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無敵大推穿條紋衣的男孩!!!內有大雷 - 電影
By Christine
at 2011-05-20T17:38
at 2011-05-20T17:38
Table of Contents
這是電影心得文-穿條紋衣的男孩
非常好看,我的文章共4500字很長,我很歡迎看過的人發表心得
如果你覺得太長就離開吧 以下有超級大雷
當你的大腦開始運作,別忘了你還有五感能感動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John Betjeman.
這是電影「穿條紋衣的男孩」(超級好看、感人,大推!)所使用的開場白,導演引
用英國詩人貝哲曼的詩句來拉開這令人不忍促聽的序幕,此詩的翻譯如下:在黑暗的理性
萌芽之前,用以衡量童年的是聽覺、嗅覺以及視覺。導演透過兩名男孩的視角來訴說二次
大戰期間,納粹人如何殘忍對待猶太人的恐怖經歷,但這部電影並沒有好萊屋狗血般的哭
泣、屍體以及尖叫(畢竟是透過小孩子的眼光來描述,總不能太過十八禁畫面吧XD),只
有無盡的皺眉、惋惜與輕嘆。
以下融合我的想法大略介紹劇情,我會簡單將角色台詞用我的話重新改寫,比較有在
看故事的感覺:(By the way. 片中有引用一些基督宗教儀式,所以在我的評論裡面自然
少不了對此的看法,但我絕對不是批評,純粹只是推敲導演如此安排的用意,所以麻煩不
要沒看過本片就來護航,等你看過此片再來與我分享心得,是分享,不是爭辯!)
片中有兩名主角,一為八歲的德國人小男孩,布魯諾,黑髮藍眼,活潑可愛,穿著合
身帥氣的小西裝,配上能夠健步如飛的高級皮鞋,乾淨臉龐、明眸皓齒、帥氣髮型,活脫
脫就是一個gifted(被祝福的,被賜與的,這個字很適合描述所謂的天之驕子)的小天使
;另外一名主角也很可愛,同樣是八歲的猶太小男孩,薩穆爾,不過他頭髮剃光,牙齒好
似啃過柏油路的髒膩缺塊,應該充滿微笑的臉龐卻跟他身上的條紋衣一樣佈滿污垢,活該
就是個的dammit(該死的、不該存活的、他X的-髒話)垃圾(片中德國人就是如此描述猶
太人)。劇情即為兩位主角的視線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先呈現布魯諾的生活樣貌,無憂無慮,有溫柔的姊姊、慈祥的母親、身為
軍官的英挺父親,也有三五好友可以常常聚在一起玩模擬戰爭(果然環境會影響孩子的發
展= =希望這世界永遠都不要有戰爭),某天父親升官了,必須到鄉下管理「農場(猶太
集中營)」,可憐的布魯諾就在百般不願之下被迫離開天龍國(典故出自漫畫-航海王,
意指如皇宮般的城市,居民全都具有優良純正血統,甚至連呼吸的空氣都跟一般賤民不一
樣。)
搬到鄉下之後布魯諾相當不習慣,周圍都沒有跟他年齡相仿的朋友,但布魯諾喜歡探
險,某日他在獨自冒險的旅途中發現了一個農場(集中營),天真的主角認為這真的是一
個農場,而他也正好遇見了農場裡「自由的」薩穆爾。
布魯諾:「這不公平,為什麼我都不能出去玩,沒有朋友,只能在家裡自己一個人玩
,而你卻可以在裡面跟其他人隨便四處亂晃。」
是的,這是布魯諾初次見到薩穆爾時的天真話語,他以為鐵網另一邊是自由的世界,
可以無拘無束的隨意奔跑。
布魯諾:「為什麼你身上要穿著有條紋的睡衣?上面還有數字,這是一種數字遊戲嗎
?教我怎麼玩?」
單純的布魯諾仍然認為孩子的生活應該充滿遊戲,不知道薩穆爾所穿的並非睡衣,而
是囚服,上面的數字是每個囚犯的編碼。
布魯諾:「你不能出來嗎?這個通電的鐵網是關動物的吧?」
不,親愛的孩子,這是用來關人的電網,任何試圖逃離的人都會在瞬間變成焦炭,原
來世界可以如此簡單就被劃分,只要一張電網就可以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撒旦的歸撒旦。
兩位主角的台詞份量明顯不成比例,兩人對話時大多由布魯諾發問(典型受過教育,
具備好奇精神的認真孩子),而薩穆爾負責回答其問題,對於不懂的事則聳聳肩後用無辜
的眼神說不知道。
布魯諾:「你知道你們農場的煙囪在燒什麼嗎?它會散發惡臭的黑煙。」
布魯諾的父親(以下簡稱布父):「他們在燒垃圾。」
薩穆爾:「我不知道,我父親說好像是在燒垃圾。」
可愛的布魯諾,他們在燒屍體,有如rubbish(垃圾)的猶太人屍體。
片中沒有可怕的燃燒畫面,導演僅簡單帶過散發濃煙的煙囪,但稍微熟悉此段歷史的
人都知道絕對不是燃燒垃圾那麼簡單的事情。
布魯諾的媽媽(以下簡稱布媽):「你騙我!你明明用紀錄片說農場裡的人生活都很
健康,不僅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還有咖啡廳,足球場,大人小孩都很快樂的在生活
,但是事實完全不是這樣,裡面是地獄!(布媽一開始並不知情,直到布父的部下暗示後
才知道他們搬到充滿怨靈的可怕之地,所謂的紀錄片當然也是布父自己捏造的。)」
布父:「這一切都是為了祖國,這是戰爭的一部分,邪惡的猶太人必須被淨化,我們
才能勝利,這是神的旨意!」(我想對當時的德國人來說,他們恐怕分不清上帝和希特勒
的差別。)
布魯諾的新家雖不如舊家豪華,但一樣氣派,每天都有傭人幫忙整理環境,也有「農
場」的農夫宅配新鮮蔬果。
布魯諾:「為什麼你每天都要削馬鈴薯皮,你又不是醫生,怎麼知道我膝蓋的傷是小
傷,要是媽媽知道的話一定會帶我去看醫生。」
削馬鈴薯皮的賤民輕描淡寫切深感無奈的說:「不,那只是小傷,我以前是醫生,我
知道,在我來到這裡之前。」
我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自在奔放,我每天都可以穿著自己的衣服奉獻己力,我努力醫
治病人,我認真教育孩童,我盡責修好客人的鐘錶,(薩穆爾的父親原本是個鐘錶工匠)
,而在神來了之後大家都像從同一幅版畫所拓印出來的產品。
布父看重孩子的教育,為兩個孩子聘請一名家教,教授當代時事並宣揚祖國榮耀。
布魯諾的姊姊(以下簡稱布姊):「猶太人是誹謗我們,煽動我們的敵人,猶太人透
過邪惡的書腐化我們,猶太人嘲笑我們的文學及音樂,他們深具破壞性的力量無遠弗屆,
最後一定會導致我們國家的瓦解。」
這就是當時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家教,連學校教育也在散佈這種仇恨思想,所以十二
歲的布姊把房間裡的洋娃娃都丟到地下室(那破爛不堪、層層疊疊的洋娃娃真的讓我聯想
成猶太人的屍體= =),把房間貼滿讚頌祖國、宣揚戰績的海報、旗幟與布條,不得不說
他們的國家教育成功了,舉國上下都瀰漫著希特勒的光輝。(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的孩子
在房間裡貼滿馬英九的海報會是什麼樣子?還好我們是個民主國家,若真如此也不代表什
麼。)所以孩子一開口就是:猶太人是邪惡的、可贈的、罪人、該下地獄!
也因此教育相當重要,不能淪為各派人馬灌輸毒藥的舞台,想想看,如果上上一段的
台詞更改了會怎麼樣呢?請自行把猶太人換成「黑人、少數民族、各種宗教、特殊疾病患
者、社經地位底層的居民、同性戀、多元性別」會帶來什麼後果?到底是誰在誹謗誰?誰
在嘲笑誰?誰在攻擊誰?
「God hates you!」這就是我一直深覺恐怖卻又無法理解的話語,出自「人類」的口
中!(請自行把God替換成白人、主流民族文化、金字塔頂端階級、異性戀者)原來所謂
的仇視並不需要有任何理由,但我卻可以找到一百種藉口來證明我恨你,所以你應該下
地獄!
所以你死了,我也死了,差別只在於誰死的比較有尊嚴。
影片中有一段喪禮,布魯諾的爺爺奶奶所居住的鄉鎮被轟炸,奶奶陣亡,一行人浩浩
蕩蕩的舉行哀悼會,牧師吟詠祝福,屍體被供奉在豪華馬車上的棺材中,布姊感謝神所賜
予的一切,讓我們能平安長大。而猶太人的葬禮呢?一把火,燒盡世間千萬惡,獨留一縷
擾人煙。
布魯諾:「但應該也有好的猶太人吧?」這是純潔的布魯諾在認識薩穆爾,每天隔著
電網跟他玩遊戲後所體悟的真誠心得。
布魯諾的家教:「If you ever found a nice Jew(猶太人), you would be the
best explorer in the world.如果你發現一個好的猶太人,你就會是世界上最棒的探險
家。」這部份我一定要呈現原文,教師所用的是與現在事實相反的假設語態(英文文法之
一)來回應喜愛探險的布魯諾,代表絕對不可能找到一個好的猶太人,同樣的中文翻譯若
換成英文也可以寫成「If you find a nice Jew(猶太人), you will be the best
explorer in the world.」但這代表還有找到好的猶太人的可能性,所以我建議看電影時
如果聽到不錯的句子,可以把字幕切回英文,看看原文的表達方式。
想想看,如果每天所接觸的都是這種如此專制、獨裁的負面資訊,孩子還能變成什麼
樣子呢?
某天薩穆爾來到布魯諾的家擔任童工,負責用小手擦拭透明易碎的玻璃杯,布魯諾很
開心的請他吃麵包,卻在被布父的部下發現之後趕緊改口否認:「不是我拿給他的,是他
自己未經允許偷拿的,我才不是他的朋友!」原本想結交朋友、幫助朋友的純潔心靈因怕
被誤會而染黑,所以薩穆爾被當成陰溝老鼠的痛打,布魯諾在房裡天人交戰的啜泣,何以
教育會逼迫一個八歲孩子在道德與現實中糾葛難眠?何以世界會讓一個八歲孩子每天都得
擔心吃東西會不會被毆打致死?
劇情隨著布魯諾的歉疚攀向高潮。
布媽不想讓孩子在這種噁心的環境下成長,決心帶領孩子離開此地,所以布魯諾要趕
在離開之前跟薩穆爾道歉,在得知薩穆爾的父親不見之後(想必已經被燒成黑炭了,但薩
穆爾不知道),他便喬裝易服,穿上條紋衣偷渡到集中營裡跟薩穆爾一起尋找,當換上衣
服之後兩個人看起來竟是如此相像,同樣單純而稚氣的臉龐,我完全無法分辨兩人是來自
不同的世界,雖然布魯諾的眼神充滿恐懼(畢竟這是天龍人第一次體會到世界還有血淋淋
的一面),兩個孩子仍然憑藉純真而堅定的友情一起穿梭在營區的房間,不幸的是當天正
好是屠殺日,兩個孩子被硬趕進毒氣室,直到死前還緊緊相依,以為自己只不過是在淋浴
,洗完早就可以當永遠的好朋友。
我對導演所安排的淋浴屠殺方式很好奇,片中士兵逼迫囚犯脫光衣服後從屋頂灑下毒
藥,謊稱此為淋浴。淋浴似乎是一種儀式,如同基督教的受洗,印度教會把出生嬰兒浸泡
恆河之水,或佛教的觀音點露一樣神聖,也許納粹人認為這樣做可以「淨化」猶太人吧。
影片最後停留在毒氣室的門,受害者沒有尖叫與哭喊,反而是導演穿插布父心急的表
情與布母心痛的哭聲,到底誰才該死?誰該被同情?誰該贏得昇華的眼淚?我想只有門外
一堆屍橫遍野的囚服知道吧…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非常適合拿來當生命教育、尊重多元族群的教材。
回到片頭的詩句:在黑暗的理性萌芽之前,用以衡量童年的是聽覺、嗅覺以及視覺。
我的解讀是說雖然孩子思考尚不成熟,但是他們卻會善用自己的五感來經驗世界,默默紀
錄大人所呈現的每幅畫面,所以我還是必須強調教育的重要,如果我們可以在家庭、學校
就讓孩子學會向上與向善,學會尊重自己、他人與世界,也許這顆星球可以少一點淚水,
歷史可以少一些哀嘆。
親愛的孩子,即使你已經學會思考,也請記得你還有五感,請用眼睛看到別人對你的
善意以及你所能給予別人的善意;請用耳朵聽到別人對你的讚美以及你所能給予別人的讚
美,請用雙手體會別人對你的擁抱以及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擁抱;請用鼻子與口覺察別人對
你的存在以及你對別人的存在。
當你學會思考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時,千萬別忘了我們其實都是人,沒有不同,任何
人都不應該成為別人邁向功成名就的屍體,也沒有人天生活該就是要成為歌頌某些人的墓
碑。
最後分享心理治療大師Carl Rogers說過的話:「The way to do is to be.」英文中
的「to do 跟 to be」 是很簡單的單字,但是我卻認為它包含了相當深遠的涵義,do指
的是動作過程,而be則是融入其中,甚至成為全部,所以此句就是指說我們必須要先成為
那樣的人(Being看不見的結構),才能做出那樣的行為(Doing動作過程),最後才能得
到那樣的結果(Having你好我也好的雙贏結局),所以我的翻譯是「要做什麼,就要先像
什麼。」
可惜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先Having(預想結果),接著是Doing(為了目的不擇手
段),最後才是 Being(成為某一種看不見的恐怖結構)。用在此部電影的話就是說納粹
人只想著要讓自己高人一等、出類拔萃,卻忘了自己也是「人」,死後也要回歸虛無的肉
身。
是啊,說到底,我們不過都是宇宙洪流裡,名為「人類」的短暫過客罷了。
--
非常好看,我的文章共4500字很長,我很歡迎看過的人發表心得
如果你覺得太長就離開吧 以下有超級大雷
當你的大腦開始運作,別忘了你還有五感能感動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John Betjeman.
這是電影「穿條紋衣的男孩」(超級好看、感人,大推!)所使用的開場白,導演引
用英國詩人貝哲曼的詩句來拉開這令人不忍促聽的序幕,此詩的翻譯如下:在黑暗的理性
萌芽之前,用以衡量童年的是聽覺、嗅覺以及視覺。導演透過兩名男孩的視角來訴說二次
大戰期間,納粹人如何殘忍對待猶太人的恐怖經歷,但這部電影並沒有好萊屋狗血般的哭
泣、屍體以及尖叫(畢竟是透過小孩子的眼光來描述,總不能太過十八禁畫面吧XD),只
有無盡的皺眉、惋惜與輕嘆。
以下融合我的想法大略介紹劇情,我會簡單將角色台詞用我的話重新改寫,比較有在
看故事的感覺:(By the way. 片中有引用一些基督宗教儀式,所以在我的評論裡面自然
少不了對此的看法,但我絕對不是批評,純粹只是推敲導演如此安排的用意,所以麻煩不
要沒看過本片就來護航,等你看過此片再來與我分享心得,是分享,不是爭辯!)
片中有兩名主角,一為八歲的德國人小男孩,布魯諾,黑髮藍眼,活潑可愛,穿著合
身帥氣的小西裝,配上能夠健步如飛的高級皮鞋,乾淨臉龐、明眸皓齒、帥氣髮型,活脫
脫就是一個gifted(被祝福的,被賜與的,這個字很適合描述所謂的天之驕子)的小天使
;另外一名主角也很可愛,同樣是八歲的猶太小男孩,薩穆爾,不過他頭髮剃光,牙齒好
似啃過柏油路的髒膩缺塊,應該充滿微笑的臉龐卻跟他身上的條紋衣一樣佈滿污垢,活該
就是個的dammit(該死的、不該存活的、他X的-髒話)垃圾(片中德國人就是如此描述猶
太人)。劇情即為兩位主角的視線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先呈現布魯諾的生活樣貌,無憂無慮,有溫柔的姊姊、慈祥的母親、身為
軍官的英挺父親,也有三五好友可以常常聚在一起玩模擬戰爭(果然環境會影響孩子的發
展= =希望這世界永遠都不要有戰爭),某天父親升官了,必須到鄉下管理「農場(猶太
集中營)」,可憐的布魯諾就在百般不願之下被迫離開天龍國(典故出自漫畫-航海王,
意指如皇宮般的城市,居民全都具有優良純正血統,甚至連呼吸的空氣都跟一般賤民不一
樣。)
搬到鄉下之後布魯諾相當不習慣,周圍都沒有跟他年齡相仿的朋友,但布魯諾喜歡探
險,某日他在獨自冒險的旅途中發現了一個農場(集中營),天真的主角認為這真的是一
個農場,而他也正好遇見了農場裡「自由的」薩穆爾。
布魯諾:「這不公平,為什麼我都不能出去玩,沒有朋友,只能在家裡自己一個人玩
,而你卻可以在裡面跟其他人隨便四處亂晃。」
是的,這是布魯諾初次見到薩穆爾時的天真話語,他以為鐵網另一邊是自由的世界,
可以無拘無束的隨意奔跑。
布魯諾:「為什麼你身上要穿著有條紋的睡衣?上面還有數字,這是一種數字遊戲嗎
?教我怎麼玩?」
單純的布魯諾仍然認為孩子的生活應該充滿遊戲,不知道薩穆爾所穿的並非睡衣,而
是囚服,上面的數字是每個囚犯的編碼。
布魯諾:「你不能出來嗎?這個通電的鐵網是關動物的吧?」
不,親愛的孩子,這是用來關人的電網,任何試圖逃離的人都會在瞬間變成焦炭,原
來世界可以如此簡單就被劃分,只要一張電網就可以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撒旦的歸撒旦。
兩位主角的台詞份量明顯不成比例,兩人對話時大多由布魯諾發問(典型受過教育,
具備好奇精神的認真孩子),而薩穆爾負責回答其問題,對於不懂的事則聳聳肩後用無辜
的眼神說不知道。
布魯諾:「你知道你們農場的煙囪在燒什麼嗎?它會散發惡臭的黑煙。」
布魯諾的父親(以下簡稱布父):「他們在燒垃圾。」
薩穆爾:「我不知道,我父親說好像是在燒垃圾。」
可愛的布魯諾,他們在燒屍體,有如rubbish(垃圾)的猶太人屍體。
片中沒有可怕的燃燒畫面,導演僅簡單帶過散發濃煙的煙囪,但稍微熟悉此段歷史的
人都知道絕對不是燃燒垃圾那麼簡單的事情。
布魯諾的媽媽(以下簡稱布媽):「你騙我!你明明用紀錄片說農場裡的人生活都很
健康,不僅穿好的衣服,吃好的食物,還有咖啡廳,足球場,大人小孩都很快樂的在生活
,但是事實完全不是這樣,裡面是地獄!(布媽一開始並不知情,直到布父的部下暗示後
才知道他們搬到充滿怨靈的可怕之地,所謂的紀錄片當然也是布父自己捏造的。)」
布父:「這一切都是為了祖國,這是戰爭的一部分,邪惡的猶太人必須被淨化,我們
才能勝利,這是神的旨意!」(我想對當時的德國人來說,他們恐怕分不清上帝和希特勒
的差別。)
布魯諾的新家雖不如舊家豪華,但一樣氣派,每天都有傭人幫忙整理環境,也有「農
場」的農夫宅配新鮮蔬果。
布魯諾:「為什麼你每天都要削馬鈴薯皮,你又不是醫生,怎麼知道我膝蓋的傷是小
傷,要是媽媽知道的話一定會帶我去看醫生。」
削馬鈴薯皮的賤民輕描淡寫切深感無奈的說:「不,那只是小傷,我以前是醫生,我
知道,在我來到這裡之前。」
我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自在奔放,我每天都可以穿著自己的衣服奉獻己力,我努力醫
治病人,我認真教育孩童,我盡責修好客人的鐘錶,(薩穆爾的父親原本是個鐘錶工匠)
,而在神來了之後大家都像從同一幅版畫所拓印出來的產品。
布父看重孩子的教育,為兩個孩子聘請一名家教,教授當代時事並宣揚祖國榮耀。
布魯諾的姊姊(以下簡稱布姊):「猶太人是誹謗我們,煽動我們的敵人,猶太人透
過邪惡的書腐化我們,猶太人嘲笑我們的文學及音樂,他們深具破壞性的力量無遠弗屆,
最後一定會導致我們國家的瓦解。」
這就是當時孩子的教育,不僅是家教,連學校教育也在散佈這種仇恨思想,所以十二
歲的布姊把房間裡的洋娃娃都丟到地下室(那破爛不堪、層層疊疊的洋娃娃真的讓我聯想
成猶太人的屍體= =),把房間貼滿讚頌祖國、宣揚戰績的海報、旗幟與布條,不得不說
他們的國家教育成功了,舉國上下都瀰漫著希特勒的光輝。(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的孩子
在房間裡貼滿馬英九的海報會是什麼樣子?還好我們是個民主國家,若真如此也不代表什
麼。)所以孩子一開口就是:猶太人是邪惡的、可贈的、罪人、該下地獄!
也因此教育相當重要,不能淪為各派人馬灌輸毒藥的舞台,想想看,如果上上一段的
台詞更改了會怎麼樣呢?請自行把猶太人換成「黑人、少數民族、各種宗教、特殊疾病患
者、社經地位底層的居民、同性戀、多元性別」會帶來什麼後果?到底是誰在誹謗誰?誰
在嘲笑誰?誰在攻擊誰?
「God hates you!」這就是我一直深覺恐怖卻又無法理解的話語,出自「人類」的口
中!(請自行把God替換成白人、主流民族文化、金字塔頂端階級、異性戀者)原來所謂
的仇視並不需要有任何理由,但我卻可以找到一百種藉口來證明我恨你,所以你應該下
地獄!
所以你死了,我也死了,差別只在於誰死的比較有尊嚴。
影片中有一段喪禮,布魯諾的爺爺奶奶所居住的鄉鎮被轟炸,奶奶陣亡,一行人浩浩
蕩蕩的舉行哀悼會,牧師吟詠祝福,屍體被供奉在豪華馬車上的棺材中,布姊感謝神所賜
予的一切,讓我們能平安長大。而猶太人的葬禮呢?一把火,燒盡世間千萬惡,獨留一縷
擾人煙。
布魯諾:「但應該也有好的猶太人吧?」這是純潔的布魯諾在認識薩穆爾,每天隔著
電網跟他玩遊戲後所體悟的真誠心得。
布魯諾的家教:「If you ever found a nice Jew(猶太人), you would be the
best explorer in the world.如果你發現一個好的猶太人,你就會是世界上最棒的探險
家。」這部份我一定要呈現原文,教師所用的是與現在事實相反的假設語態(英文文法之
一)來回應喜愛探險的布魯諾,代表絕對不可能找到一個好的猶太人,同樣的中文翻譯若
換成英文也可以寫成「If you find a nice Jew(猶太人), you will be the best
explorer in the world.」但這代表還有找到好的猶太人的可能性,所以我建議看電影時
如果聽到不錯的句子,可以把字幕切回英文,看看原文的表達方式。
想想看,如果每天所接觸的都是這種如此專制、獨裁的負面資訊,孩子還能變成什麼
樣子呢?
某天薩穆爾來到布魯諾的家擔任童工,負責用小手擦拭透明易碎的玻璃杯,布魯諾很
開心的請他吃麵包,卻在被布父的部下發現之後趕緊改口否認:「不是我拿給他的,是他
自己未經允許偷拿的,我才不是他的朋友!」原本想結交朋友、幫助朋友的純潔心靈因怕
被誤會而染黑,所以薩穆爾被當成陰溝老鼠的痛打,布魯諾在房裡天人交戰的啜泣,何以
教育會逼迫一個八歲孩子在道德與現實中糾葛難眠?何以世界會讓一個八歲孩子每天都得
擔心吃東西會不會被毆打致死?
劇情隨著布魯諾的歉疚攀向高潮。
布媽不想讓孩子在這種噁心的環境下成長,決心帶領孩子離開此地,所以布魯諾要趕
在離開之前跟薩穆爾道歉,在得知薩穆爾的父親不見之後(想必已經被燒成黑炭了,但薩
穆爾不知道),他便喬裝易服,穿上條紋衣偷渡到集中營裡跟薩穆爾一起尋找,當換上衣
服之後兩個人看起來竟是如此相像,同樣單純而稚氣的臉龐,我完全無法分辨兩人是來自
不同的世界,雖然布魯諾的眼神充滿恐懼(畢竟這是天龍人第一次體會到世界還有血淋淋
的一面),兩個孩子仍然憑藉純真而堅定的友情一起穿梭在營區的房間,不幸的是當天正
好是屠殺日,兩個孩子被硬趕進毒氣室,直到死前還緊緊相依,以為自己只不過是在淋浴
,洗完早就可以當永遠的好朋友。
我對導演所安排的淋浴屠殺方式很好奇,片中士兵逼迫囚犯脫光衣服後從屋頂灑下毒
藥,謊稱此為淋浴。淋浴似乎是一種儀式,如同基督教的受洗,印度教會把出生嬰兒浸泡
恆河之水,或佛教的觀音點露一樣神聖,也許納粹人認為這樣做可以「淨化」猶太人吧。
影片最後停留在毒氣室的門,受害者沒有尖叫與哭喊,反而是導演穿插布父心急的表
情與布母心痛的哭聲,到底誰才該死?誰該被同情?誰該贏得昇華的眼淚?我想只有門外
一堆屍橫遍野的囚服知道吧…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非常適合拿來當生命教育、尊重多元族群的教材。
回到片頭的詩句:在黑暗的理性萌芽之前,用以衡量童年的是聽覺、嗅覺以及視覺。
我的解讀是說雖然孩子思考尚不成熟,但是他們卻會善用自己的五感來經驗世界,默默紀
錄大人所呈現的每幅畫面,所以我還是必須強調教育的重要,如果我們可以在家庭、學校
就讓孩子學會向上與向善,學會尊重自己、他人與世界,也許這顆星球可以少一點淚水,
歷史可以少一些哀嘆。
親愛的孩子,即使你已經學會思考,也請記得你還有五感,請用眼睛看到別人對你的
善意以及你所能給予別人的善意;請用耳朵聽到別人對你的讚美以及你所能給予別人的讚
美,請用雙手體會別人對你的擁抱以及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擁抱;請用鼻子與口覺察別人對
你的存在以及你對別人的存在。
當你學會思考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時,千萬別忘了我們其實都是人,沒有不同,任何
人都不應該成為別人邁向功成名就的屍體,也沒有人天生活該就是要成為歌頌某些人的墓
碑。
最後分享心理治療大師Carl Rogers說過的話:「The way to do is to be.」英文中
的「to do 跟 to be」 是很簡單的單字,但是我卻認為它包含了相當深遠的涵義,do指
的是動作過程,而be則是融入其中,甚至成為全部,所以此句就是指說我們必須要先成為
那樣的人(Being看不見的結構),才能做出那樣的行為(Doing動作過程),最後才能得
到那樣的結果(Having你好我也好的雙贏結局),所以我的翻譯是「要做什麼,就要先像
什麼。」
可惜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先Having(預想結果),接著是Doing(為了目的不擇手
段),最後才是 Being(成為某一種看不見的恐怖結構)。用在此部電影的話就是說納粹
人只想著要讓自己高人一等、出類拔萃,卻忘了自己也是「人」,死後也要回歸虛無的肉
身。
是啊,說到底,我們不過都是宇宙洪流裡,名為「人類」的短暫過客罷了。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Isla
at 2011-05-22T22:27
at 2011-05-22T22:27
By Rae
at 2011-05-26T05:26
at 2011-05-26T05:26
By Ethan
at 2011-05-29T21:26
at 2011-05-29T21:26
By Adele
at 2011-05-31T00:44
at 2011-05-31T00:44
By Zenobia
at 2011-06-02T20:55
at 2011-06-02T20:55
By Lydia
at 2011-06-06T06:17
at 2011-06-06T06:17
By Quanna
at 2011-06-09T02:47
at 2011-06-09T02:47
By Sierra Rose
at 2011-06-13T18:01
at 2011-06-13T18:01
By Ursula
at 2011-06-18T15:53
at 2011-06-18T15:53
By Lily
at 2011-06-22T02:34
at 2011-06-22T02:34
By Jacky
at 2011-06-24T04:20
at 2011-06-24T04:20
By Ingrid
at 2011-06-25T14:05
at 2011-06-25T14:05
By Andy
at 2011-06-26T12:49
at 2011-06-26T12:49
By Sierra Rose
at 2011-06-27T06:00
at 2011-06-27T06:00
By Elma
at 2011-06-29T20:59
at 2011-06-29T20:59
By Regina
at 2011-07-03T08:54
at 2011-07-03T08:54
By Rachel
at 2011-07-08T02:01
at 2011-07-08T02:01
By Joe
at 2011-07-12T20:31
at 2011-07-12T20:31
By Linda
at 2011-07-14T14:22
at 2011-07-14T14:22
By George
at 2011-07-15T13:34
at 2011-07-15T13:34
By Linda
at 2011-07-19T02:41
at 2011-07-19T02:41
By Faithe
at 2011-07-20T02:02
at 2011-07-20T02:02
By Sandy
at 2011-07-23T21:52
at 2011-07-23T21:52
By Rebecca
at 2011-07-24T04:08
at 2011-07-24T04:08
By Brianna
at 2011-07-27T00:47
at 2011-07-27T00:47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1-07-31T15:32
at 2011-07-31T15:32
By Heather
at 2011-08-03T15:35
at 2011-08-03T15:35
By Ina
at 2011-08-03T17:43
at 2011-08-03T17:43
By Kyle
at 2011-08-07T04:43
at 2011-08-07T04:43
By Brianna
at 2011-08-09T11:52
at 2011-08-09T11:52
By Dorothy
at 2011-08-11T06:03
at 2011-08-11T06:03
By Hedda
at 2011-08-14T19:50
at 2011-08-14T19:50
By James
at 2011-08-15T10:38
at 2011-08-15T10:38
By Megan
at 2011-08-16T23:52
at 2011-08-16T23:52
By Kyle
at 2011-08-17T04:54
at 2011-08-17T04:54
By Tracy
at 2011-08-19T16:01
at 2011-08-19T16:01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1-08-22T10:33
at 2011-08-22T10:33
By Brianna
at 2011-08-27T02:33
at 2011-08-27T02:33
By Andy
at 2011-08-27T12:45
at 2011-08-27T12:45
By Rebecca
at 2011-08-30T14:42
at 2011-08-30T14:42
By Zora
at 2011-09-04T01:11
at 2011-09-04T01:11
By Dora
at 2011-09-04T22:25
at 2011-09-04T22:25
By Christine
at 2011-09-06T11:36
at 2011-09-06T11:36
By Queena
at 2011-09-08T23:05
at 2011-09-08T23:05
Related Posts
霍爾的移動城堡
By Rae
at 2011-05-16T01:32
at 2011-05-16T01:32
拉斯‧馮‧提爾
By Anonymous
at 2011-05-14T02:49
at 2011-05-14T02:49
【邀請】用電子口碑作電影推薦的研究,請大家幫忙填寫問卷
By Lauren
at 2011-05-12T11:19
at 2011-05-12T11:19
關雲長觀後感
By Doris
at 2011-05-12T07:59
at 2011-05-12T07:59
Re: 奪魂鋸
By Doris
at 2011-05-09T13:09
at 2011-05-09T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