以九二一災後重建為題材的紀錄片。南投縣中寮鄉清水村,是重建案例中最特
殊的一個,村民們本著對「家」的渴望,克服種種困難,歷經四年,除了外人協助之外
,也自立自強,終於才擁有自己的家。

但《寶島曼波》並不單單只是一個關於「夢想」如何被實踐的過程。影片的驚人與精彩
之處在於透過災民、外來者、土地、政治、公部門、營建商詳實豐富的多方對話交鋒,
讓各種價值觀都有著等量的比重,先是建立,然後又不停地推翻那片刻停留於觀眾腦裡
的重建印象。交叉辯證的結果,讓荒謬與弊病之處無所遁形,這些行事陋習與生命韌性
,皆直指了何謂「台灣文化」的最高層次,再加上作者本身無私的投入,讓人在感動之
餘,亦產生深刻的反思。

李宜珊的《下一秒.無限》以女子拳擊手為主題,除了呈現訓練過程外,甚至還遠赴印
度,隨著主角四處征戰。過程當然是辛苦且勵志的,但導演卻總在某些時刻裡丟出問題
,欲得知主角的心情;像是比賽贏了之後,隨性地問著被攝者:「贏的感覺怎麼樣?」
諸如此類的發問充斥在影片裡,透露著出兩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深入,更嚴重的是,這些
雜亂沒有章法的發問,讓《下一秒.無限》滿是浮面的言論與拼湊的痕跡,並沒有深入
拳擊運動與女主角的內裡。事實上,這反映著導演在拍攝此片時並沒有經過嚴謹和清晰
的思考。

而廖敬堯和沈可尚以棒球運動為主題的《野球孩子》則讓人聯想起兩部動感的紀錄片
《奇蹟的夏天》(足球)和《翻滾吧!男孩》(體操),不只著重在孩子們的訓練上,
也有著晉級比賽作為戲劇張力的來源。相較之下,《野球孩子》在態度上卻刻意抽離,
轉以旁觀者不介入的方式拍攝,固然在字卡裡仍透露著自己的立場與期盼,但彼此間距
離拉遠之後,反而有助於讓人認清孩子球員之於環境的問題,並非只是一味沉溺在感動
與熱血之中。隨著影片結尾新球員的加入練習,《野球孩子》的野心不只著重在當下,
更放眼到將來,為這類題材的影片,提供了一個較為宏觀的視野。

林育賢的《種樹的男人》則展現了對於題材的掌握程度,四平八穩,成功捕捉了「種樹
男人」盧銘世對於夢想的執著,但這當然也是因為盧銘世作為一位「種樹」的推廣者,
其實對於媒體、受訪有著相當程度的熟識。若以同樣的觀點來看郭笑芸的《最遙遠的愛》
,這部以女性蒙受家暴陰影為主的紀錄片,必須去挑戰或揭露當事者不願面對的回憶時
,顯然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陪伴,或許也正因如此,片中總是以「女性受暴」的觀點出發
,窄化與簡單化了家庭(男性)暴力的形成,也有著容易將男性刻板化的危機。唯這兩
部影片同樣可議的是,都是由某單位出資拍攝的案子,因此無論是人、無論是案例,最
終都仍不脫「形象」與「宣導」的痕跡。

和上述這些影片相比,相對來說,由南藝大音像紀錄所鄒猷新、韓忠翰、王振宇共同拍
攝的《練將》在意圖和背景上都顯得單純許多。與其說此片將主題鎖定在台東八家將文
化上,毋寧說更像是一部邊緣少年成長史。《練將》透過極度貼身的鏡頭,一一呈現著
少年主角的使壞、茫然、受挫、不堪、痛苦,生命的不可預料和不確定性,彷彿赤裸裸
的胴體,就這樣毫不遮掩地攤在觀眾眼前,使得影片竟「真實」得令人心生不忍與恐懼
。在十年前南藝大吳耀東的紀錄片《在高速公路上游泳》中也有著這股類似的震撼衝擊。

《練將》也是這三年來南藝大學生作品少數入圍影展的優秀紀錄片之一。
(其他影片評論可參考「寫在結果揭曉之後──台北電影獎紀錄片類入圍影片」)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收看「紀工報」!
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All Comments

新生一號出口11/18播映《翻滾吧男孩》導演座談!

Todd Johnson avatar
By Todd Johnson
at 2008-11-14T06:39
時間:11/18(二)‧7:00pm~9:30pm 放映影片:《翻滾吧,男孩》‧86分鐘 與談人:林育賢(本片導演)&林木材(影評人) 影片播畢後進行座談 不翻怎知身體好!不滾怎知夢想美! 還記得《翻滾吧!男孩》裡的歡樂和淚水嗎?2004年這群孩子們的美麗 身影都在紀錄片裡成為了永恆。此後,國小體育班的報 ...

台美合製六紀錄片 哥倫布影展獲獎

Regina avatar
By Regina
at 2008-11-13T23:23
【中央社╱紐約十三日專電】 2008.11.13 六部由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合作拍攝的台灣本土紀錄片,獲得 第五十六屆「哥倫布國際電影暨錄影片展」競賽獎。 這個「綻放真台灣」系列紀錄影片中的「蝴蝶密碼」、「蟑螂X檔案」、「不可思議的鱟 」、「超級豬」、「靈域對話」及「搶救台灣黑熊」 ...

九命人

Daph Bay avatar
By Daph Bay
at 2008-11-13T18:39
《九命人》以一段老師與陳生慶之間的電話錄音為開頭,影像上不見電話,不見陳生慶的大頭臉,反而以一種鬼魅、渾沌、黑畫面來做處理,陳生慶打這通電話的目的是回朔過往體罰經歷,並希望老師能放棄體罰,滿足陳生慶心中學生時期不好的缺角,但老師急忙地維護立場,將所有錯誤反推回學生身上。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影像上出現一尊孔 ...

時時刻刻音樂大師 轉行水電工與計程司機?

Carolina Franco avatar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8-11-11T21:50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headline/d/a/081110/3/cqq.html 音樂大師菲利普葛拉斯以【楚門的世界】、【時時刻刻】等電影經典配樂聞名國際影壇, 不僅是奧斯卡獎、金球獎、艾美獎、葛萊美獎等重量級獎項提名常客,【沙灘上的愛因斯 坦】更是劇場界里程碑,很 ...

隨口答應【征服北極】,楊力州五分鐘就想落跑

Callum avatar
By Callum
at 2008-11-11T21:41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headline/d/a/081110/3/cqw.html 記錄台灣對三位選手征服「磁北極」艱辛過程的勵志電影【征服北極】即將於12月12日上 映。在接受男性雜誌GQ專訪時,導演楊力州回想當初是在一個聚會上認識林義傑。正在籌 畫參加2008北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