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萱奔走逐夢 記錄兩岸家園 - 紀錄片

By Hedwig
at 2009-11-22T13:53
at 2009-11-22T13:53
Table of Contents
2009-11-22 旺報 【記者潘罡/台北報導】
「我真的覺得,兩岸的交流與和解,紀錄片是最迅速有效的方式。當大家透過紀錄
片,相對真實的影像與聲音,傳達不同的生活理念、態度、生命關懷,在這種溝通中,很
多歧見自然可以消融,進而相互欣賞與尊重。」──陳念萱
台灣獨立策展人陳念萱近來奔走於兩岸,希望在明年初,促成「2010第一屆兩岸記
錄片交流影展:家園」。她跑去上陳文茜的節目,找新聞局電影事業處,和CNEX執行長蔣
顯斌晤面,拜訪華山創意園區,辛苦努力四處奔走,但臉上依然掛著招牌的開朗笑容,就
是上述的信念,支撐著這位看來溫婉、實則充滿韌性與自信的文化奇女子。
以記錄片作兩岸溝通媒介
在台灣文化界中,陳念萱以豐富多樣的歷練闖出名聲。她曾服務於博客來網路書店
、無垢舞蹈劇場、學者電影、旺旺集團等,不曾出國留學,沒有顯赫的學歷,卻說得一口
流利的英語;浸淫於藏傳佛教多年。這回一頭栽入紀錄片領域,則是她長期奔走兩岸,最
新自許的使命。除紀錄片可作為兩岸人民溝通的媒介外,她也認為,在台灣高舉創意產業
大纛的此刻,更應該正視紀錄片對影視業所能產生的效益,包括成本較低,可作為新銳電
影製片、導演的試金石等。
而影音科技的進步,讓紀錄片與商業劇情片的拍攝水準拉近,「許多紀錄片如今的
剪輯水準、影像效果,好到讓人誤以為是劇情片。」如原本任職於大陸中央電視台的劉湘
晨所拍攝的《塔吉克人》、《天語》,記錄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與生活,都是用Full HD
的規格來拍攝,畫面鮮活的程度,較之主流劇情片不遑多讓,也得到歐美市場的肯定。
陳念萱邀請了大陸的宗波、譚瑞等擔任北京策展人、選片人包括北京央視新影廠的
高峰、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的韓蕾、北京電影學院的郝建、廣州中山大學的鄧啟耀等。整
個影展分為大陸地區導演專場、主單元、新生代實驗單元等。由於片源來自北京央視、上
海電視台等,以及洽談中的CNEX,因此整個片單洋洋灑灑,包羅萬象。
從專業到新銳
在大陸導演專場部分,包括吳文光《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王兵《鐵西區:
工廠》、杜海濱《人面桃花》、段錦川《八廓南街16號》、蔣樾《幸福車站》、周浩《高
三》、胡傑《圓明園的畫家生活》、黃文海《喧嘩的塵土》、陳為軍《好死不如賴活著》
、馮豔《秉愛》、劉湘晨《大河沿》、馬莉《無鏡》、余瓊《綠色長城》等紀錄片,皆名
列其上。
主單元則有康健甯與高國棟合拍的《沙與海》、楊天乙《老頭》、施潤玖《敬大爺
和他的老主顧》、楊紫燁《潁州的孩子》、以慶《舟舟和他的世界》、張同道《小人國》
、叢峰《馬大夫的診所》、黃偉凱《過去是現實的未來》、張戰慶《活著一分鐘,快樂六
十秒》、張民《廟裏的時光》、徐童《麥收》、大勇《廢城》、張亞璿/奧了《前門前》
、王逸人《烏托邦》、顧桃《敖魯古雅.敖魯古雅》、胡新宇《家庭恐懼》、張智佗《新
疆新疆!》等。還有上海紀實頻道所拍攝的幹超《紅跑道》、郭靜與柯丁丁的《初潮》、
張偉傑《閑著》、胡笳《城隍廟》,另外也羅列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代表作。
對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而言,大陸有這麼蓬勃發展的紀錄片生態,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文化現象。參與影展規畫的學者郝智強指出,大陸主流媒體製作真正意義上紀錄片的先河
,可以追溯到1977年到1979年。1977年中央電視台記者涂國壁受命籌拍紀錄片《絲綢之路
》,日本NHK與中央電視台達成合作協議,由日方提供三百萬美金的經費和相關設備,並
於1979年開拍,首開大陸電視界與國際合拍紀錄片的先例。此後,類似的文化主題紀錄片
陸續問世,包括劉效禮導演的《絲望長城》、《話說長江》以及1988年引起軒然大波的《
河殤》。
個人寫作的記錄片時代
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期,大陸本土的紀錄片工作者進入養成期。此後體制內
的主題式紀錄片紛紛問世,包括時間的《天安門》;受國際如BBC影響的《龍之心》、《
消失的文明》。體制外的吳文光開始加入央視對外部的系列專題影片《中國人》。而《流
浪北京》的完成,標誌了「個人寫作時代」的來臨,原來簡便的手提攝影機,也可達成宛
如藝術家的獨立思考和創作,讓大陸的文藝青年大為振奮。
到了1998年,賈樟柯的《小武》問世,雖然屬於劇情片,但影片所呈現的影像素質
與獨立精神,全方位影響了後來的獨立影像工作者,開啟了大陸的獨立影像時代,也標示
了獨立製片與主流製片的分界線。獨立製片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進入蓬勃發展階段,這
期間看到了吳文光的《江湖》、楊荔娜的《老頭》、賈樟柯的《公共場所》、杜海濱的《
鐵路沿線》、趙亮的《紙飛機》等傑作,造就出今天大陸紀錄片百花齊放的榮景。
面對大陸洶湧而來的紀錄片創作浪濤,陳念萱也堅持要把台灣的影像帶到大陸,與
上海紀實頻道合辦上海院線影展與及台灣紀錄片專題報導,希望把公視自製導演如蔡崇隆
、柯金源、孫傳之、蘇啟禎、古國威、侯季然等人,以及輔導金完成作品如《草木戰役》
、《凌雲御風》、《金銀島》、《尋找布洛斯基》、《卡拉OK不OK 》、《乘著光影旅行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島日記》等,完整呈現在大陸觀眾眼前。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6.64 (11/22 13:54)
※ nominee:轉錄至看板 Film-Club 11/23 00:05
「我真的覺得,兩岸的交流與和解,紀錄片是最迅速有效的方式。當大家透過紀錄
片,相對真實的影像與聲音,傳達不同的生活理念、態度、生命關懷,在這種溝通中,很
多歧見自然可以消融,進而相互欣賞與尊重。」──陳念萱
台灣獨立策展人陳念萱近來奔走於兩岸,希望在明年初,促成「2010第一屆兩岸記
錄片交流影展:家園」。她跑去上陳文茜的節目,找新聞局電影事業處,和CNEX執行長蔣
顯斌晤面,拜訪華山創意園區,辛苦努力四處奔走,但臉上依然掛著招牌的開朗笑容,就
是上述的信念,支撐著這位看來溫婉、實則充滿韌性與自信的文化奇女子。
以記錄片作兩岸溝通媒介
在台灣文化界中,陳念萱以豐富多樣的歷練闖出名聲。她曾服務於博客來網路書店
、無垢舞蹈劇場、學者電影、旺旺集團等,不曾出國留學,沒有顯赫的學歷,卻說得一口
流利的英語;浸淫於藏傳佛教多年。這回一頭栽入紀錄片領域,則是她長期奔走兩岸,最
新自許的使命。除紀錄片可作為兩岸人民溝通的媒介外,她也認為,在台灣高舉創意產業
大纛的此刻,更應該正視紀錄片對影視業所能產生的效益,包括成本較低,可作為新銳電
影製片、導演的試金石等。
而影音科技的進步,讓紀錄片與商業劇情片的拍攝水準拉近,「許多紀錄片如今的
剪輯水準、影像效果,好到讓人誤以為是劇情片。」如原本任職於大陸中央電視台的劉湘
晨所拍攝的《塔吉克人》、《天語》,記錄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與生活,都是用Full HD
的規格來拍攝,畫面鮮活的程度,較之主流劇情片不遑多讓,也得到歐美市場的肯定。
陳念萱邀請了大陸的宗波、譚瑞等擔任北京策展人、選片人包括北京央視新影廠的
高峰、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的韓蕾、北京電影學院的郝建、廣州中山大學的鄧啟耀等。整
個影展分為大陸地區導演專場、主單元、新生代實驗單元等。由於片源來自北京央視、上
海電視台等,以及洽談中的CNEX,因此整個片單洋洋灑灑,包羅萬象。
從專業到新銳
在大陸導演專場部分,包括吳文光《流浪北京:最後的夢想者》、王兵《鐵西區:
工廠》、杜海濱《人面桃花》、段錦川《八廓南街16號》、蔣樾《幸福車站》、周浩《高
三》、胡傑《圓明園的畫家生活》、黃文海《喧嘩的塵土》、陳為軍《好死不如賴活著》
、馮豔《秉愛》、劉湘晨《大河沿》、馬莉《無鏡》、余瓊《綠色長城》等紀錄片,皆名
列其上。
主單元則有康健甯與高國棟合拍的《沙與海》、楊天乙《老頭》、施潤玖《敬大爺
和他的老主顧》、楊紫燁《潁州的孩子》、以慶《舟舟和他的世界》、張同道《小人國》
、叢峰《馬大夫的診所》、黃偉凱《過去是現實的未來》、張戰慶《活著一分鐘,快樂六
十秒》、張民《廟裏的時光》、徐童《麥收》、大勇《廢城》、張亞璿/奧了《前門前》
、王逸人《烏托邦》、顧桃《敖魯古雅.敖魯古雅》、胡新宇《家庭恐懼》、張智佗《新
疆新疆!》等。還有上海紀實頻道所拍攝的幹超《紅跑道》、郭靜與柯丁丁的《初潮》、
張偉傑《閑著》、胡笳《城隍廟》,另外也羅列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代表作。
對絕大多數台灣民眾而言,大陸有這麼蓬勃發展的紀錄片生態,幾乎是聞所未聞的
文化現象。參與影展規畫的學者郝智強指出,大陸主流媒體製作真正意義上紀錄片的先河
,可以追溯到1977年到1979年。1977年中央電視台記者涂國壁受命籌拍紀錄片《絲綢之路
》,日本NHK與中央電視台達成合作協議,由日方提供三百萬美金的經費和相關設備,並
於1979年開拍,首開大陸電視界與國際合拍紀錄片的先例。此後,類似的文化主題紀錄片
陸續問世,包括劉效禮導演的《絲望長城》、《話說長江》以及1988年引起軒然大波的《
河殤》。
個人寫作的記錄片時代
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中期,大陸本土的紀錄片工作者進入養成期。此後體制內
的主題式紀錄片紛紛問世,包括時間的《天安門》;受國際如BBC影響的《龍之心》、《
消失的文明》。體制外的吳文光開始加入央視對外部的系列專題影片《中國人》。而《流
浪北京》的完成,標誌了「個人寫作時代」的來臨,原來簡便的手提攝影機,也可達成宛
如藝術家的獨立思考和創作,讓大陸的文藝青年大為振奮。
到了1998年,賈樟柯的《小武》問世,雖然屬於劇情片,但影片所呈現的影像素質
與獨立精神,全方位影響了後來的獨立影像工作者,開啟了大陸的獨立影像時代,也標示
了獨立製片與主流製片的分界線。獨立製片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進入蓬勃發展階段,這
期間看到了吳文光的《江湖》、楊荔娜的《老頭》、賈樟柯的《公共場所》、杜海濱的《
鐵路沿線》、趙亮的《紙飛機》等傑作,造就出今天大陸紀錄片百花齊放的榮景。
面對大陸洶湧而來的紀錄片創作浪濤,陳念萱也堅持要把台灣的影像帶到大陸,與
上海紀實頻道合辦上海院線影展與及台灣紀錄片專題報導,希望把公視自製導演如蔡崇隆
、柯金源、孫傳之、蘇啟禎、古國威、侯季然等人,以及輔導金完成作品如《草木戰役》
、《凌雲御風》、《金銀島》、《尋找布洛斯基》、《卡拉OK不OK 》、《乘著光影旅行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島日記》等,完整呈現在大陸觀眾眼前。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6.64 (11/22 13:54)
※ nominee:轉錄至看板 Film-Club 11/23 00:05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專訪CNEX創辦蔣顯斌 紀錄片是一種社會文化運動

By Hazel
at 2009-11-22T13:44
at 2009-11-22T13:44
2009華語暨東亞電影國際研討會開放報名!

By Freda
at 2009-11-21T21:40
at 2009-11-21T21:40
南方影展開幕 聚焦新移民

By Sierra Rose
at 2009-11-20T23:54
at 2009-11-20T23:54
角逐奧斯卡紀錄片名單出爐 《資本主義》沒入選

By Vanessa
at 2009-11-19T20:16
at 2009-11-19T20:16
龍應台探索1949 王小棣記錄當下

By Steve
at 2009-11-18T21:15
at 2009-11-18T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