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音樂 / 【變臉】:在喧嘩噪音中尋求感性慰藉 - 電影配樂

By Freda
at 2006-01-18T11:07
at 2006-01-18T11:07
Table of Contents
█ 文 / 無尾熊
○ 原文請見:http://snipurl.com/lo5z
==============================================
電影音樂 / 【Face Off】:在喧嘩噪音中尋求感性慰藉
【變臉】可以說是 90 年代美國動作片的經典作品之一,而且是導演
吳宇森在美國發展中的巔峰鉅作。吳導在美國拍攝的前兩部作品
【終極標靶】和【斷箭】,皆出現水土不服的窘境,其中【終】片的
最後剪輯權更被演員奪走,不僅無奈又難過;而【變臉】的票房成功
讓吳宇森終於揚眉吐氣,大大展現出他在 80 年代的港式動作片水準,
並讓美國觀眾 ( 或是西方族群 ) 體會到所謂慢速鏡頭製造出的動作
張力,以及吳式風格的暴力美學。
看完【變臉】( 嗯...相信台灣霹靂火也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變臉的
劇情也被美其名的引用進劇中 ),相信觀眾對電影的音樂使用有三大粗
略印象:(一) 以「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這首老歌對應著小
孩世界的無辜,對比著大人世界的殘酷廝殺 (二) 片頭與片尾的動人旋
律,溫情音符表露無遺 (三) 清晰好記的追逐旋律,貫穿全片槍戰場景;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沒有收錄在這張專輯,但常被電影引用。
而我當初買這張專輯,就是衝著第二點,沒想到聽完整張專輯後,我的臉
都綠了...!
【變臉】的音樂創作是由英國作曲家 John Powell 負責,也是他首部獨
立音樂作品;雖然我個人對他所寫的溫情主題十分喜歡,但動作音樂的部
分實在是太可怕,已經是一種噪音的層次了。這種音樂就是他師父
Hans Zimmer 在 90 年代所創造出來的電子管絃風格,即電子鼓搭配合成
管絃樂或是些許真實樂器,尤以【絕地任務】為巔峰代表作;只是這種手
法到了【變臉】裡,顯的十分廉價,不是說我不喜歡這種所謂「MV」式調
調,而是【變臉】運用的「MV」式樂風實在有些粗操不堪,感覺就像是前
置作業中的 Demo 曲,就像那部低成本動作電影【急凍任務】一樣糟糕。
於是,在聆聽這張作品時,我覺得我自己是在一片零碎噪音中尋找我原衷
的東西。
批評完之後,我們來挖掘專輯裡面的一些好元素。
專輯一開始「Face On」以循環重複的音樂盒叮鈴聲開場,並以哀傷氣質
的弦樂帶出男主角和他兒子的情感,其中穿插一些頗具震撼力的電子低
頻,叮鈴聲更在殺氣騰騰的合成銅管聲作結,呈現出男主角痛失愛子的悲
傷與憤怒。接著,在安靜的空間中,低調的吉他彈奏起動作主題的標題樂
句,並間接顯示主角多年的悲憤沉痛;之後,由韓德爾
( Georg Friedrich Handel ) 所寫的「Since By Man Came Death」人聲
合唱被巧妙引入樂曲中,並在聖潔的樂聲中加入些許電子節奏,算是頗有
意思的一段創意。就以單純欣賞性來看「Face On」這首,我覺得寫的還不
錯,每一個環節都很具畫面聯想力和意義;尤其是溫情主題的旋律,讓人
愛不釋手。
專輯最末首的「Ready for the Big Ride, Bubba」,則將溫情主題作一次
更甜美溫暖的演繹,也是促使我 ( 或是其他樂迷朋友 ) 買下這張專輯的原
因之一。這首小品是在描述男主角經歷生死之戰後的歸來,並帶著敵人的小
孩跟他的家人見面;光這段劇情和音樂就顯的過於浪漫,感覺不是真實世界
所會發生的事。此外,描述變臉手術場景的「This Ridiculous Chin」,則
為一首不錯的懸疑演出;John Powell 運用了一些簡短急促的弦樂和絃進行
反覆的堆砌,藉此增強音樂的神秘感和不安性。從這種弦樂和絃創作手法可
以聯想到後來 Powell 的個人風格,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神鬼認證】系列;
所以,【變臉】不是說沒有創意,而是被大篇幅的電子噪音給掩蓋住了。
至於動作音樂的部分,我只覺得「Furniture」和「Hans' Loft」有比較好的
演出,其他像是「80 Proof Rock」雖有不錯的黑色幽默,但也被吵雜的電子
聲效硬生生的給干擾破壞。關於【變臉】的動作標題,我覺得旋律和【斷箭】
中的主題旋律相當類似,近乎相同;這也難怪,誰叫這張專輯製作人是
Hans Zimmer 本人。不過在【變臉】裡面經過合成銅管的塑造之後,變成一句
可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悲劇英雄旋律。而「Hans' Loft」則充斥著典型 MV
樂派的緊湊節奏和電子管絃化,簡短有力的流線型編曲讓這首音樂常被拿來放
在預告片中,也是對觀眾進行情緒催化的示範手法。
對於【變臉】,也是 John Powell 的首部作品,我只能說我不會給它好評價,
畢竟整張 CD 所給我的東西,很多不是我喜歡的。就像有樂論指出,動作音樂
在溫情音樂的對比下顯的更乏善可陳、無力接受;如果整張專輯能將擾人的垃
圾音效去無存菁,並添寫更多富於感情性的旋律演繹,相信【變臉】將成為
John Powell 的代表作,而非成名作。
=====================
Music composed by John Powell
Conducted by Lucas Richman
Additional music by Gavin Greenaway
Orchestrations by
Bruce Fowler, Suzette Moriarty, Ladd McIntosh, Walt Fowler,
Lucas Richman and Steve Fowler.
Recorded and Mixed by Alan Meyerson
Music Edited by Sally Boldt
Album Produced by Hans Zimmer
=====================
感謝大家看文
相信配樂,YES 台灣 !
XDDDDDDDDDDDDDDDDDDDD
---------------------
--
Tags:
電影配樂
All Comments

By Robert
at 2006-01-21T04:53
at 2006-01-21T04:53

By Daph Bay
at 2006-01-26T02:02
at 2006-01-26T02:02

By Joe
at 2006-01-28T20:26
at 2006-01-28T20:26

By Joe
at 2006-01-30T01:54
at 2006-01-30T01:54

By Freda
at 2006-02-03T15:31
at 2006-02-03T15:31
Related Posts
為你鍾情原聲帶Walk the line

By Jessica
at 2006-01-18T02:48
at 2006-01-18T02:48
Preisner's The Beautiful Country

By Selena
at 2006-01-17T23:03
at 2006-01-17T23:03
有沒有可以媲美絕地任務的原聲帶?

By Elvira
at 2006-01-17T21:50
at 2006-01-17T21:50
Re: 2006 金球獎電影音樂得獎出爐

By Hedwig
at 2006-01-17T15:29
at 2006-01-17T15:29
2006 金球獎電影音樂得獎出爐

By Edwina
at 2006-01-17T12:24
at 2006-01-17T12:24